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鴕鳥馬塞亞種

非洲鴕鳥馬塞亞種

非洲鴕鳥馬塞亞種(學名:Struthio camelus massaicus)鴕形目鴕鳥科的鳥類,是非洲鴕鳥的亞種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種鳥類。像蛇一樣細長的脖頸上支撐著一個很小的頭部,上面有一張短而扁平的、由數片角質鞘所組成的三角形的嘴,主要特點是龍骨突不發達,不能飛行,後肢粗壯有力,適於奔走,生括於非洲的沙漠草地和稀樹草原地帶;成鳥身高可達2 . 5 米,雄鴕鳥體重可達150千克。因其羽、皮及肉等都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有生長快、繁殖力強、易飼養和抗病力強等優點,因而在世界許多國家被人們廣泛馴養。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非洲鴕鳥馬塞亞種體長約為183—300厘米,身高240—280厘米,體重130—150千克,雌鳥稍小。長相很奇特,像蛇一樣細長的脖頸上支撐著一個很小的頭部,上面有一張短而扁平的、由數片角質鞘所組成的三角形的嘴,上嘴沾黃色,下嘴略呈粉紅色,還有兩隻如同青蛙眼一樣的褐色大眼睛,炯炯有神。軀幹粗短,胸骨扁平,沒有龍骨突起,上面生有一對顯得與身體很不相稱的短翅膀,已經退化,沒有飛羽,不能飛翔,只是在繁殖期雄鳥向雌鳥求愛時就必須炫耀雙翅的羽毛,在孵化期和育雛期成鳥要展開雙翅使卵或雛鳥不致於受到熾熱的陽光的曝曬,還能張開來壯大自己的聲勢,嚇唬敢於進犯之敵,此外在迅速奔跑時也要展開雙翅,以維持身體的平衡,若是順風還能起到船帆的作用。尾羽蓬鬆而下垂,每個尾椎骨都呈分離狀。腿很長,十分粗壯,有一部分裸露無羽,呈粉紅色,腳也極為強大,趾的下面有角質的肉墊,富有彈性並能隔熱,適於在沙地中行走或奔跑。趾僅存2枚,即第三趾和第四趾,是鳥類中趾數最少的,第三趾強大而且具爪,第四趾小而無爪。在羽小枝上沒有小鉤,所以全身的體羽柔軟而蓬鬆。雄鳥和雌鳥的羽色有所不同,雄鳥的體羽主要為黑色,雙翅及尾部的尖端有白色的漂亮長羽,頸部呈肉紅色或鮮藍色,上面覆有棕色絨羽,雌鳥的體羽均呈灰褐色。
非洲鴕鳥馬塞亞種非洲鴕鳥馬塞亞種
該亞種為紅頸鴕鳥,頭頂具羽毛。雄鳥預部和何大腿為粉幻色,繁殖季節變為紅色。腿部亮粉紅色。尾羽污白色,略帶渴色或紅色。在頸的大約l/3 處沿著黑色體羽替代裸皮處有意小圈白色羽毛。

生活習性

非洲鴕鳥馬塞亞種主要棲息於荒漠、草原和灌叢等地帶,其中索馬里亞種有時進入濃密的荊棘灌叢中,在西南非洲甚至還見於陡峭的石質高原上。因為有發達的氣囊和良好的循環系統來調節體溫,所以能夠適應乾旱的氣候,具有異常的耐熱性,即使氣溫高達56℃仍然能在酷暑的日光下尋覓食物,也可以幾個月不飲水。活動最為頻繁的時間還是在清晨和黃昏。叫聲響亮而重濁,如同獅吼一般,性情機警而多疑,聽覺、視覺都很靈敏。喜愛結群,通常為10—15隻,如有雛鳥和幼鳥時可以達到40—50隻,隨著食物的豐歉過著遊蕩的生活,還喜歡與斑馬、羚羊、長頸鹿、角馬等草食性獸類混在一起覓食,這樣就能吃到斑馬等大型獸類驚起的昆蟲、小型齧齒動物和爬行動物等。
非洲鴕鳥馬塞亞種身軀高大,脖子長,目光銳利,並且在群體覓食的時候,每隻鳥抬頭的間隔時間是不規則的,此起彼伏,因此總是有一些個體在抬頭張望,這樣就可以及時地發現敵害,並且通報其他動物迅速躲避。它們在沙漠中奔跑的速度很快,每一步的距離可達3.5米,持續奔跑的速度為每小時50公里,能奔跑5分鐘以上,衝刺速度為每小時超過70公里以上,還能夠跨越5米多高的障礙。喜歡飲水和沐浴。
食性很雜,但以植物的莖、葉、果實等為主,特別是開花的灌木,寄生的匍匐植物,地面蔓生的葫蘆科植物和野生無花果等,也吃昆蟲、軟體動物、小型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等,同時吃進一些砂粒,以幫助消化。有趣的是,在其腸胃中還能發現釘子、硬幣、瓶蓋、繩子,甚至鑽石等雜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肯亞南部到坦尚尼亞。

繁殖方式

婚配為一雄多雌,一般1隻雄鳥配3—5隻雌鳥。築巢於地面,所有的雌鳥將卵生在同一個巢穴中。每隻雌鳥產卵10-12枚,每窩的卵數可以達到25-30枚。卵大,黃白色,大小為152×203毫米,卵重1300-2000克左右。白天雌鳥孵化,夜晚雄鳥承擔。孵化期為40-42天。雛鳥為早成性。3歲性成熟,壽命為60年。

保護級別

列入《華盛頓公約》附錄Ⅰ。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