頭寨子鎮

頭寨子鎮位於會寧縣西北部(過去通稱關川),東靠漢家岔、河畔鎮,南接定西縣石硤灣、白碌鄉,西與榆中縣的貢井、中連川鄉接壤,北與新莊、郭城驛鎮毗鄰。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寬約30公里,全鎮總流域面積473.8平方公里,是會寧縣地域面積最大的鄉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頭寨子鎮
  • 別名:頭寨子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會寧縣
  • 下轄地區:15個村、1個社區
  • 電話區號:0943
  • 著名景點:鐵木山
  • 機場:中川機場
  • 火車站:定西站、蘭州東站
  • 車牌代碼:甘D
地理,概況,沿革,行政區劃,自然資源,農業大鎮,發展思路,經濟建設,洋芋產業,瓜果產業,林草產業,勞務產業,第三產業,社會發展,名勝古蹟,近代重大事故,

地理

頭寨子鎮頭寨子鎮
頭寨鎮是集黃灌區、苦水灌區、旱山塬區一體的農業大鎮,農作物、經濟作物種類繁多,砂地西瓜、香水梨、洋芋為最優。鎮內文物古蹟十分豐富,位於香林村的省級森林公園鐵木山風景優美、人文景觀豐富,享有“旱塬秀峰”的美譽;位於馬家堡村的“馬明心教堂”,又稱“關川教堂”,曾是我國伊斯蘭哲赫忍耶派創始人馬明心傳教誦經的地方,被列為會寧縣新八景之一;位於牛門洞村的新石器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概況

會寧縣轄鎮。位於縣境西北部。地處關川河兩岸,平均海拔1700米。面積47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6994人(2010年六普)。轄2個社區、1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頭寨子村,距縣城48千米。309國道與郭(城驛)峂(口)公路過境。景點有牛門洞新石器時代墓葬區(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址、馬家堡伊斯蘭教哲赫忍耶門宦創始人馬明心傳教遺址,隋唐時代會寧關遺址和唐代烏蘭縣城遺址。

沿革

1954年建頭寨區,1961年設公社,1983年改頭寨子鄉。1996年,面積297.2平方千米,人口2.1萬人,轄頭寨子、峂家坪、小寨子、成牟家、馬家堡、共豐、牛門洞、牛家河、中灣、三百戶香林山、李家河灣12個行政村。2008年末,人口7753戶29962人。
【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620422103:~001 121祥麟苑社區 ~200 220三百戶村 ~201 220共豐村 ~202 220小寨子村 ~203 220成牟家村 ~204 121頭寨子村 ~205 220牛家河村 ~206 220馬家堡村 ~207 220中灣村 ~208 220香林山村 ~209 220牛門洞村 ~210 220塬邊村 ~211 220八岔村 ~212 220坪岔村 ~213 220雙坪村 ~214 220老鴉村
【塬邊鄉】位於會寧縣西北部,地處乾旱塬區,距縣城56千米。海(原)榆(中)、頭(寨子)塬(邊)縣道通過鄉境。1962年建塬邊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245.8平方千米,人口0.9萬人,轄塬邊、老鴉溝、泉坪、甘泉、坪岔、八家岔、雙坪7個行政村。2005年撤銷塬邊鄉,塬邊、老鴉溝、坪岔、八家岔、雙坪等村劃歸頭寨子鎮,泉坪村劃歸新莊鄉(甘泉村劃歸?)。

行政區劃

全鎮現轄三百戶村、共豐村、小寨村、成牟村、頭寨村、牛河村、馬堡村、中灣村、牛門洞村、香林村、塬邊村、老鴉溝村、八岔村、坪岔村、雙坪村、祥麟苑社區15個村、1個社區、100個村民小組,總戶數6131戶,30609人,其中農業戶6057戶,29828人,農民中回民125戶,570人,居住著漢、回兩個民族。

自然資源

頭寨子鎮可分為川區、山區兩個類型,地勢大致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山脈呈西南-東北走向。境內有鐵木山,為全縣最高峰。關川河自西南向東北貫穿全鎮,在郭城鎮境內流入祖厲河。河床兩岸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舊有"米糧川"之稱。氣候屬於典型的半乾旱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8.5℃,年平均降雨量300mm左右,全年無霜期約165天,山區與川區氣候差異較大。乾旱少雨,自然災害頻繁,尤以乾旱最為突出,給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威脅。
頭寨子鎮頭寨子鎮
全鎮現有耕地面積10.608萬畝,其中山地6.4433萬畝、占耕地面積的60.7%,川地3.538萬畝、占耕地面積的33.3%,塬地0.6267萬畝、占耕地面積的6%。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3.55畝。全鎮水澆地29021畝,其中靖會灌區18268畝(保灌面積8310畝),苦水(關川渠)灌區面積10753畝,全鎮三田面積累計達到79480畝,其中梯田42972畝,條田16308畝,砂田20200畝。

農業大鎮

頭寨子鎮屬農業大鎮,農作物種類繁多,品種資源豐富。主要有小麥、玉米、洋芋、高梁、糜子、穀子、蕎麥、豌豆、扁豆、胡麻等種類及不同品種,瓜果蔬菜有根菜類、葉菜類、茄果類、砂田西瓜、籽瓜等,盛產西瓜、黑瓜籽、蘋果、梨,砂地西瓜和香水梨是同類產品中的佼佼者。
主要樹種有松、柏、楊、柳、臭椿、槐、杏等喬木樹種,梢白楊是頭寨子鎮的優良鄉土樹種。檸條在八十年代引進長勢良好。
產業開發:全鎮洋芋種植總面積達到5.2萬畝,山塬村人均達到2畝以上;“精王”澱粉公司年吞吐量1萬噸,形成了以“農戶十企業”為特徵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充分利用當地種植砂田西瓜和香水梨得獨厚的優勢,通過改良品種和引進栽培技術等措施,積極打造綠色無公害“關川砂地西瓜”和“香水梨”兩大品牌,每年種植砂田西瓜2萬多畝,以香水梨為主的果園面積近1萬畝,關川砂西瓜已通過省級無公綠色食品產認證。緊緊抓住國家實施退耕還林(草)的大好機遇,全鎮的林草產業取得了豐碩成果,共完荒山造林20000畝,農民每年增收682萬元,退耕還林區農民人均增收666元。
頭寨子鎮頭寨子鎮
全鎮非公經濟迅速發展。全鎮現有固定資產100萬元以上的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3家,50萬元以上的個體私營企業7家,10萬元以上個體工商戶近200家,初步形成了集商業、餐飲、加工、運輸為一體的非公經濟體系。
小城鎮建設採取招商引資、項目投資、銀行融資、單位墊資、民間聚資等多種投資形式,完成了饞郭公路商貿小區、西關什字商貿綜合樓和“祥麟苑”農貿綜合市場。目前,頭寨子鎮已成為周邊“七鄉一鎮”的農產品及小商品交易中心,小城鎮建設的輻射帶動作用得到了充分顯現。

發展思路

近年來,鎮黨委、鎮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打造地方品牌,強化特色產業"的發展思路,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積極發展適合於當地經濟發展的地方基礎產業,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徵的特色產業體系,實現了農民收入較快增長,2006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20元。

經濟建設

洋芋產業

一是洋芋產業初具規模。近年來,鎮黨委、鎮政府以品種改良和先進栽培技術的推廣為關鍵,不斷擴大洋芋種植面積,已在坪、八岔建成了穩固的旱山塬高澱粉型洋芋種植基地,每年人均種植洋芋達到3畝以上,坪、八岔村海拔高、土層深厚、土壤疏鬆,極適合洋芋生長,所產洋芋皮簿、形圓、單體勻、澱粉含量高,深受市場歡迎,已在縣內外打出了坪、八岔洋芋的品牌。同時在三百戶等水川村大力推廣地膜玉米套早熟洋芋種植模式,並取得了豐厚收益,已成為今後水川村農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為做大做強洋芋產業,鎮上積極為民眾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並以周邊澱粉廠為龍頭,初步形成了以"農戶+企業"為模式的現代農業體系,促進了全鎮洋芋產業的最佳化升級。
頭寨子鎮頭寨子鎮

瓜果產業

二是瓜果產業特色凸現。近年來,鎮黨委、鎮政府充分利用當地砂田西瓜和香水梨的優勢,通過改良品種和引進先進栽培技術等一系列措施,積極打造綠色無公害"關川砂田西瓜"和"香水梨"兩大品牌。全鎮砂田西瓜每年種植面積達到2萬畝以上,以香水梨為主的果園面積達5000多畝,由於當地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生產的瓜果含糖量高,甘甜爽口,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產品遠銷省內外。2004年,關川砂田西瓜已通過省級無公害綠色食品產地認證,2006年全面推廣了高新節水砂田西瓜滴灌示範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瓜果產業已成全鎮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柱產業,水川村農民年人均依靠砂田西瓜增收720元,關川無公害砂田西瓜的特色和優勢已得到了很好的凸現。
頭寨子鎮頭寨子鎮

林草產業

三是林草產業碩果纍纍。近年來,鎮黨委緊緊抓住國家實施退耕還林(草)的大好機遇,通過艱苦的努力和紮實細緻地工作,全鎮的林草產業取得了豐碩成果,從2002年到2006年四個年度全鎮共完成退耕還林43845畝,間作套種紫花苜蓿31000畝,完成荒山造林35480畝,退耕還林使全鎮10個村、47個社、2050戶、10250人受益,僅退耕還林補助全鎮農民每年增收700萬元,退耕還林區農民年人均增收684元。退耕還林的大規模實施,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還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草畜及勞務產業的全面發展,目前全鎮飼草種植面積已達到4.52萬畝,其中紫花苜蓿3.72萬畝,充分利用紫花苜蓿等飼草充足的優勢,大力發展養殖業,2007年全鎮羊飼養量達到5.8萬隻、牛飼養量達到1400頭,全鎮有20隻以上規模養羊戶850戶,10頭以上規模養豬戶360戶,100隻以上規模養雞戶25戶,其中萬隻以上大型養雞場3家。

勞務產業

四是勞務產業異軍突起。鎮黨委把勞務輸出作為新時期農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徑,大力來抓。近年來,鎮上把勞務輸出作為首當其衝地抗旱自救措施,通過集中組織輸出、能人帶動、就地轉移、自謀輸出等方式,全鎮每年輸出勞務5000人(次)以上,實現勞務收入近1000萬元,人均330元,有效解決了大災之年農民的吃糧困難和增收問題。

第三產業

五是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在小城鎮建設的帶動下,第三產業迅速發展,截止2006年底,全鎮已有固定資產100萬以上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4個,50萬元以上個體私營企業10個,10萬元以上個體工商戶169個。頭寨子鎮已初步形成了集商業、餐飲、加工、運輸為一體的非公經濟體系,特別是以牛娃肉為獨特風味的餐飲業,更是享譽省內外。

社會發展

頭寨子鎮頭寨子鎮
小城鎮建設發展迅速。近年來,鎮黨委把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放在推動全鎮經濟快速增長的突出位置來抓,鎮黨委、鎮政府採取招商引資、項目投資、銀行融資、單位墊資、民間聚資等多種投資形式,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不斷提高城鎮化發展水平。在完成靖定公路商貿小區拓寬1000米和公路什字4700平方米商住樓建設的基礎上,新開"祥麟苑"農貿市場一條街,新建二層以上商住樓建築面積24600平方米,通過各種渠道投入建設資金已達1700多萬元。近年來,充分利用靖定公路改造的機會,對靖定公路過鎮區段進行了拓寬,並按照人行道、車行道、綠化帶、機動車道"四配套"的要求,對過境段的基礎路面進行了整理,完成了硬化、綠化及鎮區農網改造工程,2007年將全面完成自來水入戶管網配套、地下供排水等工程,使鎮區設施日趨完善。頭寨子鎮已成為周邊"七鄉一鎮"的農產品交易中心和小商品集散地。 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全鎮共有各級各類學校40所,其中獨立國中四所,六年制學校23所,四年制學校5所,教學點8個,在校學生6354人,其中國中2291人,國小4063人;共有教學班219個,共有教師349人。各校基本實現了"一無兩有","國家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試點項目"設備進入了學校。"模式三"項目學校3所,"中歐項目教師學習資源中心"學校1所,八所學校配備了"二期義教"項目電教設備,16所學校配備了"模式二"設備,4所學校配備了"模式一"設備。國中藏書25208冊,國小35258冊,各六年制學校"兩箱三儀"齊全,其中鎮中心國小教學實驗儀器設備達到國家規定的一類標準,國中學校儀器設備達到省級三類標準,全鎮教育教學水平逐年提高。截止2006年底,全鎮教師中有3人榮獲國家級教育先進個人,3人榮獲省級教育先進個人,40人榮獲市級教育先進個人,近100人榮獲縣級教育先進個人。其中中灣國小校長冉樹蒼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師德標兵先進個人、全國十大傑出職工,2000年4月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同年被評為白銀市優秀校長,2001年被評為全省優秀共產黨員,同年當選為白銀市六屆人大代表,任白銀市六屆人大常務委員,為全鎮教育事業的發展樹立了榜樣。
文化、廣播、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穩步推進。近年來,鎮上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大力發展文化、廣播事業,建成電視差轉台2座,建成村村通工程6處,發展有線電視近1000戶,電視覆蓋率達到95%以上。1999年頭寨子鎮舉辦的第二屆農民運動會,榮獲省級體育先進鄉鎮稱號。2006年完成了鎮衛生院門診樓建設,硬體設施及醫療設備日趨完善,現有村級醫療點15個,村村都有保健員。

名勝古蹟

頭寨子鎮頭寨子鎮
頭寨子鎮牛門洞村的大西灣、慶條灣、清明灣、中灣頂、華陰陽山等地山樑,為古代墓葬區,1971年以來,當地農民在整修梯田的過程中,發現和出土了大量的"甘肅仰韶文化"半山類型的彩陶壺、瓷、罐、缽、盆,"齊家文化"的細頸侈、藍紋紅陶罐、高領藍紋雙耳罐、高領藍紋瓶、慶陶盆、紅陶鬲,同時出土了許多磨製石器。該遺址是新石器時代墓葬區,距今已經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為研究我國古代黃河上游的文化提供了科學資料,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馬家堡村,有兩座東西相距3.5公里的古城,現在民間將其分別稱為新城、老城,它就是歷史上的烏蘭縣古城,城址遺蹟至今猶存。此外,馬家堡還有伊斯蘭教哲赫忍耶派馬明心的道堂窯。公元18世紀40年代哲赫忍耶教派創始人馬明心從榆中馬坡遷居關川馬家堡,從此,馬家堡就成為中國伊斯蘭教哲赫忍耶門宦傳教的基地。
頭寨子鎮境內的鐵木山,巍立於群山之中,有"旱塬秀峰"之美稱。相傳鐵木耳將軍戰死於此山,故而得名鐵木山,鐵木山又叫"香林山",山上有香林寺,元大德四年開山修建,明洪武19年丙寅重建,嘉靖二十七年又重建。山高為群峰之冠,清秀乃數縣之尊。山頂上每晨有雲霧繚繞,眾稱之"香林山戴帽",香林山之名則因滿山林木草藥清香四溢而得。每年農曆六月十七日鐵木山廟會之際,這裡人山人海,萬商雲集。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而今,海拔2300多米,成林面積已達2萬多畝的鐵木山正以嶄新的面貌和姿態笑迎天下來客,慕名而來的八方遊客將在此一覽旱塬秀峰的獨特風光。

近代重大事故

1、1920年發生大地震。
2、在1927年夏、秋、冬三季大旱,1928年全年大旱,1929年春夏兩季大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