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工業化

非工業化(Deindustrialization)是指製造業就業比重持續下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非工業化
  • 外文名:Deindustrialization)
  • 定義製造業就業比重持續下降
  • 特點製造業發展停滯等
產生的原因,非工業化的特點,非工業化給對美國的後果,新中國經濟史論,概括,

產生的原因

在工業已開發國家和地區,受非工業化影響最大的主要是一些大城市地區以及那些以資源為基礎、傳統的衰退產業相對集中的老工業基地。這些地區出現非工業化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於大城市地區土地和工資生產成本較高,勞動和環境保護意識較強,加上市中心區生活和環境質量的下降,導致企業家把製造工廠由已開發國家大城市遷移到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甚至遷移到國外;
二是由於資源的枯竭和生產成本的上升,工業已開發國家的一些傳統產業如鋼鐵、造船、工程機械和紡織等,逐步走向衰退。這些衰退產業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業基地,由此導致這些地區製造業出現嚴重的下降;
三是,隨著技術發展,企業可以把生產過程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勞動密集型加工裝配環節,分散到國外工資成本相對低廉的地區,而開發中國家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又加劇了這種趨勢。

非工業化的特點

非工業化有兩個主要特點:其一,製造業發展停滯,美國工業生產值與其增長幅度在過去十幾年迅速下滑;其二,製造業大規模裁員,就業從第二產業轉向服務行業,導致製造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在十年間從15%下降到了10%以下。

非工業化給對美國的後果

“非工業化”給美國經濟帶來兩大嚴重後果。其一,美國製造業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份額不斷縮小。美國2007年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從新興市場國家進口的產品中,約60%來自美國公司設在這些國家的工廠,而且這一比例還在不斷上升。美國進口依賴度的不斷提高,使美國的貿易收支狀況近幾年來迅速惡化。衰落的美國國內製造業,已經不能滿足美國自身的需求,必須仰仗“世界工廠”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支持,從而使全球經濟失衡日益加劇,這一觀點現已得到廣泛認同。
去工業化”的另外一個重要後果,是工資總量的低水平和低增長。製造業就業機會的減少,使工人集中到建築、零售貿易、休閒娛樂和交通運輸等低端服務行業,這些行業的工資水平遠遠低於製造業。此外,由於低端服務行業的進入門檻和藍領工人的教育水平都很低,所以這些職位都不太穩定,工資增長也很緩慢。

新中國經濟史論

――對“非西方工業化道路”的一個初步考察 新中國早期的快速工業化過程,與西方國家以私人資本主導工業化的歷史經驗完全不同,是國家主導型的“非西方的工業化道路”。這就使得新中國早期的經濟發展,與建立在西方國家工業化經驗基礎上的經濟學知識積累,缺乏明確的對應關係,相應地,研究新中國早期的經濟問題,如果把研究視野局限在西方經濟學理論的認識框架里,肯定無法給出適當的理解和評價。
新中國與西方經驗的明顯區別在於:工業化進程的主導力量是政府而非私人資本,經濟主體勞動者的地位也與市場競爭條件下的私人企業極為不同,而且中國的資源稟賦也與西方國家完全不一樣,特別是體現在勞動力、土地和資本的存量和相對價格都不一樣。由於中國主流經濟學家們多年來過分執著於西方經濟學理論,因而未能對新中國的經濟建設歷程作出適當的總結。
主流經濟學家們強烈表現出想要壟斷“改革的解釋權”的意願,但是對於“改革”本身的認識卻很可憐,吳敬璉在回顧經濟學界幾次重要會議的文章中間透露,他們在理論上基本是靠“道聽途說”和“現炒現賣”來提出政策主張的,並沒有對於發展中國經濟的全面認識和通盤考慮。人們今天普遍認識到改革的結果是“醫療改革不成功”、“市場換技術的構想失敗了”、“企業改革把企業徹底改垮了”,只要想想主流們在理論上心中無數,在對中國經濟現實的把握上又是以一知半解的西方理論進行“生搬硬套”的,那么,這樣一場“盲人騎瞎馬”的摸索走到今天,確實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概括

主流經濟學家們至今仍然拒絕對過去的歷史,作出起碼的反思和總結,而且還以扣“反改革”帽子為手段,阻撓別人對改革歷程作出適當的反思。這其實也很好理解,他們為了掩蓋自己的無能,總是要做點什麼才好,“面子”也許不無價值;特別是今天主流們的學術地位,已經聯繫著他們個人巨大的職業利益,因此“反思改革”就有打破主流們“話語權壟斷地位”的危險。由於認真總結和反思新中國過去的經濟建設歷程,與主流們的職業利益相矛盾,因此總結工作就只能由主流之外的人士來承擔了。
對於中華民族而言,有更重要的利益高於主流經濟學家們的職業利益總和,也高於主流和非主流的分歧。總結和反思工作,對於我們正確地把握過去、現實和未來卻越來越重要。客觀上就需要有人作一些開拓性的工作,因此老田就不揣鄙陋,作出一些嘗試性的工作。由於過去在理論建設方面所存在的欠缺,對於社會主義工業化歷程的總結從來沒有上升到理論高度,因此我們今天對新中國的經濟建設作出總結和反思,將不得不更多地求助於對經驗和現實的記錄和敘述。注重事實和經驗,顯然是認真總結歷史的起點,如果簡單地套用某種現成的理論,對於那些無法適應既定理論的現實,就不得不進行加工和扭曲,這樣的總結工作就肯定顯得“削足適履”了。我的總結工作,將始終把中國的快速工業化進程、技術進步的條件、中國的資源稟賦管理成本問題,作為分析的主要線索。
國內已經出版的各種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在敘述方式和內容安排上,多未能突破“宣傳提綱”的局限,共同點是聲稱“社會主義好、公有制好、計畫經濟好”,再後來,這些教材按照“時代要求”不得不加上市場經濟的內容,明顯地具有“理不直、氣不壯”的特點,結果作為宣傳提綱都已經不合格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