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松濤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姓名】李毓驤

選自《宣統固原州志》。須彌松濤,清代固原州十景之一。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須彌松濤》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姓名】李毓驤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須彌松濤
古剎巍然近石城②,蒼松萬樹自縱橫。
維摩有室搜靈偈③,逢義題山問舊名④。
一幅雲屏開界畫⑤,半天風鐸助邊聲⑥。
宵深惟聽龍吟曲⑦,隨在參禪百慮清⑧。

作品注釋

①這首詩選自《宣統固原州志》。須彌松濤,清代固原州十景之一。
出固原城北行,在城北55公里處,有一石窟名勝,稱“須彌山石窟”。“須彌”是梵文音譯,它的讀音有“修米樓”、“蘇米樓”、“須彌樓”等多種,它的音節意思,也就是詞的意義在佛教詞語中有“妙高”、“妙光”、“善高”和“積善”等多種含義。“須彌”本來的意思是指印度傳說中的佛教名山。以它為人們所住世界的中心,日月環繞此山迴旋出沒,三界諸天也依之層層建立,它的四方有東勝身、南贍部、西牛貨、北俱盧四個洲,因此許多佛教的故事、繪畫都是以傳說中的須彌山為題材,用來表示天上的景觀。固原須彌山,舊名逢義山。須彌山石窟大多坐落在大佛樓、子孫宮、圓光寺、桃花溝等5個地方,蜿蜒約有2公里。從北魏起,隋、唐、宋、西夏、元、明都在此營造窟室,其中北周造像最為精美,在全國造像中是佼佼者。隋代造像風格淳樸,唐代造像面形豐滿,表情安詳。最大的一座釋迦像是唐代大中三年(公元849)前雕鑿的,高約26米,雙手置膝,雙腿下垂,面部豐滿,布紋自然,線條流暢,極具濃厚的唐代藝術風格。須彌山石窟遺存的石窟,反映了我國從北朝中期到隋、唐以來各朝代的佛教石刻藝術,是絲綢之路北線的珍貴文化遺存,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見證。它和名震中外的敦煌、雲崗、龍門石窟一樣,都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瑰寶。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須彌山峰巒疊嶂,岩石嶙峋,自然風光十分優美。每當春來,桃花盛開,石窟掩映其間,樓閣依山而建,流水四季潺潺,環境極為清幽。山上蒼松翠柏,展枝攀石,狀如龍蛇。陣陣涼風吹來,濤聲四起,迴蕩在山間。因松濤之聲為山中石窟群增色,古人遂以“須彌松濤”為其景觀,並列為固原十景之一。登上須彌山,由桃花洞折向東南,沿峽谷登上陡峭的山巒,視野漸趨開闊。這裡松柏最為密集、高大,或生長在絕壁懸崖,或生長在高聳峰巔,或生長在峽谷山巒兩側。造型獨特的須彌山松柏,是須彌山的一大景觀,尤其是與周圍光禿禿的黃土山巒相比,更像是沙漠中的綠洲。遊人在登山和觀賞的同時,一陣陣清風吹來,濤聲四起;若遇風天,山巒松濤陡增,便會發出洪鐘般的聲音,這就是“須彌松濤”。每當此時,登山的人都會潛意識地感覺到,這松濤之聲與須彌山石窟相伴,為石窟群增添了難以尋覓的另一種曠古悠遠的情韻。
②古剎:此指須彌山石窟寺廟。巍然:高大雄偉的樣子。石城:在今西吉縣火石寨鄉,位於雲台山山頂,四面峭壁陡立,唯東南角有人鑿石級可攀。
③維摩:佛名。即“維摩詰”,釋迦同時人。曾向佛弟子舍利佛、彌勒、文殊師利等講說大乘教義。維摩有室:指須彌山石窟,靈偈:佛經中的頌詞。
④逢義:固原須彌山古名逢義山。逢義山改稱須彌山大概是須彌石窟開鑿以後的事了。
⑤雲屏:喻層疊之山峰。界畫:以宮殿樓台等為主要題材的傳統畫。以作畫時用界尺作線,故稱界畫。此句意謂層疊的須彌山峰中的寺廟就象是一幅界畫。
⑥風鐸:殿、塔四角懸掛的占風鈴,遇風即響,故稱風鐸。邊聲:此指風聲。
⑦龍吟曲:詞調名,即《水龍吟》。此處形容須彌松濤聲似龍鳴之聲。
⑧參禪:佛教語。玄思冥想,探究真理。百慮:種種思慮。

作者簡介

李毓驤,字仲臣,皋蘭(今屬甘肅省)人。曾參加編修《宣統固原州志》的校對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