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寒的奮鬥

韓寒的奮鬥

本書是國內第一部對作家韓寒及其創作進行全面系統研究的作品,力圖在對韓寒作品細讀的基礎上,參考國內外社會各界對於韓寒及其創作的報導、評論和著述,全面深入系統地解讀韓寒的性格、思想和創作。全書從韓寒的人格成長、思想特點,以及韓寒作品的具體意蘊、主題內容、藝術特點等多個方面,深入地剖析了韓寒的精神世界和作品的藝術魅力。

基本介紹

  • 書名:韓寒的奮鬥
  • 又名:韓寒評傳:一個劃炮式愛國者的愛與哀愁
  • 作者:夏國祥 郭小兔
  • ISBN:9787113191245
  • 類別:文學評論
  • 頁數:258
  • 定價:58.00元
  • 出版社:鐵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8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目錄,樣張,性格有兩個極端,內心缺乏安全感,雙重人格的是非,當代青年人的一面旗幟,網際網路時代的抒情詩人,成為青年人的文化偶像,創作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內第一部對作家韓寒及其創作進行全面系統研究的作品,力圖在對韓寒作品細讀的基礎上,參考國內外社會各界對於韓寒及其創作的報導、評論和著述,全面深入系統地解讀韓寒的性格、思想和創作。全書從韓寒的人格成長、思想特點,以及韓寒作品的具體意蘊、主題內容、藝術特點等多個方面,深入地剖析了韓寒的精神世界和作品的藝術魅力。
本書分五個部分29章:
第一部分從韓寒個性中的雙重人格出發,分析韓寒的家庭環境、父母教育、學校經歷,如何限制、塑造、逼迫、激勵著韓寒最終走向文學創作道路、賽車生涯,並選擇社會批判的創作路徑為民眾代言,成為著名公共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人生經驗。
同時也藉此揭示了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韓寒所以能取得成功的社會背景和意義。
第二部分從個性自由、物質實現、堅守道德、社會批判等四個方面剖析韓寒創作和人生實踐中內蘊的韓寒主義:“為社會就是為個人”的四大原則,最後又從思維模式的角度分析韓寒思想行事特立獨行的技術層面的因素。其中部分內容很好地解釋了方舟子質疑韓寒代筆以來各界對於韓寒不善談論文學、“說謊”、不讀書等相關問題的疑問。
第三部分以“對金錢權力社會的持續批判”為匯流排索,對韓寒歷年來的小說作品和散文創作進行了條分縷析的解剖,對於不了解韓寒作品的人來說,通過閱讀本部分,將對韓寒的作品有一個深入全面的了解。
第四部分從分析韓寒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化意象入手,分析了韓寒小說以愛情悲劇為線索的社會批判總主題。
第五部分從表現主義、反諷、文本內容的抒情化、文本組織的情緒化、幽默等五個方面,對韓寒作品的藝術特質進行了前所未有的解析,足以顛覆此前人們認為韓寒作品缺乏藝術性的誤解。

編輯推薦

讀懂韓寒,了解中國,學習韓寒的自我奮鬥成功經驗。
代筆門事件在過去幾年多來眾說紛紜。
代筆質疑者一方面試圖從韓寒作品和本人經歷之間的不對應性中論證出韓寒代筆的結論,另一方面,韓寒作品和韓寒個人生活經歷之間的更多大量的對應性卻被有選擇的忽略。顛覆代筆指控最簡單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為廣大讀者展示韓寒作品與其現實人生中的諸多對應性。本書寫作的目的之一就是如此。
此外,廣大讀者除了對韓寒的作品感興趣,有很多人會對韓寒這個人,以及韓寒的成長經歷、成功經驗感興趣。本書在搞清韓寒作為一個個體所具有的人格、思想的基礎上,為讀者勾勒出一個真實的、作為性情中人的、憤怒青年式的、愛國作家韓寒的形象。
本書的最大特點並不是泛泛而談地對韓寒進行歌頌或者批判,而是試圖通過他從小到成年階段的人生經歷出發,來理解他的個性、思想成長。將韓寒少年時代家境貧寒、父母教育方法不當、轉學不適應學校環境等情況,與其個性中內向、缺乏安全感、叛逆的特質結合起來,並以此為基礎解釋他作為作家採取激烈的社會批判立場、關心國計民生、同時善於運用商業炒作手段的原因。
韓寒從窮屌絲到知名作家的人生歷程,對於青年有一定的勵志性、啟發性。
更深一層,本書在理解作為社會文化名人韓寒的成名成功歷程和成長經驗的同時,也涉及到對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的理解。作為當代青年的一面旗幟,韓寒絕對可說是當今中國轉型社會中國人世相人心嬗變的典型代表。

目錄


引言:閱讀韓寒就是傾聽中國沉默的話語
一、 韓寒的奮鬥:從窮屌絲到臭公知
第1章 個性解析:戴面具的人
第2章 國中時代:基本人格的形成
第3章 高中時代:為寫作犧牲學業
第4章 北漂時代:失落和求索
第5章 家國時代:豎子成名的秘密
二、韓寒主義:為社會就是為自己
第6章 個性自由:“與世界保持距離”
第7章 物質實現:“誰有錢誰就牛X”
第8章 堅守道德:“我喜歡這個國家”
第9章 社會批判:“詩人的性格”
第10章 思維模式:提綱挈領,不循常軌
三、解毒韓寒的作品:對金錢權力社會的持續控訴
第11章 韓寒創作的發展脈絡:從否定自我到否定世界
第12章 《三重門》:講述被功利社會謀殺的青澀愛情
第13章 《零下一度》:一部不是自傳的自傳
第14章 《像少年啦飛馳》:“我所尋找的從沒有出現過”
第15章 《通稿2003》:關於教育體制弊端的系統思索
第16章 《長安亂》:武林並不江湖
第17章 《就這么漂來漂去》:來自賽車場的生活寫真
第18章 《一座城池》:對大學的愛與哀愁
第19章 《光榮日》:農村大學生的悲哀和憤怒
第20章 《他的國》:對金錢、權力社會的全方位諷刺
第21章 《1988》:韓寒版的《傷逝》和《娜娜》
第22章 《雜的文》、《可愛的洪水猛獸》和《青春》:金剛怒目和悲天憫人
第23章《我所理解的生活》:韓寒的執著與蛻變
四、韓寒小說的主題:寓於愛情悲劇的社會批判
第24章 小人物的愛情悲劇
第25章 異化的社會人生
五、韓寒作品的藝術特質:讓我們笑著哭
第26章 表現主義的手法:意猶未盡的多重話語
第27章 反諷的表達策略:幽默委婉的針砭時弊
第28章 痛快淋漓的直陳:文本內容的抒情化
第29章 隨心所欲的表達:文本組織的情緒化
第30章 幽默詼諧的調侃: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結語
附錄:也談偽命題“代筆論”

樣張

性格有兩個極端

高中時有一回,有個老師也是吃飽了撐的,拿“一瓶水不滿半瓶水咣當”那條諺語旁敲側擊韓寒。沒想到韓寒轉身就畫了一張漫畫,上面畫了一個裝滿水的小瓶子和一個裝了半瓶水的超級大瓶子,比劃著名大瓶子對老師說:“我就是這個大瓶。”氣得老師目瞪口呆。
在日常待人接物上,韓寒確實經常率性而為、無視他人存在,表現得心高氣傲。例如有時韓寒在外邊參加演出活動間隙,總有想結交的嘉賓、工作人員上來想跟他說上話,認識一下,扯上點關係,韓寒卻寧願一個人繞著場地來回走擺弄手機玩。不搭理人有時會造成很嚴重的誤解,理解的人會謂之愛獨立、愛自由、怕打擾,敏感的人會覺得韓寒目中無人、太過高傲、不懂人情世故。
另一方面,在一般情況下,韓寒在跟人具體打交道時又確實表現得非常溫文爾雅、非常低調,很多跟韓寒有過近距離接觸的人,都可以證明這一點。
總之,在韓寒的生活和創作中,確實充滿很多相互對立的矛盾因素。在這個意義上,從更深層次地說,人們對於韓寒的誤解,源於對韓寒的多重人格的缺乏了解。
就寫作而言,他的文風一方面可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具有強烈的諷刺性和攻擊性,一方面文字中間又總是彌散著一種若有若無的憂鬱情緒,對社會人生充滿悲憫和溫情;在作品所顯示的思想方面,一方面有對功利主義明目張胆的認可,一方面又有對國家、民族和民眾的深切的人道主義關懷。
作為賽車手和作家,韓寒要不時換擋適應兩個不同領域的生活,他曾提出“安靜賽車,瘋狂寫作”說,認為在強大的發動機轟隆中,車手的冷靜非常重要;倒是寫作,更需要激情和想像力。韓寒的這種說法似乎顯示出,他清楚人本身是一個矛盾複合體,在不同的領域應該戴不同的面具。
2011年蟬聯中國賽車年度領軍人物稱號後,韓寒發表感言時說了一句“受之有愧,捨我其誰”的話。這句頗為分裂的話語被韓寒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顯示出他既謙遜又霸氣的不同側面,在無意中為我們對韓寒的雙重人格做了一個極其絕妙的註解。
關於韓寒的雙重人格,實際上路金波曾經集中點評過:“我所知道的韓寒,大體可用幾組反義詞概括:衣食簡樸VS揮金如土、隨性自然VS處心積慮、知識分子VS國中文憑、安靜賽車VS瘋狂寫作、冷冰冰VS好心人、獨行俠VS意見領袖、傳統好公民VS先鋒意見者。”曾經跟韓寒有過幾面之緣的模特黃雯,則戲言和抱怨韓寒話語前衛瘋狂,行為保守謹慎,有賊心沒賊膽,想打炮都不好意思明說,“是那種內心敏感之極、極害怕受傷,但表面卻是玩命地耍酷的人”。
韓寒的這種冰炭同爐的雙重個性,並不違背人性,只不過他表現得要更突出一些。在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看來,人的性格往往由兩種相反的傾向構成,但通常情況下,一種占據主導地位,構成個性的表征,而另外一種相反的傾向則被壓抑,成為潛隱的性格,只在特定的場合才顯露出來。一種表現得很明顯的性格特質,有可能是另外一種相反的性格特質,被矯枉過正的產物。傳統的蘇菲教觀點也認為,人們外表表現出來的性格特質,往往與人們受到壓抑的本性相反。膽怯可能造成於魯莽個性所遭受的嚴重挫折;過度驕傲可能來源於極度的自卑;兇惡可能來自對以往因善良受欺遭遇的逆反。比如朱元璋、毛澤東這樣崛起於農民家庭的偉人,一方面在進行政治鬥爭時對政敵表現得極其殘酷無情,另一方面卻對普通勞動人民,特別是受苦受難受壓迫者表現出深切同情和責任感,為拯救他們不惜做出極端的事。
我們普通人在評價他人個性時,也常常有一種說法,認為個性上兩極相通,過分謙虛就是驕傲,大體上也說的就是差不多的情況。實際上類似情況在很多數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只不過韓寒是一個名人,表現更突出,所以也就更多地被大家所注意。

內心缺乏安全感

韓寒狂放不羈、憤世嫉俗的一面,和他內向靦腆、不善應酬的一面,其實都是他內心深處缺乏安全感的不同表現。缺乏安全感有很多的層面和形成原因,韓寒的缺乏安全感,主要應該源於缺乏社會認可度帶來的自我價值恐慌。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觀點,人不僅有溫飽、生命、情慾等基本的物質精神需求,還有較高級的自我價值實現的精神需求。如果一個人不能及時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產生自我價值焦慮,常常表現為強烈的自尊心、過度的自我保護意識,或者假裝不在乎他人的看法,但內心又常常無法釋懷。
韓寒缺乏安全感的證據之一,是他不時表現出過分敏感、防衛過度的情況。例如他經常在不同的場合自稱“鄉下人”,就或多或少地就是一種防衛過度。就戶籍來說,青少年時期的韓寒確實是鄉下人,但是就其生活經歷來說,不管是他還是他的父母,都是市民。這些情況眾所周知,相信除非極其無聊的人根本不會拿這個說事兒。韓寒自稱“鄉下人”的做法是一種先發制人、自我調侃、自我保護的策略:為防止相關情況被人利用糗自己,乾脆自己先公布出來,以示無所謂,讓謠言無所用心。
與自稱“鄉下人”的做法類似,2006年6月22日韓寒在亭林鎮拍MV時不小心掉到糞坑裡,為了避免被好事者當成笑話宣揚,韓寒乾脆自己先把照片貼到網上,韓寒的邏輯是:“我把它放出來,總比別人偷偷放出來,並暗地裡拍手稱快要好。”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韓寒強烈的自我防衛意識。不出他所料,後來楊瀾採訪他時,就拿出了當時的囧照給韓寒看。韓寒在《韓寒五年文集》中的短篇小說《傻子》後附了一篇“創作談”,特意聲明其中的傻子不是自己的案例,情況也和前兩個例子差不多。
自曝其“醜”,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是對於自我缺乏安全感心理和潛在外部嘲諷的先發制人。自曝其“醜”,成為一種托底邏輯,使得自己的一切行為都具有了相對合理性,從而消解了任何可能的外部攻擊,也化解了自身因與外部世界相形見絀所產生的壓抑感。
曾經給過韓寒一定影響的王朔,也擅長以這種自嘲、自諷、自貶姿態保護自己。王朔的所謂“我是流氓我怕誰”、“無知者無畏”等說法,都是基於同樣的自我保護邏輯,先下嘴為強,讓別人無話可說。
韓寒的缺乏安全感,還表現在他一方面一副我行我素啥都不在乎的樣子,一方面有時候又十分在意別人的看法,常常沉不住氣要去解釋,哪怕一個細節他都要自證。例如,方舟子、麥田等人在2012年對他進行代筆質疑時,如果他能採用置之不理、堅壁清野的應對策略,也許本來不至於弄到後來那樣滿城風雨。
韓寒人生道路中的某些改變,可能就是因過分在於別人的看法造成的。長期以來,韓寒對於一些人在他成名早期說他是偏才的評價,是非常在意的。韓寒以少年文學天才成名,卻突然搖身一變去做賽車手,還嘗試過出唱片、做歌手、填歌詞、主編雜誌、寫劇本,他的所作所為不僅是在努力超越舊我,追求更精彩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跟那些曾經鄙視過他的人做抗爭,努力讓他們曾經的預言逐一落空。他想做一個作家,但不想被別人說成是只會寫字的書呆子。
2007年間有一陣子,韓寒被媒體集中曝負面新聞,因此接連發出了多份個人申明,其中包括對假書《壇》的申明,對不會參加作協青年作家研討會的申明,對不會去某網站做客的申明……結果被一些網人譏為“申明專業戶”。有人甚至說,“看來他一半時間用在寫書賽車睡覺上,另一半時間用在了發申明闢謠上。”
除了愛好申明,眾所周知的是韓寒更愛好論戰(以證明自己正確)。凡是敢招惹韓少的傢伙,一概通通滅掉;即使不敢主動挑釁的某些人,如果有打擊的價值,韓寒也會主動出擊。不過,韓寒雖然戰果纍纍,每次出擊必獲勝而歸,但在多次論戰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防衛過當,例如對白燁評論的過度敏感,反映了他內心深處對於他人意見的在意。
因為很在乎別人的看法,在遭受拒絕的情況下,韓寒有時會因不經意的小事兒表現得十分激動。韓寒的賽車搭檔孫強曾回憶說:“有一回,我們到杭州玩卡丁車,他開得很爽,一個勁讓我也去開開。我從沒開過卡丁車,不想丟臉,就拒絕了他的邀請。……誰知道韓爺不樂意了,特嚴肅地對我說:‘如果你不開,下一站咱肯定會退賽,你肯定全年都陽痿。’”韓寒小圈子裡的人都知道一個半真半假的規律:韓寒說好話沒準兒,說壞話一說一個準兒,所以這樣的嚴重詛咒確實把孫強嚇了一跳,尤其是後半截。
韓寒筆下多個人物有他自己的影子,也或多或少都有些缺乏安全感。如《一座城池》中的“我”曾經跟一個買房狂女孩談過戀愛,買房狂將房子看成是唯一的安全歸宿,但“我”對於安全感有不同想法:“世界上真是有很多人沒有安全感,而且想來人應該大抵上都是這樣的。只是我不明白為什麼人們都要把這些所謂的安全感託付在一些身外之物上,比如房子或者在銀行的存款。這地球是如此不可靠地懸在宇宙之中,地震、戰爭、經濟崩潰等等會隨時把我們的身外之物奪走。所以我不明白為什麼這些隨時要失去的東西能帶給人安全感。”
《長安亂》中的釋然總是惦記著被當掉的靈劍,“覺得有那把劍在,自己很有安全感。”釋然對靈劍的情感依賴,恰如《他的國》中的左小龍對摩托的情感依賴。左小龍,外表狂放不羈,內心深處敏感,“他是那么喜歡機車,因為他覺得那是男人力量的延伸。”甚至在機車壞了的情況下,拒不肯去見女朋友泥巴,既不肯相信自己的魅力,也不肯相信女孩子對自己的愛情。
《1988》中的陸子野,從國小就開始暗戀同學劉茵茵,但總覺得自己的戶口、身高、家境是個問題,一直憋到高中快畢業才向對方表白。顯然,在陸子野看來,戶口、身高、家境,比起他本人,是更有可能引起女孩子愛慕的東西。同左小龍一樣,陸子野對女性充滿了不信任,成年後的陸子野則對此解釋說:“無論車子、房子、遊艇、飛機,都比把一切押在姑娘身上要好很多,因為這些目標從來不會在幾個客戶之中做出選擇,只要你達到了購買標準,你就可以完全的得到他們,並且在產權上寫上自己的名字,如果有人來和你搶,你可以大方地將他們送進監獄。但是姑娘不一樣,把一個姑娘當成人生的追求,就好比你的私處永遠被人捏在手裡一樣,無論這個姑娘的手勁多小,她總能捏得你求死不能,……最殘忍的是,當她想去向其他的懷抱的時候,總是先捏爆你的私處再說。”
《1988》中的娜娜曾經想當化妝師,因為喜歡化妝師可以支配別人,對此她曾極其深刻地指出:“沒有安全感的人一般都特別有控制欲。我覺得我應該是沒有安全感的。誰有,你說誰有,我就沒見過一個有安全感的”。
如果娜娜的邏輯是成立的,缺乏安全感的人控制欲強,那么《他的國》中的左小龍組織合唱團、《1988》中的陸子野做眼保健操檢查員的隱秘心理動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釋——他們都喜歡指揮和檢查員對他人的控制能力。
《他的國》中,左小龍曾跟同事莫大帥這么解釋組織合唱團的原因:“我從小想做個指揮,合唱團指揮,現在有這個機會,我們有地方,我們有這么大的地,可以訓練,還能發展,還有這么多弟兄,平時做什麼都聽你的,我……我們就把這個雕塑園搞得像一個小的國家一樣,說不定還能搞出些個什麼產業來,我們就能賺到錢”。小說也曾這樣描述左小龍喜歡做指揮的心理:“左小龍是真的喜歡合唱團,他從小最迷戀的就是交響樂團以及合唱團的指揮,棍子一揮,人非但不跑,而且還齊刷刷聽他的要求做。……左小龍多么希望有一天,全部人可以給他鼓掌,叫喊他的名字,讓他做某件事。”小說還寫道,左小龍的指揮夢緣起於學生時代的經歷,他本來不願意當指揮,卻因為指甲剪得乾淨,陰差陽錯地當上學生合唱團指揮,“但是當他上台以後,指揮棒揮起,那邊的人們歌聲就響起,指揮棒落下,那裡就寂靜無聲,沒幾下,左小龍就徹底愛上了指揮。”
★韓寒小貼士:
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缺乏安全感,本質上這跟人都要經過漫長的相對軟弱無力的青少年時期有關。克服缺乏安全感的一個方法是勇敢地去做你害怕的事情,把你害怕的事情大聲地說出來。當你做過、說過時,往往會驚喜地發現,所有的顧慮其實都不過是杞人憂天而已。

雙重人格的是非

古今中外歷史上,與韓寒一樣具有明顯雙重人格同時缺乏安全感的傑出人士其實挺多。中國歷史上的秦始皇、劉秀、曹操、朱元璋、魯迅、張恨水、毛澤東、周星馳,外國的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畢卡索、費雯麗都曾經被指出過有此種人格。
缺乏安全感的人就其積極方面而言,往往表現為幾乎可以保持畢生的對情感、金錢和事業的強烈追求,其消極方面,則表現為欠缺穩重,對社會人生的缺乏信任。
這種人格的負面影響在本朝太祖晚年是表現得很明顯的:馬上得天下,亦欲在馬上治之,在和平時代也想繼續鬧革命;唯我獨尊,最終將戰友、親信幾乎誅戮殆盡。
為什麼有些人會特別缺乏安全感,並在缺乏安全感的基礎上形成雙重人格呢?研究者認為:“幼年所遭受的‘心靈上的創傷’越多,在原本單一人格之外可能產生的多重人格就越多。”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在個性逐漸形成的青少年時期,如果受到外部世界的過分壓抑和傷害,性格就有可能出現極端化的趨勢。在對自我和外部世界關係的評估方面,如果他們在與外部世界的鬥爭中,取得的成功經驗較少,經常受到外部世界的傷害攻擊,就會對自己的能力評估較低、對外部勢力的力量評估較高,以至容易陷入自我否定,使人趨於內向的一面。
與此同時,人如果感受到外部世界給予自己的痛苦和傷害較多,還傾向於在認識層面上否定外部世界的合理性,構成人個性中自發的批判精神的來源之一,以及在實踐層面熱衷於征服改造世界,使人趨於外向的一面。
缺乏安全感的人相對而言,或者對自己評價較低、容易陷入自我否定,或者放大別人的潛在威脅或敵意,總是擔心受到傷害,因此預先擺出防衛的姿勢,以自我保護,同時有意無意地疏遠外部世界;由於他們儘可能地避免與人交往,就很容易給人留下內向靦腆、不善交際的印象,因為與人交往較少,缺乏鍛鍊,漸漸變得越來越不喜歡或不善於社交。
世界邪惡思想的進一步發展,也會造成他們憤世嫉俗的個性;由於對情感、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缺乏信心,就會傾向於汲汲追求情感、金錢和事業。
從生活經驗出發,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內向型的青少年,不乏憤世嫉俗的情況,深入了解後,卻發現這樣的青少年又很善良無助,往往很缺乏安全感。曾殺死多名同學的大學生馬加爵就是一個例子。馬加爵的所作所為雖然不應提倡,但其實是社會的不公不義在先,這是馬加爵值得同情的一個立論基礎。
缺乏安全感不僅僅是一種思維模式,而且是一種情感結構,一旦形成,會深刻地在一個人的人格上刻下烙印,雖然會隨著年齡、閱歷和成熟度有所減弱,但往往很難徹底更改。當然,也不必完全更改,因為缺乏安全感給人帶來的也有積極的方面。就韓寒來說,內向靦腆、不善交際,同時年少輕狂、憤世嫉俗的個性特徵,不安於現狀的進取精神,對金錢事業的追求,金剛怒目的社會批判精神,其實都是他對於社會人生缺乏安全感、信任感的不同表現。
同樣是具有明顯雙重人格而缺乏安全感特點的人,他們的性格、思想,也會因既往人生經歷的細微不同,表現出巨大的差異,其長期人生道路也各不相同。所以韓寒不會成為專制暴君、變態殺手,而是和魯迅、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選擇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將其內在個性、才華和衝動,很好地與社會文化批判、為大眾代言結合起來。這既是國家民族之幸,也是韓寒個人之幸。
★韓寒小貼士:
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特愛學習、或者是工作狂,即使家裡囤了夠十萬年吃的糧食,也還是擔心明天會吃不上飯,即使異性朋友都跟自己睡到一塊了而且也確實死心塌地,也還是擔心對方心裡是不是還裝著一個別人。我們對人對事的擔憂,往往建立在缺乏了解的基礎上,自己嚇自己的成分居多。當你對人、對事產生疑慮時,最簡單的情緒消除辦法,就是立刻去找對方扯扯閒篇、交流下思想;或對於你擔心的事情進行一番充分的研究,尤其是搞清楚你所可能面對的最糟糕的情況是什麼。當你做了這些功課後,往往會發現自己已經輕鬆下來,不再那么緊張焦慮了。

當代青年人的一面旗幟

陳丹青訪談韓寒時,陳丹青曾問及韓寒如何打發閒暇時間。沒想到貌似羞澀狀的韓寒竟然回答:“我的閒暇時間基本給了女人”,而且隨即反問說:“陳老師您呢?”搞得陳丹青面紅耳赤,只好硬著頭皮,努力掩飾尷尬,以“不同年代不同的價值觀愛情觀”之類的話搪塞過去。在這個例子中,陳韓兩人對於情愛話題的不同敏感程度,反映了他們之間存在著一種文化代溝。
類似的,韓寒曾在自己部落格上撰文推薦AV女星松島楓、坦承自己看過AV,在韓白論戰中使用不無激烈的言辭甚至髒話對白燁進行攻擊,每為主流文化界所瞠目,但卻並不影響他在一般韓粉和青年中的受歡迎程度,也反映了這種文化代溝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對韓寒及其作品進行批評、指斥的人士,常常具有這些身份標籤:年紀較大、體制內、左派、思想保守;而那些喜歡、欣賞韓寒及其作品的人們,則往往具有青年、憤青、體制外、自由主義者的標籤。對那些支持方舟子質疑韓寒代筆、身高的“鞋教”教眾的特點,熱心網友曾這樣不無揶揄地予以概括:“老,年齡都不小了,五六十歲的比比皆是,他們經過文革,估計當過紅衛兵”。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反韓陣營跟以“80後”、“90後”青年為主的韓粉的不同。
學者江冰認為:“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一批青年已初步具有了屬於他們自己色彩的青年文化,這種文化由於同50、60、70年代生人存在明顯的‘代溝’而凸顯,還必須承認,所謂‘裂變’,是因為在全球化的網路時代,整個‘語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不是‘80後’精神層面出現斷層,而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出現了裂變。”自然,這種“代溝”、“裂變”也相應地存在於“90後”和他們的前輩之間。
挺韓還是反韓,實際上隱含著新生事物和舊事物的對立,而不僅僅是審美取向不同、看待事物角度差異的問題,還隱含著切身價值、立場定位問題,也就是“屁股決定大腦”式的問題。學者張頤武曾對此做出這樣無奈的評論:“少年人的試筆之作對於許多成年人來說幾乎完全看不出任何妙處”,“卻受到了和作者同樣年輕的讀者的追捧和歡呼”,“成了不脛而走的新的文化象徵。”
香港《亞洲周刊》總編邱立本認為:“在中國今天的語境中,民間和統治權力博弈的過程,最有能量的就是新升起的‘八零後’的一代。這些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以他們無畏的青春氣息,滲透到傳統的權力結構中,顛覆了過去的價值版圖,也開創了新的行動的願景。韓寒就是這樣一位‘八零後’意見領袖”。韓寒作品的主要客群、韓寒的主要冬粉群體,是以“80後”、“90後”為主的當代青年,韓寒的創作和言論反映著當代青年的文化心理、審美習慣,以及政治、經濟要求。這些青年中的大多數,除了少數拼爹有術的人以外,一般都因年齡、資歷等原因身處底層的屌絲世界,因此尤其會對韓寒的創作和言論產生認同感。
而那些對韓寒進行批判的人士,則大多數成長於五六十年代、接受傳統主流教育、文化薰陶,以其年齡和資歷,一般位於社會中上階層,是當今“這個充滿了年長者帶來的罪孽的社會”的當權者、受益者,根本就看不下去韓寒那些風格新異的創作和言論,更重要的是他們無法坐視一種新生的勢力、新鮮的文化侵蝕自己的地盤;狗屁也不是的,則忍不住羨慕嫉妒恨。
韓寒所以能成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公知,離不開他身後那些數目龐大的青年冬粉團的肩扛手拽。青年對韓寒的認同、欣賞和擁護,絕不是拼爹、代筆、炒作可以簡單解釋得了的,也絕不是某些一時糊塗甚或逆歷史而動的人們所能阻隔、離間、分散的。原因在於,韓寒的創作和言論,本質上來說主要的就是為青年代言、替草根民眾發聲。2012年榮膺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對此有一種說法,看著挺嚇人:“我們過去老覺得他是另類,實際上他是當今青年的代表,很多人把他當作榜樣。我們將來的國家領導會出現在這群人里。開玩笑地說,再過10年20年,韓寒應該競選上海市長。柯林頓當年是什麼樣一個人?吹吹薩克斯,唱唱搖滾,甚至還吸大麻,當時美國人哪裡會想到這么個人若干年後會成為總統”。
當今的青年群體,尤其是其中的“80後”,是所謂的“失夢的一代”。在青少年時期,他們普遍經歷過備受壓抑的苦讀春秋,絕大多數人的家境也並不富裕;當他們經歷過一番拼搏沖入社會後,卻趕上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開始降低,改革開放以來長期積壓的政治、經濟、文化問題開始集中的暴露,貧富分化、體制內外分化、城鄉差距、東西部差距日益懸殊,官員腐敗、民意表達不暢通、高房價、低工資、老齡化等現實問題一一浮出水面,對他們進行擠壓。另一方面,當代青年從小就生活在市場經濟社會,生活在媒體資訊發達的時代,較多地受到歐美、日韓、港台文化的影響,思想上多數嚮往民主法治的普世主義,表現出較強烈的物質主義、個性主義、功利主義傾向,從對傳統意識形態的不信任出發,普遍表現出缺乏信仰、懷疑一切的社會批判傾向。其中很多人一聽到毛澤東、魯迅、雷鋒這一類人物的名字,就會忍不住大搖其頭,甚至惡語相向。
韓寒的社會批判寫作,實際上是一種邊緣寫作,其小說往往通過青年小人物的視角看世界,借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故事,展現金錢權力當道的社會中,人性的異化、扭曲、掙扎,假惡醜對於真善美的侵襲、強暴和摧殘,折射出當代中國青年對於社會現實的深刻不安和敏銳思考,最典型的作品如《他的國》、《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等;韓寒的大多數散文尤其是雜文作品則對當代青年的懷疑、憤懣進行了直抒胸臆式的藝術表達,代表作品如《青春》、《城市,讓生活更糟糕》、《強烈要求世界像朝鮮一樣》等。

網際網路時代的抒情詩人

2005年韓寒剛加入新浪部落格那會兒,比他受歡迎的名人部落格其實挺多,徐靜蕾大美人就是一例,但後來都沒有韓寒能折騰,慢慢地一個個都被甩在了後面,以致韓寒部落格逐漸成為點擊率最高的華文部落格。
客觀地說,在當今中國社會,像韓寒一樣對社會持批判意見的文化人其實還有不少,其中有些人以其學者身份甚至言論極其深刻,比如于建嶸、賀衛方、張鳴、李承鵬、慕容雪村、李劍芒等,但為什麼他們都沒有韓寒影響大?這其實和大多數傳統文化人不能有效地感知和追趕文化潮流有很大關係。韓寒是一個善於敏銳地捕捉網際網路時代文化潮流,並對之進行有效利用,和廣大青年打成一片的得風氣之先者。
一般文化人在部落格上寫文章,所以趕不上韓寒受歡迎,原因不僅是因為他們不敢說話,也因為他們的寫法不受當今青年讀者待見。一些文化人受主流文化影響,端著學者、作家、大師的架子,不管是不是官老爺,總是拿腔捏調地訓人;那些稍微謙虛謹慎一點的,又淨搞些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東西出來,說是不能迎合讀者的低級趣味,結果鮮有人氣。這種問題在同樣是青年作家的許知遠身上表現就很典型。許知遠用一種正氣凜然的口吻議論國家大事,我們都知道他是個憂國憂民的傢伙,但他居高臨下地訓人的態度,卻暴露了內心深處的精英嘴臉。韓寒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有一種熟人不拘禮的親和隨便,看他的文章,不管是笑過還是怒過,我們會得到一種印象:他跟我們老百姓是一夥的。
學者王曉漁認為,後極權社會大眾市民文化的特點就是調侃諷刺、追求娛樂性,以語言狂歡潛移默化地消解權力。近三十多年來,曾經流行過的港台搞笑電影、國產輕喜劇、王朔的痞子文學、趙本山的農民風小品,都是這種文化的典型樣本。
這種調侃諷刺、追求娛樂性的文化風格,進一步隨著網路時代、部落格時代、微博時代的到來,演變成一種全民的語言狂歡,尤其受到“80後”、“90後”為主的當代青年的喜愛。
“80後”、“90後”是眼睛看著電視、耳朵聽著CD、手裡打著電玩、電腦長大的一代人,他們從小到大一直淹沒在多媒體的汪洋大海中,相對於他們的長輩,對文字閱讀的興趣在整體上是有所下降的;加上他們還普遍多少有一點反傳統的叛逆精神;這就使得他們在接受文化產品時,更注重文化產品的趣味性、知識性、移情性,追求感官刺激,以鬆弛神經,舒緩心態;討厭假大空的說教,對於正兒八經的長篇大論缺乏耐心;他們所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是:娛樂性影視劇、流行歌曲、網遊、微博、通俗類型小說之類的東西,其中也包括韓寒的那種篇幅不長、詼諧幽默又不乏文藝小資氣質的小說和時評。學者孫海峰曾指出韓寒的“精神氣質是平民式的,與滿臉崇高的聖人英雄背道而馳”。確實,若非如此,我們就沒法子解釋為什麼韓寒跟普通大眾青年的親和度為什麼會這么高。
學者張鳴說韓寒的文字“讓我想起胡適先生的‘八不主義’,不轉文,不用典,不堆砌,有事說事兒,沒事戛然而止,人家去賽車了。”雖然多少有點溢美,但也確實指出了韓寒文字風格的優點。韓寒文字的直白、率真,在客觀效果上構成一種對主流文化虛偽、矯飾文風的反叛。以感性通俗簡潔直白的方式表達普通人的喜怒哀樂,這恰恰是青年讀者所喜聞樂見,而很多貌似深刻的老學究、純文學作家所不能的。
有人嘲笑韓寒的作品乃“段子文學”,文字淺白、思想缺乏系統性、嘻嘻哈哈、言語不無粗鄙,其實說的是外行話:用純文學標準和學術標準度量韓寒,這是南轅北轍、刻舟求劍。“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在時代中,總是要受到時代氣息的影響;寫作的環境不同、客群不同,表達策略也不一樣。當代作家是為當代人、尤其是為當代青年寫作的,就必須考慮當代讀者的閱讀趣味。你讓韓寒把《他的國》、《青春》寫成《戰爭與和平》、《純粹理性批判》,名著倒是名著了,能有多少人看哪?也不過就增加了一個山寨托爾斯泰、山寨康德。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抒情詩人!韓寒雖然沒受過高深的教育,但是善於以其非理性的敏銳直覺感受生活,以生動鮮明的語言表情達意,創造不拘一格的藝術形象,這也是青年讀者所喜聞樂見,而很多老學究、純文學作家所不能的。
學者鄧集田曾從指涉主題和話語方式兩個層面肯定“80後”文學所具有的劃時代意義:“每一個時代每一代人都會有自己的文學代言人,……‘80後’是一種文學符號,它有自己的指涉,並在特定的讀者世界中激起熱烈的迴響”;“‘80後’作家作品在語言表述上是遠離現有的文學表述模式的”,“一代人經驗的終結和另一代人社會身份的確認,話語方式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不用說,韓寒的創作就是這種劃時代性的最典型代表。

成為青年人的文化偶像

根據弗洛伊德主義的理論,人在人格發展成熟的過程中,總是不斷地崇拜各種偶像。開始一般是自己的父母或某個長輩,然後可能會變成某個或某幾個社會領域的傑出人士。年輕人“會慢慢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對別人的欣賞,不像以前那樣對自己絕對認可,他會發現自己處於的世界上有很多是自己不可以完成但是他人可以完成的事情,這樣他就會去尋找那些他自己的偶像。因此,可以說,偶像崇拜是在自我否定期尋求自我肯定和理想自我的一種特殊形式。”直到有一天開始自以為是、自己崇拜自己,或同時還成為別人的偶像。但這個時候人也就停止了成長,離去見耶和華穆罕默德馬大爺那幫人不遠了。偶像在某種程度上是榜樣的同義詞,對積極向上的偶像的崇拜,往往能多多少少地把人自己的水平帶高那么一點兒。
從這個思路出發,我們不難理解,韓寒的影響力不僅僅來自於他現實的著述,同時也來自於他十多年來通過不斷地對傳統文化進行反叛所建立起來的自我形象。韓寒從一個鄉下窮屌絲髮展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的人生經歷,為青年提供了一種可供選擇或參考的生活模式,具有一定的現實勵志性。韓寒的成功經歷告訴我們,傳統文化要求人適應社會、壓抑個性的傳統未必放之四海而皆準;人應該並且可以追求個性自由,真正的個性不僅可以存在,而且只要方法對頭,也能夠贏得現實的成功和社會的認可。
儘管每個人的人生道路都不會相同,人有時不得不為了生存跟現實妥協,但韓寒那種個性獨立、率性而為、天真質樸的理想主義精神,是每一個當代青年都心嚮往之的。香港記者閭丘露薇曾這樣評論韓寒對青年的影響:“有的香港媒體,給韓寒冠上異見分子的稱號,我想這並不準確,對韓寒也不公平。事實上,韓寒是在他的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盡到了一個公民的責任,用他作為偶像的影響力,使得一批年輕人對公共事務產生興趣。”有網友也曾這樣解釋自己為什麼會喜歡韓寒:“為什麼我最近一直在力挺韓寒呢?不是因為我多喜歡他這個人,……我從他的身上,看到了一個早被我自己為了前途拋棄掉的,那個我真正想成為的自己,那個已經被我留在記憶深處的另一個我(突然煽情了……)。他的那種率性,自由,真實,無論在您那裡多么可惡,在我眼裡是彌足可貴的”。
對於我們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像西方人那樣直率激烈地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對社會的意見,是不容易的。我們幾千年來備受封建專制摧殘、異族壓制、倡導韜光養晦的文化不鼓勵我們那么做,現實的實際情況也不允許我們那么做。
儘管鼓勵別人做炮灰有點缺德、不仗義,但老實說,那卻是我們大多數中國人在摻和危險事兒時的通常做法。在《他的國》中,韓寒就曾借左小龍的經歷,表達了他作為一個經常進行社會批判的公眾人物在這方面所感受到的壓力。小說中左小龍只是到電信大廈頂樓去閒看看遠方的公路,但卻被當成要跳樓圍觀了起來。一些人唯恐左小龍不跳,甚至喊口號攛掇他跳樓。類似的,作家許知遠、學者劉禾從消費主義理論角度出發對韓寒的評論儘管嘴挺損,其實不乏以激將法鞭策韓寒和大傢伙往樓下跳的意思。
當然,這是一種頗有點陰謀論色彩的說法,我們也可以不用當真。我們大多數人在面對理想和現實的割裂時,其實也沒有太多的算計,就是憑直覺選擇更有利於生存的道路。畢竟大家都要生存,而只有生存才能繼續進步。
客觀而言,歷史的發展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文化的環境有一個逐漸寬鬆的過程,青年也有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今天的中國青年不再像民國青年那般激進,其實不僅僅有外部環境的原因,也因為經歷過過去一百年多年的革命、戰爭、動亂、流血、犧牲,中國人已經意識到,社會的進步是不能急於求成的,和平漸進的社會改良,而不是劍與火的革命,才是未來建設國家進步、民生福祉的可行路徑。韓寒2011年底所推出的“韓三論”,可以說是這種思路的一種代表。
在學者王岳川、陳曉明看來,文化偶像往往是民間大眾和文化精英通力合作的結果:“‘劫持’是雙重的,我們劫持了文化偶像,歷史之手借我們這些愚民,把文化偶像給了我們;我們也造就了文化偶像——把它們從本真的原初位置上奪取下來,給它們帶上各種桂冠,附加了我們的各種意義。”他們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對很多當今中國青年來說,閱讀韓寒、關注韓寒,就是對社會不公正、不自由的無聲抗議;閱讀韓寒、關注韓寒,就是關心中國的進步,關心中國的未來。
從歐美社會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權運動發展的經驗來看,像鮑勃·迪倫這樣對社會持批判立場的明星偶像,曾經對青年文化的導向產生過積極而巨大的影響。誰知道呢,韓寒也許就是中國的鮑勃·迪倫。

創作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很多作家,例如魯迅、高行健和馮驥才,吭哧癟肚地寫了很長時間也沒人知道,在韓寒現在這個年齡還啥也不是。就拿魯迅來說,發表《狂人日記》那年老人家都38歲了,以前就是一個沒啥油水可貪污的小公務員,連個正經的二奶都沒有。在中國當代作家裡頭,韓寒不算是作品最多的,甚至也許不算是思想最深刻的,不算是寫得最好的,但韓寒絕對是最特立獨行的一個。像韓寒這樣黑馬式的傢伙,將來一不小心幫中國人再拿一個諾貝爾獎,都是很有可能的。
作為當今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作家,韓寒有三個第一絕對值得大傢伙記住:當代中國批判作家第一人、當代中國“80後”作家第一人、當代中國青年作家中純文學寫作第一人。
本朝定鼎中原以來,韓寒是六十多年來第一個以批判姿態寫作、獲得巨大商業成功、具有深遠社會影響力,同時還仍舊在中國混得挺好沒因為各種原因移民跑路的作家。一位評論者說,“我之所以願意將文學家這個詞歸結到韓寒身上,是因為真正的文學作品通常一定是對於道德的詮釋和演繹。”韓寒在當代文學上最大的貢獻,是通過其小說和雜文創作,繼承和發展了魯迅、錢鐘書、李敖、王朔等前輩作家的社會批判精神,對當代中國社會的種種不良現象,進行了介入式的有力抨擊。韓寒也以其獨特的審美視野,藝術地再現和記錄了市場經濟大潮中部分青年的生活現實。
韓寒也是眾多“80後”作家中第一個有較大影響,並持續在文壇發揮影響的作家。“80後”文學漸成氣候,是從韓寒的《三重門》開始的。韓寒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功,引發了過去十多年間“80後”青春文學寫作的繁榮,一大批“80後”青少年作家因此登上文壇,成為一時蔚為壯觀的文學景觀。作為“80後”作家中較早成名的佼佼者,韓寒也成為眾多“80後”作家追隨和反叛的先驅者。韓寒在“80後”文學發展過程中的開創性地位,是不容抹殺的。
此外,在當代青年作家中,韓寒的書跟郭敬明、步非煙、蔡駿、落落、何馬、南派三叔、匪我思存等通俗類型小說作家的作品,並不是一路的。這一點台灣痞子蔡旁觀者清,看得很明白,就說過韓寒的作品在台灣很受推崇,跟郭敬明老弟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而在那些和韓寒一樣用純文學筆法寫作的青年作家中,韓寒則無疑是最大牌的一個。
韓寒的創作本身對當代文學的繁榮也不無貢獻。韓寒的創作借鑑了錢鐘書、李敖、王朔、梁實秋等國內名家的創作,也受到了普魯斯特、卡夫卡、馬爾克斯等域外現代派文學大師的影響。就後面一種影響來說,跟20世紀80年代流行的先鋒文學作家余華、格非、馬原、殘雪等借鑑的文學資源是完全相同的。但韓寒的創作在主題民族化、語言口語化、風格大眾化方面與先鋒作家的寫作很不相同,具有更強的可讀性,更適應“80後”、“90後”這些在電視、網路陪伴下長大的青年讀者的閱讀趣味。韓寒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尤其體現在語言層面上的藝術性,其口語風格的語言詼諧幽默,充滿反諷智慧,而且個性十足,這一點恰如長江出版社副社長金麗紅所說:“韓寒……和當年的王朔一樣,寫作語言都是講人話,用的是普通大眾看得懂的語言,而不是評論家們所謂的某種創作類型。”
★韓寒小貼士:
在一個優秀人士扎堆的圈子裡,想要出頭不能追求卓越,而應追求特殊。比如我們是新人上班族,其他老同事幹得都非常在行的業務,我們當然得反覆磨鍊,爭取早日超過他們,可如果人家跟你一樣努力而且不傻,要超過他們是很不容易的。但他們一定有不擅長甚至幹不了的事兒,那些個事兒你一定要花時間琢磨明白,在適當的時候表現一把,那可能會成為你受到上司賞識、提拔的契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