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家灣村(四川儀隴縣思德鎮下轄村)

韓家灣村(四川儀隴縣思德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儀隴縣思德鎮韓家灣村是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為人民服務光輝典範張思德同志誕生地。村莊位於儀隴縣思德鎮西北部,距思德場鎮7公里,與柳埡鎮葛根埡村、思德鎮盤古廟村、思德鎮雨台山村相鄰。全村下轄3個村民小組、307戶、911人,常住人口452人。村域面積共2.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50畝(其中:田510畝、地340畝)、林地760畝。產業主要以傳統水稻、玉米、紅薯等種植業和雞鴨等養殖業為主,新增牧草種植、肉牛專業養殖等產業。

韓家灣村“兩委”班子成員均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年輕化、有幹勁。積極打造“零距離”黨建品牌,以村黨支部為中心,下設2個紅色黨小組(紅一連、紅二連),每個黨小組管理21名黨員,一名支部委員聯繫13名黨員,一名普通黨員聯繫6戶民眾,構建“1+2+X+6”黨員聯戶制度的四級黨建格線,獲得縣級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韓家灣村於2020年被中組部納入“推動紅色村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村,該試點項目於2021年啟動。自試點工作啟動以來,韓家灣以400萬元獎補資金撬動各類項目資金1.6億元,以試點建設推動紅色小山村煥發生機、綻放新顏。2022年8月,被省住建廳列入第五批四川傳統村落名錄,2022年9月,被省司法廳、民政廳予以第一批省級“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命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韓家灣村
  • 外文名:Hanjiawan Village
  • 地理位置:四川儀隴縣思德鎮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氣候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 景點級別:無等級
  • 占地面積:2.3 km
  • 著名景點張思德故居
村落歷史,重要歷史人物,重要歷史事件,風景名勝,紅色美麗村莊試點,

村落歷史

湖廣填川時,陳、張兩氏先祖在清道光年間由湖廣省寶慶府遷入四川安岳縣,後於清同治年間遷入儀隴縣六合場(現思德鎮),經過輾轉遷徙後定居於現韓家灣村,其後不斷繁衍生息,形成以傳統川北民居為主的自然村落。清同治年間設定六合場,正式成村建制。
1933年,隸屬長勝縣蘇維埃政府。
1940年,隸屬六合鄉。
1958年,隸屬六合公社。
1967年,隸屬思德公社。
1983年,隸屬思德鄉。
2019年,隸屬思德鎮。

重要歷史人物

張思德,生於1915年,卒於1944年。三過雪山,兩過草地,曾擔任中央軍委警衛營通信班長和毛澤東同志的警衛,1944年初張思德回響中國中央大生產運動號召,主動報名參加中央機關組織的生產小分隊,到離延安70多里的安塞縣生產農場,被選為農場副隊長,同年9月5日,在安塞縣執行燒炭任務時,遭遇炭窯塌方,危機時刻將戰友推出窯洞後自己卻被埋光榮犧牲,年僅29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張思德精神被列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精神系譜。
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同志親自出席張思德同志的追悼會,獻了花圈,親筆題寫“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的輓詞,並以張思德同志生平事跡發表了著名的《為人民服務》的演講,高度讚揚了張思德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
2009年9月10日,張思德同志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2018年9月,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統一印製張思德、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雷鋒、蘇寧、李向群、楊業功、林俊德、張超10位掛像英模畫像,並下發至全軍連級以上單位。

重要歷史事件

1915年4月19日,張思德出生於韓家灣村,因出生當日為農曆的“穀雨節”,父母便給他取了一個乳名叫“谷娃子”,出生7個月後生母張朱氏因患涼寒病無錢醫治而離開人世去世,被叔父張行忠、叔母劉光友收養。1926年正月十五,張思德來到附近的桃子埡私塾啟蒙讀書,近一年後因家境貧困被迫輟學。1927年,叔父張行忠病故,隨養母劉光友從韓家灣長瓦房遷往雨台山上的親戚高華堂家,後又搬回到韓家灣。1930年母子搬到六合場中街1933年,紅四方面軍解放了儀隴縣,張思德報名參加了少先隊。同年12月加入紅軍,在瓦子寨戰鬥中立功。1935年,張思德隨紅四方面軍參加長征。

風景名勝

張思德故里景區(籌建中):該景區規劃為3A級景區,儀隴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已編制了景區規劃方案,正在積極爭取資金建設。景區緊緊圍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張思德故居和張思德生母墓、張思德養父墓、張思德救人處等文物點建立,建好配齊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供廣大幹部民眾和青少年參觀學習張思德精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黨的宗旨教育。
張思德故居:位於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韓家灣村二社,高觀寨坎下,為簡單的土木結構房屋,坐西朝東,二開間,面闊8.5米,進深5.1米,小青瓦屋面,檐高3.2米,通高4.9米。內部用牆隔成九個小房間,分作不同的功能使用,自西向東可分成四排,自南向北第一排小隔間分別為豬圈和牛圈,第二排為柴房、糧倉和一間住房,第三排為灶房和住房,第四排分別是住房和堂屋。建築原建於清道光、鹹豐年間,後改建為土木結構矮平房,建築面積71平方米。張思德故居原為是地主“張二老爺”修建的長瓦房中西廂房的一部分,後來賣給朱、胡二家,張思德的父親張行品從地主手中租佃了其中兩間居住,謀取生計。1915年4月19日,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為人民服務的光輝典範張思德同志誕生於此。
張思德生母墓:位於張思德故居老屋後面,埋葬著張思德生母張朱氏,1967年3月10日,劉光友同志在離張思德故居老屋10多米的草叢中找到張朱氏的墓,隨後請來了3位石匠,為張朱氏的墳墓重新砌了墳頭,並立了墓碑。2006年7月因暴雨造成沉陷,隨後張思德親房長輩張行明找來民工夯實土地後重新立碑。現保存完好,墓前還立有“英雄張思德的母親之墓”的石碑。
韓家灣村(四川儀隴縣思德鎮下轄村)
張思德生母墓

紅色美麗村莊試點

(一)點燃黨建“動能”,提速組織振興。擦亮黨建底色,推行“零距離”黨建,延伸組織觸角,鍛造為民服務強引擎。一是組織覆蓋“零距離”。搭建年輕化、有幹勁的支部核心班底,建強村級“主心骨”,著眼工作延伸,由每名黨員按“就近就熟就便”原則直接聯繫6戶民眾,形成1個微格線,42名黨員聯繫42個微格線,組建42個“移動堡壘”,構建多網覆蓋的組織體系,讓民眾對黨組織觸手有感。二是服務民眾“零距離”。用好用活“黨建+陣地”,整合黨建、醫療等16大類公共服務資源,建成功能集約的親民化黨群服務中心,“一站式”解決民眾78項公共服務需求;做實“黨建+微格線”,召開黨員大會討論通過黨員微格線長服務民眾“事項職責清單”,累計解決民眾反映的實際問題86個;“黨建+志願服務”,吸納年輕退伍軍人、黨員46人,組建2個“紅色服務連隊”,根據微格線上報匯總的民眾訴求開展各類志願服務100餘次,做到公共服務零距離。三是多元共治“零距離”。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引導組建“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五老理事會”等多元自治組織,“零距離”融入移風易俗、矛盾化解、法治宣傳等各類村級治理活動,選樹“真善美”典型,培育“法律明白人”,積極創建民主法治示範村,推動村風民風向善向美。
(二)激活發展“效能”,勾勒美麗村莊。聚焦宜居宜業,把韓家灣建設成“有黨味、涵紅味、留原味”的大美鄉村。一是打造“田園美”鄉村。實施“產業富民”行動,乾群合力整治撂荒地320畝、建設高標準農田500畝成片種植糧油,採取“黨支部牽頭+合作社管理+農戶托養”模式養殖肉牛200頭,有效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村集體經濟多方發力,領辦農家樂,經營超市,與縣農投公司在農機、農技人才培養、片區農業社會化服務等方面深度合作,集體經濟有望突破10萬元。二是塑造“文旅美”鄉村。以張思德精神被納入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係為契機,依託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行動和馬鞍紅色旅遊片區定位,同步規劃建設直連“兩德故里”的XR48幸福美麗鄉村路和3A級紅色旅遊景區,與四川思德幹部學院合作建設紅色教育基地,深度融入四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打造全國知名紅色旅遊目的地。三是構造“生活美”鄉村。實施“美麗鄉村”提升行動,統一規劃村莊建築風貌,最佳化住宅及公共設施布局,修建停車場和文化院壩,新建公共廁所,栽植景觀樹950株,安裝特色太陽能路燈102盞,全面最佳化提升人居環境,不定期舉辦壩壩舞、文藝匯演、露天電影等文化活動,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推動實現村莊美生活美。
(三)積聚精神“勢能”,賡續紅色血脈。堅持把傳承發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作為政治責任,不斷擴大“張思德精神”的影響力、感召力。基因挖掘“一點紅”。立足本村,修繕紅色遺蹟,收集布展紅色文物,設計紅色精品元素22處,開發紅色微黨課2期,拍攝《張思德》專題紀錄片1部,撰寫紅色書籍6部,開辦張思德精神大講堂,定期邀請研究張思德精神專家學者到村講課,再播張思德精神種子。信仰接力“一面紅”。覆蓋全縣,將韓家灣村列入張思德幹部學院室外教學點,承接學員10餘批,吸引全縣各基層黨支部到村開展主題黨日活動100餘次,再開張思德精神鮮花。精神傳遞“一體紅”。放眼全國,發起成立張思德服務聯盟,整合社會分散力量,培育組建各領域專業服務隊16個、志願者600餘名。舉辦宗旨論壇和“長征路·思德行”等大型公益活動,倡導成立縣外張思德服務隊21支,在全國廣泛傳遞張思德精神旗幟,再結張思德精神碩果。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