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反饋假設

面部反饋假設

面部反饋假設是一項基於“認為人為表現的面部表情對情緒體驗具有反饋效果觀點”的研究,被稱為“面部反饋假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面部反饋假設
  • 外文名: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
  • 簡稱:FFH
簡介,相關研究,面部反饋對不同強度微表情識別作用的實驗,面部反饋對微表情識別的作用,

簡介

“面部反饋假設”有著廣泛的理論背景,最早可追溯到Darwin與James這兩位情緒研究的先驅者,是他們的思想激發了後來的一些理論家把“反饋”的概念納入到他們各自的有關情緒的理論中。以往對於FFH的研究,都試圖回答以下一些問題:(1)面部表情對情緒體驗真的具有反饋作用嗎?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2)這種反饋的模式如何?(3)面部表情對情緒體驗反饋必須要以“自我知覺”作為中介嗎?
儘管有關FFH研究的文獻正在迅速地增加,但迄今對上述三個問題的爭論仍沒有休止。很明顯,問題(1)最關鍵,它是問題(2)與問題(3)存在的基礎。對問題(1)的爭論具體表現在兩方面:①在大量研究結果支持面部反饋現象存在的同時,相反的證據也是存在的;②David Matsumoto認為,以往研究中要被試保持一種面部模式的時間過長,而且對被試表現的面部表情模式缺乏必要的效度檢驗。
面部反饋假設(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簡稱FFH):人為地表現某種面部表情,能導致與其相應的情緒體驗的產生或增強。這種認為人為表現的面部表情對情緒體驗具有反饋效果的觀點,被稱為“面部反饋假設”。

相關研究

面部反饋對不同強度微表情識別作用的實驗

結合相關資料,通過利用微表情測驗(JACBART),分別進行了探索麵部反饋的增強對高強度微表情識別的作用以及面部反饋的增強對低強度微表情識別的作用兩組實驗。實驗中以60名學生為樣本,通過隨機取樣驗證方法,對快樂、悲傷、驚訝、厭惡、憤怒、恐懼六種情感體現微表情進行了實驗分析。實驗中分別測試了增強面部反饋與控制面部反饋對持續時間不同的六種微表情的影響作用進行了分析。

面部反饋對微表情識別的作用

通過資源整合與實驗分析發現,面部反饋對微表情識別具有一定的作用,增強面部反饋對高強度微表情識別沒有影響作用,但是對低強度的微表情識別的準確率起到了消極作用。而這一實驗結果與吳奇、申尋兵(2015)的論證具有一定的統一性。與此同時,在一般情況下,隨著微表情持續的時間越長,其面部反饋呈現的識別準確率也高,不同類別的微表情,面部反饋給予的影響作用也不同。實驗證明,增強面部反饋,對具有悲傷與快樂(短時間持續)情緒的微表情識別具有促進作用,而對憤怒、恐懼、驚訝以及厭惡情緒體現的微表情識別準確性相對較低。而相應的抑制面部反饋,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驚訝與厭惡情緒體現的微表情識別準確性,對其他四種情緒體現的微表情識別影響性相對較小。例如,以用嘴唇咬筆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面部反饋的作用,在行為的基礎上,對微表情進行識別測試後,發現抑制面部反饋對於快樂與厭惡情感體現的微表情識別準確性起到了降低作用,識別效果不明顯,存在不確定性;但是對於其他情緒體現的微表情識別則不具備較大影響作用。與此同同時,由於實驗中選用的面部反饋強度相對較高,因此對情感體現較為強烈的微表情的消極影響作用較為明顯。此外,試驗中微表情持續時間設定為330ms、150ms、50ms三個水平,但在實際生活中,微表情持續時間通常不低於1/2秒,高於1/5秒(傅小蘭,2013/Shen et al,2012/Ekman,P,Rosenberg,EL,2005),因此對於面部反饋在微表情識別中的作用的實驗研究,是否會因為延長微表情持續持續時間而出行改變,有待進一步探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