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福村

韋福村

韋福村,屬福綿鎮。東南距福綿鎮人民政府1公里。位於福西村西北面,水嶺村南面,東與洋橋隔田相望,北與良表相接,福綿——上坡公路經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韋福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玉林市福綿區福綿鎮
  • 人口數量:3809人
基本村情,人文古蹟,儒林第,李崇德祠,地圖信息,

基本村情

支書:牟詩亮,主任:黎秀階
韋福村,下轄5個自然村(福沙、韋村、六科、坡腳、胡屋),有1000戶3809人,操粵語方言,漢族人居多,耕地面積2842畝,經濟以農業為主,主種水稻、瓜菜等,部分居民從事服裝加工業和小商販活動。

人文古蹟

儒林第

坐落於福綿區福綿鎮韋福村,一座始建於清同治年間的古居。儒林第的門口是一棟名為“杏園樓”的茶樓,上面是炮樓,下面是拱門。原來這茶樓有五層高的,但在抗日戰爭時,為了避免日本飛機轟炸,拆減成了三層。後來年久失修,整棟杏園樓都崩塌掉了。現在他們家族正準備將它修復。炮樓的頂部已有修葺的痕跡。走過炮樓之後,是一片殘垣斷壁,這些殘垣斷壁依然留下了這座古居曾經跋扈的印跡,宏大的框架、不凡的布局。這裡保留得比較完整的是青磚瓦房的三進式大屋,大屋在歲月面前,依然顯示出了它特有的霸氣和儼然不可侵犯的威嚴。只是屋頂上那些肆無忌憚的牽牛花藤蔓讓它多了幾分溫柔。
古居至今已有150年歷史了。儒林第是在清朝同治五年(1865年)所建。這是李氏先人獲皇上賜予的牌匾。不過很可惜,在文革‘破四舊’時,被紅衛兵打掉了半邊。這塊牌匾周邊雕刻著一條龍,龍頭特別大,顯得很有氣勢。在清朝時,只有皇上賜的東西才能雕刻龍頭。
這塊歷盡滄桑的牌匾,以一副破敗的身軀,訴說著儒林第曾經的輝煌。它也用自己破敗的身軀,夯實了儒林第的文化底氣。它更是儒林第古老而質樸的低語:為官有方,取財有道,忠孝為人,胸襟寬廣,坦蕩蕩,正直無私。
原來儒林第每個門口都雕刻有楹聯,在文革時也都被剷除了。當年解放軍部隊經過福綿時,曾借住過這裡,受到了全村村民的熱烈歡迎。由於當時不夠床鋪,村民們紛紛把家裡的床搬過來,讓給戰士們睡。解放軍為了歸還時不至於弄錯主人,還特地在每一張床板上編上編號。現在那些保留完好的床板還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編號。

李崇德祠

李崇德祠是韋福村另一座保留相對完整的古居,它的規模與儒林第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李崇德祠的正門有楹聯一副:崇功啟後,德業承先。現在保留完整的只有前座和中座,后座已毀掉,中座南面用牆封了起來。
李崇德祠前面有一張池塘。走進正屋,就更感受到了這座古居的“豪氣古趣”:紅磚紅瓦,飛檐翹角,雕樑畫棟,精美壁畫,木刻檐雕,保留了清代建築風格。可惜大多數的壁畫在文革時已被塗上一層石灰,只有前座門口上的三幅壁畫和兩幅書法有幸完整保留下來。大門正上方壁畫為《蘇秦歸國圖》,作於道光己酉春月,畫面雖然部分已脫落,但整幅畫構圖和諧,色彩斑斕。山巒綠樹,古趣自然,讓人如身臨其境;人物衣著神態各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瓦檐下的木刻浮雕頗為大氣,雕工精細,內容多為花鳥魚蟲之類。中座飛檐翹角前有造型奇特的建築裝飾。
這座古居至今已有160多年歷史。建築所用火磚每隻都是經過泡磨的,非常費工費力,也非常之堅硬。古居原來有很多橫樑的,這些橫樑都是很好的木材,一百多年都沒有蟲蛀現象。但在文革時,都拆下來捐給村里建戲台用了。李崇德祠的後人中,多出武將,其中出自黃埔軍校的就有李沛林和李粵海,李沛林與葉劍英還是同班同學。李信華則是一位軍醫,曾在禁菸局任過要職。

地圖信息

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福綿區Y208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