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三之(韓乾),詩人,藝術家。1971 年出生於陝北吳起。1995 年畢業於西安美院,2002年就讀於西安美院研究生課程班。2004年應邀到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作訪問學者,曾在美國、日本等地舉辦過畫展。[1] 2007年在他的詩《讓語言抵達不到的響著水聲的夜的大地》里寫到“黑洞”,時隔5年,再一次被西藏山崖修行的洞穴驚醒,隨即向西藏普蘭縣捐贈了經過一個多月創作的鋼鐵裝置《向外星發射一顆人類語言衛星——天洞》和《育》。又經過兩年的努力,2014年7、8、9月在陝西省延安市志丹縣永寧山旁的七里灣地區創作了大型化界藝術《天洞》,巨觀地觸及到哲學、宗教、藝術與時代的重要神經,微觀的包括藝術中的詩歌、音樂、建築、雕塑、繪畫、攝影、篆刻、剪紙、行為、觀念、大地藝術等,引發上百家媒體的轉載與爭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韓三之
- 外文名:Sanzhi Han
- 別名:韓乾(本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陝西延安吳起
- 出生日期:1971年11月25日
- 職業:詩人、藝術家
- 畢業院校:西安美術學院
- 主要成就:詩歌 繪畫 化界藝術《天洞》
- 代表作品:化界藝術:《天洞》/繪畫:《恰空》、《光與水》/詩歌:《深夜》、《懷念爺爺》、《洞》
藝術歷程,代表作品,捐贈作品,化界作品,瓷與洞,鋼板與洞,石頭與洞,牛皮袋作品,紙本水墨,亞麻布丙烯作品,鑄銅作品,書法作品,詩歌作品,重要評價,
藝術歷程
1995年獲陝西省大學生書法展一等獎 (西安)
2002年6月在西安美術學院舉辦“韓三之詩書畫作品展” (西安)
2003年9月出版詩集《三之的詩》 詩刊社編 (北京)
2004年應邀到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作訪問學者 (南京)
2006年舉辦《形而下·月亮——詩書畫新作品展》 (西安)
2008年元月作品參加《全國首屆博藝展》 (鄭州)
2008年5月作品參加《中原氣象展》 (鄭州)
2008年9月參加上上美術館國際藝術年展——《水墨主義》 (北京)
2008年10月應邀到日本參加國際德島書法展 (日本東京)
2008年11月作品參加當代藝術年展《色空不二》 (開封)
2009年1月出版詩畫集——《形而下·月亮》(山東美術出版社)
2009年5月出版畫集——《十方藝術精英特刊·三之》
2009年9月參加宋莊藝術節——群落群落 (北京)
2009年9月參加《水墨社會》上上國際美術館 (北京)
2009年10月參加《扇載翰墨·陝西書畫名家精品展》西安美術館 (西安)
2009年11月作品參加當代水墨同盟中原展《從母語出發》第一回 (鄭州)
2009年12月作品參加當代藝術年展第三回 (常德)
2010年4月 墨象·中國當代水墨學術邀請展第二回 (北京)
2010年5月 參加中日當代水墨學術邀請展第16回,並獲金獎,同時應邀作
《詩意的言說——赤子與母語》的學術講座。 (日本東京)
2010年10月參加《中國名家書畫展》(日本東京)
2011年10月參加北京上上國際美術館“歷史新宋莊”的當代水墨部分和詩歌部分 (北京)
2011年11月在北京炎黃藝術館舉辦“紅黃藍水的交響——韓三之繪畫藝術展” (北京)
2012年2月參加深圳國際當代水墨雙年展 (深圳)
2012年4月參加《寬度·集體通道——當代水墨與傳統水墨對照展》(北京)
2013年10月應邀到美國紐約洲立大學做中美文化學術交流展 (紐約)
2013年11月參加《純書寫——當代水墨邀請展》(北京)
2014年4月17日—6月4日舉辦《洞,韓三之藝術展》(北京)
2014年7月——9月在陝北志丹縣永寧鄉王家灣的懸崖上鑿出化界的《天洞-天語》,引發上[5]百家媒體的爭議與關注。
2014年10月,應邀在“北京798藝術節第3屆藝術家作品推薦展”中首次推出個展《洞——韓三之化界藝術展》
2015年4月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參加《水墨,世紀變革與藝術新路》水墨藝術展。(北京)
2015年12月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參加《中國當代藝術年鑑展2014》(北京)
代表作品
捐贈作品
《向外星人發射一顆人類語言衛星》鋼板·攪拌機·電焊·2012年捐贈西藏普蘭縣
化界作品
2014年在陝西省延安市志丹縣創作化界藝術作品《天語——天洞》
瓷與洞
鋼板與洞
石頭與洞
牛皮袋作品
紙本水墨
亞麻布丙烯作品
鑄銅作品
書法作品
詩歌作品
《這時,大地芬芳的面孔》
《深夜》
《一部交響作品的預演》
《懷念爺爺》
《讓語言抵達不到的響著水聲的夜的大地》
重要評價
三之的《天洞》,的的確確也是文化界當中才需要的本真性的東西。我們共同把它做出來,找到闡釋點,不要強調宗教,要強調它的藝術、哲學、人類學,人文關愛、自然觀的角度、天人合一……現在我們挖掘傳統文化,從自然當中、民族當中將偉大的精神表現出來,才是我們藝術工作者的大方向。
賈方舟(美術批評家 策展人)
三之恰恰有異想天開的這樣一種最符合一個藝術家身份的素質。他雖然不能異想天開,但是他先做到了異想“地”開。我們可以通過這個“洞”能洞察出時代的秘密。意思是要向全民介紹美,懂得美的魅力,用美這樣一種精神的東西塑造人。這兩、三年來,他千辛萬苦,我覺得應該說這才是一個藝術家的本色。藝術家是沒有功利心的,三之這樣的藝術家值得我們尊重,應該得到我們文化藝術界的研究和支持。他的《天洞》構想恢宏,將是以藝術的思考實施的偉大時代工程,將是中國最重要的一部當代大地藝術。
忽培元(作家 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副會長)
面對三之的藝術,我就像面對高山、面對大海、面對一塊蒼苔斑駁的巨石,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我們從他的詩與畫中,感悟到了生命的律動與宇宙的深邃。這是美妙難言的,這是深博而不可測的。這就是創造,就是根本真意義上的藝術,不可複製,不可解讀更不可能臨摹、就像宇宙間每一種生命狀態,是唯一。三之是自覺清醒的一個悟者、一個山泉藝術家。他不是熱愛和尊重藝術,他是熱愛和尊重生命。他的藝術的本源不是來自客觀世界,而是來自於連結著上帝與自己的心靈,是來自上帝的眼睛,來自宇宙之手。
劉索拉(音樂表演藝術家 作家)
三之是從陝北窯洞中來的。這個洞的價值在於曾經在遠古的時候,人們都在洞裡活著,後來又有了宗教。但今天變成藝術以後它有了當代意義,什麼東西都是“洞”,負面的也有很多空洞,因為誰都沒有這樣想過。人的生與死都在洞裡,而且它是安全的,也不安全,因為它神秘莫測……
李鐵軍(北京當代美術館館長 藝術家)
三之今天迸發出這樣一個《天洞》,是他在眾多文化積澱到一定程度才出現的。有句話說的好,沒有一片雪花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落到一個錯誤的地方。雕塑家黎克佑說三之這個洞是第三代洞窟,第一代是原始居住洞窟,第二代是宗教信仰洞窟,三之的《天洞》超越了宗教,我贊同他的觀點。
三之是在有意與無意間創作的,最高維次的審美角度,點線面都有了,這是一種很妙的減法,也很環保。如果將這個理念用在建築上,將是一次革命。我們想像美國總統山,它一看就太小家子氣了,太具象!它還是一個崇尚人物的東西,三之這個《天洞》是一個真正的天人合一的作品。這要讓專家重新梳理,從藝術的門類,從結構、力學角度,是一個理念的改變……
王瑞芸(著名國際美術批評家作家 當代藝術史學者)
我看了三之的畫,再看滿身塵土的三之,不由地也會想:畫得這么好,又不愁賣畫,他為什麼要自討苦吃?後來才知道,他幾乎來自天啟,那是他2012年到西藏時,突然被西藏阿里地區山崖上修行人打下的洞窟喚醒———他用了“喚醒”這個詞。他甚至還說,洞的靈感“突然像愛情一樣出現在眼前,使他恍然頓悟……
鄧評祥(當代美術批評家 藝術家)
三之的《天洞》對我的精神是有一種很大的觸動,一個是深度的價值,一個是高度的價值。就是他有對藝術宗教般的獻身精神,如果把今天三之的《天洞》跟當時克里斯多夫來比的話,我認為是一個大大的跨越,無論是工程量、難度,以及它的精神含量,他精神和哲學上的深度都超越了八、九十年代的大地藝術。三之找到了一個文化精神的源頭,因為中外美術史的源頭都在洞裡。 他還引申到宇宙中“洞”的概念,那更是不敢想像的,這個是很有意思的,一下找到了人類文明和宇宙文明的兩個頭,起點和終點。我覺得他的《天洞》應該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有啟發性的時代大藝術。
韓三之傳承的恰恰是摩崖的傳統,是中國書法石刻的傳統,是經典的中國文化的繼承方式。他把這個石刻從過去的一個有限的形體擴大到巨大的一個洞窟的時候,這一划就有了戳破山端的顛覆的力量,又比在任何機制上所畫出的任何一划都富有意味。這就是他作為一個藝術家的敏感和執著的最佳呈現。隨著三之“氣力”的蓬勃,終於刻到了山上,變成一連串的石洞,觀念陷阱突然轉化為一個人工的奇觀,作為一個在陝西這箇中原邊地,韓三之挖洞的地方,都在擴展的寫意藝術中上升為公共空間的形象,一下進入了當代藝術的核心。利用自身具有的“氣力”成為自然的本質原型,使傳統的傳達方式具有奇異的藝術質量,韓三之正在滿足時代和文化的一種期待!
《天洞》的造型與整體構圖,與設計美學也是相通的。懸崖上構圖疏密相間、變化自然,它以大地、山川、河流為材質,這也是我們提倡的大設計學。‘天洞’是抽象的,抽象的最大魅力是讓人們以立體、多方位的角度看待事物,並給人以無限自由的想像;藝術永遠是一個創新的活動,要敢為天下先,就是要提出自己新的見解,真正讓藝術實踐成為有基礎的文化傳承,讓文化創作成為有鮮活血液、適應時代的新文化精品。
黃建成(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副院長 藝術家)
《天洞》是韓三之用生命雕琢的帶血性、具體溫、富質感的創造性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