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逢甲

韋逢甲,男,字毓春。山東齊河縣桑梓店鎮三官廟人。道光十六年進士。歷署浙江宣平(今浙江省麗水縣,位青田縣西北)、餘杭(今餘杭縣,位杭州市東北)、浦江等地知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韋逢甲
  • 別名:字毓春
  • 國籍:中國清朝
  • 出生日期:1796年
  • 逝世日期:1842年
  • 職業:官員
保衛嚴密英軍無機可乘,光榮殉國年僅46歲,“永垂為鑑”為後人傳誦,

保衛嚴密英軍無機可乘

道光十六年 (1836),40歲的韋逢甲考中進士,接著被派往浙江,先後擔任宣平(今浙江麗水)、餘杭、浦江等縣知縣。他為官清正,勤政恤民,頗有政績。
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中英鴉片戰爭爆發。英國艦隊在廣東不能取勝,便沿海北上。七月,北犯浙江,攻陷定海。此後,英國侵略軍在浙江寧波沿海屢屢侵擾,並以弋船30艘進犯乍浦,清軍處處防守。英軍船堅炮利,與清軍水師形成鮮明對比。於是清廷決定改水師為陸師,增築炮台,鑄造大炮,加強陸上要塞的防衛力量。
道光二十一年 (1841)正月,韋逢甲被調往鎮海(今寧波東北)督造大炮。九月,再被調往乍浦(今平湖市東南)團練鄉勇,遂即被任命為乍浦同知。乍浦地處杭州灣北岸,依山面海,南鄰杭州灣,自古就有“江浙門戶”之稱,是我國歷代軍事要衝,長江下游重要的海防重鎮。上任後的韋逢甲,除“辦理支應局務,雇募商船”,做一些後勤保障工作外,還仿照定海 “土堡”之法,在乍浦近海村落修築土堡,招募鄉勇日夜訓練。使得各土堡之間互為聯絡,一處遇警,各處支援。十月,定海、鎮海、寧波相繼失守。十二月,英軍兵艦30艘侵擾乍浦洋面,看到乍浦軍民嚴守以待,無機可乘,只好離去。

光榮殉國年僅46歲

道光二十二年(1842)初,英國侵略者決定撤出寧波鎮海,以集中兵力進犯海防重鎮乍浦。四月初九,英軍戰艦先以康華麗號、布朗底號等軍艦及數千士兵,向乍浦前沿發射猛烈炮火,攻打設定在各山寨陣地的炮台。接著,又以復仇神號、司塔林號等戰艦作掩護,兵分三路先後向乍浦發動進攻。其右路敵軍,由英軍中校馬利斯率領,由愛爾蘭聯隊第十八團、四十九團以及工兵等1000餘人組成,妄圖在乍浦的天后宮登入,卻遭到了由韋逢甲率領的我軍民的堅決還擊。
當英軍艦艇駛近天后宮海面時,清軍在乍浦最高指揮官海防同知韋逢甲指揮下,頓時火箭弓弩齊發,讓英軍措手不及,一艘英艦即被擊中,一名上尉軍官頃刻斃命,艦上英軍紛紛落水。英軍的第一次進攻被打退。稍作休整後,英軍又接連發起兩次進攻,均因遭到韋逢甲率領的鄉勇的強烈抵抗而受挫。喪心病狂的英軍在另一路軍隊的配合下,馬上對韋逢甲堅守的陣地發動了更加瘋狂的第四次進攻。在英軍的重重包圍和猛烈炮火攻擊下,韋逢甲躍出城垣,手持大刀,冒著密集的槍彈,率領募集的鄉勇,在海塘邊與後退的英軍白刃相見。激戰中,韋逢甲的左肋中彈倒在地上。部下正欲上去救護,韋逢甲赫然站了起來。他掄起一根長刀,狠狠地向一英兵擲去,竟一刀砍下了那個英兵的頭顱。鄉勇們迅速將韋逢甲抬到城內六度庵進行搶救。韋逢甲曾幾次掙紮起身,詢問戰況,但終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而光榮殉國。死時,他僅有46歲。

“永垂為鑑”為後人傳誦

英軍右路軍獲勝的同時,其他兩路軍也在艱難地推進中獲勝。當時,乍浦滿洲大營副都統長喜,正在觀山保全城(又名葫蘆城)督戰,發現敵情後立即指揮抗擊。但英軍第十八團、四十九團向葫蘆城蜂擁而至。經過一場激戰,協領英登布力戰群寇,死於陣上。佐領多仁圖、驍騎校布勒忠武、惠征、祥瑞、恆奎等均在激戰中壯烈殉國。泥水工蔡吉慶、張雙喜等冒著槍林彈雨搶修葫蘆城工事,也都壯烈犧牲。副都統長喜不幸中彈負傷,後撤至城中,旬日後死於嘉興三塔灣。十月初七,乍浦陷落。
乍浦之戰中,英軍與清軍的力量懸殊巨大。當時英軍2000人,清軍滿蒙漢兵力共7000人。清軍雖然人數上占據一定優勢,但英軍使用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西式槍炮,殺傷力極高;而清軍將士每十人才擁有一支火繩槍,絕大多數士兵手裡拿著的是長矛、大刀和弓箭。經過10多小時的激戰,清軍陣亡近700人,民眾殉難1500人,不得不丟了城池。而英軍僅有40多人陣亡,60餘人受傷,已經成為英軍發動鴉片戰爭以來傷亡最大的一次。為了泄憤,英軍攻下乍浦後,“殺掠至慘,積屍塞路,或棄之河中,水為之不流”。乍浦之戰再次向人們傳遞了那句 “落後就要挨打”的至理名言。
以韋逢甲為代表的中國軍民,面對強大彪悍的入侵者,不畏懼、不後退,以大刀長矛向持有洋槍洋炮的敵人展開了英勇拼殺,表現出了大無畏的民族精神,這是極其難能可貴與值得後人敬仰的。韋逢甲死後,道光皇帝特賜 “守土為法”“永垂為鑑”二匾額,命歸葬故里。清廷追封他為“朝清大夫”,入祀昭忠祠,賞其子韋預為雲騎尉,並世襲。韋逢甲的事跡也被載入 《清史稿》《山東通志》《浙江通志》《齊河縣誌》等史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