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堂山石窟》是2004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林堂,孫迪。
基本介紹
- ISBN:9787119035949
- 作者:張林堂、孫迪
-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年
《響堂山石窟》是2004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林堂,孫迪。
響堂山石窟,又稱響堂寺石窟,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最初開鑿於北齊時代(公元550—577年)。以後,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鑿。尚有石窟16座,4000多尊雕像,石窟均營鑿在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鼓山最優質的石岩中...
響堂山石窟位於邯鄲市西南的鼓山之上,共分北響堂、南響堂、小響堂三處,現存大小石窟30餘座,佛像5000餘尊,響堂山石窟始鑿於東魏晚期,主體工程完成於北齊時代,其後,隋、唐、宋、明、清及至民國均有補修和續鑿。響堂山景區秉承“一體兩翼”發展思路,以響堂山石窟文化為主體,以休閒度假和文化體驗為兩翼,...
響堂山,又稱鼓山,長21公里,寬5公里,西連太行山脈,東瀕冀南平原,漳河蜿蜒其南,洺水逶迤在北,滏陽河發源於其中,自古是風景遊覽勝地。一九六一年響堂山石窟就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AAAA級旅遊景區。發展歷史 東魏、北齊時期,皇家貴族分別在山上建鑿了南北兩座寺院...
響堂山石窟 《響堂山石窟》是2004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林堂,孫迪。內容簡介 本書梳理了流失異域的響堂山石窟造像資料,給出日本學者早年所攝珍貴的歷史照片以及造像流散異邦後精美的實物圖版,結合實地勘查對流失響堂山石佛的窟室原位以及歸屬真偽作了考訂。作者簡介 張林堂 ...
北響堂山石窟 北響堂山石窟是位於釜口以北鼓山之中的石窟。北響堂山石窟位於釜口以北鼓山之中,大北洞造像與雕飾華麗異常。北齊定都於鄴城,晉陽於倍都。北齊,皇室曾頻繁來往其間,鑿窟建寺,修築行宮。
北響堂寺位於和村鎮鼓山西側,建造在半山腰石壁之上。它草創於北魏建於北齊(公元550—577年),北齊後隋、唐、宋、元、明又均有續鑿。現存石窟9座,(其它小龕不在其內)大小佛像725尊。簡介 石窟分南、中、北三組,每組皆有以北齊為代表的一個大窟。中國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中寫道“北響堂石空窟...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組織的雲岡調查班,對雲岡石窟強行調查、攝影、測繪長達6年之久(1941~1946)。中國有組織的調查工作始於30年代,1930~1933年西北科學考察團調查新疆石窟,1935年北平研究院記錄響堂山石窟,是較重要的兩項。40年代不少學者和美術機構注意了甘肅、四川、雲南和新疆境內的石窟,特別是對...
北朝石窟伎樂是當時現實生活中樂伎的寫照,樂伎的社會地位低下,實際是供統治者縱情享樂的音樂奴隸。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在北朝,佛教石窟藝術勃興,聞名於世的石窟寺,有甘肅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山西雲崗石窟、河南龍門石窟、鞏縣石窟、河北響堂山石窟等。這些石窟中保存了豐富的伎樂人和伎樂天形象。它們是...
印度現存的佛教石窟以公元前一、二世紀至公元五世紀時所造的阿旃陀石窟重為最著名。其建築、雕刻和壁畫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從公元四世紀到八世紀之間,印度佛教的建築藝術向東傳播,我國西北,如新疆的庫車、甘肅的敦煌、山西的雲岡、河南的龍門、河北的南、北響堂山等地現存的古代石窟,就是首先吸取了印度石窟造型...
永寧寺塔已進行了考古探查,基礎由夯土築成,約百米見方,上有包砌青石的台基,長寬均38.2米,高2.2米,周邊原有石欄桿,四面中部各有一斜坡道。塔身四角加厚成墩,使塔顯得十分穩定。塔建在永寧寺內中心,四周包圍廊廡門殿,是早期中心塔型佛寺的代表。響堂山石窟 響堂山石窟有南北響堂山之分,位於邯鄲...
2015年7月4日 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響堂山風景區旅遊開發及主體寺院神都寺舉行奠基儀式。佛光禪師帶領四眾弟子,為寺院奠基灑淨祈福。千年響堂山石窟,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中輝煌的印記,不僅僅是對佛陀智慧的敬仰,也是古人文化和藝術的具體體現。近日經過多方努力,在佛光禪師的倡導下,終於得以重光。雕刻藝術 響堂山...
佛像藝術的第一種為石窟形式,以北方地區為主,由絲綢之路傳入內地。甘肅的敦煌石窟、炳靈寺石窟、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等等,都有明確的年號題記;一路開鑿的還有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河北邯鄲南北響堂山石窟、江蘇南京棲霞山石窟等等。甘肅敦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