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戰慄產熱(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NST),又稱代謝產熱。雖然機體所有組織器官都有代謝產熱的功能, 但代謝產熱以褐色脂肪組織(brown fat tissue)的產熱量為最大, 約占非戰慄產熱總量的70%。非戰慄產熱(NST),是指恆溫動物體內的產熱中,其由骨骼肌以外的代謝過程所產生的熱。NST主要在骨骼肌及褐色脂肪中是通過交感神經末梢所分泌的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的作用產生的,其調節中樞在間腦視丘下部。生出即可站立的動物或冬眠動物,其褐色脂肪組織很發達,所以NST對其體溫的調節具很大的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非戰慄產熱
- 外文名: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
- 簡稱:NST
- 發生在:恆溫動物體內的產熱
- 作用:調節中樞在間腦視丘下部
- 學科類別:遺傳學、生物學
特性,原因,
特性
對生熱作用(thermogenesis)的傳統看法就是,當室外溫度比哺乳動物體溫更低時,褐色脂肪獲得來自白色脂肪的資源並讓它燃燒(NST),或者肌肉節律性地收縮和放鬆,即肌肉戰慄,是這些動物維持體溫的唯一兩種方式。恆溫動物在外部溫度下降時,首先通過NST產熱量增加,待達至界限時,便產生戰慄。在大白鼠和小白鼠等小形哺乳類中其NST很大,與戰慄產熱量幾乎相等,但在人和羊等大動物中卻是很小的。
在小形哺乳類動物中是基於低溫的順應對去甲腎上腺素的產熱反應性而有所增高。
2012年的研究中,一個研究小組發現證據,提示著在正常條件下作為鈣調節泵的肌脂蛋白(sarcolipin),也能夠導致肌肉產生非戰慄性體熱。
原因
人類對寒冷適應性的早期研究包括兩個西伯利亞族群,研究認為這種適應性與一對基因相關。美國芝加哥大學遺傳學家Anna Di Rienzo和她的同事在2010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在寒冷氣候下生活的人群體內往往表現出以更加活躍的形式存在的基因(UCP1和UCP3)。這些基因幫助活躍其自身的非戰慄產熱功能,身體把儲存的脂肪直接轉化為熱量,而不需要經過肌肉運動的化學能轉化或大腦調節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