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響水溝自然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下轄地區:吉利鎮
- 面積:6.45平方公里
- 人口:453人
自然資源,特色產業,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基層組織,發展重點,村務公開,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086畝(其中:田0畝,地1086畝),人均耕地2.48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716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畝;水面面積106畝,其中養殖面積0畝;草地0畝;荒山荒地1260畝,其他面積58畝。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9.0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0%。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生薑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養產業。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0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11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118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0%和93.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1戶(分別占總數的40.7%和34.7%)。
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或不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0.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0輛,拖拉機0輛,機車2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9戶;裝有太陽能農戶0戶;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0畝,有效灌溉率為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5.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8.3萬元,占總收入的33%;畜牧業收入15.2萬元,占總收入的27.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81頭,肉牛5頭,肉羊10頭);漁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0%;林業收入2.4萬元,占總收入的4.3%;第二、三產業收入4萬元,占總收入的7.2%;工資性收入15.5萬元,占總收入的28%。農民人均純收入942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22人(占勞動力的45.5%),在省內務工28人,到省外務工94人。
人口衛生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魚田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吉利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9.6公里,距離中學10.3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86人,其中小學生58人,中學生28人。該村建有文化活動室0個、圖書室0個、業餘文娛宣傳隊0個。由於特殊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吉利鎮有著十分豐富的旅遊資源,自古有滇川孔道、秦開五尺道、南方絲綢之路、明清古道等,眾多歷史文物古蹟分布於境內昆水公路沿線,有極高的旅遊開發價值,主要景點有五尺道遺蹟、吉利漢墓、黃荊壩蠻墳、靖國軍殉難地、吉利鋪老街及小關溪襯腰岩等。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6人,黨員中男黨員6人,女黨員0人。該村設有團支部0個(設在本村或是設在村委會),團員19人。
發展重點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近抓養殖打基礎,遠抓林果強後勁,短抓務工促增收,常抓教育提素質,電礦結合促發展,綜合治理保平安.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942元增加到2000元。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計生,扶貧。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2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086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4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0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萬元,有固定資產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