韃靼考

《韃靼考》是王國維所著作品,出自於《王國維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韃靼考
  • 作者:王國維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王國維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韃靼之名,始見於唐之中葉闕特勤碑之突厥文中,有“三十姓韃靼”(Otuz Tatar)、“九姓韃靼”(Tokuz Tatar),是為韃靼初見紀錄之始。案:闕持勤碑立於開元二十年,則韃靼之名古矣。李德裕《會昌一品集》卷五有《賜回鶻嗢沒斯特勒等詔書》,末云:“卿及部下諸官,並左相阿波兀等部落、黑車子達怛等,平安好。”又卷八《代劉沔與回鶻宰相頡於伽思書》云:“紇扢斯專使將軍踏布合祖云:發日,紇扢斯即移就合羅川,居回鶻舊國,兼已得安西、北庭、達怛等五部落。”是為韃靼見於漢籍之始,時唐武宗會昌二年也。嗣於懿宗鹹通九年,從朱邪赤心討龐勛;僖宗中和二年,從李克用討黃巢。並有功。至後唐、漢、周,仍世入貢,故薛、歐《五代史》及歐、宋《唐書》並記其事,而歐氏於《五代史》並為達怛立傳。宋初太祖、太宗朝尚三次入貢,後為西夏隔絕,不與中國通,而兩宋人紀錄中,尚屢見其名,乃《遼史·營衛志》所記諸部族、《百官志》所記屬國職名中,皆無韃靼。《本紀》中雖三見“達旦”字,亦去其偏旁。《金史》乃並絕其跡。正史中,至《明史》始復有《韃靼傳》。而《明史》之《韃靼傳》,實《蒙古傳》也。然則遼、金三百年中,唐、宋間所謂韃靼者,果何往乎?觀宋、元人之著書,知當時固有韃靼,其對遼、金之關係決非淺鮮,正史中必不容沒其事,而竟不概見,此讀史者當發之疑問也。以余之所見,則唐、宋間之韃靼,在遼為阻卜,在金為阻,在蒙古之初為塔塔兒。其漠南之汪古部,當時號為白達達者,亦其遺種也。
曷言乎韃靼在遼為阻卜、在金為阻也?《遼史·聖宗紀》:“開泰元年正月,達旦國兵圍鎮州,州軍堅守,尋引去。”而《蕭圖玉傳》云:“開泰中,阻卜復叛,圍圖玉於可敦城,勢甚張。圖玉使諸軍齊射卻之,屯於窩魯朵城。”案:《聖宗紀》:“統和二十二年,以可敦城為鎮州。”《地理志》:“鎮州建安軍節度,本古可敦城。”則《紀》、《傳》所載地名既合,年歲又同,自是一事。而一稱達旦,一稱阻卜,是阻卜即韃靼之證一也。《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十五。“真宗鹹平六年七月,契丹供奉官李信來歸,言戎主母后蕭氏有姊二人,長適齊王,王死,自稱齊妃,領兵三萬,屯西鄙驢駒兒河,使西捍塔靼,盡降之。”案:《遼史·聖宗紀》:“統和十二年八月,詔皇太妃領西北路烏古等部兵及永興宮分軍撫定西邊,以蕭撻凜督其軍事。十五年三月,皇太妃獻西邊捷。九月,蕭撻凜奏討阻卜捷。”而《蕭撻凜傳》則云:“十二年,夏人梗邊,皇太妃受命總烏古及永興宮分軍討之。撻凜為阻卜都詳穩,凡軍中號令,太妃並委撻凜。十五年,敵烈部人殺詳穩而叛,遁於西北荒,撻凜將輕騎逐之,因討阻卜之未服者。諸蕃歲貢方物充於國,自後往來若一家焉。撻凜以諸部叛服不常,上表乞建三城以絕後患,從之。”考三城者,謂鎮州及防、維二州,皆在驢駒河西南,與西夏相去絕遠。是統和間太妃西征,非討西夏,而實經營阻卜諸部。乃李信謂之“西捍塔靼”,是阻卜即韃靼之證二也。而此事完全之證據,乃在《金史》。《金史·夾谷清臣傳》:“北阻叛,上譴責清臣,命右丞相襄代之。”又內族《襄傳》:“襄代清臣,遂屯臨潢。中略。乃命支軍出東道,襄由西道。而東軍至龍駒河,為阻所圍,三日不得出,求援甚急。中略。襄即鳴鼓進發。中略。響晨壓敵,擊之,圍中將士亦鼓譟出,大戰,獲輿帳牛馬,眾皆奔斡里札河,遣完顏安國追躡之。眾散走,會大雨,凍死者十七八。降其部長,遂勒勛九峰山石壁。”云云。今案《元朝秘史》:四。“大金因塔塔兒篾古真薛兀勒圖不從他命,教王京丞相領軍來剿捕,逆著浯泐札河,將篾古真薛兀勒圖襲將來。”案:“王京”者,“完顏”之對音。《聖武親征錄》、《元史·太祖紀》並記此事,皆作“丞相完顏襄”。浯泐札河亦即《金史》之斡里札河。今烏爾載河。是二書紀事並相符合。而《金史》之“阻”,《元秘史》謂之“塔塔兒”,正與《遼史·蕭圖玉傳》之“阻卜”,《聖宗紀》作“達旦”者,前後一揆。而“塔塔兒”一語,為“韃靼”之對音,更不待言。故曰:唐、宋間之韃靼,在遼為阻卜,在金為阻也。
更從地理上證之。唐時韃靼住地,據闕特勤碑側之突厥文,兩記“三十姓韃靼”,皆在“黠戛斯、骨利乾”之後、“契丹、白”之前。日本箭內博士謂黠戛斯在突厥西北,骨利乾又在其北,契丹白皆在突厥之東,則在其間之三十姓韃靼,當居突厥東北,與金、元間之塔塔兒方位全同。其說良是。今假名此部曰東韃靼。然此碑突厥文中,尚有“九姓韃靼”,此部住地無可考。然引賈耽云:“中受降城正北如東八十里,有呼延谷,谷南口有呼延柵,北口有歸唐柵,車道也,入回鶻使所經。又五百里至鸊鵜泉,又十里入磧,經麚鹿山、鹿耳山、錯甲山,八百里至山燕子井。又西北經密粟山、達旦泊、野馬泊、可汗泉、橫嶺、綿泉、鏡泊,七百里至回鶻牙帳。”此達旦泊在回鶻牙帳東南數百里,疑以韃靼人所居得名。九姓韃靼所居,蓋當在此。今假名此部曰西韃靼。所見達怛,其一與黑車子連稱者,似與東方之三十姓韃靼相當;其一與安西北庭連稱者,似即西方之九姓韃靼也。而唐末、五代以來,見於史籍者,只有近塞韃靼。此族東起陰山,西逾黃河、額濟納河流域。至北宋中葉,並散居於青海附近,今假名之曰南韃靼。歐陽公之所傳、王延德使高昌時之所經、李仁甫之所記,皆是族也。而所記阻卜,其分布區域,乃各與此三部韃靼相當。李信謂遼齊妃領兵屯西鄙驢駒兒河,西捍塔靼,而蕭韓家奴之言曰:“阻卜諸部,自來有之。曩時,北至臚朐河,南至邊境,人多散居,無所統壹,惟往來抄掠。及太祖西征,至於流沙,阻卜諸部望風悉降。”是遼時邊境以北至臚朐河,皆有阻卜部落,此可擬唐時之“東韃靼”。又云:“天贊二年九月丙申朔,次古回鶻城。丙午,遣騎攻阻卜。”云:“阻卜復叛,圍圖玉於可敦城。”云:“西阻卜叛,都監涅魯古等將兵來援,遇敵於可敦城西南。”又:“阻卜酋長磨古斯紿降,撻不也逆於鎮州西南沙磧間。”案:古回鶻城,即今外蒙古額爾德尼昭西北之合剌八剌合孫,唐時回鶻牙帳。在鄂爾昆河西岸;可敦城即鎮州,其地今雖未能考定,要當在鄂爾昆河之東,喀魯哈河左右。而阻卜自其西南來,則其住地當在可敦城西南,唐時達旦泊正在此方面。故此部可擬唐時之“西韃靼”。又聖宗開泰五年書“阻卜酋長魁可來降”,作“党項魁可來”。言:“西夏元昊諒祚智勇過人,能使党項、阻卜掣肘大國。”此以“阻卜”與“党項”互舉連言,則阻卜又南與党項相近。此種阻卜,又可擬唐末、五代之“南韃靼”。故遼時阻卜分布之廣,正與唐、宋人所謂韃靼相同。至見於之阻、若北阻,則略當唐時之“東韃靼”,亦即蒙古人所謂“塔塔兒”,此亦可由地理上證明之。云:“內族襄以為攻破廣吉剌,則阻無東顧憂。”是阻在廣吉剌之西。而記翁吉剌住地云:“合勒合河流入捕魚兒海子處,有帖兒格等翁吉剌。”其記塔塔兒住地則云:“阿亦里兀惕、備魯兀惕兩種塔塔兒,在捕魚兒海子與闊連海子中間,兀兒失溫地面。”今鄂爾順河。又云:“察阿安、阿勒赤都塔兀惕、阿魯孩四種塔塔兒,在兀勒灰失魯格勒只惕地面。”今烏爾渾河與色野爾集河合流處。皆東與在喀爾喀河流域之翁吉剌為鄰。又載扯克扯兒地面今蘇克斜魯山。有塔塔兒人,距翁吉剌之德薛禪家不遠,與所載阻地望無一不合。故、二史中阻卜、阻之為韃靼,自地上證之而有餘矣。【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王國維,1877年12年3日生於浙江海寧,字靜安,一字伯隅,晚號觀堂,中國近代學術的開拓者,20世紀獨步史壇的巨擘。其學淹博,幾無涯略,舉凡甲骨金文、鐘鼎彝器、齊魯封泥、漢魏碑刻、流沙墜簡、敦煌寫經、西北史地、宋元戲曲、版本目錄、典籍校勘等領域,無不卓有建樹,令人至今不敢望其項背。其所創立的以“紙上之材料”與“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證的“二重證據法”,堪稱史學研究之革命,至今為學界遵奉。1927年6月2日,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編者簡介彭林,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中國禮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學術研究部主任,京都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中正大學客座教授,巴黎人文之家、台灣“中研院”文哲所等單位訪問學者。著有《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中華傳統禮儀概要》、《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三禮研究入門》等。曾獲寶鋼優秀教師獎、北京高校教學名師獎、清華大學首屆“十佳教師”等獎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