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琴

非琴(1927—1994),原名潘痴雲。河北滄州人。父親早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農業專科,先後作過中學教師,辦過《農報》。抗日戰爭中,隨高樹勛部隊作抗日工作,後被漢奸邢仁甫殺害(文化大革命中才得知)。母親是國小教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非琴
  • 原名:潘痴雲
  • 籍貫:河北滄州人
  • 生卒:1927—1994年
  • 職位:翻譯家
個人經歷,代表作品,

個人經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非琴國小未畢業,即隨家庭四處逃亡。曾在南京锺英中學讀過一年國中。1941年隨父之友外出逃難,途中離散後,即開始隻身逃亡,輾轉兩年多,到達大後方重慶。逃難期間,曾就讀於流亡的河北中學高中一、二年級。由於對中央大學徐悲鴻、傅抱石、張書祈、黃君壁、陳之佛等大畫家的仰慕,到重慶後,以同等學歷考入該校藝術系(一年後中大遷回南京)。在校三年多時間裡,積極參加學生運動,以筆作武器,寫了許多戰鬥檄文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鬥爭,為爭取建立一個理想的新社會而奮鬥。學運時所寫的文稿及剪報四冊:《毀滅》、《橋頭堡》、《蓓蕾》及《遵命集》於2001年由南京大學檔案館收藏,所用筆名有:今宜、汗平、金昔、魏聞、小俞、俞玉、非琴……
1948年底,被國民黨反動派列入黑名單、險遭逮捕殺害的厄運,當即被中央大學地下黨發展入黨。於1949年初由地下黨安排到蘇北解放區黨校學習。1949年4月南京解放後,隨大軍渡江南下回寧。後被分配到華東革命大學南京分校任校刊編輯。革大是解放初期新成立的“大學”,以改造國民黨舊軍政人員為主要任務。校刊作為改造這類人思想的輿論陣地,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校刊室卻存在著嚴重的不團結問題。
1950年,非琴寫了一篇小說《團結問題》,以小俞的筆名發表在1950年9月13日〈〈文匯報〉〉副刊〈文學界〉上。(此時非琴僅23歲)。雖然小說的情節是虛構的,但卻招來了“對號入座”的後果。被以“精神病患者”之名送入南京市委招待所住了一年多。當時他本人並不知道自己已被認為是“精神病患者”。仍痴待組織允諾的“另行分配工作”。然而,一年多從未有人找他談過話,也未分配工作。故未能向任何具體工作單位轉黨的組織關係。轉關係的介紹信是由中共南京市學區黨委組織部1951年9月7日開具的。介紹信至今仍保留著。
在住招待所期間,適值大規模開展京劇改革的討論。由於從小對京劇的喜愛,寫了許多有關京劇改革的文章刊於當時的《戲曲報》上。就是這些文章證明作者不是精神病患者,得到招待所工作人員抱不平的同情,並教他向市委反映。又經多次向上寫信,才於1952年10月被分配到崑山縣區人民政府,具體工作是婚姻登記。( 到崑山後未轉黨的組織關係,是因非琴認為,按黨章規定,六個月不過組織生活,未交黨費,即是自動脫黨。而其本人被視為精神病患者後,住南京市委招待所一年多未過組織生活和未交黨費,自認應以脫黨論了)。
1953年考入上海俄專(後改上海外語學院)因在革大、南京市委招待所及崑山期間自學俄語,入學時已能閱讀俄文版的《真理報》及一些俄文原版小說。入學初期改正了自學時的錯誤發音後,對課程基礎進度很不適應,本人要求跳級未遂,校方又規定不能轉課,故上課時常看俄文小說。1955年被校方以不回答蘇聯教師提問為由,勸其“自動退學”。也就是在1955年10月號的《譯文》(後改《世界文學》)上發表了他的處女譯作,巴烏斯托夫斯基的《夜行的驛車》,受到讀者歡迎與好評。從此即開始終生從事外國文學翻譯。屬自由職業,無任何職稱銜頭的光環。自由職業長期來在中國是受歧視的“職業”。加之,離開崑山後,崑山將未向其轉黨組織關係的潘痴雲開除出黨。從此“演繹”出非琴大半生的坎坷經歷。因無固定工作單位,未端鐵飯碗,加上黨籍問題的後遺症,在極左時期,長時間被內控為蘇聯特務、香港潛伏大陸、改名換姓的特務,甚至“反革命”(詳情可參閱2000年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的《夢幻人生》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夢曉時分》(李慶雲著)。
為此,長時間裡其所寫文章及翻譯作品的發表和出版也受影響。直至1979年,中國恢復停頓已多年的外國文學翻譯後,才開始有其譯作、譯著及文章發表與出版。然而,改革開放後,由於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外國純文學譯書的出版逐漸不景氣,至今尚有非琴所譯的多部文學譯稿未能問世。
1986年上海文聯成立翻譯家協會,非琴被第一批發展為會員。
1959年非琴與上海外語學院(現在的上海外國語大學)同學李慶雲(原籍昆明)結婚,因處境所迫,不生孩子,以免孩子一同受苦。李慶雲早年畢業於雲南大學外文系英語專業,畢業後曾在昆明求實中學和培文中學任英語教師,1950年在美教會辦的昆明天南中學任英語教師兩年。1952年帶全工資調入上海外語學院學習俄語,1956年至退休,在上海同濟大學任外語教師。業餘時與非琴合作做些翻譯工作。非琴去世後,李慶雲代其整理出版了幾部譯著和發表了數篇譯文。
1994年非琴突病住院中,得到好友陳素文之子史興祥的無微關懷和照顧,於病中認史興祥為義子。病逝後,史興祥以義子名義辦理後事及處理喪葬事宜。1996年史興祥立碑將其葬於上海福壽園陵園。非琴去世後,李慶雲仍得到義子夫婦的極大關心與照顧。
史興祥1953年生於一普通工人家庭,曾去農村插隊落戶,後又參軍入伍,復員後分配到浙江省鎮海縣農業銀行工作。恢復高考後進入大學金融專業學習,畢業後,先後任交通銀行上海楊浦支行行長、第一支行行長、長寧支行行長、市西支行行長。在銀行理財和管理方面有所建樹。

代表作品

非琴已出版的譯書及已發表的譯文和文章:
(一) 已出版的譯書書目
《巴烏斯托夫斯基選集》(合譯)[蘇聯]1957年6月人民文學出版社
《羅馬故事》[義大利]阿·莫拉維亞1962年上海文藝出版社
《愛情的最後一夜·戰爭的最初一夜》[羅馬尼亞]卡·彼得雷斯庫1984年11月上海譯文出版社
《蘇聯現代散文欣賞》1986年4月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玫瑰和雪》(原名《祖國的炊煙》)[蘇聯]巴烏斯托夫斯基1987年9月江蘇人民出版社
《卡扎科夫散文選》[蘇聯]1992年5月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普里什文隨筆選》[蘇聯]1992年12月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火烈鳥的長襪》[烏拉圭]奧·基羅加1993年浙江少兒出版社
《罪與罰》[俄國]陀思妥耶夫斯基1993年7月南京譯林出版社
《貴族之家》[俄國]屠格涅夫1994年9月南京譯林出版社
《擺脫克格勃》[俄羅斯]卡巴京1998年8月北京新華出版社
《奧·基羅加童話》[烏拉圭]1999年2月太原希望出版社
《一生的故事》(1—6卷)[俄羅斯]巴烏斯托夫斯基2001年1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奇人錄》[俄羅斯] 尼 · 列斯科夫2007年7月上海文藝出版社
(二) 雜誌報刊上發表的譯文
《譯文》雜誌(月刊):
夜行的驛車[蘇聯] 巴烏斯托夫斯基1955年10月
羅馬故事四篇[義大利]阿·莫拉維亞1956年8月
薇羅奇卡[蘇聯]伊里因科夫1956年11月
攻克達伊爾[蘇聯]馬雷什金1957年11—12月
新生活的光輝[蘇聯]布雅諾夫1958年8月
《世界文學》(月刊 原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後停刊,1979年正式復刊,改雙月刊,劃歸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
鋼城呼吸[蘇聯]斯拉夫特夫斯基1959年1月
一隻懶蜜蜂[烏拉圭]基羅加1959年9月
波濤喧囂[蘇聯]斯塔里科夫1960年1月
大踏步走向明天[蘇聯]布希凱維奇1960年7月
遙遠的島[芬蘭]別卡寧1979年第6期
關於房子的夢想[芬蘭]別卡寧1979年第6期
大地的眼睛[蘇聯]普里什文1980年第6期
(《大地的眼睛》部分先後被收入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的《世界名作八十篇》和《外國優秀散文選》,後者記不清出版社。其中“生命的脈搏”一節被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紅葉叢書》中的“外國散文”(1995)收入,
國王·在奧德薩這是怎么發生的[蘇聯]巴比爾1990年6月
《俄蘇文學》(季刊—雙月刊):
載入生活這本書的故事[烏克蘭]科秋賓斯基1982年4月
布爾加科夫和史達林[蘇聯] 巴烏斯托夫斯基1987年5月
七月的雷雨(散文)[蘇聯]普拉東諾夫1988年3月
《譯林》(季刊—雙月刊):
莫斯科姑娘[蘇聯]波列伏依1984年1月
時光飛逝(散文)[蘇聯] 巴烏斯托夫斯基1985年1月
在美好和狂暴的世界上[蘇聯]普拉東諾夫1990年2月
沒被逮住就不是賊[墨西哥]烏爾基索1992年3月
獨語(散文詩)[黎巴嫩]紀伯倫1994年1月
紀伯倫散文詩二首[黎巴嫩]紀伯倫1994年1月
黃金·馬和人[墨西哥]拉蒙尼奧斯1995年3月
沿岸街上的人群[蘇聯] 巴烏斯托夫斯基1997年1月
一個懂爪哇語的人[巴西]巴烈圖1998年5月
《文化譯叢》(季刊):
夜行的驛車(轉載)[蘇聯] 巴烏斯托夫斯基1984年5月
普里什文散文選譯[蘇聯] 普里什文1985年4月
富有靈感的大自然歌手[蘇聯]扎卡科夫1992年4月
《上海藝術家》(雙月刊):
哈姆萊特——法學家[蘇聯]A.B.古雷加1990年1月
《外國文藝》(雙月刊):
布爾加科夫和戲劇[蘇聯] 巴烏斯托夫斯基1993年6月
《蘇聯研究》(季刊):
對話[蘇聯]別洛夫1990年1月
修指甲[蘇聯]別洛夫1990年1月
《西北軍事文學》(雙月刊):
作品就是良心[蘇聯]普拉東諾夫1993年5月
《百花洲》(季刊):
包魯扎里的災難[伊朗]薩哈尼1983年3月
見面禮[伊朗]薩艾迪1983年3月
《世界散文精品文庫》(俄羅斯卷):
被輯錄的文章:
開始[蘇聯]巴別爾1993年
《世界文豪同題散文經典》“自然之歌”:
夜 [蘇聯]卡扎科夫1993年
《外國散文》(紅葉叢書):
生命的脈搏[蘇聯] 普里什文1995年
《蘇聯60年短篇佳作選》(第2、3卷):
火鳥 伊馬卡羅夫
蘇聯的哥倫布 哈·穆古耶夫
瑪爾塔 愛理赫(拉脫維亞
在報紙上發表的譯文:
有益的箴言[敘利亞]阿卡爾·法拉德日1958年11月1日《解放日報》〈朝花〉
六隻大餅 阿富汗民間故事1956年12月22日《西安日報》
奇里族長和惡魔1980年5月10日《南京日報》〈雨花
(三)報紙和雜誌上發表的文章:
雜文和文藝雜感
在報紙上發表的文章
笑話拾遺 1985年1月8日《時代導報》
時間更重於金錢1985年5月5日《武漢晚報》
一部抒情詩似的小說 1987年5月16日《文匯讀書周報》
“破格”遐想1986年1月28日《南京日報》
青蛙和仙女1986年16期《春城文化報》
聽瀑 1987年11月19日《老年文匯報》
會捉老鼠的貓1988年3月4日《老年文匯報》
他山之石1988年8月19日《老年文匯報》
也是一“化”1988年12月30日《集體經濟報》
X=?1989年4月5日《文藝瞭望》
並非多餘的遺憾1990年2月23日《老年文匯報》
石林“新”風1990年111期《春城文化報》
對路與不對路1991年7月10日《泉州晚報》〈燈下雜談〉
帕烏斯托夫斯基和他的《一生的故事》1991年7月20日《文匯讀書周報》
古人的預言1992年2月3日《泉州晚報》〈讀書〉
妖怪何嘗怪,本為現實人1992年3月16日《泉州晚報》〈書海夜航〉
寶二爺的古琴翻新1992年4月25日《泉州晚報》副刊
“綠玉”與綠蠟1992年5月23日《泉州晚報》副刊
“真事隱”與荒誕派1992年8月15日《泉州晚報》副刊
陸地留給誰1993年8月20日《東方作家報》
坦尚尼亞特務1994年111期《江漢月末》
在雜誌上發表的文章
《戲曲報》(半月刊)(附說明,此期間,他被打成精神病,住南京市委招待所):
關於如何處理歷史上的小人物—醜1950年3卷4期
根據什麼原則來改編《四郎探母》1951年4卷8期
不要污衊人民 1951年4卷9期
重視舞台形象的澄清1951年4卷10期
對檢場問題的小意見 1951年5卷6期
談“金針記” 1951年5卷6期
《春城戲劇》(不定期):
傳統戲劇是否要光明尾巴1984年1期
《修辭學習》(雙月刊):
譯文的雅 1984年3期
《中國俄語教學》(季刊):
關於翻譯中使用漢語成語問題1986年4期
《中文自修》(不定期):
精確與華麗 1951年5期
《民主》(月刊):
父母官和勤務員 1991年11月
聽喜與聽憂 1992年4月
陸地留給誰? 1993年8月
《瞭望》(月刊):
小孩子精神萬歲 1993年11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