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情概況,歷史沿革,行政區劃,自然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領導班子,紀傳星,潘峰,劉丹,張寶坤,宋吉春,趙明陽,交通狀況,經濟狀況,交通狀況,主題教育,農村建設,風土人情,居民語言,鄉間民歌,歷史人物,李秉衡,劉德才,於福海,文化遺址,青銅時代遺址,戰國時代遺址,
鎮情概況
鞍子山鄉位於
莊河市東部,東與
丹東市相連,北接鞍山市,南瀕黃海,且與栗子房鎮、
青堆鎮為鄰。全鄉面積285.84平方公里,鄉轄23個村委會:小潮溝、董華爐、三羅石、
磨盤山、山海豐、五塊石、臥龍、豐利、石咀、高房、西北天、東北天、溫樓、
台山、金山、林場、朱營、壽星、盧家、花院、玉石嶺、七棵樹、秦家,1個農場,225個村民小組,45003人(2017)。全鄉人口密度為173人/平方公里。 鞍子山鄉交通便利,距莊河市區35公里,201國道、大丹高速公路、
濱海路、大連—丹東複式電氣化鐵路均穿越境內。縣級永青路、栗石線,鄉級黃鳳線等10條油路縱貫東西南北。
鞍子山鄉擁有十分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產業優勢,全鄉耕地面積16萬畝,海岸線13.7公里,有3萬畝港養圈,山林面積17.6萬畝,境內有湖裡河、豐利河兩條大河、小乙型水庫2座。現有工業企業60多家,以機械製造和建築業為龍頭,以水產品、農產品加工為輔的產業群。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家,實現工業總產值25億元。農業發展上,水產品養殖、設施農業、食用菌、柞蠶、畜牧業、林業等成為鄉農業特色產業。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鄉有中學兩所,國小9所,村級
幼稚園10所,衛生院2所,村衛生所12個。鄉有信用社、電管站、郵政電信局,電話普及率95%。
歷史沿革
鞍子山鄉因境內的鞍子山水庫而得名。
解放前,鞍子山為日本帝國主義侵占。
1936年10月在現鞍子山鄉建立了順風村和順德村,下設14個行政屯。
1945年9月第一次解放,在孤山縣青堆區領導下建立13個行政村。
1947年6月第二次解放,在鞍子山範圍內建立了13個行政村,仍屬孤山縣青堆區管轄。
1949年9月,孤山縣撤銷,歸莊河縣青堆區管轄。
1956年4月,並區劃鄉,由原來13個行政村合併成3個行政鄉。
1958年,鞍子山地區隸屬青堆子人民公社管轄。
1961年7月由青堆子公社劃出,成立鞍子山人民公社。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立四新”階段,大部分公社大隊改易新名,鞍子山人民公社更名為曙光人民公社,轄東方紅(東北天)、太陽升(西北天)、軍民(石咀)、前進(臥龍)、紅旗(磨盤山)、高峰(高房)、永豐(董鏵爐)、曙光(小潮溝)、立新(溫樓)、立志(三羅石)、勝利(台山)、海防(五塊石)、山海豐、東風良種廠(姜屯)、豐利,共十五個農業大隊。
1973年8月20日,“文化大革命”時期,更名的公社大隊恢復原名。
1983年8月,鞍子山人民公社改名為鞍子山鄉,下轄的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
2000年1月3日,莊河合鄉並鎮,把鞍子山鄉、花院鄉、海豐農場合併為現今的鞍子鄉人民政府。
行政區劃
鞍子山鄉鄉政府駐小潮溝村,轄23個村委會:
小潮溝村
董華爐村
三羅石村
西北天村
東北天村
壽星村
自然資源
鞍子山鄉鎮域界限呈不規則形狀,地勢北高南低,為丘陵地帶,系千山山脈貫穿在遼東半島支脈延伸部分,境內最高山為四方山,海拔410米。北部群山逶迤,峰巒重疊,中部丘陵起伏,溪流、盆地、小平原夾雜其間,南部沿海地勢平坦,全境可分為低山、丘陵、沿海平原和海塗四種類型,水文、物產豐富。
氣候資源
鞍子山鄉地處北半球的暖溫帶,為暖溫帶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瀕臨黃海,故帶有一定的海洋性氣候特徵。全鄉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鞍子山鄉背山面海,受山地和海洋影響,各月氣溫南北差異明顯,冬秋兩季月平均氣溫高1-2℃,春夏氣溫低1-2℃。全鄉夏季平均氣溫22℃,春節平均氣溫11.9℃,秋季平均氣溫14.8℃,氣溫自2月開始回升,至四月回升迅速加快,南北溫差逐漸減少,一般在七月初最早,5月末氣溫可達30℃以上,炎熱期可持續到8月結束。全鄉光照充足,年日照總時數2541.6小時,平均溫8.9℃,≥10℃活動積溫3600℃,晝夜溫差小,無霜期176天,適宜一年一熟作物生長。雨水多,年平均降水量800-1000毫米,多集中在夏季7-8月份,占全年雨量的50%以上,形成雨熱同季,有利於農業生產。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次風向為西北風,最大凍土深度約84厘米。
水資源
鞍子山鄉水資源豐富,地下水位高,境內有3條主要河流經過,分別是湖裡河、豐利河和響水河。湖裡河、響水河發源於金山村的四方山,經鄉西部流入黃海;豐利河發源於玉石嶺村馬溝屯,以上河流水質清澈、甘甜。1958年在豐利河上游修建大小水庫4座,總蓄水量為850萬立方米,對抗禦自然災害河保證農作物的穩產高產起到了重要作用。
領導班子
紀傳星
個人簡歷
紀傳星,男,1982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鞍子山鄉副書記。
歷任
莊河市大營鎮團委書記、交通助理;莊河市大營鎮宣傳委員;莊河市塔嶺鎮副鎮長;莊河市鞍子山鄉副書記。
分管工作
組織、宣傳、武裝、綜治、紀檢、共青團、婦聯、司法、信訪。
潘峰
個人簡歷
潘峰,男,1979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鞍子山鄉副鄉長。
歷任
莊河市太平嶺鄉經管站會計;莊河市發展和改革局科員;莊河市人事局科員;莊河市組織部檔案室科員、副主任、主任;莊河市鞍子山鄉副鄉長。
分管工作
分管鄉政府交通、環保、規劃、土地、村鎮建設、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協調電信、電力、郵政部門工作。
劉丹
個人簡歷
劉丹,男,1981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鞍子山鄉副鄉長。
歷任
莊河市果業管理局生產指導科科員;鞍子山鄉組織委員;鞍子山鄉副鄉長。
分管工作
分管鄉政府勞動、人事、教育、衛生、廣播、文化、民政、殘聯、紅十字會、文秘、後勤、社會發展和統計、行政服務中心工作;
張寶坤
個人簡歷
張寶坤,男,1967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鞍子山鄉副鄉長。
歷任
鞍子山鄉財政所會計;鞍子山鄉財政所所長;鞍子山鄉政府副鄉長。
分管工作
分管鄉政府經濟發展和安全生產、海洋漁業工作,協調工商、稅務、金融部門工作,兼任鄉政府財政所長;
宋吉春
個人簡歷
宋吉春,男,1970年6月生,中共黨員,現任鞍子山鄉人民政府副鄉長。
歷任
莊河市花院鄉壽星國小校長;莊河市鞍子山鄉中心國小教導主任、副校長;莊河市鞍子山鄉組織委員;莊河市鞍子山鄉紀委書記;現任莊河市鞍子山鄉人民政府副鄉長。
主管工作
分管鄉政府農業、林業、水利、移民、能源、科協、新農村建設、農業服務中心工作;
趙明陽
個人簡歷
趙明陽,男,1957年7月4日生於遼寧省莊河市,大專學歷,現任莊河市鞍子山鄉人民政府副鄉長。
歷任
莊河市花院鄉(現屬鞍子山鄉)計生幹事、道班班長;莊河市花院鄉地區醫院院長;莊河市花院鄉人民政府宣傳委員;莊河市鞍子山鄉人民政府宣傳委員兼紀委書記;莊河市鞍子山鄉人民政府副鄉長;現任鞍子山鄉人大主席。
主管工作
主持鄉人大全面工作,分管鄉政府農村經濟管理、“三資”代理辦公室工作,協助政府抓好大項目建設工作。
交通狀況
鞍子山鄉交通極為便捷。丹普國道、大丹高速公路、北三市大通道穿越境內。西起綏中縣,東至東港市,路線全長1443公里,連線著遼寧沿海6市的21個縣區和25個港口以及多個旅遊景區和沿海開發區的濱海路從沿鞍子山鄉海岸線經過。連線黑龍江、吉林、遼寧東北三省,跨越鶴崗、佳木斯、七台河、雞西、牡丹江、圖們、通化等13城市,貫通東北東部地區的東便道鐵路也穿境而過,為鞍子山鄉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利的保障。同時,注重基礎設施投入,2006年8月全面實現村村通油路,其中投資90萬元用於壽七線、溫劉線標準化路建設。
經濟狀況
2007年,鞍子山鄉全鄉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92億元,比上年增長10%;實現財政收入2004.0萬元,比上年增長57%;完成固定資產投入3.6億元,比上年增長42.8%;利用外資指標完成230萬美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7.85億元,比上年增長51%;完成農業總產值5.48億元,比上年增長30%,農民人均收入7835元,比上年增加19.2%。
鞍子山鄉的主導產業主要是工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建築業、水產養殖業、 畜禽養殖業、食用菌業、柞蠶業和設施農業。工業企業現有16個,產值達17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個,產值4.3億元,骨幹企業主要有大地印刷機器製造廠、和鵬橡膠機械有限公司、鑫源機械廠。“大地”牌印機已是遼寧省馳名商標。工業企業年財政貢獻已達30萬元。農副產品加工業現有5個,其中:大連陽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大連迪利食品有限公司、大連宏業海產品有限公司、大連三星食品有限公司等已成為省級龍頭企業。鞍子山鄉已有80%農戶步入龍頭企業產業鏈。
建築企業現有2戶,其中安泰建設為一級資質建築企業,大久建設為二級資質建築企業。建築企業產值達2個億。建築業已成為我鄉財政收入的主導產業,2007年為鞍子山鄉淨納稅額為120萬元。水產養殖業現有港養圈29000畝,業戶40餘戶,養殖海參15000畝,
海蜇、蝦、貝混養14000畝,年產值可達1.3億元。畜禽養殖業,現有標準化養殖小區6個,鞍子山鄉生豬存欄4.7萬頭,商品豬出欄6.5萬頭,能繁母豬1.0萬頭,後備
母豬2000頭。商品肉雞出欄120萬隻,
蛋雞12萬隻,
大牲畜存欄6500頭。畜禽養殖業年產值可達1.2億元。“鞍子山”牌仔豬已成為市場俏貨。食用菌業主要分布在鞍子山北部幾個村,全鄉滑子蘑生產已突破300萬簾,全年產值達4500萬元,該產業已成為北部山區農民致富的主導產業。
柞蠶業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區的金山、朱營和花院三個村,全鄉共1000把剪子,年產大繭1500餘噸,產值可達2700萬元。也是北部山區農民的主導產業。設施農業主要分布在鄉中部的高房、黃柏樹、董鏵爐幾個村,全鄉擁有大棚2000個,占地達430公頃,產值可達4000萬元。其中的黃柏樹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已被評為省級農業示範基地,鞍子山鄉共有1800戶擁有大棚,其中董鏵爐村的中心卜屯共有農戶58戶,擁有大棚48個,全屯人均收入突破12000元,是遠近聞名的富裕屯。
交通狀況
鞍子山鄉交通極為便捷。丹普國道、大丹高速公路、北三市大通道穿越境內。西起綏中縣,東至東港市,路線全長1443公里,連線著遼寧沿海6市的21個縣區和25個港口以及多個旅遊景區和沿海開發區的濱海路從沿鞍子山鄉海岸線經過。連線黑龍江、吉林、遼寧東北三省,跨越鶴崗、佳木斯、七台河、雞西、牡丹江、圖們、通化等13城市,貫通東北東部地區的東便道鐵路也穿境而過,為鞍子山鄉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利的保障。同時,注重基礎設施投入,2006年8月全面實現村村通油路,其中投資90萬元用於壽七線、溫劉線標準化路建設。
主題教育
2008年以來,莊河市鞍子山鄉通過精心籌劃,積極搭建活動載體,將黨風廉 政主題教育活動不斷推向深入。依託歷史文化資源,開展了“崇廉潔,尚勤政”活動。挖掘了北直廉吏李秉衡愛國、清廉事跡,將歷史文化融入廉政文化之中。通過恢復李秉衡故居、修建
李秉衡主題教育公園、修塑李秉衡塑像、編寫《李秉衡評傳》的機會,通過開展參觀感廉、讀書思廉、講座導廉、實踐礪廉等活動有效推動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創辦了《清風視窗》,有效搭建了反腐倡廉教育平台。《清風視窗》設定有“黨風關注”、“典型推介”、“廉政之聲”、“案例剖析”等專題,每月一期,重點發給鄉機關幹部、站所負責人和村兩委幹部。主要宣傳身邊的勤政廉政典型集體和個人的先進經驗、剖析本鄉查辦的典型案例、報導上級紀委和鄉紀委開展反腐倡廉活動的重大部署等。選樹典型,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挖掘選樹了不同層面的勤政廉政集體和個人典型6個,總結和宣傳他們好的做法和經驗,使廣大黨員幹部學有榜樣,趕有方向,形成了講黨性、重品性、作表率的良好氛圍。結合幹部作風建設,開展了“三不競賽”活動。在全鄉黨員幹部中開展不給組織添麻煩、不給事業留隱患、不給自己留遺憾的競賽活動。通過“三不”競賽活動,使黨員幹部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大局意識,帶頭落實“一崗雙責”,為民眾辦好事、辦實事。結合黨員夏訓,上好廉政黨課。充分利用黨員夏訓機會,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和村黨員幹部,按區域劃分設立了1箇中心課堂、5個分課堂,鄉黨委書記和紀委書記圍繞“抓好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為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紀律保證”這一主題上廉政黨課。
農村建設
鞍子山鄉在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中,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主題,著力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功夫,對民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能改的及時整改,確保了先進性教育活 動取得實效。按照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鞍子山鄉在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中,結合實際在組織黨員學習有關檔案精神的基礎上,積極查找民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並認真加以整改。
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惠及更多的農民民眾,不僅是先進性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心任務。在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中,鞍子山鄉針對解決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問題,進一步明確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招商引資為主線,以提高經濟總量為目的,以城鎮化、工業化、產業化為根本途徑,抓住北三市大開發和建設生態型中等
海濱城市的歷史機遇加快發展的工作息路。各村級黨組織也結合本村的實際,在認真討論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經濟發展的長期規劃,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維護社會穩定,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保障。在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中,鞍子山鄉把保持社會穩定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通過實行領導包片,機關幹部包村和領導幹部包疑難案件,村屯黨員幹部聯防等制度,深入開展創建“平安鄉鎮”和“平安村”活動,堅持標本兼冶,綜合治理,確保維護社會穩定。2007年,這個鄉處理各種矛盾165件次,調成率達到100%,全年信訪總量同比下降10%。2008年春節期間,鞍子山鄉兩級黨組織共走訪困難民眾和黨員60多人次,送去慰問金、慰問品及春耕物資價值人民幣20餘萬元。
農民增收問題是民眾關注的焦點。在活動中,鞍子山鄉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積極開展創業富民活動,以現代農業園區和農業龍頭企業為依託,讓農民民眾加入產業化鏈條,帶動千家萬戶增收。鞍子山鄉共組建產業項目聯合體62個,220名黨雖加人了聯合體,600O多戶農民進入產業化鏈條。鞍子山鄉針對農民發展經濟的科技需求,積極開展科技培訓活動,井派出專職教師現場進行指導。自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開展以來,這個鄉共進行食用菌種植、生豬飼養、保護地蔬菜種植等實用技術講課15場次,受教育民眾達到800多人次,受到農民民眾的好評。在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中,鞍子山鄉還著力解決農民民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他們組織黨員針對民眾關心和反映強烈的村屯道路整治、村幹部工資評定及村屯衛生環境等熱點、難點問題,組織黨員幹部逐一認真解決。鞍子山鄉1000多名黨員幹部帶頭,共整修村屯道路170餘千米。在組織開展的村民代表對村幹部工作和村幹部工資民主評定中,村民代表的參與率達到了80%。春節前夕,鞍子山鄉各村黨組織發動廣大農村黨員按照村容整潔的要求,開展了以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
柴垛為主要內容的環境衛生整治活動,共出動機動車20多台次,清理草垛40多個,清理垃圾700多堆,使村容村貌得到改善。
風土人情
居民語言
地區方言,屬於北方方言遼南土語系列。方言與國語比較,語法結構和大部分字音基本相同,僅部分略有差異。縣境內有民族與地域的差別。
民族差別:縣境漢族十之七八是明清以來,從山東、河北、河南等地遷入,故語言發音多保留著不同程度的直魯豫方音聲調。滿族則來自長白山、北京一帶,其發音與辭彙接近國語,並保留一些滿語辭彙。
地域差別:南部沿海一帶,語言較土。西部毗蓋縣的橫道河、桂雲花、步雲山、荷花山等地居民,聲調大體與蓋縣居民語言一致。北部與岫巖接壤的三架山、塔嶺、高嶺、花院等地,居民語言基本近似岫巖語言。處於中部的蓉花山、仙人洞、太平嶺、大營子、光明山、平山、長嶺等地,居民語言發音音調,則介於沿海與西、北兩部之間。
“外來語”與“協和語” 東北淪陷十四年,日偽統治時期造成的“外來語”如英語巴斯(汽車);俄語巴籬子(監獄)、瓦罐(鐵路貨車車廂)、憋力氣(火爐);日語音譯塌塌米(草墊子);“協和語”自動車(汽車)、萬年筆(自來水筆)、便所(廁所)、大掃除(大清掃)、勤勞奉仕(義務勞動)、配給(定量或限量供應)、遠足(野遊)、出荷糧(交公糧)、手續料(手續費)、割當(分配)、苦力(工人)等複雜語言成份,至今還有不少夾雜在莊河方言之中。
1956年,推廣國語後,語言漸漸趨規範。
方言還有自己的特色,主要體現在:
無捲舌音,無zh、ch、sh、r捲舌韻母。“zh、ch、sh”和“z、c、s”被互換使用;“r”讀“y”;略韻母u;“b、d、j、z、zh”“p、t、q、c、ch”的互換使用; 聲母“b、p、m、f”逢“o”在莊河為“e”。
鄉間民歌
農業九九歌
一九二九冰上走,三九四九在家死囚,五九六九河邊看柳。七九雁來,八九河開,九九加一九,黃牛滿地走。
漁業九九歌
一九二九在家死囚,三九四九棒打不走,五九六九隔河望柳,七九八九網湊夠,九九加一九捕魚在外頭。
民間記事歌
半夜子時,雞鳴丑時,黎明寅時,日出卯時,早飯辰時,半晌巳時,正晌午時,黃昏申時,日落酉時,掌燈戊時,人靜亥時。
歷史人物
李秉衡
李秉衡(1830~1900),字鑒堂,1830年3月25日出生於奉天省岫巖廳南石嘴河畔(今莊河市鞍子山鄉石嘴村)。童年即勤學習武,少年隨父任到江南,青年時代步入宦途。
1874年以後,李秉衡歷任完縣知縣、直隸棗強縣知縣和蔚州知州。1877年署寧津縣知縣。1878年升任冀州知州。1881年升任永平府知府,後又授山西平陽知府。
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李秉衡任廣西按察使,負責廣西邊境各軍的後勤補給,承辦軍械局和醫藥局。鎮南關(今友誼關)失守,廣武軍統領提督楊玉科英勇作戰身負重傷,因得不到及時治療而死,他“親迎其喪,慟哭厚殮”。由於“邊關內外悉屬瘴鄉,水土惡劣,將士多患病”,他又接連在“龍州、憑祥、關隘分設醫局”,收傷病員不下兩千餘眾,日施藥千餘劑。他每天去龍州醫局數次,親自護理慰問傷病員,並想方設法改善前線戰士的一伙食,提高菜金標準,使將士得溫飽。總理龍州轉運局事物期間,負責供應馮子材、王孝祺、唐景嵩、劉永福諸部軍需。為支持諸部前線打仗,“益節儉、汰浮費”,對桂、滇、楚等客軍與廣西主軍一視同仁,做到“給糧不絕”,而對於“戰恤功賞”,則“力從其厚,一無吝惜”。經過李秉衡近2個月苦心籌辦,廣西前線的形勢有較大好轉,“桂營、廣營、楚營,退者有所歸,死者有所恤,傷者有所治,守者有所食,各稍稍成軍”。逃離龍州城的居民也陸續返回,“龍州一帶穩似長城”。
1885年初,李秉衡受命承辦廣西前敵軍務,擔起重整廣西抗法華軍的重擔。由於後勤保障可靠,從3月13日在艽葑接仗,到3月29日僅半月余,就使華軍接連取得鎮南關、邱騾、諒山等重大戰役的勝利。
1885年6月,李秉衡升任廣西布政使,處理戰後撤軍和重新布置廣西邊防防務,在龍州駐紮2年多。不久,又被“欽派”參加中法合勘中越邊界事宜。合勘中他派人從鎮安府之安廳起至南寧思州邊界止(全長900公里),逐點畫成圖形,標出說明,對法國侵略者寸土不讓。因他的做法與朝廷意見不合,受到清政府的革職處分。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不久,清政府遂調李秉衡為山東巡撫。到任後,為加強國防,籌措備戰所需資金,他果斷採取措施,精簡機構,裁撤冗員,節省開支,清庫挖資,挪緩救急,僅半個月時間,在不增加稅金的情況下,就籌到銀餉30萬兩。他經常出省城,親臨海防,審度形勢,與各防營將領共商布防大計。日軍占領旅順、榮成後,李秉衡力主抗戰,收復失地,並對李鴻章以“保全艦船”為藉口,命令威海軍艦“不得出戰”的錯誤決定進行批評,要求朝廷嚴令海軍奮勇圖功,出奇制勝。但是,他這一正確主張,換來的仍是李鴻章的“決不得出戰”,日軍終於乘機以優勢兵力,於1895年1月31日攻占了威海。
威海失守後,李秉衡於同年2月4日急命孫萬林馳赴文登縣防守。命令駐紮福山的要楹、曹正榜與原駐煙臺孫金彪一軍為猗角互援,剿取海陽一路日軍,隨後,內地援軍陸續趕到。他精心調遣,先復寧海、文登,繼復榮成,最後復威海,山東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1895年3月,日軍發動遼河下游戰役,李秉衡曾派山東守軍前去增援。
李秉衡反對清廷投降賣國。1895年4月,李鴻章在《馬關條約》上籤字,他得知這個訊息,兩次上書、兩次電奏反對意見,被降調四川總督。清政府簽訂《膠澳租借條約》,他直接上奏慈禧太后,申明其後果必然招致帝國主義瓜分中國,使中華民族陷入嚴重危機。然而,慈禧太后置國民於不顧,仍令他執行朝廷的昏庸決定。他萬般無奈,“遂辭川督,卜居河南安陽縣”。
1899年8月初,李秉衡重被朝廷起用,差他到奉天(瀋陽)調查仁育兩軍統領被參案件。他帶著隨員編修王廷相抵達奉天后,明察暗訪,奏撤了不稱職的將領榮和、壽長,革職了舞弊縣官雷釣衡。1899年10月中旬,朝廷任他為長江水師大臣。此時,他已年近七旬。光緒皇帝“三旬壽辰,給年逾七十之文武大臣分別加恩”,賞給他“頭品頂戴”。
1900年6月20日,慈禧太后向八國聯軍發布了“宣戰”詔書。李秉衡決然上奏,要求親自率兵赴京禦敵,清政府發布諭詣,命他“北上覲王”。他隨於7月1日從揚州啟程,“星夜馳赴京師”,到北京時,天津已經失陷。7月25日,西太后在寧壽宮親自款待他,除將京畿地區的義和團歸他統率外,還將廣東陸路提督張春發、江西按察使陳澤霖、山東的萬本華、夏辛酉四軍“覲王師”一齊歸他指揮,並任他為直隸總督,與榮祿一道統率武衛各軍,保衛京都。
1900年8月6日,李秉衡立下“寧願為國捐軀,決不怕死後退”誓言,率軍出京。當天夜晚主力部隊便到達通州,前鋒直抵河西務。這天,八國聯軍已攻占楊村,榮祿自殺;馬玉昆、宋慶軍大敗逃退,沿途焚掠。他率領龐大隊伍,給養缺乏,武器不足,處境十分困難。8月10日,八國聯軍中的日軍、俄軍與李秉衡所率部隊前鋒隊在河西務接火,槍聲一響,隊伍就崩潰了,聯軍攻占了河西務。8月11日,俄軍攻占張家灣,隨後,各國聯軍趕到,直逼通州城下。此時,他身邊除幾個幕僚外,已無兵勇,李秉衡報國無路,回天無力,毅然服毒自盡,終年70歲。
李秉衡殉國後,慈禧攜光緒逃至西安,返京後,對李秉衡“優詔悼惜”,“賜恤詔總督例”,“謚忠節,入昭忠祠”。1901年9月,清政府與侵華帝國主義國家簽訂賣國條約《辛丑條約》,條約中規定嚴懲“排外”的官員,包括死者,李秉衡被“褫職,奪恤典”。1998年8月,中共大連市委、大連市人民政府在大連英雄紀念公園為李秉衡建立塑像,彰表他的愛國精神。
劉德才
劉德才(1917~1986),1917年12月27日出生於陝西省三原縣大程鄉金窯村窮苦人家。自小放牛,無錢讀書,全家8口人靠其父劉國棟扎棉花維持生計。10歲時陝西大旱,其父賣女兒也難以維持生活,只好舉家逃荒到宜君縣馬場村。劉德才12歲給地主當小長工,17歲那年,母親討飯被地主惡狗咬傷,他到國民黨民團總部告狀,竟被民團頭子攆了出來,從此心靈中埋下仇恨種子。為報仇,曾到楊虎城部下新兵營當兵5個月,因挨打受氣開小差跑回馬場村。
1935年7月,劉德才帶領幾名窮哥們兒奪取地主家4支步槍,參加了阮落九領導的中(部)宜(君)游擊隊,自任小隊長,從此走上革命道路。西安事變後,中宜游擊隊編入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一軍團一師,他任新兵連的班長。他努力學習政治、軍事,勇猛作戰,在紅軍隊伍里迅速成長。1937年9月,劉德才於平型關戰役前夕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歷任排長、連長、副營長、營長、武工隊隊長兼政委。1945年冬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劉德才先後擔任副團長、團長、副旅長、副師長等職務,率領部隊積極完成戰鬥任務,戰功卓著。這期間,他參加了包頭戰役、大同戰鬥、清風店戰役、石家莊戰役、平津戰役等重要戰役和戰鬥。1947年10月,在清風店戰役中,劉德才擔任晉察冀野戰軍四縱隊十旅二十九團副團長,他帶領部隊全殲國民黨1個團,俘獲敵團長以下1100餘人,奪取南合營戰鬥全勝,獲華北野戰軍司令部通令表揚。同年11月在石家莊戰役中,劉德才擔任十旅二十九團團長,他率領全團完成兩道溝的突破任務,全團集體立功,並獲縱隊“東路先鋒”和“打開勝利之門”錦旗。
全國解放後,劉德才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後來,他到南京軍事學院學習深造。1952年7月,以優異成績在該院畢業,被分配到原部隊擔任一九○師師長。1955年3月5日,他調任守備二師師長。1958年8月,劉德才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軍委擴大會議,並在會上作了《發揚南泥灣精神,搞好部隊農副業生產》的發言。1961年3月,劉德才調任外長山要塞區司令員。上島後,他提出要把海島建成祖國的鋼鐵堡壘和海上樂園。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經常深入國防施工現場和前沿哨所,事無巨細地指導部隊建設,足跡幾乎踏遍防區157個大小島嶼礁砣。為了切實改善海島部隊的物資生活,他要求每個連隊都要有一塊好菜地、一個好豬圈、一個好暖窖、一個好豆腐房、一條好打魚船,發揚南泥灣精神,自己動手,克服困難,並親自帶領官兵開荒造田種地。當時海島部隊作戰、訓練、生產、生活一派紅火,八一電影製片廠將海島軍民的戰鬥生活拍成《海上南泥灣》傳遍全國。他狠抓軍民聯防建設,用典型指導工作,湧現出一批全國聞名的先進典型,如“漁村第九戶”、“三八女炮班”、“全家兵”等等,使海島成為海防鐵壁。為銘記海島軍民的英雄業績,他倡議修建“守島建島紀念塔”(該塔於1964年9月24日守島部隊上島10周年時落成)。1965年葉劍英元帥視察長山列島時,看到海島海防建設的輝煌成績,十分高興地賦詩:“魏武揮鞭看滄海,豈知東海有長城。汪洋滅敵空潛快,島海堅防民與兵。”
1964年年底,劉德才調任陸軍第六十四軍軍長,並於同年晉升少將軍銜。1970年3月,調任旅大警備區司令員,兼任瀋陽軍區副司令員。1970年3月至1977年11月,他以軍代表身分出任旅大市革命委員會主任。1971年2月至1977年11月,出任中共旅大市第四屆委員會第一書記。為了建設大連,他將主要精力投入地方工作。他首先抓農業。他講“說一千,道一萬,我們要解決老百姓吃飯問題”。他選了一個最窮的地方莊河縣花園公社金山大隊(今莊河市鞍子山鄉金山村)蹲點。大連至莊河190公里,他每月都到金山1~2次,足跡遍布金山大隊的16個小隊。6年間,他在金山過了5個元旦。在他的關懷下,金山人大力興修水利,改良土壤,貫徹“八字憲法”,提倡科學種田,5年時間就使金山畝產跨過“長江”,實現一人一豬,學生就近上學。抓金山,帶動莊河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科學種田,使全縣糧食產量大幅度上升。缺水嚴重困擾大連的發展。劉德才為解決大連的缺水問題,要求市有關部門提出了“引碧入連”構想。1973年7月31日,周恩來總理來大連,問及影響大連經濟發展的是什麼,劉德才回答是“水”,並遂即向周總理匯報旅大市“引碧入連”構想,得到周總理支持。1975年,該工程獲得國家批准,10月拉開了會戰序幕。在工程協調動員會上,他提出“5年工程3年完,3年還要再提前,庫成渠通到大連”深得人心的口號。在大連城市建設方面,他主張長遠規劃,建設項目幾十年不落後,並著重解決重點問題,掃除大連發展的障礙。那時大連住宿日趨緊張,夜裡連浴池都爆滿。解決到大連的住宿難,成為影響大連發展的迫切問題之一。為此,劉德才全力支持大連建一座12層高的渤海飯店。他還十分重視關心大連藝術學校、莊河城建、普蘭店“南山賓館”的建設。可是,因上馬碧流河水庫、渤海飯店等項工程和所謂“樓、堂、館、所問題”,劉德才於1977年11月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並降職降薪。1982年3月16日,中央書記處批准了中共中央組織部關於撤銷劉德才同志處分的報告,讓他任中央軍委生產經營領導小組顧問。
1986年9月30日夜,劉德才病逝於瀋陽,終年69歲。劉德才去世後,很多同志前來向他遺體告別,送葬的車隊綿延數里。《解放軍報》一份唁電說:“……劉司令員為軍隊建設所做貢獻,為大連人民所造福祉,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劉德才的骨灰安放在瀋陽市回龍崗革命公墓。
於福海
於福海,1932年5月出生於莊河原花院鄉(現鞍子山鄉花院村),後遷大營鎮四門孫村。1947年入中國人民大學,一直在空軍工作,1965年5月他按下了投擲按鈕發射了我國第一顆空爆核子彈,達到了周總理提出的“一次試驗,全面收效”的要求,榮獲一等功臣、一級轟炸技術能手的稱號,並編寫出版了26萬字某型轟炸機的《領航員改裝教材》、《領航員預習教科書》兩部專著。核工業部許多專家稱他為國內權威的投擲核子彈專家。
文化遺址
青銅時代遺址
磨盤山遺址座落於鞍子山鄉磨盤山村西磨盤山屯北約200米的磨盤山上,北為烽火台,東為東後屯,南200米為鄉路,面積東西約200米,南北約500米,文化層深度約0.8—1.2米。遺址地表散布夾砂黑褐陶片,表面飾劃紋、弦紋;可辨器形有罐、甑等。石器有磨製的斧,同時還有出土鑄斧石范等,距今3500年。
戰國時代遺址
三家子遺址位於鞍子山鄉以前的三家子村北約500米三家子屯後山西端石坑下,北為山丘,南為三家子村。遺址座落與山坳處,面積東西約50米,南北約20米,文化層深度約1米,從斷崖處可見1米厚的黑土層,主要文物為鐵钁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