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克曾在哥本哈根大學植物學,在一個動植物學Japetus Steenstrup身邊當助手,Japetus Steenstrup向革蘭介紹了植物的藥理基本套用和顯微鏡的使用。
革蘭在1878年進入醫學院,並於1883年畢業。
革蘭在1878年和1885年之間游遍了整個歐洲。
1884年在柏林,革蘭開發了兩種細菌的主要類別區分的方法。這種技術,就是革蘭氏染色,一直到現在,這仍然是一個在醫學微生物學的標準程式。
1891年,革蘭氏成為藥理學講師,後來被任命為哥本哈根大學教授。
1900年,革蘭辭去了主席在藥理學成為醫學教授。
貢獻
革蘭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具體操作方法是:
1)塗片固定。
2)草酸銨結晶紫染1分鐘。
3)自來水沖洗。
4)加碘液覆蓋塗面染約1分鐘。
5)水洗,用吸水紙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數滴,並輕輕搖動進行脫色,20秒後水洗,吸去水分。
7)蕃紅梁色液(稀)染2分鐘後,自來水沖洗。乾燥,鏡檢。
革蘭氏染色法原理
通過結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後,在細胞壁內形成了不溶於水的結晶紫與碘的複合物,革蘭氏陽性菌由於其細胞壁較厚、肽聚糖網層次較多且交聯緻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脫色處理時,因失水反而使網孔縮小,再加上它不含類脂,故乙醇處理不會出現縫隙,,因此能把結晶紫與碘複合物牢牢留在壁內,使其仍呈紫色;而革蘭氏陰性菌因其細胞壁薄、外膜層類脂含量高、肽聚糖層薄且交聯度差,在遇脫色劑後,以類脂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鬆散的肽聚糖網不能阻擋結晶紫與碘複合物的溶出,因此通過乙醇脫色後仍呈無色,再經沙黃等紅色染料復染,就使革蘭氏陰性菌呈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