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決策是領導者的一項基本職能。領導活動實際是領導者制定決策和實施決策的過程。作為一名領導,他每天面臨的各項工作實際上都是不斷地作出決策。領導者的任務就是對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決策的過程實際上是對諸多處理方案或方法的提出與選擇。在這個過程中,領導者面對著各種影響決策的因素,他必須依靠自身的經驗、思維等特質對它們進行篩選和運用。
要素
組成
領導決策一般由決策者、決策目標、決策備選方案、決策情勢和決策後果五個要素組成。
決策者
決策者是決策活動的主體,是決策最基本的要素。決策者處在決策系統內外信息的樞紐地位,是決策系統中最積極能動的因素,是決策系統的駕馭者和操縱者。決策者的素質、能力、水平如何,直接影響著決策活動的成敗。決策者既包括個人,也包括領導集體。
決策目標
決策目標是指決策所要達到的目的。決策目標的確立是
科學決策的起點,它為決策指明了方向,為選擇行動方案提供了衡量標準,也為決策實施的控制提供了依據。
決策備選方案
領導決策實際是一種選擇方案的活動。對於決策的備選方案,選擇的目的是追求最佳化。由於客觀情況的複雜性,決定著
決策目標和行動方案的多樣性,因此,對決策備選方案的選擇就要進行比較、鑑別,選擇出可行性方案。
決策情勢
決策情勢是指決策面臨的時空狀態,即
決策環境。一個決策是否正確,能否順利實施,它的影響效果如何,不僅取決於決策者和決策方案,而且直接取決於決策所處的環境和條件。
決策後果
決策後果是指一項決策實施後所產生的效果和影響。一切決策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取得決策的結果。在作出最終決策之前,對每一備選方案的實施後果進行客觀、公正的預測和評價,既是保證
決策科學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方案擇優的最終依據之一。決策後果一般以語言、文字、圖表、計算機軟體等形式表現,這使得決策可以迅速、準確、順利地實施。
程式
(1)發現問題,確定目標。
(2)擬定方案,充分論證。
(3)分析評估,方案擇優。
類型
戰略決策與戰術決策
按決策所涉及的範圍劃分,可以將領導決策劃分為戰略決策和
戰術決策。戰略決策也稱巨觀決策或
高層決策,是指對全局有長遠、重大影響的決策。戰略決策涉及的範圍大、因素多,帶有明顯的整體性、長期性、穩定性特點,主要表現在路線、方針、政策、規劃的制定上。
戰術決策也稱
微觀決策,是指對帶有局部性的某一具體問題的決策。主要以實現戰略決策所規定的目標為決策的前提和標準,是巨觀決策的延續和具體化,具有單項性、具體性、定量化的特點。
確定型決策和不確定型決策
按決策所具備的條件劃分,領導決策可分為
確定型決策和
不確定型決策。確定型決策又稱常規性決策,是指在自然情況比較清楚、依此提出的不同方案的結果也是比較確定的前提下,根據
決策目標所作出的肯定選擇的決策。這類決策相對地看是比較簡單的,但若可供選擇的方案很多,找出最佳方案也不那么容易,往往需要求助於
線性規劃、排列論、
庫存論等數學方法。
不確定型決策也稱非常規性決策,是指決策者面臨可能出現的自然狀態有多種,各種自然狀態出現的可能性也無法作出主觀的分析和估計的決策。由於事物的不確定性,領導者在決策過程中對其發展條件、影響因素等不能完全控制,只能對發展的可能性進行機率性統計。決策者要把注意力集中在
信息反饋上。常用處理
不確定型決策的方法有:悲觀法(小中取大準則)、
樂觀法(大中取大準則)、折中法(樂觀係數準則)、最小遺憾法(大中取小準則)、平均法等。
經驗決策與科學決策
按決策的方式分類,可把領導決策劃分為
經驗決策與
科學決策。經驗決策是決策者依靠個人的經驗、智慧和膽略作出的決策。經驗決策是歷史的產物,並且隨著歷史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而逐漸豐富完善,對現代科學決策有著重要的借鑑作用。
科學決策是指在現代科學理論和知識的指導下,決策者依靠專家和民眾,採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所作出的決策。現代決策是伴隨著
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生逐步發展起來的。社會化大生產一方面創造了空前的
生產力,另一方面又使社會生活變得空前的複雜和多變。面對這種客觀現實,迫切要求領導者採用現代
決策技術手段進行科學決策。現代
系統理論的出現和電子計算機的廣泛套用,為
科學決策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經驗決策與科學決策的本質區別在於方式方法的不同。經驗決策的主體一般表現為個體,而科學決策是集體智慧的產物;經驗決策主要憑藉決策者的主體素質,科學決策則儘可能採用先進的技術和方法;經驗決策帶有直觀性,而科學決策不排斥經驗,但注重在理論的指導下處理決策問題。因此,應該把經驗決策與科學決策結合起來,實現決策的科學化。
集體決策與個體決策
按決策主體分類,可以把領導決策劃分為集體決策與
個體決策。集體決策,是由領導集團制定並控制實施的決策。集體決策的長處在於集思廣益,提高決策最佳化的機率,不出或少出紙漏,同時也防止個人專斷。集體決策的局限性在於溝通情況、協調意見需要很多的時間,有時會因意見不一致而久議不決,貽誤時機。
個體決策,就是最後由一個人作出決斷的決策。個體決策的長處是決策者能夠迅速、靈活、機動地作出決策,在貫徹執行中也便於集中統一指揮,提高工作效率。個體決策的局限性,在於決策者個人素質決定著決策質量,如果缺少必要的制度,或者決策者主觀專斷,很可能導致
家長制、一言堂。因此,採用
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制,是把兩種
決策方式結合起來的最佳方式。凡屬重大問題,如方向性、立法性、戰略性、規劃性、政策性、
協調性的重大問題,都應該由集體決策;而日常工作中應急性、具體性、技術性、執行性、
隨機性的事情,則由分工負責的領導者
個體決策。
科學民主
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原則
(l)
客觀性原則。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按照客觀規律決策。
(2)預測性原則。在決策過程中,要進行科學預測,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這是科學
民主決策的重要原則。(3)信息性原則。信息的準確是科學民主決策的重要原則。決策所需要的信息越準確、真實、可靠和全面,決策越具有科學性。
(4)
系統性原則。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繫的複雜系統。如果孤立、靜止、片面地看待事物,而不能系統、全面地去認識和把握事物,肯定會造成決策失誤。因此,
領導者決策必須做到系統全面、嚴謹規範。系統性本身是科學性的表現。
(5)可行性原則。任何一項決策都是為了實施,因而必須是可行的。要保證決策的可行性,必須分析現有的人力、物力、財力、科學技術水平等主客觀條件,分析事物發展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各種變化,分析決策實施後產生的各種影響,經過慎重地全面地科學地論證、審定、評估,作出可行性分析,確定可行性的程度,在此基礎上作出的決策才是科學的。
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機制建設
(2)提高決策透明度,逐步公開重大決策過程。
(3)建立健全決策的民主程式,保證決策層每個成員享有同等的發言權、決定權。
(4)完善決策的議事規則和程式,防止決策的隨意性。
(5)建立多層次、多學科的智囊網路,充分發揮專家和研究諮詢機構的作用。
方法
德爾菲法
德爾菲法是直觀預測法的一種,它要求先由預測機構選定專家,通過書面的方式向這些專家提出所要預測的問題,得到答覆後,將意見集中整理,然後匿名反饋給各位專家,再次徵詢意見,然後再加以綜合和反饋。如此多次循環,最終得到一個比較一致並且可靠性較人的預測結果。
頭腦風暴法
頭腦風暴法又稱專家會議決策法,是指依靠一定數量專家的創造性思維來對
決策對象未來的發展趨勢及其狀況作出集中的判斷。
回歸分析法
回歸分析法是根據事物發展變化的因果關係,運用處理變數數學原理對事物的未來發展進行預測的方法。
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有兩類:
二是非確定的關係,即變數之間既存在著密切關係,又不能由一個變數的值精確地求出另一個變數的值,對於這種關係應當運用
回歸方程,通過大量統計數據的分析,找到它們之間相關性的關係,預見其未來的發展狀況。
系統工程方法
系統工程方法是一門基本的
決策技術。它把所要處理的問題和情況加以分門別類,確定邊界,又強調把握各門類之間和各門類內部諸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繫和完整性、整體性,否定片面和靜止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它沒有遺漏而有區別地針對主要問題、主要情況和全過程,運用有效工具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處理。
作用地位
領導決策的作用與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領導工作所涉及的內容範圍很廣,諸如制定戰略、編制規劃、組建機構、管理人才、思想教育等。從一定意義還是說,這一切領導活動都是圍繞著領導決策展開的。譬如指定戰略,從本質上就是一項重大的領導決策;其他如組建機構個層次和部門的
縱橫網路關係等等,都離不開領導決策這個核心,都必須在領導決策的基礎上進行。
2、決定事業興衰成敗的決定性因素。
領導決策是為事業的發展知道戰略目標,本身就是一項決定事業興衰成敗的重大決策,所以,決策的失敗是最大的失誤,這就是說,如果決策錯了,就是從跟上錯了,即使其他什麼都是正確的也沒有意義;同樣,如果決策是正確的,那就是從根本上保險了, 即使其他方面出點毛病,也無關大局,比較好辦。實踐證明,正確的領導決策,能引導各項工作順利開展,並不斷取得新的成就,使整個事業得到蓬勃發展;而錯誤的領導決策,則會導致重大的挫折或損失,甚至整個事業的衰敗。所以領導決策的正確與否,是事關全局方向目標的重大問題,是決事業興衰成敗的決定性因素。
領導決策和領導行為是密切相關互為依存的:決策是行為的選擇,而行為是決策是執行,兩者誰也離不開誰。歸根到底,一切領導行為產生於對一定領導目標的追求,不追求任何目標的領導行為是不存在的,而要達到它所追求的
領導目標,一方面取決於領導行為的調節功能,另一方面也取決於領導者對領導行為的合理選擇。所以領導決策是決定領導行為方向的重要基礎。
4、各級領導者最基本的職能。
領導的職能很多,但其中最基本的職能是進行領導決策。一切領導者不論起層次高低,也不論他是什麼系統或行業,都是不同層次或範圍的決策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參與或執行著決策。制定決策和實施決策是一切
領導工作的最基本的內容。從
決策目標的提出到方案的制定和擇優,再到貫徹實施的全過程,領導者都必須參與過問並負責到底。我們在衡量一個現代領導者的水平優劣時,不是看他的工作有多么繁重和辛苦,也不是看他管轄了多少事和人,主要是看他的決策水平和能力所取得是業績和效能,所以領導決策是一切
領導職能中最基本的職能。
心理因素
決策理論的創始人
西蒙和
馬奇在《組織》一書中提出“決策人”模式,指出“決策人”應把學習、記憶、習慣等心理學因素作為其決策行動的基礎。而他們所強調心理因素的這些基礎正是一個人心理素質方面的因素。心理素質是心理健康狀況、心理承受能力等多項指示綜合的表現形式。它是領導實行決策的基礎;他對領導決策有著決定性的作用。簡單地評價心理素質好與差,似乎只是從心理是否健康或心理承受能力判定。但這遠遠不夠,若從領導決策的角度對心理素質進行研究就必須將心理素質細分為
智力因素、
情感因素、意志因素和個性因素4個方面。對它們逐一地進行分析,將對領導決策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為決策過程中的心理分析提供有效的佐證。
(一)智力因素
一般意義上的智力是指
觀察力、
記憶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等
綜合能力。它是考驗一個人是否能完成指定任務的首要條件,也是決定決策成敗與否的決定性因素。觀察力是一種自覺地把握事物現象和特徵的能力,它是領導作出
科學決策的前提條件。注意力是指心理活動對一定現象的指向和集中,就是在特定時間內心理活動有選擇地指向一定的對象而拋開其他對象。記憶是一個人所經歷過的事物在頭腦中的反映,是人腦積累經驗的功能表現。記憶的準確性和持久性是決策的速度和質量的必要心理保證,是決策者的重要心理品質。
良好的心理品質所要求的記憶力能為決策提供可供選擇和借鑑的各種原則方法、途徑、經驗和教訓。思維是決策者在感知的基礎上,對信息進行分析、綜合、推理和判斷的心理過程。它貫穿整個決策過程的始終。思維能力即是對信息進行間接和概括反映的能力。
(二)情感因素
它根據情感發生的強度、速度、持續時間的長短和外部表現的不同,又可分為心境激情和應激等3種基本狀態,稱之為情感。而根據其內容不同,情感可分為
道德感、
理智感和責任感,這3種高位情感稱之為情操。
巴納德認為,道德和責任心是同刺激、權威、決策等密切相關的。情感品質對領導決策既可以起增力作用,又可以起減力作用。
因此,領導者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感、理智的態度、高度的責任感:必須具備積極的心境、理智的激情、應急時的坦然自若才能保證決策的科學。
(三)意志因素
意志是個體自覺地確定目標,並支配行為去克服困難從而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良好的
意志品質是領導決策所必須具備的,它是決定決策成敗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自覺性、耐壓性、決斷魄力、
自制力等。
1.自覺性。意志的自覺性是指個體對行動的目的及其意義有正確而深刻的理解,並能主動支配自己的行動,使之符合於該目的的能力。
2.耐壓性是指領導者對超常的心理壓力的承受能力。
3.決斷魄力是指領導者善於審時度勢,能夠及時做出正確的抉擇,並能堅決地去貫徹執行的
意志品質。它是決策心理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4.自制力是指領導者憑藉理智來支配和節制自己感情和行為的能力。它體現了自我控制、自我調整的能力。
(四)個性因素
人的行為是內在心理行為的外在表現。個性是人的穩定的心理特徵,勢必影響人的行為。在心理學中。個性指的是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即一個人的基本傾向和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綜合。它主要包括氣質性格。氣質是人的心理過程的速度、強度和傾向性等的特徵。根據希波克拉特的“體液說”,氣質可分為4類:膽汁征質;
多血質:
粘液質和
抑鬱質。其生理基礎決定他們的個性類型分別為:興奮型、活髮型、安靜型和抑制型。性格是一個人對現實穩定的態度和與之相適應的慣常行為方式的心理特徵。性格的形成與氣質有著必然的關係。總的說來,氣質是性格的天然基礎,但氣質不是性格形成和發展的決定因素。對性格的形成起決定作用的是後天的實踐和教育。
通過以上關於影響領導決策的各種心理素質的分析,可以了解心理素質對領導決策的作用,掌握各種心理品質對決策的不同程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