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營利組織預算管理的層次
非營利組織的預算管理層次,是指在“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指導下,按照政府財政與非營利組織的預算領撥繳銷關係和非營利組織內部的機構建制而劃分的預算管理等級次序。根據我國現行的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規則,非營利組織預算管理級次分為:主管預算單位、二級預算單位和基層預算單位三個級次。不同級次的預算單位具有不同的財務管理職責許可權。
1.主管預算單位
主管預算單位,是指直接向同級財政部門編報預算,領撥繳銷預算資金;同時,負責核定所屬單位預算,向所屬單位轉撥預算資金的預算單位。主管預算單位也稱一級預算單位。
主管預算單位的主要許可權有:
(1)嚴格執行並指導、監督所屬單位貫徹國家有關方針、政策和財務制度,維護國家財經紀律。
(2)按照規定的財務管理許可權,制定有關財務管理制度及實施細則,並組織實施。
(3)按照規定向同級財政部門編報年度預算和季度、月份用(繳)款計算。審查、核定、彙編所屬單位的年度預算和季度、月份用(繳)款計畫。
(4)按照規定審查、匯總所屬單位的財務報表,準確、完整、及時地向財政部門編報財務報表。
2.二級預算單位
二級預算單位是指向主管預算單位或者上級預算單位編報預算,領撥繳銷預算資金,並負責核定所屬單位預算,向所屬單位轉撥預算資金的預算單位。
二級預算單位的職責許可權,除須向一級預算單位或者上級預算單位報送年報、季度、月份用(繳)款計畫、月份財務報表、年度決算和領報財政資金外,其他職責許可權與一級預算單位基本相同。
3.基層預算單位
基層預算單位,是指向上一級預算單位或同級財政部門編報預算,領撥繳銷預算資金,且沒有所屬預算單位的預算單位。
基層預算單位的職責許可權主要是:
(1)嚴格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方針、政策、財務制度和財經紀律,以及上級單位制定的有關財務制度和實施細則。
(2)按照規定的財務管理許可權,制定單位內部財務管理具體規定。
(3)按照規定向上級預算單位編報年度預算,季度和月份用(繳)款計畫,月份財務報表和年度決算。
(4)按照規定和上級預算單位核定的預算,辦理各項財務收支。
(5)開展財務分析,及時發現和解決財物收支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和資金使用效益。
(6)按照規定及時、足額地上繳各種應繳款項;正確計算、分配或者使用結餘。
(7)保護國有資產的安全與完整,建立健全單位內部各項資產管理制度,加強對國有資產的清查盤點工作,按照財務制度規定辦理國有資產的報廢、轉讓、投資等事項。
(8)接受財政、稅務、上級單位及其他有關部門的監督檢查,如實反映單位財務情況,主動提供財務資料。
(9)組織、指導、監督所屬報銷單位的各項財務收支及報銷工作。以上預算單位都應建立獨立的單位預算,實行完整的會計核算制度。
非營利組織預算管理的意義
預算管理是財務管理的核心。非營利組織的預算是各項事業發展計畫在財務上的體現,它能使非營利組織有限的資金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使稀缺的資源產生最大效用。同時,非營利組織的預算也是政府分配資源方式的具體體現。因此,預算是搭在政府財政部門與非營利組織之間的橋樑,也是對非營利組織進行財務控制所使用的主要手段。通過對預算管理方式的改革,促進預算管理方式的合理性,從而增強政府財政部門控制非營利組織的財務收支行為,以加強對非營利組織的控制和監督,提高其經營績效、支付能力和工作效率,這對於發揮非營利組織向社會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方面的獨特優勢、促進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相互補充和配合具有重要意義。
非營利組織進行預算管理是市場的要求。非營利組織雖然處於非物質生產領域,但同樣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一方面為社會提供科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服務,另一方面也是商品、勞務的購買者和消費者。因而非營利組織介入市場,必然要按照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去辦事,要處理好組織內部各方面的分配關係,發揮組織內部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強資金管理,提高運營效率,這是市場的需求,也是非營利組織自身生存與發展的必然要求。
非營利組織進行預算管理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市場經濟要求非營利組織引入競爭機制,實現資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實踐證明,非營利組織僅僅依靠公益捐贈和政府投入來謀求發展是行不通的。只有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實現優勝劣汰,使稀缺資源得到最佳化配置,使組織建立起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新機制,獲得競爭優勢,才能持續存在,健康發展。因此,客觀上要求不斷改革和規範非營利組織的財務控制制度,在財政政策上為非營利組織降低成本、合理利用組織內部資源、提高市場競爭力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建立起一個有利於非營利組織自我發展、自我約束、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財務控制體制,保證組織內部的財務活動規範、高效以及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目標的實現。
非營利組織預算管理的具體方法
(1)收入預算及控制。收入預算是指非營利組織在年度內通過各種形式、各種渠道可能取得的用於各項事業以及其他活動的非償還性資金的收入計畫。收入預算匯集了預算年度內非營利組織可能提供的用於開展各項事業的全部資金收入,通過對各項收入預算指標的分解,可以明確完成非營利組織計畫的財政保證力度以及非營利組織依法經多渠道籌措經費的能力。具體可按收入的來源渠道,如補貼收入、會費收入、利息收入、提供服務收入、捐贈收入等,結合各部門的責任預算來反映可用資金總額及來源結構。
(2)成本費用預算及控制。成本費用預算是指非營利組織年度內用於各項業務活動及其他活動的支出計畫。通過對各項支出預算指標進行研究,可以明確非營利組織內部的資源配置情況,及時掌握單位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速度。按支出的經濟性質,成本費用預算一般可分為業務活動成本、管理費用、籌資費用、基本建設支出及其他費用等,可分別按其明細項目分解指標,明確相應的以成本指標完成情況為考評依據的獎懲制度,並通過預算控制進行業績考核,分析差異,從而提高資金運營效率。
(3)部門預算。首先,根據組織機構及其運行管理的特點,從便於分解落實內部經濟責任的角度,將非營利組織劃分為若干個部門或責任中心,如業務開展部門、職能管理部門、後勤供應部門等,以利於分清責任、辨認成績、單獨考核。其次,在明確非營利組織目前實際情況的前提下,通過市場調查,結合組織潛力和預期目標進行分類整理,形成一套系統、完善的成本預算指標體系,進而將成本預算指標分解落實到各級責任中心和個人。將管理責任下放到部門層次,各支出部門在部門內部進行預算資源再分配,這樣一方面可發揮各責任中心的自主積極性;另一方面通過建立相應的獎勵和懲罰措施,可以減少責任中心本位主義、僵化管理的可能性。同時,部門預算可以使相關責任單位和個人的責、權、利緊密結合,在組織經營過程中監控成本流程,按照預算指標進行全過程的控制管理。
全部或大部分收入靠政府補助的非營利組織,應該由財政部門實行部門預算管理。部門預算是市場經濟國家普遍採用的預算編制方法,是由政府部門編制,經財政部門審核後報議會(我國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反映部門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預算,它不僅包括各級政府總預算,也包括一些非營利組織的預算。部門預算的編制採用綜合預算形式,部門所有單位(包括非營利組織)的各項資金,包括財政預算內撥款、財政專戶核撥資金和其他收入,作為部門和單位的預算收入,統一由財政核定支出需求。凡是直接與財政發生經費領撥關係的一級預算會計單位均可作為預算管理的直接對象,如財政部門直接將行政單位(包括非營利組織)預算編制並批覆到這些單位。按部門編制預算後,可以清晰地反映政府預算在各部門的分布,從而繞過了財政預算部門的中間環節,克服單位預算交叉、脫節和層層代編的現象。部門預算可作為獨立的政府預算法案彙編於總預算。
(4)項目預算。實施項目預算管理首先要在項目啟動前進行反覆論證,建立周密的資金使用計畫。項目管理部門對項目實施的全過程進行管理,財務部門按項目計畫和實際進度與質量撥付資金。在每年年末,管理部門必須按規定向主管部門報告項目資金年度收支情況,並進行差異分析,採取相應的調整措施。在項目完成後,非營利組織應當報送項目資金收支總預算和使用效果書並接受檢查,進行整體項目的業績考核,並予以獎勵與懲罰。
(5)零基預算。零基預算法的具體方法是,在編制預算時,對於所有的預算支出均以零為出發點,從根本上研究、分析和判斷每項支出是否具有支出的必要性以及支出數額的大小。它要求對各個業務項目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和財力逐個進行估算,並說明其經濟效果,在此基礎上,按照項目的輕重緩急性質,分配預算經費,制定各費用項目的預算數,進而編制費用預算。零基預算不僅能夠壓縮經費開支,從而能夠切實做到將有限的經費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而且零基預算的編制過程就是非營利組織各級預算部門挖掘潛力,發揮各級管理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過程。它能夠促進非營利組織各級部門精打細算,量力而行,合理使用資金,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6)滾動預算。滾動預算法也稱連續預算法,是一種經常、穩定地保持一定期限的預算管理方法。其特點是預算執行一段時期後,根據這一時期的預算效果結合執行中發生的變化和出現的新情況等,對剩餘期間預算進行調整,並自動向後延續一個時期,重新編制一個新預算期的預算,從而使總預算保持一定的預算期。滾動預算採用“長計畫,短安排”的動態預算管理方法,可以根據當前預算的執行情況及時做出調整和修正,使預算更加切合實際,實現整體支出結構的最佳化。其中,當涉及到單位發展的重大項目、中長期計畫時,為保證中長期戰略規劃的如期實現,大多採用多年期滾動預算法。
(7)績效預算。績效預算是以預算項目的績效為基礎編制的。通過支出計畫與效益之間的關係反映預期達到的效果。績效預算可將工作任務和工作目標相結合,促使各部門自覺地按預算開展經濟活動。在非營利組織績效預算的執行中,要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層層控制、層層反饋的信息網路,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和調控,保證績效預算在執行過程中發揮有效的控制作用,從而達到加強預算管理的目的。
中美非營利組織預算管理比較分析
非營利組織基本上都是社會公共服務行業,主要任務是為社會提供便利而不是獲取利潤。美國擁有一套完善的非營利組織預算管理體系,對創造和提升美國政府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能力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目前,我國會計正處於與國際趨同的關鍵時期,中國會計與國際會計仍然存在較大差距。本文擬通過學習借鑑美國非營利組織預算管理制度,探索我國非營利組織預算管理體系的基本路徑。
一、美國非營利組織綜合預算體系
在美國,“機構組織的規劃是指樹立機構組織的最高目標,確定實現最高目標的戰略,制定機構組織長期計畫,在該計畫中定義機構組織的財務和非財務目標,制定專門詳細的預算,以及在該預算中包括機構組織實現最高目標和具體目標所需要投入的資源”。為了實施機構組織的規劃,美國實行了一套完善的非營利組織綜合預算體系。
(二)預算內容的全面性在美國,預算統稱為全面預算或綜合預算,包括營業預算(提供一個財政年度收入和支出的計畫)和財務預算(現金預算和資本預算),即財政年度機構組織的所有可能的收入與支出項目。現金預算主要關注下年度現金流入與流出;資本預算則考慮在未來幾年內可以向機構組織提供服務的各類資源的支出安排。綜合預算通過綜合考慮服務數量、價格、成本、現金流量和資本支出等要素,綜合吸收和概括下一年所有與預算相關的要素而制定的,並成為機構組織在明年將要採取的所有行動的計畫方案。
(三)預算的價值指向社會保障化在美國,社會保障成為聯邦政府最大的費用支出,占聯邦政府總支出的25%,醫療保險制度和醫療衛生19%,國家防禦16%,失業救濟和淨利息各14%,其他12%。
(四)預算制定的精細性制定預算時,要求“詳細列出與執行每項經營活動相關的各項支出對象,包括年薪、工資、租金、辦公用品、差旅費、設備費用和其他投入資源”。
(五)預算程式的靈活性在預算程式上,自由度很大。除了在政府部門,法律在明確規定預算的規模和項目內容,其他機構組織預算可以根據其管理者認為最有效的方式進行。當然,這需要在法律允許的條件下進行。即預算程式具有在法律依據條件下實現資源配置與資金使用的靈活性。
(六)預算執行的嚴肅性“預算執行既是一個財務過程,也是一個實際經營過程。預算循環的此步驟包括授權項目或計畫時間安排,資金額度限制和理想狀態下的成本限制……預算對組織機構內各責任中心的支出進行授權和限制,撥款計畫詳細規定了支出內容和支出額度”。政府部門將撥款按支出類型進行細分,在執行過程中,還會將各項支出進一步分派,以確保:避免提前用完撥款,被迫補充撥款;保持現金流出與現金流入相一致;為在預算執行過程中的機構提供資金或停止提供資金。整個預算執行過程是一個責任與控制的過程。
二、我國公共機構與非營利組織綜合預算現狀
為了進一步了解和說明我國目前綜合預算狀況,從審計風暴中一些數據及中美預算時間表(見表1)著手。審計風暴中2007年出現了“財政部公務用車超編21台”、“國家統計局本級挪用項目支出1451.11萬元”、“發改革委實有資金結餘7670.48萬元未納入預算統籌安排使用”、“水利部部分單位報銷假髮票套現近5百萬”、“證監會超預算列支人員經費1915.61萬元”、“國家旅遊局多發放津貼補貼244.76萬元”;財政部2008年預算執行情況及其他財政收支情況審計結果顯示“財政性投資評審和專項核查工作經費預算1.2億元未納入部門預算管理”、“安排項目預算未先消化專項資金結餘1.15億元”、“新增項目資金結餘較大,平均資金結餘率達47.08%”、“往來賬掛賬1.2億元未納入部門預算管理”、“事業基金1.67億元未納入部門預算安排”、“2711.95萬元項目預算未細化,基本支出預算中包括項目支出預算2780萬元”、“政府採購不規範金額1.03億元”、“2008年,所屬機關服務中心出租財政部房產取得房租收入531.93萬元未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等預算管理違規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推行零基預算辦法。預算編制過程是各地方採取零基預算,以各部門為單位,統一編制部門、所屬單位和項目的預算,將各部門預算匯總上報財政部門,並經財政部門審核批准後下達預算指標。經過不斷實踐與探索,出現了一些難題,直接影響其功效的發揮。從上述審計風暴中一些數據及中美預算時間表中,概括我國公共機構和非營利組織綜合預算主要存在下述問題。
(一)缺乏嚴格統一、公正透明的預算體系
儘管我國建立了《預算法》,但《預算法》中沒有明確、嚴格、統一的預算體系,而且隨著經濟社會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化,加之全國各地經濟社會狀況各有不同,迫切需要一套嚴密、公正、透明的預算循環體系。從全國範圍看,預算制定、審批、執行、評價整個預算程式並不順暢,各省或市財政部門對預算單位的預算做法不一,甚至各自為政,政府預算、部門預算、鄉鎮及村級預算之間級級分割,預算管理混亂。
(二)預算內容缺乏全面性
受分稅制財政體制缺陷的影響,我國預算把關注點放在預算內稅收收入,不管預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與之相應的支出也一樣。直接影響了政府全部財力整合與界定,從而制約了預算規範化目標的實現。
(三)預算支出結構欠最佳化
目前,我國仍然存在年度預算收支失衡、預算年度制與政府任期制不一,以及地區之間、城鄉之間、部門之間等預算支出結構欠最佳化問題。2008年中央財政用於與人民民眾直接相關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就業、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計5603.64億元,占15.42%,中央財政用於“三農”支出5955.5億元,占16.39%,而其中科教支出占7.6%,醫療衛生占2.3%,環境保護占2.9%,農林木占5%。這些數據表明:財政預算安排支出中包括“三農”等社會保障性支出比重偏小,與美國相比,相差甚遠。
(四)預算編制缺乏科學規範性
缺乏編制預算時所需的基礎數據及其合理依據,缺乏對現有數據真實性、合理性的有效鑑定手段,缺乏對經費定額確認的科學手段。同時,多年來,我國預算科目屬於粗放型模式,編制不規範,除了部分人員經費外,其他支出很難具體到單位和項目上,特別是每年編制預算時,因時間有限,收支科目只安排到類級科目,這樣給預算的執行與監督帶來諸多不便。
(五)預算審批存在主觀性
傳統的本位主義和官本位意識,造成預算審批存在主觀性和長官意識,缺乏公正透明度。同時,受短期行為影響,一些地方政府更多考慮的是大建設大發展的“政績”工程,仍然拘泥於全能型財政、官主型財政和建設型財政,在預算安排上沒有充分考慮社會保障等民生支出方面。嚴重影響了財政資源最佳化配置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六)預算執行缺乏嚴肅性
由於缺乏嚴格的預算執行制度,因此,對支出的控制仍力不從心,支出超預算現象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缺乏對預算單位和人員的有效控制。而部門預算在經過財政部門審核、匯總、分析、上報同級政府和人大批准的過程中,下達預算時基本是3月甚至4月份,時間已過了一年的四分之一。
預算批覆不及時以及年度預算調整頻繁,給預算單位正常經濟活動帶來很大困難的同時,也使預算單位變通執行預算以維持正常的經濟活動。另外,現行的零基預算模式沒有相應的諸如公共資源簿記制度、支出標準定額、專項支出項目資料庫和財政信息控制系統等配套制度,而且零基預算模式過於陳舊,隨著政府採購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政府收支分類改革,零基預算模式下所暴露出來的如績效與經費不配比、預算管理與資金管理、預算管理與資產管理、預算管理與財務管理、預算管理與政府採購之間缺乏銜接,資金使用績效提升不高,預算透明度模糊等弊端日趨明顯。這些問題使預算單位在執行預算過程中容易存在主觀隨意性。
(七)預算績效評價體系不完善
預算著眼於短期、靜態、經濟效益等方面的業績評價,未能從預算投入、過程、產出和效果來架構預算績效評價指標並實行有效的考評制度。爭項目爭資金的背後是預算支出績效評估嚴重滯後,管理中跑、冒、滴、漏現象普遍存在,重複建設、盲目投資、不合理購置、濫用或閒置財政資源的弊端在預算管理中屢見不鮮。
三、我國公共機構與非營利組織綜合預算的完善
借鑑美國非營利組織綜合預算體系,結合我國國情,進一步改革與完善我國非營利組織綜合預算體系的基本思路:
(一)建立嚴格統一、公正透明的預算體系
具體包括:
(1)架構基於新公共管理模式下包括立法機構、預算管理部門、預算資金使用部門、利益集團和社會公眾等各預算利益主體之間適當參與預算編制、審批、執行、監督、評價等各環節的預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完整統一、公開透明、事前確定、嚴格執行、講求績效、可以問責的預算管理運行機制,逐步形成一套預算有標準、審批有原則、執行有約束、監督有威力、評價有指標的科學、規範的現代預算管理模式。
(2)理順預算管理形式。有條件的全額預算管理單位應逐步向差額預算管理單位過渡,有條件的差額預算管理單位應逐步向自收自支管理單位過渡,有條件的自收自支管理單位應逐步向企業管理過渡,不再納入國家財政預算,從而國家財政預算管理也不需再涵蓋此類事業單位預算。(3)構建科學、完善的政府會計體系。
借鑑國外經驗,參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財政透明手冊》和《政府財政統計手冊》,參考《國際公共部門會計準則》,建立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能充分反映政府財務狀況、營運績效和現金流量的包括現行預算會計中的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和行使政府職能的事業單位會計以及參與預算執行的國庫會計、收入征解會計和基建撥款會計共同構成的政府會計體系,為預算管理提供從理論到實踐的基礎制度依據。
(二)預算內容全面完整
綜合預算要求預算單位在編報預算時把其所掌握的所有政府性財力,包括稅收與非稅收入、預算內資金和預算外資金,全部列入預算中,保證預算的完整性。
(三)規範預算編制行為
加大最佳化收入預算編制力度的同時,以改革與完善預算編制方式為契機,在實行部門預算、零基預算的基礎上,積極引入績效預算模式。細化預算編制,按照內容完整、項目明確、定額科學、程式規範的原則,嚴格按類、款、項、目細化收支項目(預算科目);按照國際慣例,部門預算的各項收支必須嚴格按照規定標準編制,將預算單位或部門支出按照性質、用途分門別類地在預算中單獨編制,詳細說明預算金額和支出標準,並根據有關的支出標準,按照零基預算的方法編制各項支出的具體內容;同時,對經費性支出實行定員定額,對專項經費要根據事業發展需要和財力,分輕重緩急予以安排;改變過去“一年預算,預算一年”的現象和層層留機動的做法。
(四)最佳化財政預算支出結構,加大對社會保障性支出等國計民生投入力度
積極調整預算支出結構,規範預算支出範圍與方向,強化財政預算公共性。財政資源與財政支出應重點向“三農”、教育、科技、就業、社保、生態環境、節能減排、公共安全和重大基礎設施傾斜,以體現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與和諧建設;確定財政預算價值取向,合理配置財政資源,統籌協調各方利益關係,及時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確保人民民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真正做到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社會和諧。
(五)完善預算審批制度
積極探索預算前評價機制,重大預算項目實行聽證會制度;強化支出標準,實行定員定額和項目庫管理,避免預算分配和審批過程中的“暗箱操作”。
(六)維護預算執行的嚴肅性,避免主觀隨意性
具體而言:
(1)提高預算年初到位率,為預算計畫性和嚴肅性創造良好條件。
(2)建立預算執行與預算編制互動機制,充分調動預算單位加強預算執行管理的積極性,實行預算執行問責制度,將預算執行主體責任落實到各預算單位。
(3)強化預算執行的法律權威性。一方面,進一步完善《預算法》,為預算執行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部門預算經過財政部門審批,人代會審議通過後即具有法律效力,預算單位必須嚴格執行而不能隨意更改。再一方面,財政部門要對預算編制、下達、資金撥付、資金使用的全過程必須依法依規進行監控管理。
(4)以國庫集中收付制度作為預算執行的根本保障。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公共財政管理的基礎性和機制性改革,目的在於預算執行環節的規範化、安全化管理和全程監督。通過國庫集中收付管理體系,進一步規範包括預算指標管理、用款計畫控制、支付申請及審核、支付結算及資金清算、會計核算、資金支付動態監控等預算執行各環節活動過程。
(5)以政府集中採購和“收支兩條線”管理及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為契機,加強和最佳化預算管理。
政府集中採購改革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節約預算資金,提高資金使用率,防範政府集中採購失范行為;“收支兩條線”改革意在解決長期預算外存在的公權部門、單位受物質利益驅動而亂收費、罰沒收入等管理問題;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實質上是政府職能的細化列示,更加清晰完整地反映政府收支全貌和職能活動情況,有利於進一步提高政府預算透明度,強化預算管理與監督。通過政府集中採購和“收支兩條線”及政府收支分類改革,促進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財,整頓財政分配秩序,加強和最佳化預算管理。
(七) 加快透明高效、安全可靠的預算管理信息化系統建設
具體包括:
(1)強化預算基本數據信息統計、收支科目體系、支出標準、項目庫、國庫、會計以及銀行等技術管理支持系統和網路平台建設。
(2)加快預算管理各環節暢通無阻、業務標準統一、操作功能完善、網路安全可靠、覆蓋所有財政預算資金、輻射各級財政部門與預算單位和預算單位與各下屬部門(或單位)、財政部門與政府採購部門以及供應商之間的實時預算監控和數據動態與交流的財政預算管理信息系統,為加強預算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八)建立科學規範的財政預算績效評價體系
具體包括:
(1)財政預算績效評價體系技術線路。通過制定明確、合理的財政預算績效目標,建立科學、規範的財政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對績效目標的實際效果實施事前、事中及事後的考核與評價,運用評價結果,不斷提高預算編制與管理水平。
(2)財政預算績效評價體系內容。科學、規範的財政預算績效評估體系應著眼於績效評價的主導理念,即:變短期為長期、變靜態為動態、變經濟效益為社會效益等方面的業績評價,績效評價內涵包括定性與定量,從投入、過程、產出和效果來架構財政預算績效評價指標。從世界範圍看,對於績效評價,越來越重視財務、經濟、技術、環境和社會福利(公平)等各方面對財政預算目標、結果及影響進行的綜合性考核與評估。績效評價內容為5E(經濟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ess、公平equity、環保environmental protection)。財政預算績效評價的經濟性指建立高效低耗的公共財政支出機制,使其達到確保公共服務數量和質量的條件下耗費資源的最小化,即效益既定條件下的成本最小化;效率性是指投入財政資源和產出的服務或其他成果之間的關係,即成本既定條件下的效益最大化;效果性是指基本公共均等化目標實現的程度和實際取得的成果之間的關係,即成本(財政資源投入)一定條件下的效益有無或者大小情況,即是否實現了基本公共均等化的既定目標,財政預算效果性評價除制度性定量指標外,還包括人民民眾的心理性收益、安全感收益、居民滿意度、社會秩序改善等社會績效定性指標;公平性原則指的是效果(如服務的數量和貨幣化的收益)和努力(如貨幣成本)在社會群體中的不同分配,作為一個衡量性指標,關心的是“接受服務團體或個人是否都受到公平的待遇”;環保性主要是指經濟發展規劃是否符合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社會和諧的環保評估質量標準。5E相輔相成,系統、全面、綜合地評價財政預算績效狀況。
(3)財政預算績效評價指標路徑模式。(如圖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