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非言語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體態語言,包括:眼神、面部表情、身體姿勢、空間距離等。在進行非言語治療時,我們要把握好體態語言,帶給來訪者更好的身心體驗,使之放下阻抗,接納諮詢。
傳入病人腦內的外界信息大多是非言語的。這種非言語的形象信息遲早要轉變成有意識的認知,即通過言語中介成為有意識的認知活動,但在治療過程中首先改變來訪者病態情緒的是非言語的形象。針對來訪者的心理障礙和性格特點,安排來訪者生活在一個特定的環境和情境中,使傳入到來訪者大腦的信息與原來的完全不同。病人逐漸感到新穎、輕鬆、舒適、寧靜、愉快,消除了原來的厭煩、緊張、不安、焦慮、憂鬱的情緒,從而使原來的症狀逐漸消失,達到治療的目的。例如讓來訪者聆聽他喜受的樂曲,或讓他彈奏、作曲;欣賞色彩鮮艷的畫冊,或者臨摹寫生;觀看激動心靈的電影、話劇、戲曲、甚至參加演劇;到山清水秀的地方旅遊,或者到風景如畫的療養院去休養。這一類通過非言語的心理治療,有的已形成為專門的治療技術,如
音樂療法、
繪畫(書法)療法,雕塑療法,
心理劇療法等等。其中大部分療法雖然都要來訪者參與,進行有效的形體動作和認知活動,但是主要通過非言語的音響、色彩、情境和動作信息來改變其心理狀態,此外,環境的綠化、美化,布置診室,包括室內燈光、色彩和各種陳設都起著非言語心理治療的作用。
人類的非言語行為是非常豐富的。梅爾貝因(Mehrabian)曾報告過他及其同事對於非言語行為和不協調的信息的有關研究,實驗表明,當人們收集到的各種信息不一致時,其總體效果等於7%的言語聯繫加38%的聲音聯繫加上55%的面部表情聯繫。即當言語及身體所表達的信息不一致時,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面部表情。因此,在心理治療會談中,治療者決不能忽視來訪者非言語行為傳遞的信息。伊根認為,一個有效的治療者應學會“傾聽”和理解下列非言語行為。
二、認識體態語言
可以說,在一定文化背景或環境中,體態語言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公眾語言,握手表示友好和尊重,點頭表示同意,搖頭表示不同意。在治療時,首先需要從來訪者的言行舉止中認識體態語言。
眼睛:俗稱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通過眼睛可以表達個體的情感。在兩性中,女性更善於使用眼睛來傳遞信息。人
們可以從注視的方向、部位、時間長短、視線交流的角度來了解眼睛的體態語言。眼睛直視意味著咄咄逼人和侵犯;視線迴避包含著心理拒絕;加拿大心理學家Berne通過對人際溝通中視線交流角度的研究,提出了性格的
PAC理論:每個人的性格由父母(P)、成人(A)和兒童(C)三種心理狀態組成,P型:視線向下,優越感明顯;A型:視線平視,客觀、理智和冷靜為主,象一個成人;C型;視線向上,表現為服從和沒有主見。
面部表情:個體內心的喜怒哀樂驚恐悲都可以通過面部肌肉的有意或無意運動呈現出來。在臨床實踐中,經常會遇到口中說“我很平靜”的來訪者表現出的游離眼神、侷促表情、鼻翼扇動等焦慮情緒。治療師的微笑會給來訪者以接納、投情和尊重的感覺。
身體姿勢:在人際溝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點頭、搖頭、擺手、聳肩、握手、拍拍肩膀、豎大拇指、用小指拉勾、擁抱、倒一杯茶水等等,可以不由自主地顯示內心情緒狀態和感受。與我國的情況相比較,西方文化背景下個體的身體姿勢套用較多。
空間距離: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在空間上保持一定的距離,既有相互的接納也不至於看上去過於親密,空間距離要根據來訪者的性別、年齡、職業、治療方法的不同來決定,避免與來訪者距離太近或者太遠而影響治療關係的建立和發展。
三、非語言心理治療的方法
音樂治療
音樂療法是新興的邊緣學科。它以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方法為基礎,運用音樂特有的生理、心理效應,使求治者在音樂治療師的共同參與下,通過各種專門設計的音樂行為,經歷音樂體驗,達到消除心理障礙,恢復或增進心身健康的目的。
心理劇療法
心理劇是西方最負盛名的團體心理治療技術,創始人是雅各·莫雷諾(1889—1974年)。心理劇能幫助參與者將心理事件,透過一種即興與自發性的演劇方式表達出來。觀眾也是演員,演員也是觀眾,他們通過舞台,演出心裡的東西,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可以演出來。
繪畫療法
繪畫療法是心理藝術治療的方法之一,是讓繪畫者通過繪畫的創作過程,利用非言語工具,將潛意識內壓抑的感情與衝突呈現出來,並且在繪畫的過程中獲得抒解與滿足,從而達到診斷與治療的良好效果。無論是成年和兒童都可在方寸之間呈現完整的表現,又可以在“欣賞自己”的過程中滿足心理需求。
書法療法
古代書法家
吳道子73歲,
鄭炎72歲。這是因為他們長期從事書法創作有關。古來書法就是與氣血理論相通。講究以氣行筆,一筆而成,氣脈相連。書法寫字的姿勢分兩種,站立和坐勢,其中姿態與氣功中的
站樁和
坐禪功有相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