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花(郎莊麵塑)

面花(郎莊麵塑)

面花(郎莊麵塑),山東省冠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郎莊麵塑俗稱“面老虎”,是流行於山東省冠縣郎莊的一種傳統食用塑作藝術。郎莊麵塑起源於明代洪武年間,其製作工藝比較獨特,首先用精麥麵粉發麵,發好後用捏、揉、粘等方法塑造出各種花樣,然後蒸熟,上膠繪色,曬乾即成。郎莊麵塑大的約有15厘米,小的只有6厘米,其造型多為半浮雕式,具有簡練誇張、形神兼備的特點。

2008年6月7日,面花(郎莊麵塑)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5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面花(郎莊麵塑)
  • 申報地區:山東省冠縣
  • 類別:傳統美術
  • 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Ⅶ-53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造型特徵,色彩特徵,製作工序,製作材料,製作步驟,題材作品,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據志書記載:元朝末年,由於戰亂、災荒和瘟疫的流行,魯西一帶人口銳減,田園荒蕪,村落多成廢墟。明朝洪武十一年至二十二年前後,朝廷兩次從山西遷民到山東安家落戶。當時,有姓郎的兄弟二人從山西來到魯西,在館陶縣城(今冠縣北館陶鎮)西南2.5公里處立村定居,從此該村便因姓得名,叫做“郎莊”。但是在後來的日子裡,村里災禍不斷,難得安寧,經人指點,說是“郎”字與“狼”同音,凶氣太重,於是便有巧手村民用麵粉捏成虎形,蒸熟、晾乾、著色,放在家裡鎮宅保平安,並且從此成為該村一項獨特的民俗。在後來的漫長歲月里,郎莊人從單純捏“面老虎”逐漸發展到飛禽走獸、瓜果梨桃、戲曲人物等無所不捏,從技術上也解決了蒸熟變形、乾後開裂、受潮發霉等一系列難題,使“面老虎”這項技藝成為郎莊人的獨門絕技。
面花(郎莊麵塑)
郎莊麵塑
20世紀80年代初,“面老虎”才正式定名為郎莊麵塑。

文化特徵

造型特徵

郎莊麵塑的造型具有古拙、誇張、簡潔、生動的特點,作品均以半浮雕形式展現,線條流暢圓潤,刪繁就簡,高度概括,造型渾圓飽滿,簡潔誇張,形神兼備。作品的細節部分用剪刀剪出,或用細麵條、薄面片貼上出造型,或用竹籤戳畫,特殊紋路造型也可以用小梳子軋出來。最終呈現出單純、概括、粗獷豪放的形象。
郎莊麵塑有部分作品為圓雕造型,大都被壓成扁平狀,既宜於平放和吊掛,又宜於晾乾。
郎莊麵塑在造型上講究團快感和完滿性。麵塑應是可拿得起放得下的形象,造型不宜張揚和瑣碎。郎莊麵塑造型在團塊感、整體感基礎上可以捏制若干細節,但從不枝權太多,過分張牙舞爪,在團塊之外無限延伸。如瓜果略去藤蔓,動物四肢均被縮短。郎莊麵塑在塑造一件東西、一個人或動物形象時,都力求把其自然的特徵及物理的運動規律體現出來,每一個形象絕對不能缺胳膊斷腿,當然特殊的物象塑造除外,這種對完滿形象的追求與西方藝術支離破碎式的造型處理有所不同。
郎莊麵塑的造型具有非寫實性,如在做對偶組合造型打漁郎這一題材時,藝人將魚的形象做的比打漁郎大三四倍,從而使大與小產生對比,造成心理上的落差感。同時為了使複合造型形象飽滿豐富,藝人一般是在大形上進行小裝飾繪畫,在物與物組織上採用浪漫式手法,根據情思的需要自由結合,打破自然式組合與比例關係,如貓和老鼠本是一對冤家,卻被塑成一母所生。這些栩栩如生的藝術造型,既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又是對理想世界的追求,既塑出了民俗活動所需的各類造型,又是人類情感的直接表達。
面花(郎莊麵塑)
郎莊麵塑
郎莊麵塑的造型具有程式化特徵,所有人物的造型都採取一樣的捏法,只是根據人物身份的不同,故事情節的不同,將胳膊與腿扭扭位置,再加上不同的附屬裝置便產生多種形象的作品。

色彩特徵

郎莊麵塑著色大膽,常塗以大塊面的紅、黃、黑等原色,間以多變的線條,再用少量的鈷藍和白粉點綴成花骨朵和小梅花,最後用墨綠勾畫出眉眼和發色,造成色相度的對比,使麵塑色彩更加活潑跳動、絢麗多彩。
郎莊麵塑在色彩上承襲了民間工藝的五行色觀念,使用黃、紅、藍、黑、白五種純度較高的顏色,而藍色的運用是為調配綠色而用。郎莊麵塑對五種顏色的使用是不均等的,它以黃色打底,主要顯示紅綠二色,黑色只用於局部勾描。與黃色相比紅綠二色更具有民間性,“紅紅綠綠,圖個吉利”這是民間工藝常用的藝訣,象徵著吉祥喜慶熱烈和富裕。

製作工序

製作材料

郎莊麵塑以麵粉為主要材料,但麵粉的選擇非常講究,郎莊麵塑用麥面製作,一般要求用籽大粒飽的上好麥子,麥子先放入水中淘洗乾淨,撈出曬乾,麥子上磨磨過後,要用細籮篩下麵粉,將粗茬除掉,這樣的麵粉不僅白,而且質地均勻細膩,使蒸出的面老虎光滑圓潤,有利於上色。其次,在麵粉中加入明礬,同時加熱水使其充分溶解,可以防治蟲蛀。最後用酒調色畫在面花上,既提高了色彩的純度,又可使顏色向外擴散的不是太多,出現細膩晶瑩的效果。

製作步驟

和面:用普通麵粉加上“面頭”(和面留下的發酵麵團),再加少許紅顏料或黃顏料,加水和好,反覆揉勻,其硬度稍高於做饅頭的麵團,顏色呈現淡紅或淡黃色。
面花(郎莊麵塑)
郎莊麵塑
搓條、切段:將麵團揉搓成條狀,切成段,條的粗細、段的長短根據要捏的作品大小而定。每千克麵粉可做長3—5厘米的小件160件左右。
成型:根據需要捏出作品的基本形狀,然後用細麵條、薄面片做出細部,用竹籤戳畫眼睛,用小梳子軋出花紋,用剪刀剪出翎毛、手指等。在這一工序中,藝人們根據各自的審美觀、想像力和製作技術,各顯功力,技藝高下由此而分。
上籠發酵:鍋中加水,加熱至30℃左右,然後把捏好的麵塑擺放在特製的籠篦上,上鍋,加蓋,慢慢發酵,以麵塑變得渾圓飽滿為度。
蒸熟:待麵塑發酵適度以後,加火蒸熟。
上底色:麵塑蒸熟,下籠,等晾到皮乾不沾手時,在需要繪畫之部分用水溶性黃色顏料上底色一遍。
上膠:用熬好的水膠在作品表面薄薄塗刷一層。
著色:膠乾之後,即可開始著色。著色有著嚴格的先後順序,即紅或者黑色—藍色—白或者黃色—綠色。郎莊麵塑主要用三組對比色:黑白、紅綠、黃藍,偶爾用金色、銀色。
晾乾:彩繪好的麵塑作品不可暴曬,必須放置陰涼處徹底晾乾,以防霉變,便於永久保存。

題材作品

郎莊麵塑花樣豐富且取材廣泛,十二生肖、歷史傳說、神話故事、戲曲故事、花鳥魚蟲、蔬菜水果樣樣俱全,關公、趙匡胤借頭、八仙過海、劉海戲金蟾、哪吒鬧海、豬八戒背媳婦、舞獅、金魚、蟬、青蛙、老虎、猴等都是經常出現的題材。有些技藝高超的老藝人,還能根據客戶提供的照片、圖畫即興塑造出各種花樣。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作為魯西北地區麵塑藝術的傑出代表,郎莊麵塑具有獨特豐富的文化內涵,反映了百姓對幸福吉祥的強烈追求以及冠縣當地民俗文化的特點,其功能、造型和色彩折射出人們的基本審美意識,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可以為地方民俗和民間藝術的研究提供鮮活的例證。
面花(郎莊麵塑)
郎莊麵塑
傳承狀況
20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前期,郎莊麵塑曾有過一段時間的繁榮。那時候,郎莊有很多人從事麵塑製作。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郎莊能夠熟練掌握麵塑全套製作工藝的只剩下幾位年齡較大的藝人,年輕人基本上沒有人願意學習郎莊麵塑這項技藝。
傳承譜系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郎莊麵塑始終是家族傳承方式,並且是“傳兒不傳女”“傳兒媳不傳閨女”。郎莊麵塑雖然歷史悠久,但只在郎莊村的郎、李二姓中代代相傳,在別處從未發現過此項技藝,其傳承譜系可以追溯至清朝中期。
郎姓:第一代朗思忠(約清道光年間)、第二代朗克發、第三代郎清傑、第四代郎德元、第五代郎玉行、第六代郎興忠、第七代郎秀才(1936年3月生)
李姓:第一代李清萊(約清嘉慶年間)、第二代李蘊、第三代李錫九、第四代李翰元、第五代李墨傑、第六代李世泰、第七代李傳忠、第八代李保山(1928年2月生)
保護措施
為了保護郎莊麵塑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省冠縣組織成立了“郎莊麵塑保護開發領導小組”。
面花(郎莊麵塑)
郎莊麵塑
冠縣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在北陶希望國小、肖城國小成立了“郎莊麵塑社團”。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冠縣文化館獲得“面花(郎莊麵塑)”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面花(郎莊麵塑)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冠縣文化圖書館。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郎莊麵塑在中國國家旅遊局、輕工業部商業部聯合舉辦的“中國旅遊精品展”中獲得“天馬金獎”;在“山東省第二屆民間工藝品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在“2005江北水城文化旅遊節民間絕活大賽”中獲得金獎。
重要展覽
2006年,郎莊麵塑在深圳第二屆國際文化產品博覽會中展出。
2020年1月12日,郎莊麵塑在“冠縣鄉村振興活動周”中展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