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致命彈藥

化學能、生物能或聲、光、電、磁等的較小能量,使有生目標暫時失去戰鬥力或使武器裝備效能降低乃至失效的彈藥。又稱軟殺傷彈藥或失能彈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非致命彈藥
  • 外文名:non-lethal ammunition
  • 別名:軟殺傷彈藥或失能彈藥
主要供軍隊、警察和保全人員等使用。其能量釋放、控制與轉換方式、毀傷機理、毀傷模式與傳統的武器彈藥顯著不同。
按所攻擊的目標,可分為對有生目標的非致命彈藥和對非有生目標的軟殺傷彈藥。①對有生目標的非致命彈藥。主要有刺激性彈藥、動能非致命彈藥、特種非致命彈藥。刺激性彈藥有催淚彈、催吐彈、臭味彈等,通常以刺激劑為主要裝填物,用以刺激人的眼、鼻、喉及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使人迅速出現流淚、噴嚏、噁心、奇癢、頭痛、灼痛等症狀。動能非致命彈藥有痛球彈、痛塊彈、木質短棍彈等,通常以彈丸或彈丸破片、子母彈丸等殺傷元件的終點動能打擊有生目標,使人肌體紅腫、皮肉損傷或被擊倒。特種非致命彈藥有次聲波彈、超音波彈、閃光彈、爆震彈、雷射彈和化學膠黏劑彈等,主要採用高新技術,以聲、光、電能、特種物質等的一種或多種,或與刺激性彈藥、動能非致命彈藥等結合產生綜合效應,使有生目標暫時喪失活動能力而又不喪失生命。②對非有生目標的軟殺傷彈藥。主要有用於反電子設備和光電感測器的電磁干擾彈、核電磁脈衝彈、高功率微波彈、低能和高能雷射彈、煙幕彈、射線彈、光學塗料彈等,用於反車輛、機場跑道等目標的膠黏劑彈、乙炔彈、粉末潤滑彈、燃料改性添加劑/增稠劑彈及輪胎腐蝕劑彈等,用於反基礎設施的碳纖維彈、腐蝕性細菌彈及脆化劑彈等。
20世紀50年代,由於警用和特種作戰的需要,針對有生目標的非致命彈藥得到逐漸發展,其中以刺激性彈藥為主,如以苯氯乙酮為主裝藥的催淚彈廣泛用於防暴行動。在越南戰爭中,美軍使用了裝有畢茲的非致命性失能劑彈藥。從70年代起,美國開展超高功率微波發生器的研究,微波炸藥是其首選的非致命彈藥之一。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中,美軍使用碳纖維彈對發電廠、變電站等造成的破壞作用,引起世界關注。在戰場上使用過的干擾彈、誘餌彈、碳纖維彈以及警用的低動能彈、催淚彈等都取得顯著的效能。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