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著作

音樂著作是指。其作品享有法律保護的權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音樂著作
  • 解釋:創作者提供的音樂作品
  • 最暢銷的樂譜:故鄉的親人,聽那學舌的鳥等
  • 最昂貴手稿:莫扎特的九部交響樂手稿
簡單介紹,.篇幅最大的音樂作品,最早的音樂理論專著,中國最早的民歌集成,中國最早的琴史專著,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中國最早的說唱音樂,最早的器樂演奏比賽,古代最早的音樂學校,

簡單介紹

《》(1851)、《》(1855)和《藍色的多瑙河》(1867),它們的銷量都超過了24萬份。在有著作權的樂譜中,銷售量紀錄最高的是《讓我叫你一聲“愛人”》(1910年由瓦斯頓和福利·惠曼所作)和《直到再相逢》(1918年由埃肯和瓦爾丁所作),到1967年為止這兩首樂譜各賣了600萬份。
,於1987年5月22日在英國倫敦沙斯比拍賣行售出時,標價高達4394500美元,創音樂手稿的最高紀錄。這批手稿中包括交響樂第二十二號到第三十號,它們都是1773年至1774年間作者在奧地利薩爾茲堡創作的。當時的莫扎還是個少年。

.篇幅最大的音樂作品

捷克斯洛伐克作曲家日登內克。菲比赫的鋼琴套曲《情緒·印象·回憶》。這部鋼琴套曲包含了376首樂曲,如果要演奏這首巨型音樂作品得連續幾天才行。據傳,某樂團在連續演奏此作品時,竟有幾個樂手連續病倒了。

最早的音樂理論專著

中國最早的音樂理論專著是《樂記》,全書共23篇,現存前11篇,即《樂本篇》、《樂論篇》、《樂禮篇》、《樂施篇》、《樂言篇》、《樂象篇》、《樂情篇》、《樂化篇》、《魏文侯篇》、《賓牟賈篇》和《師乙篇》,其它12篇已失傳。此書詳細地論述了音樂的本質、特徵,音樂與政治、生活的關係。音樂的審美、教育與社會作用以及音樂創作過程等,作者不詳。

中國最早的民歌集成

據古籍記載,距今約3000多年的周朝就已開始了民歌的集成工作。當時的採集民歌的制度叫做“採風”。各諸侯國專設“采詩之官”,又叫做“行人”,每年春、秋兩季出去收集民歌,再呈獻朝廷後交樂官保存,除供天子了解“民意“外,每逢祭祀、朝會、宴食、迎賓等場合,還用於演奏、演唱

中國最早的琴史專著

中國第一部琴史專著是《琴史》,它成書於1084年。著者朱長文(1038—1098),字伯原,號樂圃;江蘇蘇州人。《琴史》共分六卷,一至五卷為琴人傳略,以人記事,共收集了先秦到宋代156位琴人的事跡。第六卷論述了《瑩律》、《釋弦》、《明度》、《擬象》、《論音》、《審調》、《聲歌》、《廣制》、《盡美》、《志言》、《敘史》十一個專題,體現出他的史學觀和音樂美學思想。
中國最早記載五線譜音階唱名的書
《律呂正義》是中國最早記載五線譜和音階唱名的書。共分上、下、續、後四編,前三編書成於1713年。上、下二編四卷中論述了樂律、管弦律制、樂器製造等多方面的要點;有關記載五線譜和音階唱名的部分在續編一卷中,它記述了葡萄牙人徐日升(1645—1708)與義大利人德禮格(約1670—1745)來中國後傳入的五線譜及音階唱名法。後編一百二十卷書成於1746年,記述了各種典禮音樂,並錄有有舞譜、曲譜。全書保存了許多明清時期珍貴的音樂資料。
中國最早的簡譜歌曲集
近代音樂教育家沈心工(1869—1947),就是簡譜的積極傳播者之一。他編輯的《學校唱歌集》於1904年出版,成為我國國內出版並流行的第一部簡譜歌集。
中國最早的音樂刊物
李叔同(1880—1942)主編的《音樂小雜誌》。該刊第一期除日本人所作的兩幅插畫和三篇文章外,封面設計、美術繪畫、社論、樂史、樂歌、雜纂、詞府各欄,均由李叔同以“息霜”的筆名一人包辦。《音樂小雜誌》的創刊號是在日本東京編印後寄至國內發行的。《音樂小雜誌》作為我國最早的音樂刊物,在我國的音樂刊物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國最早出版的鋼琴曲集
1919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進行曲集》。本世紀初,西洋樂器大量輸入,鋼琴教學在師範學校、教會學校和一些私人開辦的學堂中有了初步的發展。辛亥革命後,學習鋼琴的人與日俱增,對鋼琴教學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過去那種初級粗淺的教材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習者的要求。為了解決當時廣大學習者的需求,商務印書館印了一批外國鋼琴曲譜集,《進行曲集》是這批鋼琴譜集中最早的一本,也是我國目前所見的最早出版的一本鋼琴教材。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

由國家著作權局和中國音樂家協會發起成立的音樂著作權管理組織,維護作曲者、作詞者和其他音樂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的非營利性機構。
12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音樂機構
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所設立的樂府。“樂府”如同現代的歌詠團,協律都尉是該機構的最高業務領導人。樂府專業工作者將從趙、秦、楚等地區收集來的地方民歌進行整理、加工,然後由協律都尉譜成新曲,教給樂人歌唱,供宮遷帝後王妃、公伐將相等人觀賞。“樂府”最繁盛時人員達800多人,他們大多是一流的音樂家、文學家和民間藝人。這種音樂機構是漢代經濟水平發展到一定高度的背景下,文化相隨發展的產物。

中國最早的說唱音樂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的《成相篇》。《成相篇》的音樂形式取材於民間說唱和歌謠,共分三個樂章。“相”是一種由舂米或築堤的勞動工具發展而成的打擊樂器,用以擊節說唱。“成相”是當時民間流傳的一種說唱、歌謠形式,後來發展成詩歌形式。全篇四句一韻,按一定的節奏朗讀,無固定的曲調,其節奏類似快板。作品大多宣傳為君治國之道,間雜有歷史故事,對當時的現實也有所批判。
最早的對外音樂文化交流
西周周穆王十三年(約公元前989年)。當時,周穆王親自率領一支龐大的歌樂隊西行,一直到達與黑海相連的黑湖,全程往返約35000多里。這支樂隊每到一處,就與當地的部落首領互贈禮品並舉行盛大的演出。現在的傀儡戲、皮影戲、雜技等,就是那時傳入我國的。在交通很不發達的情況下,周穆王率隊不辭辛勞,跋山涉水,為發展中西方音樂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率領的這支龐大的歌樂隊成為我國最早出國訪問的音樂團體。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音樂家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上,優秀的音樂家是不計其數的。其中夔稱得上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音樂家。夔生活的年代,相當於我國傳說中黃帝和堯舜禹時代的後期。據《尚書》記載,夔曾擔任舜的樂官。夔原是生活在荒僻邊緣地方的有音樂特長的平民百姓,後被舜破格提拔重用。夔擔任樂官之後,曾親自參與著名樂舞《韶樂》的創作和指揮。相傳這部樂舞一直流傳到1000多年後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孔子聽後讚嘆曰“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可見夔的音樂技能之高超。
最早創立十二平均律的音樂理論家
我國明代傑出的科學家、音樂理論家朱載育,是世界上第一個用科學理論創立“十二平均律”的人。他的律學著作達17部之多,完整、系統地創造了“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朱載育考證的律制,在音高上的誤差小,其精確程度使西方的一些音樂理論家也嘆為觀止。

最早的器樂演奏比賽

唐朝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在京城長安舉行的琵琶比賽。當時,長安的東街和西街搭起了兩座彩樓,在東街彩樓上的琵琶手是來自西域的康國人康崑崙,他是宮廷琵琶演奏家,號稱“琵琶第一手”;在西街彩樓上的是化妝成少女的琵琶演奏家段善本。據《憶樂府雜錄》中記載,比賽開始後,康崑崙彈了一曲《羽調錄要》後,段善本立即移到“楓香調”彈奏,結果康崑崙為段善本的彈奏所傾倒,乃拜段為師。

古代最早的音樂學校

西周時期(公元前11世紀——前8世紀)的“大司樂”,它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當時統治階級很重視音樂,把音樂看作是統治國家的重要工具。“大司樂”作為周朝的音樂機構,掌握著音樂教育和執行禮樂的職能,它的培養對象主要是王室和貴族的子弟,也有一些是從民間選拔出來的優秀音樂人才。學習內容主要為音樂美學、演唱和舞蹈;學時為7年,從13歲開始學習,20歲畢業;學生人數達1400餘人,其中音樂教師(樂工)有600多人,可稱得上是一所師資雄厚、機構完備的音樂學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