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韓白圭
- 別名:韓夫子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湘潭縣
- 出生日期:1956年7月
- 職業:《湘潭詩苑》首席版主
人物簡介,創作經歷,獲獎作品,詩詞作品,散文作品,散文詩,現代詩,評論,遊記,友人點評,
人物簡介
![人物相片 人物相片](/img/f/00f/nBnauImM0ETMwkjYygTY4cTMlFDN1ATZxYDZ0kTYzQTN0cjY0MmYllTMyI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論壇《湘潭詩苑》首席版主。中國百詩百聯大賽第一屆、第二屆評審,湘潭市詩詞協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已經由中國戲劇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春天的回憶》、《爺爺的水煙筒》兩部著作;龍山詩社副社長、嚶鳴詩社副社長。
創作經歷
韓白圭先生出生於書香門第,父母生前都是教師。自幼就受到了父母對他的良好教育和文學薰陶,父親是他的文學啟蒙導師,農閒餘暇,授其寫作知識,或作文,或朗誦、或吟詩,或聯對......父親因被錯誤劃右,株連子女,殃及無辜。所以作者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便經歷頗多磨難,坎坎坷坷。但他從小就酷愛文學,勤奮讀書。雖童年、青少年時期處在無書可讀的動亂年代,但他仍涉獵書籍範圍很廣。
1983年11月,湘潭縣文化館文學專乾谷靜先生、湘潭縣花鼓劇團編劇陳長工先生在湘潭縣花石鎮舉辦文學講習班,他有幸參加了此次文學講習班,並開始從事文學創作。1985年8月,他創作的小說《瓜兒是苦、是甜?》獲湘潭市首屆短小說徵文優秀獎。2005年5月,開始和譚靂先生學習舊體詩詞創作,並多次在全國各種詩詞大賽中獲獎,成績斐然。
獲獎作品
緬懷何寶珍烈士
俠義瀟湘女,胸藏濟世才。
安源星火點,南國木棉開。
堅韌能摧朽,清純不染埃。
天穹千滴淚,灑向雨花台。
(2013年,此詩獲紀念何寶珍烈士誕辰110周年全國詩詞楹聯大賽二等獎)
春遊望城書堂山
星沙北去訪仙蹤,翠疊麻潭筆架峰。
檜柏香凝千字帖,泉池水潤九成宮。
歌飛浩宇青雲外,人醉晴嵐畫卷中。
誰把春光鋪玉案?杜鵑花雨萬山紅。
(2013年,此詩獲歐陽詢文化園詩詞楹聯全國徵集大賽詩詞二等獎)
游西樵山天湖公園
作者在西樵山頒獎會場
![作者在西樵山頒獎會場 作者在西樵山頒獎會場](/img/5/4e6/nBnauITM0YDN1MGOmhDNiVGZyYGOkFmY3IWN4YTMkljYxU2YmV2NhZzY3c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明珠一顆嵌西樵,熠熠光華透碧霄。
九曲廊橋連水榭,白雲仙境涌春潮。
清弦亮閣紅綃舞,飛瀑垂虹綠韻飄。
幾縷斜陽橫遠岫,如詩畫卷任君描。
(2011年,此詩曾獲西樵山詠名花全國詩聯大賽三等獎)
初春遊麻城杏花村
誰將鳥韻掛高枝?相約歧亭共此時。
湖北麻城頒獎會場
![湖北麻城頒獎會場 湖北麻城頒獎會場](/img/8/43f/nBnaucDN0ADZlFmZiZmY0YGM1EmNyYGN4YWY1AjZzczMxEDZiRDZhNDNwQ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寒意消融春意早,梅花飛落杏花遲。
東坡橋畔聞村笛,古井源頭豎酒旗。
醉臥溪邊芳草地,泥香入夢也成詩。
(2012年,此詩曾獲湖北麻城杏花村中華詩詞大賽三等獎)
臨江仙.秋日登黃鶴樓
千古名樓千古韻,濤聲古韻悠悠。楚天極目大江流,珞珈山上樹,紅醉一屏秋。
作者在黃鶴樓留影
![作者在黃鶴樓留影 作者在黃鶴樓留影](/img/0/db7/nBnaucDZ3EzYmV2Y2IjM4kTYyQDMkFTZhJmZ0kTMzIWN1EGMxMTO3MzYlF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放眼方知江漢闊,三城連縱如舟。誰將睿智展鴻猷?華中形勝地,美景譽神州。
(2012年此詞獲第六屆黃鶴樓杯優秀獎)
詩詞作品
一斛珠.謁黃帝陵
黃陵宗廟,香檀古柏光環曜。祥雲五色遮鑾纛,四野秋風,空向仙台嘯。 漢武劍鋒徐入鞘,征袍裹土遵王詔,青山共與軒轅笑。血色殘陽,薄霧輕相罩。
作者在黃帝陵留影
![作者在黃帝陵留影 作者在黃帝陵留影](/img/1/d43/nBnauMGOxMDNygDM2EDMkZjNzUDO2UWZ4YTOiJ2YxgTYkFTN0MGZkVmNjF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卜運算元.夜登西安明長城
月掛柳梢斜,影落長安瘦。踏上城樓沐漢風,古樂傳街後。 細品野羊肥,八百秦川秀。遍地琉光碎玉聲,總使人懷舊。
鷓鴣天.觀壺口瀑布
疑是流星入玉壺,銀河化作一天渠。東西兩地分秦晉,凜凜雄風任展舒。 垂白瀑,墜金烏。黃昏寒意染蒼莩,臨汾隔岸傳秋色,霜襲長簫唱鷓鴣。
惜春
幾遍春絲織?江南醒夢中。
風吹楊柳綠,雨潤杜鵑紅。
陌上人衣瘦,河邊水草豐。
落花疑是淚,相去太匆匆。
謁圓明園
瘡痍難入目,此處最凋零。
曠野西風疾,殘陽血味腥。
斷碑橫小徑,長恨滿空亭。
八國蹄痕晰,焉知振羽翎?
作者在圓明園留影
![作者在圓明園留影 作者在圓明園留影](/img/d/bf3/nBnauQWYxMmZ4ATOzAzNmBDZzYjMiJ2MwMWY1MWZ5EmZkFTMjJzN1MDZzY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散文作品
冷月
晚秋的黃昏有點涼。我討厭小城的喧囂,霓虹燈詭秘的亮光令我的雙眼很不舒服。在這個凋零的秋天,我弄傷了自己,拖著疲憊的身軀想找尋一隅淨地休憩,我就象曇花一樣,也更象塵埃一般消失在你的視野,消失在喧囂的人群,消失在淒涼的秋夜。
我漫無目的走向山野,去尋找那份難得的寧靜。在秋天空曠蕭瑟的林子裡,我默默地守候孤獨!天空的那輪圓月,在雲罅里時隱時現,那一抹清輝,慘澹、淒冷。“人約黃昏後,月上柳梢頭”,我不曾約人,沒有那等閒情,一個人靜靜地守候孤獨。
仰望雲空那泓冷月,我這個不是很魁梧的男人黯然神傷,淚眼朦朧。飽經憂患,歷盡滄桑,心殘神倦,多愁善感,竟這般脆弱,難以抵擋風雨的侵襲了。
思緒紛亂,沒有法子理得清晰。命運老是戲弄於我,在我前進的路途中,布滿太多的荊棘與陷阱,讓我在痛苦、迷惘的漩渦中掙扎……我無心成佛,命運啊!你何苦賦我太多的磨難。
冷月無情,不解人意。天穹翻騰的雲彩,林中飄飛的黃葉,溪澗潺潺的流水……似都在嘲弄我,孤立無援,一籌莫展,我從心底里倏然滋生一種莫名的恐怖。
冷月如霜,清輝似雪,我單薄的身軀在秋風中瑟瑟發抖。此刻,我多么渴望溫暖。朦朧中,有一個身影闖入我的思緒,遙遠的她,也有著淒婉、悲涼的身世,也是緣分吧,她於縹緲中闖入我的生活,然而,她沒有給我“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傷懷,她豁達、爽朗的性格在感染著我,她以她的善良溫暖著我,給我希冀與慰藉。我不需要憐憫,卻需要溫暖,需要心靈的溝通,需要一種理解的緘默,握緊我們的手,相互扶持。
“男兒有淚不輕彈”,我豈不知此話的分量與價值。當她千里迢迢南下與朋友們歡聚的時候,任她那北方女子的粗獷和高大的身軀,也沒有抵擋得住酒精的攻擊,竟轟然倒地全然沒有知覺。當救護車呼嘯而至的時候,我的眼淚象斷線的珠子,覺得她原是這般脆弱,太需要更多的同情。
我沒有給予她什麼,也沒有什麼可以給予她,我與她的情感絕非世俗的那么狹隘,亦如她所說的,我們有著兄妹般的親情,純潔而篤誠。
她象風一樣來到我的身邊,又象風一樣離開了我……
冷月無情人有情,在這個晚秋的夜晚,在遙遠的江南一隅,有一個人默默地為她祈禱,好人一生平安!
散文詩
端午祭
你那一羽孤獨的魂魄,漂泊了幾千年。自艾葉裊裊薰出那一縷無盡的哀思:雲便聚合成黑幔,為你挽;雨便滴落成淚珠,為你哭!
你的血,已釀作了雄黃酒,把正氣浸泡其中。一個民族從昨天喝到今天,蒼白的臉頰上泛起紅暈。
你的憂患,被包裹成粽子,丟進羸弱的釜中蒸煮,一個民族從昨天吃到今天,轆轆飢腸,才有了些許溫飽。
來自江河湖泊的呼喊,從未間斷,那是一曲纏綿的輓歌;香燭燃起的青煙將虔誠串綴成恆久的懷念。從昨天到今天,一個民族就這樣將你祭奠。
來自江河湖泊的呼喊,從未間斷,那是一曲纏綿的輓歌;香燭燃起的青煙將虔誠串綴成恆久的懷念。從昨天到今天,一個民族就這樣將你祭奠。
心語
我的心已被碾磨成粉末,融入血淚中一起攪拌。在我未來的墓地,澆鑄成一塊傷感的墓碑。天為五指,地為鍵盤,敲打出我的墓志銘。
我的心已風化成一枚卵石,放入清洌的溪床洗濯。在我殘缺的夢裡,鐫一方沉重的印章。泉當笙鼓,林作素箋,譜一曲我的輓歌。
我的心已融化成一灘燭淚,流入歲月的釜中煎熬。在我今生的塵旅,塑一尊無奈的遺像。月映明空,星鋪錦繡,在我通往天國的路途,綴上記念的花邊。
我的心不再寂寞!我的心不再悒鬱!
我的心不再寂寞!我的心不再悒鬱!
現代詩
釣
將思緒
與豆粉香精拌和
做成上乘餌料
用愚鈍的鉤
做成上乘餌料
用愚鈍的鉤
去釣我的靈感
在淺淺的心海
苦苦等待
當我將釣竿高高揚起
卻發現釣著的
是憔悴的自己
在淺淺的心海
苦苦等待
當我將釣竿高高揚起
卻發現釣著的
是憔悴的自己
評論
讀司空圖的詩
司空圖,晚唐詩人兼詩評家。在探討詩詞的創作與鑑賞方面甚有研究,著《詩品二十四則》而確立他在晚唐時期作為詩評家的地位,此著流傳於世,甚為後人推崇。然而,他的詩作卻很少有人提及,鮮為人知。唐代詩歌,繁榮鼎盛,詩人輩出,燦若群星。而唐人的詩歌理論,在我國文學評論史上也舉足輕重,百花爭妍,光芒四射,司空圖自為佼佼者之一。
司空圖一生中最欣賞王維、韋應物為首的田園、山水詩派。在理論上,他創舉“韻味”說,著力研討創作與鑑賞,《詩品二十四則》實乃詩歌理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而司空圖所創作的詩,雖然數量寥寥,卻甚為精妙。近讀他的幾首詩,感慨頗多,不由生髮寫幾句讀後感的念想。
司空圖在創作上恃才自傲,目空一切,尤在寫詩方面,不屑與當時他認為是“庸詩人”的詩人為伍,故他的詩不被當時的詩界所賞識,甚至遭他人排斥、貶抑,視為另類。他自已也承認:“愚幼常自負,既久而愈覺缺然。”他的詩很貼近自然,清新而不失氣勢。
“綠樹連村暗,黃花出陌稀。遠坡春草綠,猶有水禽飛。”這首《獨望》以“綠樹連村”“黃花出陌”而將草長鶯飛的春天景致描寫得淋漓盡致。再看《即事》(九首之一):“宿雨川原霽,憑高景物新。陂痕侵牧馬,雲影帶耕人。”從這兩首詩中可以看到他的詩歌創作風格,是何等的清新、飄逸。
唐末年間,自文宗、穆宗、昭宗,皇室極盡奢華,荒淫無道,致使禍亂四起,戰火連連,民不聊生,年輕的司空圖便在中條山建“禎貽溪”別墅,欲棲身世外桃源,以隱居避世。在《退棲》一詩中,他這樣寫道:
宦遊蕭索為無能,移住中條最上層。
得劍乍如添健仆,亡書久似失良朋。
燕昭不是空憐馬,支遁何妨亦愛鷹?
自此致身繩檢外,肯教世路日兢兢。
這時候的司空圖深深陷入“退隱”與“報國”的矛盾之中。在《漫書》一詩中,又這樣寫來:“樂退安貧知是分,成家報國亦何慚,到還僧院心期在,瑟瑟澄鮮百丈潭”。這就是當時司空圖在隱逸于山林之間,以求清閒自樂的想法。
以裘甫為首的農民起義在浙東爆發,司空圖的“安樂夢”也徹底破滅。
“遭亂離而脫禍,歸鄉里而獲安”是司空圖後半生的避世思想,他披著亦僧亦道的外衣,倘徉于山水之間,求得安逸與閒適。有僧人齊己在《寄華山司空圖》中寫道:
天下艱難際,全家入華山。
幾勞丹詔問,空見使臣還。
瀑布寒吹夢,蓮峰翠濕關。
兵戈阻相訪,身老瘴雲間。
又有僧尚顏在《寄華陰司空侍郎》一詩中這樣中寫道:
劍佩已深扃,茅山嶽面亭。
詩猶少綺美,畫肯愛丹青。
換筆修僧史,焚香閱道經。
相邀來未得,但想鶴儀形。
把司空圖當時與世無爭的隱者心境刻畫得入木三分。
在《偶作》一詩中,他真情告白:“索得身歸未保閒,亂來道在辱來頑。留候萬戶雖無分,病骨應消一片山。”他自稱“耐辱居士”,卻常思報國,忠君之念始縈其心,暮年的司空圖始終生活在隱世與報國的矛盾中。他在《秋思》中竟如此哭訴:“身病時亦危,逢秋多慟哭。風波一搖盪,天地幾翻復!”竟動了以絕食殉國之念。時時處於悲憤憂鬱中的司空圖,在報國無門的絕望中,在唐哀帝被殺後,竟絕食而亡,最終成為唐王朝的殉葬者,走完了他72年的人生旅程。作為後人,需要摒棄他在詩論與詩詞中消極頹廢的東西,而應該學習他那種追求自然、清新、灑脫、飄逸的詩風。
司空圖,晚唐詩人兼詩評家。在探討詩詞的創作與鑑賞方面甚有研究,著《詩品二十四則》而確立他在晚唐時期作為詩評家的地位,此著流傳於世,甚為後人推崇。然而,他的詩作卻很少有人提及,鮮為人知。唐代詩歌,繁榮鼎盛,詩人輩出,燦若群星。而唐人的詩歌理論,在我國文學評論史上也舉足輕重,百花爭妍,光芒四射,司空圖自為佼佼者之一。
司空圖一生中最欣賞王維、韋應物為首的田園、山水詩派。在理論上,他創舉“韻味”說,著力研討創作與鑑賞,《詩品二十四則》實乃詩歌理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而司空圖所創作的詩,雖然數量寥寥,卻甚為精妙。近讀他的幾首詩,感慨頗多,不由生髮寫幾句讀後感的念想。
司空圖在創作上恃才自傲,目空一切,尤在寫詩方面,不屑與當時他認為是“庸詩人”的詩人為伍,故他的詩不被當時的詩界所賞識,甚至遭他人排斥、貶抑,視為另類。他自已也承認:“愚幼常自負,既久而愈覺缺然。”他的詩很貼近自然,清新而不失氣勢。
“綠樹連村暗,黃花出陌稀。遠坡春草綠,猶有水禽飛。”這首《獨望》以“綠樹連村”“黃花出陌”而將草長鶯飛的春天景致描寫得淋漓盡致。再看《即事》(九首之一):“宿雨川原霽,憑高景物新。陂痕侵牧馬,雲影帶耕人。”從這兩首詩中可以看到他的詩歌創作風格,是何等的清新、飄逸。
唐末年間,自文宗、穆宗、昭宗,皇室極盡奢華,荒淫無道,致使禍亂四起,戰火連連,民不聊生,年輕的司空圖便在中條山建“禎貽溪”別墅,欲棲身世外桃源,以隱居避世。在《退棲》一詩中,他這樣寫道:
宦遊蕭索為無能,移住中條最上層。
得劍乍如添健仆,亡書久似失良朋。
燕昭不是空憐馬,支遁何妨亦愛鷹?
自此致身繩檢外,肯教世路日兢兢。
這時候的司空圖深深陷入“退隱”與“報國”的矛盾之中。在《漫書》一詩中,又這樣寫來:“樂退安貧知是分,成家報國亦何慚,到還僧院心期在,瑟瑟澄鮮百丈潭”。這就是當時司空圖在隱逸于山林之間,以求清閒自樂的想法。
以裘甫為首的農民起義在浙東爆發,司空圖的“安樂夢”也徹底破滅。
“遭亂離而脫禍,歸鄉里而獲安”是司空圖後半生的避世思想,他披著亦僧亦道的外衣,倘徉于山水之間,求得安逸與閒適。有僧人齊己在《寄華山司空圖》中寫道:
天下艱難際,全家入華山。
幾勞丹詔問,空見使臣還。
瀑布寒吹夢,蓮峰翠濕關。
兵戈阻相訪,身老瘴雲間。
又有僧尚顏在《寄華陰司空侍郎》一詩中這樣中寫道:
劍佩已深扃,茅山嶽面亭。
詩猶少綺美,畫肯愛丹青。
換筆修僧史,焚香閱道經。
相邀來未得,但想鶴儀形。
把司空圖當時與世無爭的隱者心境刻畫得入木三分。
在《偶作》一詩中,他真情告白:“索得身歸未保閒,亂來道在辱來頑。留候萬戶雖無分,病骨應消一片山。”他自稱“耐辱居士”,卻常思報國,忠君之念始縈其心,暮年的司空圖始終生活在隱世與報國的矛盾中。他在《秋思》中竟如此哭訴:“身病時亦危,逢秋多慟哭。風波一搖盪,天地幾翻復!”竟動了以絕食殉國之念。時時處於悲憤憂鬱中的司空圖,在報國無門的絕望中,在唐哀帝被殺後,竟絕食而亡,最終成為唐王朝的殉葬者,走完了他72年的人生旅程。作為後人,需要摒棄他在詩論與詩詞中消極頹廢的東西,而應該學習他那種追求自然、清新、灑脫、飄逸的詩風。
遊記
旅韓隨感
夜宿済州島 10月16日 晴
籌備了許多日子的韓國之旅,終於在簽證手續辦妥之後,於今天成行。
組織此次活動的是市軍休系統的負責人,20多人的團隊,浩浩蕩蕩於早餐後趕赴黃花機場。幸虧來得早,簽證,安檢就消耗了兩個多鐘頭,於11點終於登上了長沙至首爾的飛機。
晴空萬里,然而機下的雲絮如棉、如雪,忍不住打開相機拍了幾張。白雲朵朵,思緒飛揚,自知利用公費出遊,當是走一次算一次了。五年期的護照只怕僅用於這次韓國之旅吧?
下午3點半(韓國時間,早台北時間1個小時),飛機於首爾仁川國際機場著陸,一腳跨出艙門,也就踏入了異國他鄉的土地。目睹南韓的繁華景象,心中陡生許多感慨。
走出機場,一名自稱姓史的山東小伙舉著牌子接到我們一行,在韓國的幾個日子裡,他就是我們的導遊。隨他爬上一輛大巴,馬不停蹄奔赴另一個機場。5點時分,我們又登上了開往濟州島的飛機。
6點,我們走出濟州機場,已是暮色蒼茫,飢腸轆轆。踏入餐館,不管口味如何,用湖南帶來的辣椒和著韓國的清湯寡水,好一頓狼吞虎咽,先把肚皮塞飽再說。
走入賓館,用熱水淋了個澡,甚為舒爽。原以為這裡氣溫要低於湖南,故攜帶著毛衣厚褲之類,現在看來,實屬多餘。因為韓國秋天的氣候與湖南沒有差別。
湘鄉的朋友在喚我去打牌,於是,在異國他鄉玩起了家鄉的跑鬍子……
濟州一日游 10月17日晴
叫起床的鈴聲驟然響起,一骨碌爬起來,睡眼惺忪的一瞧,天才蒙蒙亮呢。匆忙洗漱後,到一樓餐廳。
我以極快的速度用完早餐,躲在牆旮旯抽起煙來。漫不經心朝牆角望去,驀然發現牆上掛著一塊木牌,上面刻寫著:“大韓民國大統領朴正熙留宿紀念”的字樣,原來我們昨夜留宿賓館,居然就是朴正熙在1964年留宿過的地方,我打開相機,喚同伴幫我按了一張留影。
觀賞濟州的第一個景點,是臨海的龍頭岩。濟州是個火山島,沒有海南那種柔軟的沙灘,只有黑黝黝的溶岩礁石。與海南的景點相比,遜色不少,於是也沒有多大興趣逗留,稍作停留,便隨導遊攀爬那座曾經噴射過熾熱溶漿的火山口。許是缺少鍛鍊的緣故吧,不算太高的火山口,竟也讓我爬得氣喘吁吁,大汗淋漓,兩腿究酸。景點一般,又這么辛苦,我的遊興陡降,胡亂攝下幾個鏡頭,便溜下山來。
中餐在民俗村,韓國的泡菜把我的牙齒泡得究酸。下午去《大長今》拍攝景點,碰上那裡在上演社戲,我坐在冰冷梆硬的石頭上,木然地瞧著那個戲台,韓國的語言聽是聽不懂,就聽聽他們的音樂旋律罷!
稀里糊塗隨導遊在濟州轉悠了一天,回到旅店,用完晚餐,同伴們有的去賭場碰運氣去了,我卻龜縮於旅店,躺倒在床,望著天花板發獃,疲乏襲來,朦朧入睡。
作者在韓國留影
![作者在韓國留影 作者在韓國留影](/img/3/b82/nBnauQzMjN2NyMjNzETY4MWZ4EWN0kDZ5cTYwMDZyYWOkJjNxQWYwQjZhd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烏台山臨津江10月18日晴多雲
烏台山、臨津江,這是個令人傷感的地方。一個民族,一方山水,被人為地分割成南北兩瓣,半個世紀過去了,這道撕裂了朝鮮民族血肉的“三八線”,如一條毒蛇,冷漠地、殘忍地吞噬著這個民族的情感。
老天也有了一分傷感,原本晴朗的天空,不知何時湧來一簇簇烏雲與霧靄。登上烏台山,想丟個硬幣在望遠鏡中看看北邊的景致,卻怎么也看不明朗了。臨津江混濁的江面不時浮游出一砣砣黑黝黝的玩藝,那就是奪人性命的水雷。兩岸鐵絲網外的地段,曰非軍事區,而水雷、地雷密布,時有牲畜與小孩誤入其間而引發慘案,在當地已司空見慣不足為怪。
烏台山上有一處望北跪拜的祭壇,香菸繚繞,許多人虔誠地在那裡跪拜、禱告,寄託一種骨肉分離相思相念的情感。走下山來,我的雙眼亦如臨津江那混濁的水,澀澀的、蒙蒙的不是滋味。
![作者在韓國烏台山留影 作者在韓國烏台山留影](/img/3/ef7/nBnaucTN4cTNmNmM5ITYzYWMxYGN3MTNjFmN0YGO0IWZkNjZxUjZhFmZjZ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友人點評
讀韓夫子詩詞
包德珍
最近在中華詩詞論壇上拜讀了慕白先生一篇文章:《詩是什麼?讀(寫)詩有什麼用?》,與其深有共鳴。文章做了這樣的總結:“詩是感悟人生,直指人心的;詩是滋養情感,溫潤心靈的;詩是高貴的也是寂寞的。”讀後很受啟發,當今經濟社會,玩詩弄墨的人多有不被別人理解的困惑。而我們深知:“詩詞是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從《詩經》起,經歷代文人騷客的實踐與探索,詩歌至今已歷四千餘年。詩詞在藝術上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色,有如繁花似錦、奼紫嫣紅,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當前我國各省、市、縣均有詩詞學會、詩社等民眾性組織,詩詞隊伍在不斷擴大。近十年來,詩詞也走向網路世界,越來越多人參與其中。對詩的追求與享受已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我與韓夫子詩家相識於中華詩詞論壇。該論壇是同類論壇中較大的一個,註冊會員逾九萬人,版主一千多位。韓夫子就是該論壇“湘譚詩苑”版塊的首席版主,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是一位愛詩如命的詩痴。
在論壇上,曾拜讀過他的大作。這次讓我為他作序,我因得有幸全面閱讀其大作。他的詩,充滿靈氣、性情開闊、俯仰天地、笑傲萬物、飄逸俊發、奇情高意。語不詭譎險怪依古硬峭,尤以想像豐富、瑰麗雄奇,超自然的意象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詩的風格是由作者的生活經歷、審美取向、藝術素養等因素綜合作用於詩作而形成的的個人創作特色。在古典詩歌鑑賞中,人們經常會談到詩歌的風格,如含蓄雋永、率真自然、雄奇豪放、沉鬱頓挫等。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韻貴雋永。”他強調了“雋永”在詩歌創作中的重要性。這裡所說的“雋永”強調的是詩歌應有“味”,且“味”須深長。鐘嶸的《詩品》有“滋味”一說,當然這“味”並非給人以生理感受上的“味”,而是指給欣賞者帶來審美感受的“味外之旨”。這種感受你能感覺到,但又難以說出來,也就是人們一般說的言近旨遠,意味無窮的藝術境界。
幾遍春絲織?江南醒夢中。
風吹楊柳綠,雨潤杜鵑紅。
陌上人衣瘦,河邊水草豐。
落花疑是淚,相去太匆匆。---(《惜春》)
全詩秀雅清麗,意落“惜”字上,惜的是“春”。一、二聯描寫景物,春之貌;三、四聯突出“惜”,並暗寓人之情致,由惜春聯想到惜別,筆勢一轉詩味大出。繪景寓情,自然流暢,繞有韻致,結聯餘音裊裊,帶給讀者無限思蘊。
新秧栽滿艷陽天,柳上斜浮幾縷煙。
青嫩荷衣羞試水,詩心跌落小溪邊。---(《初夏》)
一湖傳說一湖詩,笑語盈盈濺柳枝。
越調吳鉤斜塔影,小橋流水夕陽遲。---(《西湖夕照》)
飛身直上九重天,俯瞰江灘夜色妍。
側耳偷聆星月語,滿樓歡笑落雲尖。---(《夜登金茂》)
第一首的結聯“詩心跌落小溪邊”令人讀罷眼前一亮,為何詩心被掠去?前三句鋪墊穩妥適度,這樣的蓄勢為轉、結積攢了力量。尤其第三句:“青嫩荷衣羞試水”,非常靈動,出神入化,體物精細,因物動情,以靜之“羞”寫“跌”動之感,以各種“彩色”給“初夏”塗染了一幅田園風光畫,這樣使作品產生了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另外第二、三首絕句皆見意境韻味之美。“笑語盈盈濺柳枝”、“側耳偷聆星月語,滿樓歡笑落雲尖。”靈妙清新,境界闊大,疏宕有致,工巧周圓,在字句錘練上見匠心和功力,皆為詩味而運籌。
霜襲黃裙畫筆斜,西風吹老一池花。
心思亂了雲箋語,錯把殘陽擱樹杈。---(《秋荷》)
裁取秋荷特寫鏡頭,用博喻和誇張手法烘托渲染秋荷之狀:因霜襲後呈出黃裙之外形,因西風吹老之花貌,將殘陽喻作花之神態。轉句“心思亂了雲箋語”抒寫感慨,將人生感慨蘊涵於詩歌的意象之中。情景交融,極臻妙境。可以看出,雋永的詩歌自然是含蓄的,但是含蓄的詩卻不一定雋永。因為含蓄強調的是情感的濃縮,意趣的蘊藉;而雋永則強調的是韻味的持續。如李煜的詞《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此詞似是表達惜春之意,但聯繫李煜亡國以後的囚居境遇,便又覺在惜春之外又有無限的“恨”在內。特別是下片“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確實意味深長,達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韓夫子的作品已形成自已的獨到風格,雋永、洗鍊,洗鍊風格的作品語言表達是通過千錘百鍊而達到質樸、省淨、流暢、圓潤、灑脫、意韻無極的境界。作品有了風格便走向了成熟。心存感慨,從容寫來,使雋永含蓄中的詩味濃濃綿長。
二
一首詩詞的藝術水平如何,取決於有無意境。意境之高低也是檢驗詩人的思想水平、藝術素養、文學功底的尺度。唐代詩人王昌齡提出詩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詩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與“理”;詩中的“境”指事物的“形”與“神”;所以說意境也就是“情”、“理”、“形”、“神”的相互契合。講求意境,提倡創新,即創意出新,是詩詞創作中的重要標準之一。意境是詩人內心世界及個性、風格、才能和藝術追求的綜合體現,詩詞意境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包含鮮明、生動的具體形象。這些藝術效果築成了詩的別裁,然而達到這一效果必須由語言組合,一首詩如同一棟樓房,打了地基,一層層建起,這樓之磚、瓦如同詩句,組合好了,又高又大方又美觀。所以寫之第一關用好詩的語言,語言過關了,才可步步走進詩的殿堂。韓夫子則深諳詩道,他的作品皆用很形象的語言和詩的技巧傳達著心靈深處的情感,從而使大作獨具特色。
巧取砂中魄,羞開壁上燈。
庭前花影動,室內月華升。---(《五律.詠玉龍石》)
塘邊揮扇聽絲弦,幾朵螢花吻睡蓮。
夜柳輕搖梢上月,浮雲淡抹水中天。---(《夏夜》)
幾聲蟬唱濺垂楊?拾得金霞鳥韻長。
水映新亭成畫境,黌園簇擁一池香。---(《縣一中亭畔賞荷》)
飛來飛去一情痴,痴在春深花艷時。
時有相思藏入夢,夢中暗戀與誰知?---(《蝶戲芭蕉(為林素芳鼠繪畫配詩)》)
這些詩句皆能激起讀者的想像力和聯想,感染讀者的心靈,喚起讀者的美感。詩詞的感染力或曰藝術魅力,是詩詞作為一種藝術品本身所不可或缺的屬性。這樣的藝術魅力,會使讀者在品賞詩詞時情不自禁地領略其中的美,從詩的內容中吸取精神營養;從詩的藝術表現中分享愉悅;或隨著詩詞中的描繪和抒情,運用豐富的想像、幻想、聯想,走進詩的意境之中,從而感悟詩詞中與景交融的情志,而缺乏藝術魅力的詩詞是達不到這般效果的。
誰將鳥韻掛高枝?相約歧亭共此時。
寒意消融春意早,梅花飛落杏花遲。
東坡橋畔聞村笛,古井源頭豎酒旗。
醉臥溪邊芳草地,泥香入夢也成詩。---(《初春遊麻城杏花村》)
這首律詩以形象的特殊形式來反映現實生活,使人讀來覺得具體、可感,如見其景,如聞其聲,如歷其境。詩詞如果缺乏具體的、鮮明可感的、富於個性特徵的形象,很難成為好詩。《初春遊麻城杏花村》的意境,作者以自己慧眼觀察和獨特的感受辨別能力,創造出獨特新穎的藝術境界。現實生活,通過詩人的獨特感受後,得到了藝術升華,它比現實生活中的原素材更為新穎、感人,形成美味佳篇。
韓夫子詩詞內容廣泛,有江山覽勝、撫今追昔、田園風光、即事抒情、詠物寄懷。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詩人不是一味用詩吟詠江山風雨,詩人還詩心與國家民族社會的前進同步。在玉樹地震時,有詞悼死難同胞:“......冷雨泛微瀾,魂斷關山,生離死別最心酸,天下炎黃同播愛,春滿人間。”一吐內心之悲感,一展大愛情懷。在《南京一瞥》中寫道:“冰風寒徹雨花台,血色殘陽染石階。玄武仙蹤天上去,秦淮夜曲水中來。”歷史傷痕頗多感慨涌於毫端。
縱覽全集,其中佳句多多:在《賀許翁華誕》詩中有“每邀皓月輕彈曲。常攬清風醉弄毫。”;《山水》詩中:“遠岫垂紗幔,輕舟載鳥聲。風揉春水皺,峰醉一江情。”;《寒梅竹影》詩中:“借得幽篁三萬影,寒梅斂艷好藏羞。”;鄉村採風詩中:“幾隻蜻蜓閒點水,三行詩韻怯成章。雛蟬唱倦枝頭鳥,牧笛吹彎岩上篁”;《倒春寒》詩中:“幾時野鷺叼愁去?何日春風引燕來?幸有雄雷撕霧幔,晨聞鳥雀鬧窗台”皆是讀來賞心悅目、口齒生香的妙句。
韓夫子實名:韓白圭。他不僅寫詩詞,也寫散文,小說,已在全國各報刊、雜誌、論壇發表文學作品200多萬字。他酷愛詩詞,在《五律夏夜》中第三聯寫道:“閒斟三盞酒,痴戀一床書。扇葉搖長夜,何堪暑入廬?”。《詩言志》中大致來說,詩格即人格,詩品即人品,就是人格通過藝術折射後的一種表達。所以有什麼樣的人格,就有什麼樣的詩歌。通過讀詩,我們可以比較直觀地看到韓白圭詩家的人格、修養、理念和抱負。中國古典詩詞是一種極至的藝術,進入這個藝術的盛殿,需要付出超乎尋常的努力。韓白圭先生通過幾年的辛苦耕耘,現將大作付梓,不僅是人格的展現,也是從中華詩詞論壇里破土、成長、綻放的又一朵奇葩。由此,浩瀚詩空又多了一顆熠熠閃光的詩星,當祝賀!
最近在中華詩詞論壇上拜讀了慕白先生一篇文章:《詩是什麼?讀(寫)詩有什麼用?》,與其深有共鳴。文章做了這樣的總結:“詩是感悟人生,直指人心的;詩是滋養情感,溫潤心靈的;詩是高貴的也是寂寞的。”讀後很受啟發,當今經濟社會,玩詩弄墨的人多有不被別人理解的困惑。而我們深知:“詩詞是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從《詩經》起,經歷代文人騷客的實踐與探索,詩歌至今已歷四千餘年。詩詞在藝術上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色,有如繁花似錦、奼紫嫣紅,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當前我國各省、市、縣均有詩詞學會、詩社等民眾性組織,詩詞隊伍在不斷擴大。近十年來,詩詞也走向網路世界,越來越多人參與其中。對詩的追求與享受已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我與韓夫子詩家相識於中華詩詞論壇。該論壇是同類論壇中較大的一個,註冊會員逾九萬人,版主一千多位。韓夫子就是該論壇“湘譚詩苑”版塊的首席版主,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是一位愛詩如命的詩痴。
在論壇上,曾拜讀過他的大作。這次讓我為他作序,我因得有幸全面閱讀其大作。他的詩,充滿靈氣、性情開闊、俯仰天地、笑傲萬物、飄逸俊發、奇情高意。語不詭譎險怪依古硬峭,尤以想像豐富、瑰麗雄奇,超自然的意象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詩的風格是由作者的生活經歷、審美取向、藝術素養等因素綜合作用於詩作而形成的的個人創作特色。在古典詩歌鑑賞中,人們經常會談到詩歌的風格,如含蓄雋永、率真自然、雄奇豪放、沉鬱頓挫等。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韻貴雋永。”他強調了“雋永”在詩歌創作中的重要性。這裡所說的“雋永”強調的是詩歌應有“味”,且“味”須深長。鐘嶸的《詩品》有“滋味”一說,當然這“味”並非給人以生理感受上的“味”,而是指給欣賞者帶來審美感受的“味外之旨”。這種感受你能感覺到,但又難以說出來,也就是人們一般說的言近旨遠,意味無窮的藝術境界。
幾遍春絲織?江南醒夢中。
風吹楊柳綠,雨潤杜鵑紅。
陌上人衣瘦,河邊水草豐。
落花疑是淚,相去太匆匆。---(《惜春》)
全詩秀雅清麗,意落“惜”字上,惜的是“春”。一、二聯描寫景物,春之貌;三、四聯突出“惜”,並暗寓人之情致,由惜春聯想到惜別,筆勢一轉詩味大出。繪景寓情,自然流暢,繞有韻致,結聯餘音裊裊,帶給讀者無限思蘊。
新秧栽滿艷陽天,柳上斜浮幾縷煙。
青嫩荷衣羞試水,詩心跌落小溪邊。---(《初夏》)
一湖傳說一湖詩,笑語盈盈濺柳枝。
越調吳鉤斜塔影,小橋流水夕陽遲。---(《西湖夕照》)
飛身直上九重天,俯瞰江灘夜色妍。
側耳偷聆星月語,滿樓歡笑落雲尖。---(《夜登金茂》)
第一首的結聯“詩心跌落小溪邊”令人讀罷眼前一亮,為何詩心被掠去?前三句鋪墊穩妥適度,這樣的蓄勢為轉、結積攢了力量。尤其第三句:“青嫩荷衣羞試水”,非常靈動,出神入化,體物精細,因物動情,以靜之“羞”寫“跌”動之感,以各種“彩色”給“初夏”塗染了一幅田園風光畫,這樣使作品產生了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另外第二、三首絕句皆見意境韻味之美。“笑語盈盈濺柳枝”、“側耳偷聆星月語,滿樓歡笑落雲尖。”靈妙清新,境界闊大,疏宕有致,工巧周圓,在字句錘練上見匠心和功力,皆為詩味而運籌。
霜襲黃裙畫筆斜,西風吹老一池花。
心思亂了雲箋語,錯把殘陽擱樹杈。---(《秋荷》)
裁取秋荷特寫鏡頭,用博喻和誇張手法烘托渲染秋荷之狀:因霜襲後呈出黃裙之外形,因西風吹老之花貌,將殘陽喻作花之神態。轉句“心思亂了雲箋語”抒寫感慨,將人生感慨蘊涵於詩歌的意象之中。情景交融,極臻妙境。可以看出,雋永的詩歌自然是含蓄的,但是含蓄的詩卻不一定雋永。因為含蓄強調的是情感的濃縮,意趣的蘊藉;而雋永則強調的是韻味的持續。如李煜的詞《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此詞似是表達惜春之意,但聯繫李煜亡國以後的囚居境遇,便又覺在惜春之外又有無限的“恨”在內。特別是下片“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確實意味深長,達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韓夫子的作品已形成自已的獨到風格,雋永、洗鍊,洗鍊風格的作品語言表達是通過千錘百鍊而達到質樸、省淨、流暢、圓潤、灑脫、意韻無極的境界。作品有了風格便走向了成熟。心存感慨,從容寫來,使雋永含蓄中的詩味濃濃綿長。
二
一首詩詞的藝術水平如何,取決於有無意境。意境之高低也是檢驗詩人的思想水平、藝術素養、文學功底的尺度。唐代詩人王昌齡提出詩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詩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與“理”;詩中的“境”指事物的“形”與“神”;所以說意境也就是“情”、“理”、“形”、“神”的相互契合。講求意境,提倡創新,即創意出新,是詩詞創作中的重要標準之一。意境是詩人內心世界及個性、風格、才能和藝術追求的綜合體現,詩詞意境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包含鮮明、生動的具體形象。這些藝術效果築成了詩的別裁,然而達到這一效果必須由語言組合,一首詩如同一棟樓房,打了地基,一層層建起,這樓之磚、瓦如同詩句,組合好了,又高又大方又美觀。所以寫之第一關用好詩的語言,語言過關了,才可步步走進詩的殿堂。韓夫子則深諳詩道,他的作品皆用很形象的語言和詩的技巧傳達著心靈深處的情感,從而使大作獨具特色。
巧取砂中魄,羞開壁上燈。
庭前花影動,室內月華升。---(《五律.詠玉龍石》)
塘邊揮扇聽絲弦,幾朵螢花吻睡蓮。
夜柳輕搖梢上月,浮雲淡抹水中天。---(《夏夜》)
幾聲蟬唱濺垂楊?拾得金霞鳥韻長。
水映新亭成畫境,黌園簇擁一池香。---(《縣一中亭畔賞荷》)
飛來飛去一情痴,痴在春深花艷時。
時有相思藏入夢,夢中暗戀與誰知?---(《蝶戲芭蕉(為林素芳鼠繪畫配詩)》)
這些詩句皆能激起讀者的想像力和聯想,感染讀者的心靈,喚起讀者的美感。詩詞的感染力或曰藝術魅力,是詩詞作為一種藝術品本身所不可或缺的屬性。這樣的藝術魅力,會使讀者在品賞詩詞時情不自禁地領略其中的美,從詩的內容中吸取精神營養;從詩的藝術表現中分享愉悅;或隨著詩詞中的描繪和抒情,運用豐富的想像、幻想、聯想,走進詩的意境之中,從而感悟詩詞中與景交融的情志,而缺乏藝術魅力的詩詞是達不到這般效果的。
誰將鳥韻掛高枝?相約歧亭共此時。
寒意消融春意早,梅花飛落杏花遲。
東坡橋畔聞村笛,古井源頭豎酒旗。
醉臥溪邊芳草地,泥香入夢也成詩。---(《初春遊麻城杏花村》)
這首律詩以形象的特殊形式來反映現實生活,使人讀來覺得具體、可感,如見其景,如聞其聲,如歷其境。詩詞如果缺乏具體的、鮮明可感的、富於個性特徵的形象,很難成為好詩。《初春遊麻城杏花村》的意境,作者以自己慧眼觀察和獨特的感受辨別能力,創造出獨特新穎的藝術境界。現實生活,通過詩人的獨特感受後,得到了藝術升華,它比現實生活中的原素材更為新穎、感人,形成美味佳篇。
韓夫子詩詞內容廣泛,有江山覽勝、撫今追昔、田園風光、即事抒情、詠物寄懷。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詩人不是一味用詩吟詠江山風雨,詩人還詩心與國家民族社會的前進同步。在玉樹地震時,有詞悼死難同胞:“......冷雨泛微瀾,魂斷關山,生離死別最心酸,天下炎黃同播愛,春滿人間。”一吐內心之悲感,一展大愛情懷。在《南京一瞥》中寫道:“冰風寒徹雨花台,血色殘陽染石階。玄武仙蹤天上去,秦淮夜曲水中來。”歷史傷痕頗多感慨涌於毫端。
縱覽全集,其中佳句多多:在《賀許翁華誕》詩中有“每邀皓月輕彈曲。常攬清風醉弄毫。”;《山水》詩中:“遠岫垂紗幔,輕舟載鳥聲。風揉春水皺,峰醉一江情。”;《寒梅竹影》詩中:“借得幽篁三萬影,寒梅斂艷好藏羞。”;鄉村採風詩中:“幾隻蜻蜓閒點水,三行詩韻怯成章。雛蟬唱倦枝頭鳥,牧笛吹彎岩上篁”;《倒春寒》詩中:“幾時野鷺叼愁去?何日春風引燕來?幸有雄雷撕霧幔,晨聞鳥雀鬧窗台”皆是讀來賞心悅目、口齒生香的妙句。
韓夫子實名:韓白圭。他不僅寫詩詞,也寫散文,小說,已在全國各報刊、雜誌、論壇發表文學作品200多萬字。他酷愛詩詞,在《五律夏夜》中第三聯寫道:“閒斟三盞酒,痴戀一床書。扇葉搖長夜,何堪暑入廬?”。《詩言志》中大致來說,詩格即人格,詩品即人品,就是人格通過藝術折射後的一種表達。所以有什麼樣的人格,就有什麼樣的詩歌。通過讀詩,我們可以比較直觀地看到韓白圭詩家的人格、修養、理念和抱負。中國古典詩詞是一種極至的藝術,進入這個藝術的盛殿,需要付出超乎尋常的努力。韓白圭先生通過幾年的辛苦耕耘,現將大作付梓,不僅是人格的展現,也是從中華詩詞論壇里破土、成長、綻放的又一朵奇葩。由此,浩瀚詩空又多了一顆熠熠閃光的詩星,當祝賀!
2012.7.11于海口
(包德珍,中國著名女詩人;中華詩詞論壇壇主;海南詩詞學會副會長;全球漢詩學會副會長;原中華詩詞學會理事)
包德珍先生與韓白圭先生合影
![包德珍先生與韓白圭先生合影 包德珍先生與韓白圭先生合影](/img/1/95e/nBnauMzN3UzNjJ2MmNGM3Q2M4M2Y5EDNjFjYldTM5MmN4cTY4MWMkF2Y0k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白圭先生詩文“三味”
——初識韓白圭先生詩文
譚 靂
結識白圭先生好多年了,在頻繁的交往中,了解到白圭先生祖籍湘潭,家住涓江之畔的花石鎮。白圭先生祖上亨達,父親曾是民國將軍,文韜武略,實為鄉里翹楚,然而亦是這一顯赫光榮,在那個黑白顛倒的特殊時期,坐及先生而於曲折不順。
白圭先生個兒並不魁梧,然而很具魅力,他總以其談吐文雅、心胸坦率、待人忠誠而贏得別人的信任。
我與白圭先生交往之前,只聽人傳其名而慳於晤面,在社會盛行網路時,與他始以網上相識,繼而在逐漸的現實交往中相識相知的。經過多年的交往,我們漸成莫逆,無話不可說、無話不可談,“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終致認識到白圭先生而常懷相見恨晚之感。
白圭先生較早就酷愛文學創作,一支筆、一顆丹心、一腔熱情,從70年代至今,筆耕不輟,以其對文字的執著和對生活的體驗,深深地劃出了一道行走於蓮鄉文壇的跋涉軌跡,在湘潭這塊湖湘文化的發祥地揚名立萬。
從白圭先生的詩解文章看其特點,我的認識雖不深刻,但大概印象里是這樣:先生為文著重感情,追求平淡質樸的文風,文字似乎經歷了由淺入深,由深返淺的升華,在明白淺顯但雅致貼適的語言中體現功力,深得朋友們的認可,先生為詩、為詞,時間並不長,屈指算來也只是三~四年的事罷,然先生誠有詩的別才,加上固然的文字功底,從初學而為到漸成里手,漸臻佳境,可謂一日千里,而目前的水準已初具大詩家風度,凡作詩詞皆能順手拈來,倚馬可待。
品味白圭先生的詩文,有幾個明顯的風味:
一是其田園味。先生長於農村,花石地處涓江之濱,東來衡岳,南接瀟湘,西望隱山,北聆韶韻,山如屏,水如綢,一馬平川的米糧之地,自古人傑地靈,還曾傳說有一明代皇帝之後改姓隱於此,正是這塊如詩如畫的熱土,滋潤著先生的心胸,吸引他傾注平生情感來謳歌其真其美其善,故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蟲一蝦、一事一物,在先生的平實無華的文字中產生美感,一個景、一串事、一列畫圖,貫穿在文字裡間,凸現農家小院、農民小事和農村演變,先生濃厚的情感鑄造出一個不可開解的農村田園情結,這是我最為欣賞的。
二是其傷情味。先生作品文字功底不錯,可謂厚積薄發,在不追虛名、不務浮靡、不逐功利的文字中,先生的文句詩句,總有點涉世甚深,超然物外的傷情味,淡淡的、疏疏的、絲絲縷縷的,讓你看不透、悟不深,也解不開,就是這種曲曲折折、纏纏繞繞的傷感情思,把自己的生活經歷、人生感悟、外界影響全部搬到紙上,產生一種與眾不同的美,不斷地感染刺激著讀者的審美感官,讓你去回味,去猜疑去領悟——這大概就是先生的文字魅力罷。
其三是閒適味。在歷經幾十年的世態炎涼、滄桑巨變後,坎坷的經歷,多事的人生,社會的不平,行路的艱難,以致塵世的樊籬和人生的苦短,從先生的胸懷抱負到事與願違,思想在這鳳凰涅磐般的煉獄中,領悟的結果是不同於一般地,熱情漸轉冷靜,粗淺漸近深邃,由治國平天下的高度而轉到修身養性的層次,文字中體現的,不再是衝動的積極和勃發的進取,已然是作為審美的第三者,把人生喜怒哀樂撇開到無奈的境界,這就是白圭先生詩文的品味,其味之淡烈,全緣於先生寫作時的心境。
我不是文學批評者,也無水平、無資格去評價別人的作品,僅因為我與白圭先生是朋友,才不揣淺陋寫了這幾句話,是耶非耶,得失如何,還是以白圭先生自己說了算數。
言多必失,暫此打住,眼下正是元宵節之夕之斜陽滿山時。
2008年元宵節夜撰於元為閣
(譚靂:號無為山人,湖南著名詩人,中華詩詞論壇《湘潭詩苑》版主)
![譚靂先生與韓白圭先生合影 譚靂先生與韓白圭先生合影](/img/9/77d/nBnaukjZidTZlVTO0UzY4YGO1ImY0UDZ5Y2NjFmZkZmNxQWOiFTZjZWZ2E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