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血緣造血幹細胞移植

造血幹細胞移植通常要從患者的親屬中尋找HLA配型一致的供者,主要從同胞兄弟中尋找。隨著HLA配型半相合(供/受體間)移植的成功開展,已大大擴展了造血幹細胞的來源,但仍遠遠不能滿足要求。因此,自然會考慮從無血緣關係的供者中尋找HLA配型一致的供者,且早在20世紀80年代即首次成功開展非血緣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急性白血病。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血液科
  • 多發群體:白血病患者
建立骨髓庫,療效,缺點,

建立骨髓庫

為開展非血緣造血幹細胞移植必須建立具一定規模的骨髓庫,或稱造血幹細胞庫。凡志願捐獻造血幹細胞者報名登記,並查明其HLA的型別,進入骨髓庫的檔案檔案中。當需移植患者的HLA檢測結果獲取時,即從骨髓庫中尋找具相同HLA的志願者,如主要位點一致,就可進行移植。
由於人群中HLA的高度不一致,在無血緣關係人群中找到HLA完全相同的幾率僅1/10萬,故要求骨髓庫容量要足夠大,否則不能滿足患者的要求。目前全世界HLA配型登記的志願者已超過1000萬,隨著全球信息網路的發展,60%~80%的患者存在獲得非血緣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可能。我國執行獨生子女政策後,非血緣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比例將越來越高。1992年建立了中華骨髓庫,目前配型登記的志願者已超過35萬,有300多人已捐獻了造血幹細胞。我國台灣慈濟基金會的骨髓庫目前配型登記的志願者約28萬,已為大陸患者成功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360餘例。然而,針對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上述二個骨髓庫的容量遠遠不能滿足需要,首先應糾正“供髓有害”的錯誤觀念,加快擴大供髓者的隊伍,使需要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能得到救治。

療效

1.植入率
非血緣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效果究竟如何?只要嚴格掌握適應證,儘量做到HLA配型一致,選擇較年輕的患者及移植前一般情況較好的患者,移植後造血幹細胞的植入率可高達90%以上,移植後無病健康存活率在50%左右,和有血緣關係的移植效果相差不大。
2.遠期生存率
通常非血緣移植髮生移植相關的死亡率略高,但非血緣移植由於發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較多,程度也較嚴重,故相伴隨的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應也強,所以白血病復發率低,二者相抵消,遠期生存率和血緣相關移植相似。

缺點

1.GVHD和感染
由於非血緣移植髮生移植物抗宿主病頻率高、程度重,故預防措施已加強,常採用3~4種免疫抑制劑聯合給藥,而所選用的藥物和血緣相關移植是相同的。但免疫抑制強度增高后發生巨細胞病毒感染的幾率升高,有時高達30%,而血緣相關移植的發生率僅在10%左右。此外,由於非血緣移植的移植後免疫重建延遲,即供者的T、B淋巴細胞植入恢復過程較慢,因此移植3個月後受體發生感染的幾率較血緣相關移植高10個百分點以上。為此必須加強移植後的感染預防工作,尤其注意機會性感染,或稱條件致病菌感染,意思是正常寄生於人體內(口腔、胃腸道等部位)的細菌對健康有益,協助維持正常的內環境,而在免疫功能遭受嚴重損害的患者,這些正常細菌也可致病引發各種感染。預防措施包括每日口腔清潔、消毒藥水含漱、口服不吸收的抗生素及抗真菌藥等。此外,正常寄生於皮膚、鼻腔、外耳道、肛周及陰道的細菌、在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也可致病,故移植後也應每日保持上述部位的清潔衛生,局部使用消毒劑。
2.耗時、病情要求及不可控因素
非血緣造血乾胞移植還存在費時及落實的困難。據統計從開始尋找至完成移植平均需耗時12個月,除去尋找供者的種種困難外,尚需採取有效的措施保證患者病情穩定,急性白血病需維持在完全緩解狀態,慢性髓細胞白血病需保持在慢性期,一旦找到供者而患者病情進展,則會大大影響移植的質量,移植後的復發率會大幅上升。其次,找到HLA相合的供者後,也可以由於主、客觀的原因無法提供造血幹細胞,如志願者登記供髓後已患某種疾病,不適合供髓;志願者已出國、出境,短期內無法返回;志願者家屬或本人改變自願供髓意向;經DNA高分辨配型發現HLA不合位點增加,不適合供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