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雲鄉

頂雲鄉

頂雲鄉位於貴州省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縣城西南的320國道上,距縣城約6公里,總面積80.2平方公里,總人口30125餘人。本鄉平均海拔1166米,年平均氣溫16.5℃,年平均降雨量1391毫米,無霜期289天,礦產資源以煤為主,主產水稻、玉米、小麥、洋芋、生薑、油菜、秋淡蔬菜等作物。

全鄉交通便利,320國道,G60滬昆高速,鎮勝高速以及滬昆高速鐵路穿境而過,滬昆高鐵黃果樹西站設在本鄉納丙村,關嶺縣新縣城和中國黃果樹(休閒)汽車露營基地修建於頂雲。

頂雲公社的頂雲經驗與安徽鳳陽齊名,素有“北鳳陽、南頂雲”之稱。頂雲經驗”和鳳陽小崗“大包乾”是我國農村改革最前沿的兩面旗幟,頂雲是中國農村土地改革的第一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頂雲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面積:80.2平方公里
  • 人口:30125餘人
簡介,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定產到組,規模經營,經濟建設,農業建設,交通建設,關嶺二中,頂雲中學,頂雲中心國小,修圖書館,頂雲新城,城鎮化,遠期規劃,新城品位,更名,

簡介

頂雲鄉位於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縣城西北面,鄉政府駐地距縣城6公里,全鄉交通便利,320國道,G60滬昆高速,鎮勝高速以及滬昆高速鐵路穿鏡而過,滬昆高鐵黃果樹西站設在本鄉納丙村,高鐵預計2015年底建成通車。
全鄉平均海拔1166米,年平均氣溫16.5℃,年平均降雨量1391毫米,無霜期289天,礦產資源以煤為主,主產水稻、玉米、小麥、洋芋、生薑、油菜、秋淡蔬菜等作物。

行政區劃

全鄉有國土面積8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996畝,現有40平方公里已被納入縣城總體規劃關嶺頂雲新城區建設部分,是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未來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全鄉轄16個行政村,129個村民小組,88個自然村寨,總戶數7093戶,總人口30215人。鄉黨委下設19個黨支部,其中機關支部1個,中國小支部各1個,村級黨支部16個,現有黨員782人.(截至2013年8月)

歷史沿革

據記載:元朝期間,頂云為寨。公元1371年(明洪武4年),設立了“頂雲長官司”。
新中國建立後,1953年成立了頂雲鄉。當年,頂雲人民建立了臨時組和常年互助組25個;接著又發展了以土地入股,統一經營為特徵的初級社9個;後來,進一步建立了土地和主要生產資料集體化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6個。
1958年,頂雲與雞場鄉合併為“星火人民公社”,後改為頂雲公社。1992年實行撤區並鄉,原頂雲鄉、新場鄉、包包鄉合併為頂雲鄉。

定產到組

1976年,頂雲鄉石板井村陶家寨生產隊有30多戶180多人,與全國各地一樣,陶家寨以生產隊大集體的方式經營管理土地,農民人均年收入僅為56元,人均糧食100多公斤,許多家庭在過完春節後就已經斷糧,常以野菜混合谷糠充飢,生活十分困難。看到這種現狀,生產隊長李國昌、副隊長羅明才未能讓全寨老小180多人吃上飽飯,內心慚愧,決定讓民眾重新推選有能力的人來當生產隊長。
1976年新春的一個晚上,寨上羅國民由於被鋼釺扎傷左腳,李國昌、羅明才、陶天雲、陳宗富、陳高忠、羅定堯一同去家裡看望。大家在一起擺起“龍門陣”,談到了當時生產狀況和艱難的生活,李國昌、羅明才很傷感地說道:“作為生產隊的領頭人,沒有把生產搞好,害得大家吃不飽、穿不暖,這個隊長我們實在是沒臉面幹下去了,今晚借看羅國民的機會,把我們的想法跟大家講講,也拜請幾位向全寨老幼說清楚,另選他人幹了。”“你們不乾誰乾?”大家爭論著。無論怎樣勸說,李國昌和羅明才還是堅持不乾。大家沉默了,知道現在的生產管理方式,誰當隊長也難搞。出工人喊人,做工人看人,收工人趕人,窩工現象嚴重,生產馬虎,糧食產量根本上不去。李國昌、羅明才不乾,不可能讓陶家寨沒有領頭人。可能是李國昌、羅明才事先商量好的,李國昌開口說道:“我們當中陳高忠能擔起這個重任,他膽大心細,頭腦靈活,爽直口快,社員們都很聽他的。”大家細一想,確是這么一回事,於是都表示贊同。陳高忠中等個頭,正值中年,身體健壯,做事風風火火,到過貴陽修過鐵路,有些見識,看到大家這樣信任,回想全寨人的艱難生活,壓力、責任湧上心頭,當時勉強答應:“讓我回去好好想想。”此時已經是深夜了,大家心事重重地起身告辭,羅國民在家人攙扶下送到門口,心酸地說:“讓大家白坐了一晚上,連酒水都沒喝上一口。”
從羅國民家回來後,心裡一直在想:現在生產搞不上去的原因是生產隊大集體窩工現象比較嚴重,管理上存在著許多問題。這天晚上了陳高忠硬是想了整整一個晚上,因為他知道,如果擔任了生產隊長,身上的擔子有多重。
第二天晚上,李國昌、羅明才邀約陳宗富、羅國民、陶天雲、羅定堯到陳高忠家。李國昌說:高忠,大家推選你,你就當這個隊長吧!看到陳高忠下不了決心,大家都在極力勸說,情緒比較激動,陳高忠很感動,想了想說:“好,就試試,但有三個條件:一是把生產隊的田地和勞動力分成三個組;二是15頭耕牛和所有農具按三個組分下去;三是生產隊以前的賬我不管,重新建立新賬”。陳高忠提出的“三個條件”,大家吃驚不小,這是變相的“包產到組”,與當時的“隊為基礎”的生產管理方式相違背,一旦上面知道是要挨批鬥的,甚至還得坐牢。但吃不飽飯,以紅籽、野菜、米糠充飢的日子讓人承受不了。為了讓全生產隊180多人能吃飽飯,最後大家贊同了陳高忠的意見,決定搞“包產到組”。
以後的幾個晚上,在生產隊的公房裡,陳高忠他們一直在討論具體作法。
最後確定:一是定組和各組組長;
二是定土地產量;
三是定人口定勞動力;
四是定耕牛和分農具;
五是定副業人員;
六是各組送糧人員。
又針對全寨老小定了五條規定:一是全寨大人、小孩,不論在什麼時候,對外(包括外寨親戚、朋友)不能說本寨“包產到組”的事;
二是婚喪嫁娶不能大辦酒席;
三是不能把糧食借出去;
四是不能把糧食拿到市場上去賣;
五是不管誰問,只能說糧食不夠吃。誰走漏風聲,天打雷霹,大家攆他搬出陶家寨。於是,“包產到組”就這樣在陶家寨悄然進行。
到了秋天,糧食進倉後,陶家寨糧食產量比往年增加了兩倍多,人均吃糧從原來的100多公斤增加到250多公斤,人均收入從原來的幾十元增加到200多元。實踐說明“包產到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增加糧食產量,讓全生產隊的人吃上飽飯。陳高忠的大膽嘗試取得了成績,讓全生產隊人信服。雖然收成不錯,但陳高忠每天還是緊鎖眉頭,“包產到組”社員的責任心和積極性還不夠高,能不能把土地再分細一些,分到每家每戶,那樣糧食肯定能大幅度上升,但風險更大,更需要周密的安排和部署,更要得到大家的大力支持。如何搞還得找“老夥計”們商量商量。
在陶家寨的後山上,有一塊100來平方米的凹地,背靠大山,前面、左右都是茂密的樹林,當地人取名叫“燈盞窩”,沿山而上只有一條路可以進入,平常根本不會有人來這裡。凹地較為隱蔽,另一頭有一出口可以進入後山,陳高忠就選擇了這裡作為商量的地點。陳高忠藉以看生產隊後山地坎為由,通知李國昌、羅明才、陳忠富、陶天雲、羅國民、羅定堯到“燈盞窩”商量土地分到戶的事,七個人到齊後,為了安全起見,讓年齡最小的羅定堯到“燈盞窩”入口處往下觀察,如發現異常情況,以“咳嗽”為信號,一起往後山撤。在安排妥當之後,大家在凹地中央席地而座,陳高忠把土地分到戶的想法告訴了大家,並表示出現問題,責任由他個人承擔。此事非同小可,若被上面發現,比包產到組更嚴重,稍不慎就會被扣上“走資本主義道路”,肯定要被抓去坐班房。大家都是隊委會成員,都發表自已的看法,經過一下午的討論,最終還是決定搞“包產到戶”。為了形成風險共擔,大家必須簽字畫押。晚上,大家來到陳高忠家,在堂屋中灰暗的煤油燈下籤下了“契約”,並按上手印,只可惜後來保管“契約”的會計擔心娃娃拿出去“招大禍”,結果東躲西藏,加之上頭政策大變後沒在意,致使這寶貴的歷史資料遺失。契約的大體內容是:為了讓我們陶家寨老幼能吃飽飯,我們大家共同商量,將全生產隊田地分到各家各戶,若有哪個因此事被打板子坐牢,這家人的生產生活由大家共同負擔。“燈盞窩”簽約後,陶家寨生產隊的“包產到戶”正如他們“簽約”所定下的“規矩”一樣進行,為了不讓外人看出,他們在田、地兩邊埋下石頭樁子為地界,由繩子拉好直線劃分莊稼,並在口袋上作記號,在糧食收進倉之後,晚上分別送回家。這一年的糧食產量在上一年的基礎上,翻了一番。
陶家寨農民的“包產到組、包產到戶”充分體現大膽創新、勇於探索、敢為人先的精神,對推動農村改革起到了積極的示範和帶動作用。
1978年春,頂雲公社28個生產隊已有近10個隊悄悄搞起“包產到戶”。八角岩生產隊副隊長伍正才認為要搞就要光明正大的搞,於是寫了3封信,分別發給貴州省委書記、安順地委書記和關嶺縣委書記,公開提出:八角岩生產隊要搞“包產到組”。
1978年4月10日至13日,頂雲公社集中全社28個隊的隊長、會計及每隊選派的貧下中農代表64人參加農村經濟政策骨幹學習班。時任縣委書記的李清泉在學習班上,同意“包產到組”試搞一年,並改名為“定產到組”。到了秋收季節,“定產到組”的16個生產隊全部增產。
1978年秋,中共貴州省委正為參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中央工作會議做準備,關嶺縣委向時任省委第一書記馬力同志匯報頂雲公社“定產到組”的情況,馬力表示:可以試驗。並要求縣委趕快整理材料送交省委辦公廳,作為參加中央工作會議的參考。
1978年11月11日,《貴州日報》頭版頭條旗幟鮮明地宣傳頂雲公社“定產到組”姓“社”不姓“資”和“定產到組”行之有效的主題,觀點明確、傾向分明。
2008年7月3日,安徽省鳳陽縣與關嶺自治縣在安徽鳳陽縣簽定協定結成有好合作縣。這標誌著具有時代意義的“北鳳陽、南頂雲”牽手共謀發展。“頂雲經驗”和鳳陽小崗“大包乾”是我國農村改革最前沿的兩面旗幟。
頂雲鄉黨委、政府決定在全鄉大力推進土地流轉“規模經營”模式。鄉里決定,從上級財政扶貧資金等渠道籌資100萬元,對凡是在全鄉規劃連片範圍內規模種植的農戶(可以是外鄉農戶),政府每畝補助500元的種子或物資,同時,由鄉政府、鄉蔬菜協會及所在地村委會協調解決好水、電、路的使用及培訓種植技術等問題。

規模經營

頂雲鄉的政策出台後,2007年,頂雲鄉僅晚秋番茄規模種植達到5000畝,花江、斷橋、關索及銅仁地區思南縣等地28名土地經營能手和頂雲鄉13名種植能手,出面承包經營。平寨村種植經營35畝晚秋番茄的承包大戶,番茄最高畝產量5000多公斤,最低4000多公斤,均價在每公斤2元左右。每畝土地除了支付地租500元、工資1200元、農藥及種子、肥料1800元後,承包方每畝地種植一季西紅柿純收入在4200元左右。
目前,頂雲鄉探索的土地流轉“規模經營”模式已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肯定並且在關嶺全縣推廣。到目前為止,關嶺自治縣土地流轉“規模經營”模式在全縣蓬勃發展起來。2007年以來,花江鎮、八德鄉、關索鎮、坡貢鎮等13個鄉鎮600多名種植能手出面租地經營,形成規模種植的土地面積達到3萬餘畝,先後建成了斷橋早菜基地、新鋪西瓜基地、板貴花椒基地、坡貢生薑基地、永寧,頂雲晚秋淡季蔬菜基地、花江蠶桑種植基地等120餘個規模種植基地。3萬餘畝土地為當地民眾增加純收入4000多萬元。
近年來,頂雲鄉緊緊圍繞“優質米生產基地,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畜牧業發展大鄉,辣椒、藥材種植之鄉”的發展思路,因地制宜,發揮優勢,以優勢項目為突破口,高質量規模化地建設有地方特色的骨幹產業項目基地,使產業板塊經濟格局明顯凸現。
根據市場需求,依託特色資源作優勢,狠抓基地建設。進一步調整和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壯大優質米生產基地,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畜牧業養殖、辣椒、藥材等產業規模化;堅持區域化布局,著力建設優質、高產、高效的農產品基地。加大投入力度,力求建成一片,管好一片,見效一片。
加大科技推廣運用力度,增強產業基地的科技含量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使產業基地真正成為推動全鄉產業發展的輻射源。全鄉實現了優質米3000畝,秋淡無公害蔬菜2000畝,中藥材3000畝,辣椒1000畝的種植目標。同時,建成了坪寨、二壩、木廠、勝利、穀雨五個母豬專業養殖村;麻龍、角寨、上發、包包田等能繁母牛專業飼養村;新場養雞專業村;二壩800畝茶葉種植基地。
頂雲鄉通過加大產業結構的調整,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有效地拉動了全鄉經濟發展增長速度。

經濟建設

科技教育興鄉、產業化富鄉、鄉鎮企業強鄉”。科技教育興鄉。認真抓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國中入學率達96.8%,國小入學率達98.3%。認真抓了新型農民培訓工作。成立了頂雲鄉新型農民培訓中心,充分利用遠程教育和邀請省、市、縣專家對科技致富小組成員進行理論知識和種植養殖技術等方面的培訓,採用種植養殖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式,進行培訓,從而提高培訓的質量。
產業化富鄉:整合土地資源,實行土地“打包”經營。將農戶土地集中,承包給種植大戶或科技能手種植西紅柿、黃瓜等,當地農民從承包經營者手中收取土地租金後,再在經營者的地里“打工”掙錢。採取支部+遠教+協會+基地的方式,實現種植、養殖業上的產業化發展,現建立了12個養殖小區,組建種植、養殖協會18個,規模化“打包”經營的土地面積達3800畝。
鄉鎮企業強鄉:如何提高四大基地建設的附加值,更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前黨委、政府的首要工作。藉助“頂雲經驗”這塊精神招牌和滬昆高鐵黃果樹西站設定及其頂雲新城區建設的東風,加強對現有鄉鎮企業8個的管理,開發鄉生態園旅遊業,積極籌建鄉鎮企業工業園區,引進外資進駐園區。推動四大基地建設,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兩手抓:即一手抓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一手抓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在和諧社會創建中,繼續總結和加大對全鄉矛盾糾紛大聯調機制運行的投入,通過“以案定補”獎勵方式引導基層矛盾糾紛調解的力度,為構建和諧、幸福、美麗的新頂雲做貢獻。
建設一個和諧文明秀美發展的新頂雲。力爭到2017年,徹底解決全鄉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人均純收入達7000元以上,與全國同步小康。農田水利設施達到科學、完善、配套;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性治理;貧困村全部通電、通路、通自來水、通電話,電視普及率達85%以上。人畜飲水質量得到提高;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8%,培訓新型農民3000人次,每戶貧困戶有1人掌握2項以上實用技術,一項科技脫貧項目,興辦鄉鎮企業5個以上,土地規模化使用率達25%以上,發展無公害蔬菜5000畝,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例達45%以上,種植藥材面積達5000畝。改善貧困村衛生條件,實現貧困人口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村村有村衛生室、文化室,把頂雲鄉建設成為環境優美、團結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農業建設

四個基地:即充分利用本鄉的自然優勢和區位優勢,把頂雲鄉建設成為優質米生產基地、畜牧養殖基地、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藥材種植基地。2008年種植優質水稻5000餘畝。採用土地打包經營的方式,規模化種植無公害蔬菜3800畝(其中本鄉農戶種植2300畝);藥材種植4100畝(杜仲3600畝、半夏50畝、桔根50畝、雪蓮果400畝)畜牧業養殖基地:已建立養豬專業村5個,養牛專業村5個,家禽養殖專業村2個,全鄉豬存欄2萬餘頭(其中母豬2000餘頭,牛存欄9400頭)。

交通建設

關嶺縣頂雲鄉要修火車站,從長沙到昆明的滬昆高速鐵路,在關嶺的頂雲要建一個站,名叫黃果樹火車站,在關嶺境內從坡貢進、從光照電站的水庫區出。
關嶺自治縣民族高級中學頂雲新校區
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關心支持下,占地面積309畝,投資概算2.0億的關嶺民族高級中學頂雲新校區已於2012年6月27日正式開工建設,新校區按省級示範性高中標準建成後,將成為設施齊全、設備先進的可容納6000名學生就讀的大型民族高級中學。關嶺高級民族中學必將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人才再創輝煌,為關嶺縣經濟社會的發展再作新貢獻。

關嶺二中

在建中

頂雲中學

頂雲中學建立於2004年3月,是頂雲鄉唯一的一所寄宿制初級中學,服務於石板、八角村等16個行政村,全鄉人口24920人。頂雲中學地處關嶺縣城西北,離縣城6公里,學校占地面積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705平方米。校園綠化面積8000平方米,校園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空氣清新宜人,環境幽靜,是學生學習的理想樂園。
該校現有16個教學班,學生1000多人,全校教職工55人,專任教師55人,均具備大專以上學歷,學歷合格率100%,其中本科學歷22人,占全體教師的 40%,骨幹教師20人,占全體教師的28%,學科帶頭人3人,音樂教師1人、美術教師1人。
該校現有教學樓一幢(四層),男、女學生公寓共4棟,能容納528人住宿,現有住校生480人。有90平方米的食堂。我校有生物實驗室、化學實驗室、物理實驗室各1間,實驗儀器保管室及實驗準備室各1間,圖書室、閱覽室各1間,教室22各,教室辦公室7間,行政辦公室3間。我校現有圖書20406冊,生均圖書達17.7冊。課桌椅580(二人)套,實驗儀器及品種及數量均達到二類標準。學校有學生電腦34台,辦公電腦5台,都是學校領導在用。
現隨著關嶺縣頂雲新城區的如火如荼建設,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民族寄宿制學校已在頂雲辦學兩年,投資近2個多億的關嶺縣民族高級中學預計於2013年9月從老縣城搬出正式在頂雲開學。

頂雲中心國小

關嶺自治縣頂雲中心國小師生只爭朝夕,開拓進取,勇於創新,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本著“科學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教育原則,提出了“為孩子的成長努力,為人類的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確定了“育優生、做名師、創名校”的辦學目標;樹立了“和諧、民主、勤勉、創新”的辦學思想;不斷追求“環境優美、設備精良、管理有序、講究質量”的辦學風格,深受家長與社會的讚譽。

修圖書館

為豐富廣大農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拓展農民民眾的知識面,關嶺自治縣頂雲鄉陸續在10個村建圖書室。目前,10個圖書室藏書3萬餘冊,音像製品1000餘套,報刊雜誌500餘套。據了解,圖書室的書籍以政經類、科技類等為主,其中以種植、養殖技術指導書籍和計生政策宣傳資料居多。該鄉還整合現有的文化資源,將黨員遠程教育、計生宣傳、科普宣傳與圖書室建設配套,實現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為加強對圖書室的管理,更好地為民眾服務,該鄉選任責任心強、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員來管理圖書室;對圖書進行分類並編號,按類按序上架,便於查找和回放;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對圖書室的每一本書進行登記管理,圖書借閱進行詳細登記,並規定借書時需交納部分押金,若有損壞則按原價賠償。

頂雲新城

30多年前,關嶺自治縣頂雲鄉農民創造了大膽創新、勇於探索、敢為人先的“頂雲經驗”。
30多年後,關嶺搶抓滬昆高鐵關嶺站建設機遇,發揚“頂雲經驗”精神,以高鐵為發展驅動力,以文化教育為發展基礎,以旅遊為發展主題,啟動頂雲新區建設,增強發展活力。

城鎮化

關嶺自治縣交通區位優越,縣內滬昆高速公路、關興公路、水黃公路、320國道、210省道縱橫交錯,已形成以高速公路、高等級公路為骨架,國道、省道和縣鄉公路為聯線,通村公路為網葉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體系。
目前在建的國家重點工程滬昆高速鐵路客運專線將從縣城穿過並設站,高鐵建成後,每天將有79對列車對開,在關嶺的人流量每天將增加1萬人,這對於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加速關嶺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關嶺的城鎮化建設就是要跳出舊城建新城,抓住滬昆高鐵在頂雲新區設站這個機遇,抓住頂雲新區建設這個支點,奮力加快發展。”關嶺自治縣縣委書記張本強說。
國發2號檔案和黔黨發15號檔案中明確提出要加快城鎮化進程,對推進頂雲新區開發建設提供了政策支撐,滬昆高速鐵路關嶺站的修建為關嶺頂雲新城的建設帶來了機遇,當地外出務工農民就地就近務工經商並向城鎮轉移的意願增強,為加快推進頂雲新區開發建設,實現提速發展、奮力趕超提供強大動力。
政策支撐、機遇、動力,面對這些有利條件,關嶺全力抓好以頂雲新區為亮點的城鎮化建設。

遠期規劃

“以生態可持續為前提,以高鐵為發展驅動力,以文化教育為發展基礎,以旅遊為發展主體,建設集旅遊服務、商業商貿、行政辦公、生態居住、現代農業於一體的關嶺城市中心。”這是頂雲新區的規劃目標。
對此,關嶺理清思路,擬定了加快頂雲新區發展的近期、中期、遠期目標。
近期,到2014年,將全面完成灞陵大道項目及其附屬設施工程建設,並切實抓好城市經營管理,吸引社會投資參與新區開發建設,同時加快新區供水、污水處理、中國小校項目建設,使之初步成為新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進一步聚集人氣、增強發展底蘊,全面加速城鎮化進程,新區城鎮化人口達到2萬人,全縣城鎮化率達到30%。
中期,到2017年,將深入推進頂雲新區建設開發,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市政設施,使新區初具規模,農村人口向新區聚集速度加快,達到4.5萬人,全縣城鎮化率達到35%。
遠期,到2025年,將頂雲新區建成貴州西部旅遊服務中心和集散基地,成為關嶺城市發展的新中心,集商貿金融、便民利民、生態宜居、休閒度假、現代農業等功能為一體,塑造大黃果樹旅遊經濟圈西部門戶形象的高鐵新城。
“縣城的總體規劃、近期建設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及村莊編制工作都已經完成,目前我們重點在生態建設、建築風格、民族特色上下功夫,為今後成為貴州西部旅遊服務中心和集散基地打好基礎。”張本強說。

新城品位

“哐、哐、哐……”,是挖掘機在作業的聲音。在頂雲新城灞陵大道項目建設現場,挖掘機、推土機、壓路機、裝載機,各種大型機械正在作業,一副熱火朝天的景象。
據施工方介紹,灞陵大道全長9.145公里,目前路基工程已完成78%,總投資3.8億元,今年7月底將實現毛路通車。
作為連線新老城區、滬昆高速公路、320國道和關興公路的主要城市幹道,灞陵大道的建設對頂雲新區來說尤為重要。頂雲新區與縣城相鄰,距離僅為7公里,灞陵大道建成後將實現新老城區的有機連線和融合,使關嶺城市建設呈現“兩輪驅動”格局。
同時,灞陵大道還承擔了發展軸的關鍵作用,它將串聯起各規劃組團,以點帶軸、以軸帶面促進新區空間協調發展。
“現在我們已經啟動實施了文化教育組團、便民利民服務組團以及城市綜合體組團。”張本強介紹說。
在文化教育組團民中新校區建設工地上記者看到,主體工程已經完工的圓弧形教學樓佇立在操場上,很有氣勢。據介紹,該校區規劃用地309畝,投資概算3.1億元。目前已完成工程形象進度的35%,9月,首批2000餘名學生可入住就讀。
總規劃用地72畝,投資概算2億元的便民利民服務中心項目,目前正在進行建築設計招標,計畫2014年底建成投入使用,項目建成後,全縣所有行政機關及事業單位將搬遷至便民利民服務中心開展工作。
而作為貴州全省“5個100工程”之一的城市綜合體組團頂雲經驗·創新文化生態園城市綜合體項目,規劃建設用地194.4畝,總建築面積6.14萬平方米,目前各項目建設正按照規劃方案有序推進,確保2014年底前基本完成城市綜合體、村莊建設、產業示範區等各項建設任務,使“頂雲經驗·創新文化生態園城市綜合體”初具雛形。到2015年底全面完成綜合體所有建設內容。
“我們將通過三大組團的打造來提高頂雲新城的質量、標準和水平。”張本強說,同時通過新城的建設來逐步改造老城,促進新城、老城一體化。

更名

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關索鎮頂雲鄉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
黔府函〔2013〕112號
安順市人民政府: 
你市《關於報請省人民政府批准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撤銷關索鎮、頂雲鄉建制設立關索街道辦事處和頂雲街道辦事處的請示》(安府呈〔2013〕26號)及附屬檔案收悉。現批覆如下: 
一、同意撤銷關嶺自治縣關索鎮建制,設定關索街道辦事處,以原關索鎮地域為關索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域,辦事處駐關腳村;同意撤銷關嶺自治縣頂雲鄉建制,設定頂雲街道辦事處,以原頂雲鄉地域為頂雲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域,辦事處駐八角村。 
二、請認真做好行政區劃調整相關工作,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貴州省人民政府
2013年5月24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