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的多瑙河

藍色的多瑙河

藍色多瑙河,作者小約翰·施特勞斯奧地利著名的輕音樂作曲家。被後人冠以“圓舞曲之王”的頭銜。這是一首典型的圓舞曲風格的管弦樂作品。音樂華麗、明快、活潑,通俗易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藍色的多瑙河
  • 外文名: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Walzer,op.314
  • 分類管弦樂作品
  • 作者:小約翰·施特勞斯
  • 特點:音樂華麗、明快、活潑,通俗易懂
作品結構,創作背景,軼事,提示,

作品結構

此曲按照典型的維也納圓舞曲的結構寫成,由序奏、5首小圓舞曲和尾聲組成。
藍色的多瑙河樂譜藍色的多瑙河樂譜
序奏一開始,由小提琴用碎弓輕輕奏出的震音,好似黎明的曙光撥開河面上的薄霧,喚醒了沉睡大地。在這背景的襯托下,圓號吹出了全曲的主要音調。
接下來是5首連著一起演奏的小圓舞曲,每首小圓舞曲都包含2個相互對比的主題旋律。
第1小圓舞曲的主題A抒情明朗的旋律、輕鬆活潑的節奏,以及和主旋律相回響的頓音,充滿了歡快的情緒,使人感到春天的氣息已經來到多瑙河;主題B輕鬆、明快,仿佛是對春天的多瑙河的讚美。
第2小圓舞曲第1部分的旋律跳躍、起伏,層層推進,情緒爽朗、活潑,給人以朝氣蓬勃的感覺;第2部分顯得優美委婉,與第1部分形成對比。
第3小圓舞曲的主題A有優美典雅、端莊穩重的特點;主題B具有流動性特點,加強了舞蹈性,呈現出狂歡的舞蹈場面。
第4小圓舞曲的主題A優美動人,富於歌唱性;主題B強調舞蹈節奏,情緒熱烈奔放,與主題A形成了對比。
第5小圓舞曲的主題A旋律起伏迴蕩,柔美而又溫情;主題B則是一段熾熱而歡騰的音樂,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最後是合唱曲的尾聲,比較簡短,迅速地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而管弦樂曲的結尾則規模較大,它依次再現了第3、第2、第4小圓舞曲的主要主題,接著又再現了樂曲序奏的主要音調,然後在熱烈歡騰的氣氛中結束全曲。

創作背景

1866年,任維也納宮廷舞會指揮的小約翰·施特勞斯應維也納男聲合唱協會的指揮赫爾貝克之約,根據卡爾·貝克的詩作《藍色多瑙河》的意境寫成了充滿維也納鄉土之情的圓舞曲《藍色多瑙河》。
這時的小約翰·施特勞斯雖已創作出數百首圓舞曲作品,但還沒有創作過聲樂作品。1867年,這部作品在維也納首演。因為當時的維也納在普魯士的圍攻之下,人們正處於悲觀、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敗。直到1868年二月,小約翰·施特勞斯住在維也納郊區離多瑙河不遠的布勒泰街五十四號時,把這部合唱曲改為管弦樂曲,其中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並命名為《藍色的多瑙河》圓舞曲。這部樂曲同年在巴黎公演時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僅僅幾個月之後,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國公演。頃刻間,這首圓舞曲傳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後來竟成為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直至今日,這首樂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愛。在每年元旦維也納舉行的“新年音樂會”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
樂曲由序奏、五個圓舞曲和尾聲組成。
引子分為兩個部分。樂曲開始,小提琴在A大調上奏出徐緩的震音,如黎明時平靜的多瑙河水微波蕩漾,圓號吹出一個充滿希望的音調,好似晨曦撥開了多瑙河上的薄霧,黎明到來。音樂生機盎然,安謐寧靜。第二部分是序引的小高潮,這個由木管樂器演奏的活潑清新的動機,配以典型的圓舞曲律動,如河水拍岸,生機勃勃,使人振奮。
隨後,是第一圓舞曲。舞曲描寫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們翩翩起舞時的情景。輕快的節奏、明朗的旋律如多瑙河水暢流不息,它歌唱著美麗的多瑙河,歌唱著灑遍春暉的奧地利人的故鄉。第一段的主題素材來自引子的動機。第二段由小提琴和木管在高音區斷奏,充滿喜悅,活潑而輕快。
第二圓舞曲是三部曲式。第一段旋律起伏、跳躍,給人以朝氣蓬勃的美好感受。中段的音樂婉轉而柔美,小提琴奏著主題,豎琴琶音伴隨著,好像阿爾卑斯山麓的青年們在熱烈、歡快的舞蹈間隙,竊竊私語,互訴衷曲。
第三圓舞曲是二部曲式。第一段饒有新意,典雅而高貴。反覆以後,對比性的第二段曲調生動活潑,富於流動性和旋轉性。
第四圓舞曲在開始時節奏比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連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五圓舞曲是第四圓舞曲音樂情緒的繼續和發展,只是轉到A大調上。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聯想到在多瑙河上無憂無慮地蕩舟時的情景。第一段由木管樂器和小提琴弱奏出優美動人、舒展柔情的旋律。然後,在熱鬧的打擊樂器的伴奏下,歡騰、熱烈的對比樂段使全曲達到高潮。
樂曲的結尾有兩種,一種是合唱型結尾,接在第五圓舞曲之後,很短。另一種是管弦樂曲結尾,規模較大,第三圓舞曲、第四圓舞曲及第一圓舞曲的素材—一再現,最後全曲在疾風驟雨式的節日狂歡氣氛中結束。
【作品簡介】《藍色的多瑙河》(約翰·施特勞斯)
圓舞曲《藍色多瑙河》全名《在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畔》,是約翰·施特勞斯所作170首圓舞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於1867年。
1866年,奧地利普奧戰爭中慘敗,維也納陷入了深深的消沉之中。為振奮人心,作者受維也納男聲合唱協會領導人赫貝克的委託寫作象徵維也納生命活力的圓舞曲。曲名和創作動機源自德國詩人卡爾·貝克題獻給維也納城的詩句,“在多瑙河旁,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旁”。半年後,作者把它改編成為管弦樂曲,在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公演,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並很快被介紹到英國、美國及其他國家,被譽為奧地利的“第二國歌”。而後合唱曲也開始流行,歌詞由詩人格爾納特重新創作。

軼事

《藍色的多瑙河》圓舞曲是約翰·施特勞斯創作的四百多首圓舞曲中最著名的一首,寫於1867年。人們常聽到的是管弦樂曲。其實,這支曲子當初是作為一首男聲合唱曲寫成的。
1867年,奧地利維也納男聲合唱協會,急需一首供表演用的合唱圓舞曲。當時,約翰·施特勞斯已經創作了大量圓舞曲,於是大家提出最好請約翰·施特勞斯來寫。“合唱協會”的指揮赫爾柏克找到這位著名的作曲家,請求他為“合唱協會”創作一首合唱圓舞曲。當這一要求提出以後,約翰·施特勞斯並沒有馬上答應,雖然,他早就想寫一首以多瑙河為主題的作品,但是人家要求他寫的是一首聲樂曲,而他過去從沒有寫過合唱。經指揮一再請求,他才答應試一試。  多瑙河是流經中歐的一條主要河流。這條河流對作曲家來講,如同母親一樣的親切、熟悉。約翰·施特勞斯不知多少次泛舟多瑙河上,漫步在她的兩岸。那湛藍的河水,如畫的風光,村民樸實的舞蹈,美麗動人的傳說,使作曲家感到猶如投身在母親溫暖的懷抱之中,經常留連忘返,不願離去。他更喜歡閱讀詩人們讚美多瑙河的詩篇。所以,當赫爾柏克一提出要他創作一首以多瑙河為主題的圓舞曲時,一幅幅多瑙河秀麗景色的生動畫面和柏希的詩句“在那多瑙河邊,在那多瑙河邊 …… ”立即浮現在作曲家的腦海里。約翰·施特勞斯把自己的感受講給友人格涅爾聽。這位詩人也有同感,他很快寫下一首歌頌多瑙河的詩歌。當約翰·施特勞斯拿到《美麗的藍色多瑙河》詩篇時,樂思如同奔騰的河水,激盪在他的心頭。關於約翰·施特勞斯是怎樣創作《藍色的多瑙河》圓舞曲的,是人們感興趣的事情,於是傳說紛紜。有人講:那天,他忘了帶譜紙,於是在自己的襯衫袖子上匆匆記下了這些樂思。這天夜裡,他沒有回家去,直到清晨,他才回到家裡脫掉襯衫入睡。
他的夫人傑蒂·德雷弗絲是一位歌唱家。她發現丈夫襯衣袖上的樂譜,知道這是他的什麼新作,就沒有動它。可是,當她有事出門歸來時,發現這件寫有樂譜的襯衣被僕人當作髒衣服拿去洗了。她不由得一驚,急忙跑出去找。幸好洗衣婦剛剛將衣服丟進洗衣盆里。傑蒂從水中將襯衣撈出。還好,樂譜墨跡還未泡掉。所以,今天,人們能聽到這支動人的圓舞曲,真應該感謝杰蒂救譜之功。當然,傳說並不一定和事實完全相符,但它說明人們對這支曲子的熱愛和想追根求源的迫切心情。
《藍色的多瑙河》圓舞曲不僅受到民眾的喜愛,也受到許多專業音樂家的讚賞。向來寫作嚴肅音樂的德國著名作曲家博拉姆斯,有一次在舞會上見到約翰·施特勞斯的夫人傑蒂,傑蒂請博拉姆斯在她的扇子上題字,布拉姆斯先寫上《藍色的多瑙河》圓舞曲的主題,然後在下面寫道:“可惜不是我所作。”這個小軼事可以說明,約翰·施特勞斯的曲子的確做到了雅俗共賞。
《藍色的多瑙河》圓舞曲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它不僅經常出現在音樂會上,而且在演出規模也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
1872年,約翰·施特勞斯應邀到美國波士頓主持《藍色的多瑙河》圓舞曲在世界和平大會上演出。參加這次演出的合唱人數竟多達兩萬人,伴奏樂器多達一千零八十七件。約翰·施特勞斯擔任合唱總指揮,下設一百多名助理指揮。這樣大型的演出怎么開始呢?有人想出一個好辦法:用炮聲作為開始信號。這次演出場面壯觀、氣勢磅礴,受到聽眾熱烈歡迎。演出結束後,大批觀眾擁向後台,希望見到這位著名作曲家,並紛紛要求籤名留念。這時,連作曲家掉下的一根頭髮,也成為珍貴的紀念品了。

提示

這支著名的圓舞曲旋律優美動人,節奏富於動感,老少皆宜。在欣賞這首作品時,通過想像能感受鮮明的音樂形象,從而進一步理解奧地利人民熱愛生活、熱愛故鄉的深厚感情。
歌詞:
春天來了 大地在歡笑
蜜蜂嗡嗡叫 風吹動樹梢
多美妙 春天多美好
鮮花在開放 美麗的紫羅蘭
煥發著芳香
春天來了 美妙
春天妙 多么鮮艷
玫瑰向著我們微笑
美麗的春天陽光 金色的陽光多溫暖
那露水在綠色草地像珍珠發光 小鳥歌唱在樹梢
白雲像面紗在藍天飄揚
美麗芬芳的花朵遍地爭艷開放
春來了 這一切多美好春來了 多美好 大地一片春光 鳥語花香 多么美好
那小鳥在樹林裡高唱 蜜蜂在花叢中嗡嗡叫 美麗的鮮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