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河,嫩江下游西岸支流。位於黑龍江省西部。古稱“顏河”。發源於大興安嶺東坡,流經內蒙古自治區阿榮旗和黑龍江省甘南縣、齊齊哈爾市郊,在齊齊哈爾市臥牛吐村附近注入嫩江。全長215公里,黑龍江省境內長55公里。河寬8—20米,水深0.4—1.5米。流域總面積4778平方公里,黑龍江省境內流域面積791平方公里。上游為林區,中下游為農業區。1958年在中遊興建音河大型水庫,總庫容2.26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1660平方公里。是以灌溉、防洪為主,結合發電、養魚的綜合利用水庫。
音河此河由宏建鄉大河村西部入境,流經甘南鎮、宏建、長山、音河四個鄉鎮,在長山鄉向陽村東南經齊齊哈爾市郊區瑞廷鄉入嫩江,縣境內流域面積642.5 平方公里,流長55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79億立方米。
河水庫是甘南縣的大型水庫,壩址位於甘南縣城北4公里處,控制流域面積1660公里,最大壩高20米,壩頂長度1715米,壩頂寬8米,高程209.7米,校核水位204.55米,興利水位202.60米,校核防洪總庫容1.47億立米,興利總庫容1.19億立米,特大庫防洪總庫容2.26億立米,相應水位207.3 米。是一座防洪、灌溉、養魚、發電綜合利用的水庫。 1957年12月,縣委書記徐敬亭帶領副書記張弘弼等人察看音河、四方山、西大泉眼等地方。農曆12月30日下午3點鐘,召開縣科(局)長以上幹部會議,討論修建音河水庫問題。會後坐馬車到音河水庫壩址處查看壩基土質情況,決定修建音河水庫。1958年農曆正月初六嫩江地區水利隊工程師張質彬來甘南指導工程修建工作。縣組建了音河水庫修建指揮部,張弘弼為總指揮、張質彬為副總指揮。下設5個科負責勘測設計及施工前的準備工作。1958年3月末實上人數已達3000人,4月7日舉行開工典禮,正式動土修庫。8月中旬閘門安裝完畢,水庫合攏蓄水。1959年開始在音河灌區種水稻1.42萬畝。1959年底,水庫壩高已達到15米,濾水壩完成550米。1960年縣委決定抽民工2500人,續修未完工程。到1963年5月,近期工程基本結束。壩高達到18米,已完成土石方185萬立米。溢洪道開挖寬度35米,基本保證了水庫安全運行。1976年3月二期續建工程開始。由黑龍江水利設計院設計,甘南縣與省水利二處共同施工,到1985年全部工程接近完工。水庫最大水面24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5米,最大壩高20米。水庫主體工程有進水閘、溢洪道、水電站、平交堰魚場、魚池等工程組成。庫區種植白楊、松、柳、丁香,庫內有草、鰱、鯽、鯉等魚類。音河水庫,同時也是甘南縣理想的遊覽區。
音河堤防音河左岸堤防設計,北起兩半屯、南至甘雙邊界(甘南、雙河農場),堤防長21公里。1976年音河公社為了保護河灘地,於左岸修築臨時圍堤,長10.3公里,完成土方1.75萬立米。1983年省水利廳批覆了甘音公路至雙河農場界長15.3公里的音河左岸堤防第一期工程。開工於1983年4月20日、竣工於10月初。完成土方30.8萬立米。國家補助投資為18.7萬元。 音河右岸堤防,北起音河灌區渠首閘,沿主幹渠左堤向南0.9公里,在縣城北向東,經甘南鎮東郊、宏建鄉東部、長山鄉東部至向陽村與齊市郊堤防相接。全長33.7公里,城防段10公里堤高2.5米、堤頂寬3米;以下堤高1至1.2米。偽大同元年(1932年)春夏之交,連降暴雨,音河出現洪峰泛濫成災。是年,在甘南城西北、音河河道右岸,根據地形修築水堤6處72丈、壩高3尺、上口寬2尺。偽康德10年(1943年)偽縣政府抽民夫400人,由甘南村王連城負責,共修壩45天。從甘南村北山根至張明屯,堤長10公里,平均堤高1.5米,上口寬2米,用扁擔拍坡。1944年對此堤進行了加高培厚。1949年9月續建音河右岸堤防工程,從張明屯至齊市邊界,動員民眾1200人,修築堤防23公里。1965年,加高培厚城防堤段,西起用水主幹、東至甘音路南。標準是從主幹至甘平路段將原堤上口2米增寬為5米,甘平路至甘音路段增寬為4米。完成土方3.75萬立米。1972年為了治理柴油機廠北堤防第一險段,動員城內職工對此段進行整修加固。1979年,甘南縣、雙河農場協商,共同開發河灘地,從宏建鄉富勝村開始改線12公里,將原堤距l200米縮小為600米。由雙河農場施工。現有堤高1米,未達到設計標準。改線後可墾灘地1.6萬畝,多保護面積3.1萬畝。
音河漁場是甘南縣唯一的大型國營漁場。現有職工123人,養殖水面2.7廳畝(音河水庫),魚種池450 畝。漁場位於音河水庫大壩北端東側。音河漁場始建於1958年,同年劃歸省水產局。是時漁場設有捕撈隊、養魚隊、農業隊;捕撈。養魚兩隊為漁業專業生產人員,共有120 餘人;農業隊是音河水庫建庫時徵用上地瓶劃歸漁場管理的4 個自然屯,近3000口人。1962年省水產局撤銷,音河漁場移交縣屬,歸水產部門管理。同年將漁場的農業隊重新劃給歡喜、大河兩個大隊。1964年。漁場首次引進了南方養殖優良魚種:草、鰱、鱅等,在音河水庫安家落戶。1972 年試搞草、鰱魚人工孵化,獲得成功,魚種除自給外還支援了縣內、省內等漁場。1977音河漁場歸屬水利部門。1980年以前,由於經營管理不善,發生連年虧損,最多1年損額達23萬元。l981年以來,在改革中全面實行了經濟承包責任制,自1983年起至1985年連年盈利。 1959年至1985年魚產量、養殖產量統計 單位:噸 1958年,音河漁場建立後,就修建了一部分魚池進行苗種生產。是年魚種(鯉魚)生產達50 萬尾。1964年引進南方優良魚種(草、鰱、鱅等)。1968年引進魚種苗種生產達20萬尾,1985年魚種生產達35萬尾。 1958年至1985年魚種生產數量 單位:萬尾 註:1962年至1967年、1972年沒有統計數字。 音河漁場魚種生產,自1958年至1963年間。主要培育、生產自然魚類鯉魚1 個品種。1964年至1985年間的魚種生產,全部為引進南方的草、鰱、鱅、魴優良養殖魚種及其雜交的新品種。
音河灌區位於甘南縣縣城南,音河下游右岸和左岸河漫灘及一級階地上。音河灌區分為南、東北兩個灌區,南部為一灌區,位於甘南縣城南,西起丘陵崗腳,東至音河右岸堤防,北達甘南鎮南一支幹,南鄰八里崗子與齊市、哈拉海軍馬場接址。包括甘南鎮、宏建、長山一鎮兩鄉的部分村屯。東北部為二灌區,位於音河下游左岸,北起丘陵崗腳,南至音河左岸堤防,西至甘平公路,東達音河鄉。包括縣良種場、音河鄉的一部分。整個音河灌區內總計20個大隊(場)、120個小隊、農業人口2.1萬人,已耕地20萬畝。灌區由音河水庫自流引水灌溉,灌區總面積為34萬畝,工程控制面積25萬畝,灌溉面積19.6萬畝(其中水田3.8萬畝、旱田15.8萬畝)。屬於大型灌區。 音河一灌區,始建於1958年秋,至1959年春完成用水主幹一條,從音河水庫下節制閘開始,南至長山鄉華家街,全長21.44公里,設計流量15立米/秒、加大達18立米/秒。1960年修坡地排水,位於用水主幹西側丘陵腳下,經萬發大橋北匯入用水主幹。1962年修紅旗排水長9.5公里,將上游積水泄入排水主幹。1963年,水利部門在曉光三隊東三支上開副乾一條,使各支渠向東延伸於主幹排水鑲接,緩和了水源不足、水淹地的情況。1967年從老七排向南修3 公里在八里崗東出口的排水,但下游為齊齊哈爾市郊區,未達成協定,排水仍無出路。1970年,縣委決定從老七排水與主幹排水交叉處,將原南道改為東南走向的主幹排水尾河,河長2.7公里,排入老音河。到1970年間,一灌區上游的12條支排業已形成,匯入主幹排水。另設定獨立3條支排,將水泄向哈拉海軍馬場排水主幹。 音河二灌區,自1960年在原音河河道築壩引水,1961年開始種植水稻,原稱幸福灌區。1965年修了一段引水渠道,將原灌區幹線與一灌區渠首接通,並在1970年修建了進水閘、2孔、流量1.38立米/秒。同時將幸福灌區改名為音河二灌區。現有工程:主幹1條,長3.4公里;支渠兩條,一支長為5.1公里,過量0.43立米/秒;二支長8.23公里,過量0.86立米/秒;有構造物6座。二灌區排水為大崗排水,將灌區內及坡地排水送入音河河道。 截止1985年,整個音河灌區完成用水乾渠2條、用水支渠14條、副乾一條,全長139.1公里。排水主幹1條、坡排1條、支排18條,全長134.5公里。總構造物369 座,其中橋、涵、閘76座。灌區和田間工程土方達405.5萬立米。機電井335眼。全部工程總用工量277.12萬個工日,其中技工6.5萬個;投入主要材料:水泥6659噸、鋼材235.9噸、木材3419.1立米。總投資792.7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