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傳統樂器

韓國傳統樂器

韓國有大量的樂器,其中有一部分是由古代中國流傳過去並經演化而來,如唐笛、奚琴伽耶琴等,現在一共有60種不同的樂器保存在國立國樂院。其中十五種已經不再使用,這或者是因為音樂的風尚發生了變化,或者是因為同宮廷有關的儀式不復存在。其餘45種樂器現在都在演奏,雖然演奏的頻繁程度不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韓國傳統樂器
  • 人物沈括 
  • 國家:韓國
  • 時代:宋代
部分樂器介紹,長鼓,玄鶴琴,伽耶琴,牙箏,奚琴,大笒,唐笛,笛子,太平簫,螺角,喇叭,短簫,洞簫,拍子,編鐘,編磬,小金,杖鼓,座鼓,欣賞音樂,

部分樂器介紹

長鼓

韓國長鼓朝鮮族長鼓。朝鮮族長鼓,又稱杖鼓、兩杖鼓。 長鼓為古代細腰鼓的變體。隋唐時期已用於宮廷九、十部樂中。宋代《樂書》:“杖鼓、腰鼓、漢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類,皆廣首纖腹。”沈括《夢溪筆談》:“唐之杖鼓,本謂之‘兩杖鼓’,兩頭皆用杖。今日杖鼓,一頭以手拊之”。元代記載尤詳,《元史·禮樂志》:“杖鼓,制以木為匡,細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繡帶,右擊以杖,左拍以手”。  鼓身木製,呈圓筒形,兩端粗而中空,中段細而實。全長(70—80厘米,鼓面直徑約40厘米。兩端鼓腔大小不一,蒙皮也有別。粗的一端蒙牛皮、馬皮或豬皮,細的一端蒙鹿皮、白色魚皮或狗皮,皮膜以鐵圈為框,由皮條或繩索繃緊並可調節張度。鼓身外塗紅漆。因鼓腔大小和蒙皮薄厚有別,可發出兩種不同音色,粗端為柔和深沉的低音,細端為清脆明亮的高音,一般為四度或五度音程關係,並可根據需要調節音高。  演奏時,坐勢,置鼓於架上;立勢,將鼓掛於奏者身前,右手執鼓棰敲擊細端鼓面,鼓棰用細竹條做成,長40厘米左右,棰頭稍大;左手拇指放在粗端鼓框邊,用其餘四指拍擊。演奏技巧豐富,左手有單鼓點、單花點、雙花點和悶鼓點四種,右手有單鼓點、單花點、雙花點、滾奏、震奏等多種。演奏者往往是不10至20歲的年輕姑娘。

玄鶴琴

玄鶴琴同歐洲齊特琴相似,有六根用絲捻成的弦。第二、三、四根弦繃在16個固定的音品子上,用圓形琴軸定音,其他弦則繃在活動琴馬上,並通過向左邊式右邊移動琴馬定音。握在右手食指和中指之間的竹棍撥動琴弦,左手則按著琴弦,以產生微音。

伽耶琴

伽耶琴與中國琴和日本琴同屬一類,是又一種韓國齊特琴。伽耶琴有12根絲弦由12個活動琴馬支撐著。右食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撥動琴弦,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則被活動琴馬左邊的弦。音質清細。有一種又小又狹的伽 琴叫做“散調伽耶琴”,是仿照原來的伽耶琴(叫做“法琴”)製造的,這種琴用以迅速彈撥演奏民樂和散調音樂。

牙箏

牙箏是一種用琴弓的七弦齊特琴。琴弓用連翹木製成,弓弦上面擦松香,拉弓的時候發出的琴聲洪亮而圓潤。這種樂器主要用於宮廷管弦樂隊,以加強低音樂器的氣勢。

奚琴

這種二弦琴沒有指板,演奏者把琴放在左膝上,用琴弓垂直地演奏。音色帶有鼻音,聲音非常尖。這種樂器一向見於韓國宮廷和民間音樂演奏中。

大笒

笒是韓國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橫笛。這種橫笛有一個吹孔、一個貼有一層薄膜的清孔、六個平均指孔和下端的五個非指孔,一共有13個孔。薄膜的震動引起銅蓋板共鳴,使這種樂器有一種優美的、富於表現力的音色。在韓國的任何音樂演奏會上都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樂器。

唐笛

唐笛是最小的橫笛,同西方的短笛相似。音色純淨,在高音區尤其如此。這種樂器只同大笒一道演奏。

笛子

笛子是一種園柱形雙簧管,有一個又長又闊的雙簧片和八個指孔,其中包括後拇指孔。這是重要的樂器。這種樂器一向演奏韓國宮廷音樂或民樂合奏中的主要旋律。這種樂器的聲音響亮,在音色和音質方面富於特色。(朝鮮篳篥,平均孔,有葦制哨片,類似雙簧片。)

太平簫

太平簫是一種園錐形木製雙簧管,有八個指孔、一個金屬吹口和一個杯形金屬鐘。這種樂器發出響亮而尖厲的聲音,被用於農民的樂隊音樂、傳統的軍樂隊音樂和一些民樂。

螺角

這種海螺殼小號只發出一種深沉的聲音,這種樂器完全是為了在列隊進軍樂中同一種叫做“喇叭”的長小號交替使用。

喇叭

喇叭是韓國唯一的金屬小號。這種樂器沒有指孔,只是用來發出一種持續的聲音。現在這種樂器完全用於列隊行進的軍樂,同海螺殼小號交替使用,發出只有一個音的嗡嗡聲。

短簫

短簫是一種有凹口的竹製直握小簫,有五個指孔,一個指孔在後面。音色極其純細,因此這種樂器成了人們非常喜愛的獨奏樂器。

洞簫

朝鮮洞簫五平均指孔,一個膜孔,音色清亮。

拍子

是一種鐘錘形樂器,象一把摺疊的扇子。這種樂器由六塊木板組成,上端由一根鹿皮細繩鬆散地系在一起。這些木板在未系住的一端較粗。每當音樂開始的時候拍就拍擊一次;每當音樂結束的時候,拍就迅速拍擊三次。宮廷和儀式管弦樂隊使用這種樂器。

編鐘

編鐘是懸掛在一個裝飾得很精緻的框架上的一套16個能奏出半音的黃銅鐘編擊樂器。鐘的大小和形狀完全一樣,但是鐘壁的厚度不同,因而每個鐘有不同的音高。演奏者坐在樂器後面地上,用小音槌敲鐘。

編磬

編磬是一套16塊“L”形的玉石板。同銅鐘編擊樂器對應的這種樂器自從12世紀以來在宮廷儀式中一直起一種必不可少的作用。玉石板的大小和形狀也完全一樣,但是厚度不同,因而每塊石板的音高不同。最厚的石板發出的聲音的音高最高,最薄的石板發出的聲音的音高最低。

小金

小金是最小的鑼,用木槌敲的這種樂器發出一種促人注意的尖聲。農民樂隊音樂(農樂)和薩滿教音樂用這種樂器。在農民樂隊音樂中,領隊敲這種樂器,為其他樂師定出節奏。

杖鼓

杖鼓即滴漏鼓,是韓國的幾乎所有形式的音樂中最常用的伴奏樂器。左邊的厚皮用手掌敲,發出柔和、低沉的聲音;右邊的薄皮則用竹棒敲,發出響而脆的聲音。為了增高或降低右邊的音高,可以繃緊或放鬆鼓面,辦法是把圍繞著“V”形系帶的中間皮帶向右邊或左邊移動。

座鼓

座鼓是一種懸掛在框架上的中型圓筒鼓。這種樂器的聲音加強了滴漏鼓的聲音。這種樂器主要用於宮廷音樂中,為管樂隊或者整個管弦樂隊伴奏。

欣賞音樂

欣賞韓國的傳統音樂,感到無比平靜和舒適愜意。能感到這種氛圍的理由可儘管有幾個,但最大的原因可能是韓國音樂所具有的“音的質感”韓國的樂器大多都是採用產於大自然的原有材料,特別是大部分都採用植物性材質。觀察統一新羅時期的代表性樂器“三弦三竹”,被稱為“三弦”的伽倻琴玄琴(geomungo)及琵琶和被稱為“三竹”的大笒、中笒、小笒是由木材、絲弦和竹子製作的。從按上絲弦的木製共鳴箱中發出的低沉、樸素而明朗而清澈的聲音,是與用相同的木質材料製作的西洋樂器所不能比擬的截然不同的聲音。伽倻琴的聲音既像雨點落下的聲音一樣低沉,又像拂曉的露水一樣清澈,但小提琴的聲音如同凜冽的寒風一樣發冷。
韓民族對音樂的認識是,就象大自然和人類合二為一一樣,人類製作的音樂也要與天籟合二為一,使浩瀚宇宙中的一切都融為一體。這種植物性聲音和金屬性聲音所發出的“音的質感”差異,就是從站在西洋音樂的立場上接觸韓國音樂時感到異質感的最大原因。
韓國的傳統音樂與東方學說之一的陰陽五行學說有相當密切的關係。陰陽五行學說認為宇宙和人了社會的所有現象都是由呈相互對立關係的陰和陽組成,而宇宙中不停地循環的五種元素,即火、水、木、金、土構成萬物的根本性質。如果從樂器中尋找這種學說,可以看到很多祭禮樂中使用最多的鼓上都畫有太極圖案,這象徵著無窮無盡的宇宙。還有,祭禮音樂開始時,敲打九次位於東側的漆成綠色的叫“柷”的打擊樂器,這是因為它意味著萬物開始生長的春天和東方。與此相反,當結束音樂時,敲打三次位於西側的白色老虎形狀的敔的腦門,並刮三次背上鋸齒狀突起物,這是因為白虎象徵西方和秋天,所以表示結束。如此,韓國音樂中演奏樂器的方法和音樂本身都蘊含著表面上沒有顯露的許多深奧的意義。因此,欣賞韓國音樂時,不僅要欣賞音樂本身,而如果了解到其內涵的意義和它是一種與源遠流長的宇宙融為一體的音樂,就會感到更加親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