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面向農村
- 含義:唯一一次給皖東地區的題詞
- 特點:一幅沒有落款和落筆時間的題詞
- 特色:新聞媒體沒有公開發表過的題詞
毛主席題詞,國家檔案館,
毛主席題詞
1951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文藝、電影工作者到革命老區慰問。滁縣地委文工團被抽調參加,編為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據地訪問團鄂豫皖分團第二分隊,主要任務是對革命老區霍山、金寨兩縣人民進行。當時滁縣地委文工團有近50人,參加訪問的有30多人。
1951年9月初,兩個月的訪問工作結束。回到滁縣團部後,團領導在籌備慶祝建團兩周年工作時,副團長王東柏提出給毛主席寫一封信,把建團兩年來演員們深入基層,奔赴農村演出情況和到霍山、金寨縣訪問的感受,以及老區人民對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文藝工作者訪問的感激之情,向他老人家匯報,並請求毛主席題詞勉勵。團長、指導員黃丕表示支持,團員們也積極贊成。
後來王東柏起草了一封信,1000多字。信是以章孟和、趙崇訓兩人的名義寫的,並附有他們的1寸照片。章孟和、趙崇訓是團里演員中年齡最小的,信以他們的名義代表全團同志,匯報了學習毛澤東《為人民服務》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著作的體會;匯報了滁縣地委文工團建團兩年來演員們身背行李,深入農村,白天參加反匪反霸鬥爭,夜晚在露天稻場為農民演戲的情景;匯報了演員們到霍山、金寨縣訪問的收穫。
信寫好後,團領導考慮毛主席日理萬機,直接寄給他老人家可能收不到,便將信寄給時任中央文化部副部長周揚,請他轉呈毛澤東主席。1951年11月7日,滁縣地委文工團收到了中央人民政府寄來的一封信,拆開一看,裡面是毛澤東主席題寫的“面向農村”4個大字。信內還附有周揚給章孟和、趙崇訓兩人的一封信,簡要介紹了毛澤東題詞的經過。
周揚平時也很難見到毛主席,他收到章孟和、趙崇訓兩人的信後,即將信呈送給周恩來總理,請他轉交毛澤東主席。一天,周總理和毛主席到中央軍委接見外國來賓時相見,便把信交給毛主席,毛主席看過信後非常高興,拿起筆就在印有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字樣的信箋上題寫了“面向農村”4個大字。這時,工作人員報告外賓到,毛主席放下筆就去接見外賓,沒有落款“毛澤東”,也沒有註明題詞時間。後來,周揚在和夏衍的私下談話時,曾經講了毛澤東為滁縣地委文工團親筆題詞 “面向農村”的經過。夏衍與滁縣地委文工團副團長王東柏曾同師曹罔學藝,關係甚好,便將周揚的話轉告了王東柏。
滁縣地委文工團收到毛澤東主席的題詞手跡後,團員們自發捐款,自己運磚砌牆,蓋了兩間二層小樓,將“面向農村”4個字由豎排改為橫排,放大字型,鍍上金,做成了一個大紅匾,掛在小樓里,以示鼓勵,永久紀念。大紅匾左下 “毛澤東”3個字,是團里同志從毛澤東手跡中找出來用幻燈放大製成後再加上。
1951年9月初,兩個月的訪問工作結束。回到滁縣團部後,團領導在籌備慶祝建團兩周年工作時,副團長王東柏提出給毛主席寫一封信,把建團兩年來演員們深入基層,奔赴農村演出情況和到霍山、金寨縣訪問的感受,以及老區人民對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文藝工作者訪問的感激之情,向他老人家匯報,並請求毛主席題詞勉勵。團長、指導員黃丕表示支持,團員們也積極贊成。
後來王東柏起草了一封信,1000多字。信是以章孟和、趙崇訓兩人的名義寫的,並附有他們的1寸照片。章孟和、趙崇訓是團里演員中年齡最小的,信以他們的名義代表全團同志,匯報了學習毛澤東《為人民服務》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著作的體會;匯報了滁縣地委文工團建團兩年來演員們身背行李,深入農村,白天參加反匪反霸鬥爭,夜晚在露天稻場為農民演戲的情景;匯報了演員們到霍山、金寨縣訪問的收穫。
信寫好後,團領導考慮毛主席日理萬機,直接寄給他老人家可能收不到,便將信寄給時任中央文化部副部長周揚,請他轉呈毛澤東主席。1951年11月7日,滁縣地委文工團收到了中央人民政府寄來的一封信,拆開一看,裡面是毛澤東主席題寫的“面向農村”4個大字。信內還附有周揚給章孟和、趙崇訓兩人的一封信,簡要介紹了毛澤東題詞的經過。
周揚平時也很難見到毛主席,他收到章孟和、趙崇訓兩人的信後,即將信呈送給周恩來總理,請他轉交毛澤東主席。一天,周總理和毛主席到中央軍委接見外國來賓時相見,便把信交給毛主席,毛主席看過信後非常高興,拿起筆就在印有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字樣的信箋上題寫了“面向農村”4個大字。這時,工作人員報告外賓到,毛主席放下筆就去接見外賓,沒有落款“毛澤東”,也沒有註明題詞時間。後來,周揚在和夏衍的私下談話時,曾經講了毛澤東為滁縣地委文工團親筆題詞 “面向農村”的經過。夏衍與滁縣地委文工團副團長王東柏曾同師曹罔學藝,關係甚好,便將周揚的話轉告了王東柏。
滁縣地委文工團收到毛澤東主席的題詞手跡後,團員們自發捐款,自己運磚砌牆,蓋了兩間二層小樓,將“面向農村”4個字由豎排改為橫排,放大字型,鍍上金,做成了一個大紅匾,掛在小樓里,以示鼓勵,永久紀念。大紅匾左下 “毛澤東”3個字,是團里同志從毛澤東手跡中找出來用幻燈放大製成後再加上。
國家檔案館
毛主席題詞引起滁縣地委高度重視,立即組織文藝團體認真學習座談,聯繫實際,深刻領會“面向農村”的精神實質。新中國成立初期文藝團體成立較多,有組織的也有自發的。滁州屬吳頭楚尾南北交界,當地流傳的劇種較多,揚劇、黃梅戲、廬劇、泗州戲等不少於十種。每個鄉鎮幾乎都有一至二個農民劇團。農忙種地,農閒演戲。地委文工團通過學習,演職員們紛紛要求隨工作隊到農村鍛鍊。報名人數達30多人,部分文藝骨幹被充實到基層文藝團體的力量。
廬劇舊稱倒七戲。流行皇甫、章廣、常山等地,擅長廬劇的王鵬飛、鮑致遠等著名演員自願報名到肥東縣民間廬劇團。與丁玉蘭搭班曾多次到滁縣城鄉演出《借羅衣》、《休丁香》等傳統劇目。擔任舞蹈隊長的藍天,下鄉演出之餘,還帶領團員在鄉村辦舞蹈訓練班,培養一大批農民演員,提高農民劇團的演出水平。
1951年10月劉少奇指示“整編”文工團,提出“專業化”、“劇院化”的建設要求。文工團要整編,人員要削減,建立正式的劇團。地、市一級文工團、隊撤銷。
滁縣地委文工團撤銷,團里的人員分散各地,有的繼續從事文藝工作,有的改行做了其他工作。但是他們對毛主席“面向農村”題詞手跡珍藏何處,仍然非常關切。
毛主席“面向農村”題詞當時新聞媒體沒有公開發表過。1968年,在安徽省文化局工作的安保國和在滁縣地委文教局工作的袁德龍,在安徽省博物館地下庫房檔案櫃裡找到了毛主席的題詞手跡和周揚給章孟和、趙崇訓兩人的回信。1968年11月,毛主席的題詞手跡和周揚的回信被一併送到中共中央辦公廳,現珍藏在國家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