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能力

決策能力

決策能力是決策者所具有的參與決策活動、進行方案選擇的技能和本領。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質的基礎上,經過後天教育和培養,在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和增強的,是人的智慧、經驗和知識的綜合體現。決策能力是一個多層面的能力體系,它主要包括三類:(1)基本能力。它是進行決策活動應具備的起碼的技能和本領,像人的正常體力、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認識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就屬這一類。(2)專業能力。它是使決策工作能達到預定目的、取得一定成效而需要的技能和本領,像決斷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判斷能力、組織能力、指揮能力、控制能力、自檢能力就屬這一類。(3)特殊能力。它是使決策具有創造性、產生極大成效所需要的不同尋常的技能和本領,像邏輯判斷能力、創新能力、最佳化能力、靈活應變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就屬這一類。決策能力除了有類的區分外,還有量的差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決策能力
  • 外文名:Decisiveness
  • 含義:大事大非面前,判斷果斷、準確
  • 運用:有效的方法來選擇行動方針
  • 採取:行動來應對現有的現實
簡介,構成,培養方法,提高途徑,

簡介

識別和理解問題和機遇,比較不同來源的數據,運用有效的方法來選擇行動方針或發展適當方法,採取行動來應對現有的現實、限制和可能的結果。

構成

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決策能力主要由這樣幾個方面構成:
(1) 開放的提煉能力。開放的提煉能力是指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能以開放的態度,準確和迅速地提煉出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案的能力。
包括兩個基本要素:第一、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要以開放和包容的思想及態度獲取儘可能廣泛的決策方案,特別是不要局限於傳統的解決辦法之中。要善於"借外腦" 來幫助判定決策方案。第二、對各種決策方案要進行提煉,以把握各種方案的本質和核心,正確地評估每個方案的條件及效果,分析各個方案實施的可能性。
(2) 準確的預測能力。決策與預測是密不可分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要具備卓越的決策能力,首先應具備準確的預測能力。預測是決策的基礎,決策是預測的延續,正確的決策必須要有準確的預測,如果沒有準確的預測,將會導致決策失誤。
預測的目的是為企業的決策提供準確的資料、信息和數據,在正確預測的基礎上,選擇符合企業發展的滿意方案。
(3)準確的決斷能力。即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要能從眾多的決策方案中選取滿意方案的能力,以及危機時刻或緊要關頭當機立斷的決斷能力。這種能力是經營管理人才進行科學決策的關鍵能力,誤選、漏選會使企業造成重大損失或使企業與成功失之交臂。對此,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必須把握以下幾個主要標準:
一是所取方案實施的條件要具備。若條件不具備,則要弄清獲得該條件的代價是什麼。二是所取方案要與企業的宗旨和決策目標相符。若不符則不可取。三是所取方案是要能被決策方案的受益人及相關利益人所接受。四是所取方案要能被決策方案的執行者所接受。好的決策方案只有執行和實施後才能達到最終的目的,因此要注意決策方案的可接受性。五是正確評估決策方案的風險。有些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在選取決策方案時只看到"樂觀"的一面,而沒有考慮環境的可能變化,這種"樂觀"情緒往往會給企業造成重大損失。

培養方法

培養決策能力應注意以下幾點:
(1)克服從眾心理。從眾心理是指個體對社會的認識和態度常常受到群體對社會的認識和態度的左右。從眾行為者的意識深處考慮的是自己的行為能否為大眾所接受,追尋的是一種安全感。從眾行為者認為群體的規範、他人的行為是正確的時候,就會表現出遵從;當他認為群體的規範、他人的行為並不合適,而自己又沒有勇氣反抗時,就會被動地表現為依從。從眾心理重的人容易接受暗示,他們依賴性強,無主見,人云亦云,容易迷信權威和名人,常說違心的話,辦違心的事。決策能力強的人,能擺脫從眾心理的束縛,作到思想解放、衝破世俗,不拘常規、大膽探索,因此他們能獨具慧眼,發現一般人不能發現的問題,捕捉到更多的成才機遇。
(2)增強自信心。擁有自信心是具有決策能力者明顯的心理特徵。沒有自信就沒有決策。增強自信心首先要有迎難而上的膽量。溫斯頓·邱吉爾就說過:"一個人絕對不可在遇到危險的威脅時,背過身去試圖逃避。若是這樣做,只會使危險加倍。但是如果立刻面對它毫不退縮,危險便會減半。決不要逃避任何事物,決不!"其次要變被動思維為積極思維。"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平時善動腦筋,關鍵時自然敢作決定。再次要培養自己的責任感和義務感,跳出個人的小天地,如此你的自信才能堅實可靠。另外平時交往注意選擇那些有自信心、敢作敢為的人,時間長了,看得多了,你必然會受到積極的影響。
(3)決策勿求十全十美,注意把握大局。做事務求十全十美,不想有任何挫折或失誤,那只能作繭自縛。如能識大體,把握大局,權衡出利弊得失,當機立斷,才能儘快達到自己理想目標。持之以恆,你的決策能力和水平就會很快提高。

提高途徑

途徑一:從博學中提高決策的預見能力  一般來說,決策的預見能力分為五個方面:一是敏感能力,憑藉對事物表象某種特有的直覺,判斷事物未來的走向,這種預見性往往一時找不到事物的理性和客觀論證,難以使外人理解和接收;二是綜合能力,就是透過眾多繁雜的現象,挖出有價值的第一手客觀材料,並按一定的線索或科學原則,對材料進行綜合歸納處理,為決策提供可靠的客觀依據;三是分析能力,運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對事物作辯證的分析,從中發現其他相關因素和潛在的系列信息,逐步理順事物內部及事物之間的各種矛盾關係,找出影響事物發展的主要癥結;四是推導能力,按照有關的邏輯關係及事物運作的內在規律,探索客觀物質變化的新動向或新規律,指導今後的工作實踐,以此提高決策的價值和可行性;五是自信能力,決策者對自己所作出的任何一項預測預見,必須有充分的自信力,要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經得起實踐的考驗,要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工作負責。
古往今來,大凡偉大的決策者,都具有“先知先覺”意識,都能高瞻遠矚,洞察秋毫,這與他們深厚的理論素養分不開。從馬克思、列寧到毛澤東、鄧小平,他們為人類革命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所制定的一系列決策,無不體現超凡的預見能力,無不打上科學理論的烙印。
企業領導者要提高決策預見能力,首先必須加強理論修養。一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掌握科學的方法論,善於辯證地看待、分析、處理問題;二要學習鄧小平同志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熟悉中國的具體國情,努力使企業決策與國家的政治、經濟大氣候結合起來;三要學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及現代企業制度知識,了解市場行情和改革的方向,提高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主動性;四要學習現代化管理知識,懂得運用先進的決策技術和手段,為企業高效決策服務;五是要學習專業技能及相關業務知識,努力成為專業決策的行家裡手。
途徑二:從實踐中提高決策的應變能力  世界上的事物複雜多變,人們的第一次決策或多或少都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不可能絕對準確,還必須接收實踐的檢驗,在實踐中不斷調整、修正、完善,此謂決策的應變性。
實踐中的決策應變能力有四:一是監測能力,即對決策小範圍內的試點、事態的發展以及時勢變化的關注程度;二是反饋能力,主要是看決策者對決策實施後帶來的系列連鎖反應以及周邊信息的掌握程度;三是反思能力,也就是對決策的實踐檢驗能力,能否對實踐中出現的異常情況做到舉一反三,並查找決策中的漏洞;四是對策能力,決策能否適應變化了的新環境、新情況,主要看對策的準確性和力度。
當前,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中,肯定要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這就要求企業領導者不僅要有敏銳的預見能力,而且要有靈活的應變能力。一是要適應企業改革的需要,打破陳規,轉變觀念,敢闖、敢幹、敢冒,使企業永遠走在時代的最前列;二是要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樹立競爭意識、市場意識、效益意識和開拓創新意識,練就駕馭市場經濟的本領,增強市場應變能力,使企業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三是要適應企業穩定的需要,時刻保持清醒的決策頭腦,慎重對待改革中出現的各種利益問題,以大局為重,對不合時宜、不利於企業發展的決策,必須立即糾正或終止,使企業保持一個安定團結的健康環境;四是要適應改進工作的需要,堅持調查研究,一切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善於總結經驗、發現問題,並採取有效的措施推進各項管理工作的開展,使工作效率不斷提高。
途徑三:從思想上提高決策的冒險能力  一個善於決策的人,不是對事情有了百分之百的把握再去決策。決策總帶有一定風險,事情都清楚了才去“決策”,算不上決策。要知道,條件完全具備之際,往往是最佳的機會消失之時,一味追求完善,就會坐失良機。一般來說,只要有60%以上的把握就應當敢於決策,應當有信心去行動。從一定意義上講,風險和收益的大小是成正比的,風險大,成功了,得到的利益也越大,收益就是對人們所承擔風險的補償。一點風險都不敢冒的決策,絕不能算高明的、卓有成效的決策。
從思想上講,決策的冒險性絕不是盲目冒險,而是一種科學的勇敢行為,它符合鄧小平同志提倡的“敢闖、敢幹、敢冒”的精神。具體內容有四:一是探險能力,敢於對惡劣的客觀環境,潛伏的各種利害因素以及前人尚未涉獵的區域挑戰;二是料險能力,對所掌握的風險材料或情況進行科學分析、預測,便於了解更多的可測分險和有防分險,力爭把決策範圍內的分險降到最低程度;三是策險能力,就是在充分科學論證的前提下,所制定的決策有駕馭風險的力度;四是抗險能力,風險決策的實施,就是人們與客觀環境的爭鬥,結果如何,取決於決策的實際抗險水平。
實際生活中,制定風險決策必須注意六個問題:一是要克服“楚霸王式”的匹夫之勇,凡事不能蠻幹,要講方式方法,講運籌,講謀略;二是要克服精神衝動,感情用事,失去理智;三是要克服個人功利思想,冒天下之大不韙,搞個人英雄主義;四是要克服不自量力,好高騖遠,貪大求洋的思想;五是要克服脫離現實,不講客觀條件的作法;六是要克服不負責任,輕舉妄動的行為。
途徑四:從心理上提高決策的承受能力  決策需要承擔風險,決策就是對決策者心理素質的全面考驗。沒有充分心理準備的決策是不成熟的決策,沒有充分心理準備的決策者是不稱職的決策者。
決策者必須具備的心理承受能力大致有五:一是自強能力,決策受到外來因素的挑戰或抑制,不甘自弱,勇於進取;二是自越能力,不滿足現狀,敢向自己挑戰,敢於自我否定,向更高層次、更高目標奮鬥;三是自若能力,就是要處變不驚,鎮定、自然,不為外界的影響而動搖;四是自調能力,當決策環境及內容發生變化,或者決策方案與現實出現反差,決策者主動、冷靜地反思自我,洞察決策中潛在的隱憂,及時進行自我調整;五是自診能力,當決策者情緒低落或決策行為極度受挫,決策者能理智地進行自我診斷、控制。
那么,企業領導者怎樣提高決策心理承受能力呢?一是要加強決策薰陶,多看一些成功決策者的人物傳記,學習他人駕御風險的經驗;二是要加強心理考驗,有意識地把自己放到最艱苦的地方去鍛鍊,培養吃苦精神;三是要胸懷開闊,少計較名利,樹立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大無畏的革命氣概;四是要未雨綢繆,超前做好決策的各項準備工作,使自己時刻處於決策的主動地位。
途徑五:從思維上提高決策的創造能力  思維反映到決策活動中就是思路,“腦中有思路,腳下有出路”,這就是思路給決策者帶來的奇妙效應。眼下,不少企業嚴重虧損,市場經營舉步維艱,可以說,思路不開闊,缺乏創造能力,乃是問題的癥結與核心。倘若決策者的“思想再解放一點,膽子再大一點”,換個腦筋看問題,變個方法解決問題,則效果就會大相逕庭。紅豆製衣俏銷東瀛,源於千古絕唱紅豆詩,發了“情財”;杭州金龍商廈推出“十點利”銷售法,精於利人利己,薄利不薄。這些決策者都顯示出了非凡的思維創造力,達到了匠心獨運,出奇制勝的效果。
企業領導者要提高決策創造能力,首先必須加強思想修養。一是要養成思考設疑的習慣,對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每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考慮這樣處理還會出現什麼問題,然後從實際出發逐一加以解決。能夠經常做到思考設疑,不但會防止決策工作中的簡單粗率,而且,長此以往會漸漸發出創造力。二是要有明確的決策目標,這樣領導者就會將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決策目標上,創造性也就寓在其中了。三是要善於利用綜合知識,利用類比思維,把相關學科及各知識、技術領域中的規律性內容和具有啟發性的同類客觀行為借鑑到決策中來,綜合處理,演繹推理,使決策在創新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四是要敢做那些表面看來不可能做到的事,敢於冒險,敢於探索,善於“無中生有”,爆發奇怪的創造力,使思維優勢在決策的空白地帶充分體現出來。
途徑六:從信息上提高決策的競爭能力  如今是資訊時代,誰能掌握更多的信息,誰能更好、更快地利用信息,誰就能贏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實踐證明,一條有價值的信息,可以使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獲得新生,也可以使一個較好的企業“更上一層樓”。更為重要的是,一些重要的綜合信息甚至還能夠孕育、產生出一系列搞活經濟的新政策、新舉措。
在商戰中,有人提出“信息+決策=財富”,這不無道理。然而,要使好信息真正變為財富,還需要科學的決策來作保證。
企業領導者如何從信息上提高決策的競爭能力呢?一是要充分認識信息工作在科學決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樹立強烈的信息工作意識,能夠獨具慧眼,從一般性信息中發現別人不易發現的使用價值,把共享的信息轉化為獨家享用的特有信息,使自己的經營決策有驚人的獨到之處。二是要切實改變目前在企業中普遍存在的信息情報網路不健全,信息工作人員少、素質低的現狀,加緊完善信息基礎工作,建立厂部、車間和班組三級信息網路。三是要擴大信息渠道,改進信息處理手段,建立規範的信息收集、整理、儲存、運用、反饋制度,加快信息處理手段的自動化建設,提高信息工作的時效性、準確性和可靠性。四是要廣泛開展市場調研,了解掌握消費心理、消費趨勢及消費能力,收集信息廣、快、精、準。五是要提高對信息的獨立思考、接收處理的能力,以最佳的應變性對待外界事物發出的各種信息,進而區別事物的不同屬性,並把信息及時反饋到供產銷各個環節。六是要注意信息延伸,通過對所掌握的信息進行深加工,分析預測隨之經營的產品的未來前途即發展趨勢,從而獲得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七是要有敏銳的戰略眼光和果敢的決策魄力,善於開發信息的潛在價值,一旦發現機遇,就立刻抓住,搶先做出正確的決策,開發隱形市場。八是要重視政治、政策信息,深入研究各種政策、法規,用足、用活現有政策,保證決策符合國家大的政策方向。
途徑七:從群體上提高決策的參與能力  對於企業領導者來說,決策絕不能搞“一言堂”。因為,一個人或“小集體”的力量畢竟有限。要儘可能避免決策失誤、失機,就要建立民主科學決策制度。而實現決策民主化,即提高全員參與民主管理的能力,則是實現決策科學化的前提。
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人民民眾有無限的創造力。”世界著名科學家愛迪生有句名言:“用集體智慧創造未來。”這充分說明了人民民眾是創造的主體。實踐也一再證明,凡是經過民眾充分討論而做出的決策,總是比較完善和穩妥的。從決策上講,職工民眾的參與能力有五:一是自主能力,能夠以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強烈的個人主見參與決策討論,二是建議能力,能夠根據決策要求,從不同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議,以改進決策;三是監督能力,能夠對企業領導者的決策進行民主監督;四是評議能力,能夠民主評估企業決策;五是執行能力,能夠在實踐中自覺完善決策。
提高職工民眾參與決策的能力,必須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立足企業,眼睛向內,發揮“集體諸葛”的作用,廣泛開展合理化建議活動;二是決策時要遵循民主的原則、科學的原則,真正維護職工的主人翁地位,通過各種途徑充分發掘職工的智慧,使職工積極參與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決策;三是要努力提高職工隊伍素質,大膽探索一些民主決策的辦法,切實保證民主決策的效率和質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