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生物化學)

生物化學(200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生物化學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生物化學》是200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鏡岩、朱聖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生物化學
  • 作者:王鏡岩 朱聖庚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02年9月1日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頁數:626 頁
  • ISBN:9787040086102
  • 定價:56.00
  • 開本:16 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編輯推薦,目錄,

內容簡介

《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生物化學(上冊)(第3版)》是國內內容最為豐富的基礎生物化學教材,適合於綜合性院校、農林院校、醫學院校及師範院校的生命科學類專業及相關專業的本科生使用,也可供教師、研究生及科研工作人員使用。
《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生物化學(上冊)(第3版)》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畫”項目研究成果,是教育部推薦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同時也是“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全書共40章,上冊為第1~18章,包括糖類、脂質、蛋白質、核酸、酶、維生素和輔酶、抗生素、激素和生物膜等。下冊為第19~40章,包括代謝總論、生物氧化、糖代謝、脂質代謝、蛋白質分解及胺基酸代謝、核酸的降解與核苷酸代謝、核酸的生物合成、蛋白質的生物合成、物質跨膜運輸、生物固氮和光合作用等。每章都附有提要和習題,書後附有生物化學常用名詞英漢對照、名詞縮寫、索引等,以便讀者學習。《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生物化學(上冊)(第3版)》吸收了生物化學國際、國內的最新進展,內容豐富,圖文並茂。章節仍按“先靜態、後動態”組織編排,符合國內的教學習慣,便於教師教學使用和學生自學。

圖書目錄

第1章 糖類
一、引言
(一)糖類的存在與來源
(二)糖類的生物學作用
(三)糖類的元素組成和化學本質
(四)糖的命名與分類
二、旋光異構
(一)有關旋光異構的幾個概念
(二)Fischer投影式
(三)構型的RS表示法
三、單糖的結構
(一)單糖的鏈狀結構
(二)D系單糖和L系單糖
(三)單糖的環狀結構
(四)單糖的構象
四、單糖的性質
(一)單糖的物理性質
(二)單糖的化學性質
五、重要的單糖和單糖衍生物
(一)單糖
(二)單糖磷酸酯
(三)糖醇
(四)糖酸
(五)脫氧糖
(六)氨基糖
(七)糖苷
六、寡糖
(一)結構與性質
(二)常見的二糖
(三)其他簡單寡糖
(四)環糊精
七、多糖
(一)同多糖
(二)雜多糖
八、細菌雜多糖
(一)細菌細胞壁的化學組成
(二)肽聚糖的結構
(三)磷壁酸
(四)脂多糖
(五)莢膜多糖
九、糖蛋白及其糖鏈
(一)糖蛋白的存在和含糖量
(二)糖鏈結構的多樣性
(三)糖肽連鍵的類型
(四)糖鏈的分類
(五)糖鏈的生物學功能
(六)糖鏈參與分子識別和細胞識別
(七)糖鏈與糖蛋白的生物活性
(八)血型物質
(九)凝集素
十、糖胺聚糖和蛋白聚糖
(一)糖胺聚糖
(二)蛋白聚糖
十一、糖鏈的結構分析
(一)糖鏈結構分析的一般步驟
(二)用於糖鏈結構測定的一些方法
提要
習題
主要參考書
第2章 脂質
一、引言
(一)脂質的定義
(二)脂質的分類
(三)脂質的生物學作用
二、脂肪酸
(一)脂肪酸的種類
(二)天然脂肪酸的結構特點
(三)脂肪酸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四)脂肪酸鹽與乳化作用
(五)必需多不飽和脂肪酸
(六)類二十碳烷
三、三醯甘油和蠟
(一)甘油取代物的構型
(二)三醯甘油的類型及二醯甘油、單醯甘油
(三)烷醚醯基甘油
(四)三醯甘油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五)蠟
四、脂質過氧化作用
(一)自由基、活性氧和自由基鏈反應
(二)脂質過氧化的化學過程
(三)脂質過氧化作用對機體的損傷
(四)抗氧化劑的保護作用
五、磷脂
(一)甘油磷脂的結構
(二)甘油磷脂的一般性質
(三)幾種常見的甘油磷脂
(四)醚甘油磷脂
(五)鞘磷脂
六、糖脂
(一)鞘糖脂
(二)甘油糖脂
七、萜和類固醇
(一)萜
(二)類固醇
(三)膽固醇和非動物固醇
(四)固醇衍生物
八、脂蛋白
(一)血漿脂蛋白的分類
(二)血漿脂蛋白的結構與功能
九、脂質的提取、分離與分析
(一)脂質的有機溶劑提取
(二)脂質的色譜分離
(三)混合脂肪酸的氣液色譜分析
(四)脂質結構的測定
提要
習題
主要參考書
第3章 胺基酸
一、胺基酸--蛋白質的構件分子
(一)蛋白質的水解
(二)α-胺基酸的一般結構
二、胺基酸的分類
(一)常見的蛋白質胺基酸
(二)不常見的蛋白質胺基酸
(三)非蛋白質胺基酸
三、胺基酸的酸鹼化學
(一)胺基酸的兼性離子形式
(二)胺基酸的解離
(三)胺基酸的等電點
(四)胺基酸的甲醛滴定
四、胺基酸的化學反應
(一)α-氨基參加的反應
(二)α-羧基參加的反應
(三)α-氨基和α-羧基共同參加的反應
(四)側鏈R基參加的反應
五、胺基酸的光學活性和光譜性質
(一)胺基酸的光學活性和立體化學
(二)胺基酸的光譜性質
六、胺基酸混合物的分析分離
(一)分配層析法的一般原理
(二)分配柱層析
(三)紙層析
(四)薄層層析
(五)離子交換層析
(六)氣液層析
(七)高效液相層析
提要
習題
主要參考書
第4章 蛋白質的共價結構
一、蛋白質通論
(一)蛋白質的化學組成和分類
(二)蛋白質分子的形狀和大小
(三)蛋白質構象和蛋白質結構的組織層次
(四)蛋白質功能的多樣性
二、肽
(一)肽和肽鍵的結構
(二)肽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三)天然存在的活性肽
三、蛋白質一級結構的測定
(一)蛋白質測序的策略
(二)N-末端和C-末端胺基酸殘基的鑑定
(三)二硫橋的斷裂
(四)胺基酸組成的分析
(五)多肽鏈的部分裂解和肽段混合物的分離純化
(六)肽段胺基酸序列的測定
(七)肽段在多肽鏈中次序的決定
(八)二硫橋位置的確定
(九)蛋白質測序舉例
(十)蛋白質序列資料庫
四、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與生物功能
(一)同源蛋白質的物種差異與生物進化
(二)同源蛋白質具有共同的進化起源
(三)血液凝固與胺基酸序列的局部斷裂
五、肽和蛋白質的人工合成
(一)肽的人工合成
(二)胰島素的人工合成
(三)固相肽合成
提要
習題
主要參考書
第5章 蛋白質的三維結構
一、研究蛋白質構象的方法
(一)X射線衍射法
(二)研究溶液中蛋白質構象的光譜學方法
二、穩定蛋白質三維結構的作用力
(一)氫鍵
(二)范德華力(范德華相互作用)
(三)疏水作用(熵效應)
(四)鹽鍵
(五)二硫鍵
三、多肽主鏈摺疊的空間限制
(一)醯胺平面與α-碳原子的二面角(φ和ψ)
(二)可允許的φ和ψ值:拉氏構象圖
四、二級結構:多肽鏈摺疊的規則方式
(一)α螺旋
(二)β摺疊片
(三)β轉角和β凸起
(四)無規捲曲
五、纖維狀蛋白質
(一)α-角蛋白
(二)絲心蛋白和其他β-角蛋白:β摺疊片蛋白質
(三)膠原蛋白:一種三股螺旋
(四)彈性蛋白
(五)肌球蛋白和原肌球蛋白
六、超二級結構和結構域
(一)超二級結構
(二)結構域
七、球狀蛋白質與三級結構
(一)球狀蛋白質的分類
(二)球狀蛋白質三維結構的特徵
八、膜蛋白的結構
(一)膜內在蛋白
(二)脂錨定膜蛋白
九、蛋白質摺疊和結構預測
(一)蛋白質的變性
(二)胺基酸序列規定蛋白質的三維結構
(三)蛋白質摺疊的熱力學
(四)蛋白質摺疊的動力學
(五)蛋白質結構的預測
十、亞基締合和四級結構
(一)有關四級結構的一些概念
(二)四級締合的驅動力
(三)亞基相互作用的方式
(四)四級結構的對稱性
(五)四級締合在結構和功能上的優越性
提要
習題
主要參考書
第6章 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係
一、肌紅蛋白的結構與功能
(一)肌紅蛋白的三級結構
(二)輔基血紅素
(三)O2與肌紅蛋白的結合
(四)O2的結合改變肌紅蛋白的構象
(五)肌紅蛋白結合氧的定量分析(氧結合曲線)
二、血紅蛋白的結構與功能
(一)血紅蛋白的結構
(二)氧結合引起的血紅蛋白構象變化
(三)血紅蛋白的協同性氧結合(Hb氧結合曲線)
(四)H+、CO2和BPG對血紅蛋白結合氧的影響
三、血紅蛋白分子病
(一)分子病是遺傳的
(二)鐮刀狀細胞貧血病
(三)其他血紅蛋白病
(四)地中海貧血
四、免疫系統和免疫球蛋白
(一)免疫系統
(二)免疫系統能識別自我和非我
(三)在細胞表面的分子相互作用引發免疫反應
(四)免疫球蛋白的結構和類別
(五)基於抗體一抗原相互作用的生化分析方法
五、肌球蛋白絲、肌動蛋白絲與肌肉收縮
(一)肌纖維的結構
(二)肌原纖維由粗絲和細絲構成
(三)骨骼肌的相關蛋白質
(四)肌肉收縮的機制:肌絲滑動模型
六、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的進化
提要
習題
主要參考書
第7章 蛋白質的分離、純化和表征
一、蛋白質的酸鹼性質
二、蛋白質分子的大小與形狀
(一)根據化學組成測定最低相對分子質量
(二)滲透壓法測定相對分子質量
(三)蛋白質的擴散和擴散係數
(四)沉降分析法測定相對分子質量
(五)凝膠過濾法測定相對分子質量
(六)SDS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法測定相對分子質量
(七)蛋白質分子的形狀
三、蛋白質的膠體性質與蛋白質的沉澱
(一)蛋白質的膠體性質
(二)蛋白質的沉澱
四、蛋白質分離純化的一般原則
五、蛋白質的分離純化方法
(一)根據分子大小不同的純化方法
(二)利用溶解度差別的純化方法
(三)根據電荷不同的純化方法
(四)利用選擇性吸附的純化方法
(五)利用對配體的特異生物學親和力的純化方法
(六)高效液相層析和快速蛋白質液相層析
六、蛋白質的含量測定與純度鑑定
(一)蛋白質含量測定
(二)蛋白質純度鑑定
提要
習題
主要參考書
第8章 酶通論
一、酶催化作用的特點
(一)酶和一般催化劑的比較
(二)酶作為生物催化劑的特點
二、酶的化學本質及其組成”
(一)酶的化學本質
(二)酶的化學組成
(三)單體酶、寡聚酶、多酶複合體
三、酶的命名和分類
(一)習慣命名法
(二)國際系統命名法
(三)國際系統分類法及酶的編號
(四)六大類酶的特徵和舉例
四、酶的專一性
(一)酶的專一性
(二)關於酶作用專一性的假說
五、酶的活力測定和分離純化
(一)酶活力的測定
(二)酶的分離和純化
六、核酶
(一)核酶(ribozyme)的概念
(二)核酶的種類
(三)核酶的研究意義及套用前景
七、抗體酶
八、酶工程簡介
(一)化學酶工程
(二)生物酶工程
提要
習題
主要參考書
第9章 酶促反應動力學
一、化學動力學基礎
(一)反應速率及其測定
(二)反應分子數和反應級數
(三)各級反應的特徵
二、底物濃度對酶反應速率的影響:
(一)中間絡合物學說:
(二)酶促反應的動力學方程式
(三)多底物的酶促反應動力學
三、酶的抑制作用
(一)抑制程度的表示方法
(二)抑制作用的類型
(三)可逆抑制作用和不可逆抑制作用的鑑別
(四)可逆抑制作用動力學
(五)一些重要的抑制劑
四、溫度對酶反應的影響
五、pH對酶反應的影響
六、激活劑對酶反應的影響
提要
習題
主要參考書
第10章 酶的作用機制和酶的調節
一、酶的活性部位
(一)酶活性部位的特點
(二)研究酶活性部位的方法
二、酶催化反應的獨特性質
三、影響酶催化效率的有關因素
(一)底物和酶的鄰近效應(approximation,proximity)與定向效應(orientation)
(二)底物的形變(distortion)和誘導契合(induced fit)
(三)酸鹼催化(acid-base catalysis)
(四)共價催化(covalent catalysis)
(五)金屬離子催化
(六)多元催化和協同效應
(七)活性部位微環境的影響
四、酶催化反應機制的實例”
(一)溶菌酶(1ysozyme)
(二)胰核糖核酸酶A(pancreatic ribonuclease A,RNase A)
(三)羧肽酶A(carboxypeptidase A)
(四)絲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ases)
(五)天冬氨酸蛋白酶(aspartic proteases)
五、酶活性的調節控制“
(一)別構調控(allosteric regulation)
(二)酶原的激活
(三)可逆的共價修飾(reversible covalent modifieationl)
六、同工酶
提要
習題
主要參考書
……
第11章 維生素與輔酶
第12章 核酸通論
第13章 核酸的結構
第14章 核酸的物理化學性質
第15章 核酸的研究方法
第16章 抗生素
第17章 激素
第18章 生物膜的組成與結構
索引

編輯推薦

《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生物化學》可作為化學專業的教材,也可供有關研究人員參考。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生物化學的概念
1.2 生命現象中的化學問題與現代化學發展的關係
1.3 生物體的化學組成
1.3.1 生物體的元素組成
1.3.2 生物分子
1.4 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1.4.1 生物分子之間的作用力
1.4.2 分子識別和超分子
1.5 生物體內的水
1.5.1 水的結構和特性
1.5.2 水分子對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性質的影響
1.5.3 緩衝溶液及生物體的緩衝體系
習題
第2章 細胞和生物膜
2.1 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結構單元
2.1.1 細胞的分類和結構
2.1.2 細胞是生物分子發生化學變化的場所
2.2 生物膜
2.2.1 生物膜的組成和結構
2.2.2 生物膜的功能
2.2.3 生物膜的模擬——人工膜
習題
第3章 蛋白質
3.1 胺基酸、多肽和蛋白質
3.2 胺基酸
3.2.1 胺基酸的結構和分類
3.2.2 胺基酸的解離性質
3.2.3 幾種重要的不常見胺基酸
3.2.4 胺基酸的化學性質
3.2.5 胺基酸的化學合成
3.3 多肽
3.3.1 多肽
3.3.2 肽鍵
3.3.3 多肽的性質
3.3.4 天然存在的重要多肽
3.4 蛋白質
3.4.1 蛋白質的分類和性質
3.4.2 蛋白質的分離和純化
3.5 蛋白質的結構
3.5.1 蛋白質的一級結構
3.5.2 蛋白質的三維結構
3.5.3 幾種重要的蛋白質類型
3.6 多肽的化學合成
3.6.1 氨基的保護方法
3.6.2 羧基的保護方法
3.6.3 肽鍵形成方法
習題
第4章 酶化學
4.1 酶——生物催化劑
4.1.1 酶的概念
4.1.2 酶的命名及分類
4.1.3 酶催化作用的特性
4.2 酶的非蛋白組分——輔酶和金屬離子
4.2.1 輔酶
4.2.2 酶分子中的金屬離子
4.3 酶促反應的速率和影響因素
4.3.1 底物濃度對酶促反應速率的影響——米氏方程
4.3.2 影響酶促反應速率的其它因素
4.4 酶的結構和酶的催化作用機制
4.4.1 酶分子的結構特點
4.4.2 酶活性中心的測定方法
4.4.3 酶與底物分子相互作用
4.4.4 酶的催化作用機制
4.4.5 絲氨酸蛋白酶水解機制
4.5 酶的抑制作用和抑制劑
4.5.1 抑制劑的作用方式
4.5.2 可逆抑制作用的動力學特徵
4.6 人工合成酶的新進展
4.6.1 抗體酶
4.6.2 雜化酶
4.6.3 酶模型
4.7 酶在化學研究中的套用
4.7.1 酶製劑和酶促反應介質
4.7.2 酶在有機化學中的套用
4.7.3 酶在高分子合成中的套用
4.7.4 酶在環境化學中的套用
4.,7.5 酶標法
4.8 非水溶劑中的酶促反應
4_8.1 有機溶劑中的酶學性質
4.8.2 有機溶劑中的酶促反應及其套用
4.9 酶工程
4.9.1 化學酶工程
4.9.2 生物酶工程
習題
第5章 核酸
5.1 核酸與生命遺傳
5.2 核酸的分類和組成
5.2.1 核酸的分類
5.2.2 核酸的組成
5.3 核酸的結構
5.3.1 核酸的一級結構——核酸鹼基順序及其生物學意義
5.3.2 DNA的雙螺旋結構及其生物學意義
5.3.3 DNA的三螺旋結構
5.3.4 RNA的結構特點
5.4 核酸的性質
5.4.1 含氮鹼基的性質
5.4.2 核酸的性質
5.5 核酸鹼基順序的測定
5.5.1 DNA鹼基順序測定方法
5.5.2 RNA鹼基順序測定方法
5.6 核酸的生物功能
5.6.1 DNA的複製與生物遺傳信息的保持
5.6.2 RNA與生物遺傳信息的表達
5.6.3 生物遺傳變異的化學本質——DNA結構變化
5.6.4 核酸的催化性質
5.7 核酸的體外生物合成法
5.7.1 DNA的體外生物合成
5.7.2 RNA的體外生物合成
5.8 多聚核苷酸的化學合成
5.8.1 保護基
5.8.2 磷酸二酯鍵的形成和多聚核苷酸的合成
5.9 核酸化學中的幾種重要新技術
5.9.1 DNA重組技術和基因工程
5.9.2 PCR技術
5.9.3 基因定點突變技術
5.9.4 定向分子進化
習題
第6章 生物氧化和生物能
6.1 生物氧化的方式和特點
6.1.1 生物氧化的方式
6.1.2 生物氧化的特點
6.2 生物能及其存在形式
6.2.1 生物能和ATP
6.2.2 生物體系中的高能磷酸酯類化合物
6.3 線粒體呼吸鏈和ATP合成
6.3.1 線粒體膜的結構特點
6.3.2 線粒體呼吸鏈的組成
6.3.3 線粒體吸收鏈的電子傳遞
6.3.4 ATP合成
6.4 線粒體呼吸鏈的電子傳遞與自由基的產生
習題
第7章 代謝
7.1 糖代謝
7.1.1 糖的酶水解
7.1.2 葡萄糖的分解代謝
7.1.3 其它單糖的分解代謝
7.1.4 糖原的合成代謝
7.1.5 糖代謝的紊亂
7.2 光合作用
7.2.1 葉綠體及光合色素
7.2.2 光合作用機制
7.3 脂類代謝
7.3.1 脂類的消化和吸收
7.3.2 脂肪的分解代謝
7.3.3 脂肪的合成代謝
7.3.4 磷脂代謝
7.4 蛋白質降解和胺基酸代謝
7.4.1 蛋白質的消化和吸收
7.4.2 胺基酸的分解代謝
7.4.3 胺基酸的合成代謝
7.4.4 氮循環和生物固氮作用
7.5 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的代謝
7.5.1 核酸的降解
7.5.2 核苷酸的分解代謝
7.5.3 核苷酸的合成代謝
習題
第8章 生物化學過程的調控
8.1 生物調控的概念
8.2 生物調控的基本物質
8.2.1 生物調控的信號物質
8.2.2 激素及激素的調控作用機制
8.3 細胞一酶水平的調控
8.3.1 細胞膜結構的調控作用
8.3.2 酶活性的調控
8.4 化學調控與生物活性分子的設計
8.4.1 酶的化學激活和抑制
8.4.2 酶活性的化學調控與生物活性分子的設計
習題
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