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背景
1975年6月5日至6日,在蓋亞那首都喬治敦舉行的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區國家部長級會議上決定建立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區國家集團。會議通過的《喬治敦協定》規定保證實現
《洛美協定》的目標;在成員國之間以及全體開發中國家之間,促進更大範圍和更密切的
貿易、
經濟和
文化聯繫,加強經濟合作,推動世界經濟新秩序的建立。
主要活動
1975年6月5日至6日,在蓋亞那首都喬治敦舉行的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區國家部長級會議上決定建立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區國家集團。會議通過的《喬治敦協定》規定保證實現《洛美協定》的目標;在成員國之間以及全體開發中國家之間,促進更大範圍和更密切的貿易、經濟和文化聯繫,加強經濟合作,推動世界經濟新秩序的建立。這個集團和
歐洲經濟共同體通過
談判,在1975年2月簽訂《洛美協定》,簽署的成員國為46個。
1979年10月續簽第二個《洛美協定》時,參加該集團的成員國為63個。
1984年12月續簽第三個《洛美協定》時,成員國達66個。這個集團的主要機構是部長理事會和大使委員會,並有秘書處設在布魯塞爾,該集團同歐共體之間設有工業發展中心、
農業和鄉村合作技術中心等機構。
1989年12月簽署了第四個《洛美協定》,有成員85個,1990年3月1日起生效,有效期10年。其核心內容是歐洲在協定期間向非加太地區國家提供經援和貿易優惠,幫助這些國家進行
經濟結構調整和解決
債務危機。
2000年6月23日,
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區國家集團77個成員國和歐洲聯盟15國在貝寧首都科托努簽訂《
非加太地區國家與歐共體及其成員國夥伴關係協定》,即《科托努協定》(Cotonou Agreement) 。該協定是《洛梅公約》的後繼者。它與《洛梅公約》的一個最大區別是其夥伴關係擴大至新行動者如市民社會,私營部門,
工會和地方當局。這些將被包括在協商和國家發展戰略規劃中,從而獲得財政資源,並包括在規劃的實施中。
2002年,歐盟開始與非加太國家就《經濟夥伴協定》進行談判。但由於歐盟在新一輪貿易談判中提出的條件令不少非加太國家難以接受,歷時5年的談判因而久拖不決。仍在談判中的《經濟夥伴協定》計畫於2007年年底取代《科托努協定》,從而結束現行的單方面貿易優惠安排。
2004年,第四屆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區國家集團(非加太集團)首腦會議在6月24日結束,會後發表的《馬普托宣言》敦促歐盟不要在
貿易政策和規則方面給非加太國家產品進入歐盟市場設定障礙。
宣言強烈要求歐盟全面審查其對“
共同農業政策”的改革可能給非加太國家經濟造成的影響,要求歐盟為非加太國家
農產品進入歐盟市場提供便利,尤其要按照有關協定維護非加太集團蔗糖出口國的經濟利益。
2006年12月7日,第五屆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區國家集團(非加太集團)首腦會議在喀土穆開幕。與會國呼籲歐洲國家減免非加太
國家債務,以幫助它們提高生產能力和發展經濟。
本屆首腦會議主席、蘇丹總統巴希爾在開幕式上發言說,沉重的
債務負擔已成為非加太國家在
經濟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難以逾越的障礙,並繼續加大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
2008年10月2號,第六屆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區國家集團(非加太集團)首腦會議在加納首都阿克拉開幕,70多個成員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代表出席了會議。
非加太集團主席、蘇丹總統巴希爾在開幕式上說,這一峰會召開於歷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時刻,即全球正面臨石油和食品價格的急劇上漲。
本次非加太集團首腦會議將主要討論食品和
能源問題,預計全球
金融危機及其對開發中國家貿易和援助所造成的影響也會成為會議的主要議題之一。此外,歐盟與非加太集團成員之間有關《經濟夥伴協定》談判問題同樣也將是會議的重要議題。
2012年12月17日報導,第七屆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國家集團(ACP)首腦峰會14日在赤道幾內亞首都馬拉博落下帷幕,會後發表了
非加太國家集團馬拉博宣言。
本屆峰會主要達成兩點共識:一是儘快從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三個地區分別選出一位國家元首作為代表,成立一個由三位國家元首組成的非加太國家集團新領導機構。新成立的領導機構將就非加太國家集團的新架構提出具體建議,新架構將促進非加太國家集團內部的一體化建設,並進一步捍衛非加太國家集團的整體利益;二是呼籲與歐盟建立更加平衡的夥伴合作關係。
2012年12月13日,赤道幾內亞馬拉博 -糧農組織與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非加太)國家集團將結為
戰略夥伴,共同致力於在該集團79個國家範圍內抗擊飢餓和貧窮,促進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管理。
成員
截至2008年有79個成員(48個非洲成員,16個加勒比成員,以及15個太平洋成員):
其中非洲地區48國:衣索比亞、安哥拉、貝寧、波札那、布吉納法索、蒲隆地、赤道幾內亞、多哥、厄利垂亞、維德角、甘比亞、剛果(布)、剛果(金)、吉布地、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加納、加彭、辛巴威、喀麥隆、葛摩、象牙海岸、肯亞、賴索托、賴比瑞亞、盧安達、馬達加斯加、馬拉威、馬里、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南非、尼日、奈及利亞、獅子山、塞內加爾、塞席爾、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史瓦濟蘭、蘇丹、索馬里、坦尚尼亞、烏干達、尚比亞、查德、中非
加勒比地區16國:安提瓜和巴布達、巴貝多、巴哈馬、貝里斯、多米尼加、多米尼克、格瑞那達、蓋亞那、聖基茨和尼維斯聯邦、聖露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蘇利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牙買加、海地、古巴;
太平洋地區15國:巴布亞紐幾內亞、斐濟、吉里巴斯、索羅門群島、湯加、吐瓦魯、萬那杜、薩摩亞、馬紹爾群島、庫克群島、諾魯、帛琉、紐埃、密克羅尼西亞、東帝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