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靜修集,靜修文集傳本,
靜修集
〖靜修集〗三十卷。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應召入朝,為承德郎、右贊善大夫。不久藉口母病辭官歸。母死後居喪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劉因為官,他以疾辭。死後追贈翰林學士、資政大夫、上護軍、追封“容城郡公”,謚“文靖”。明朝,縣官鄉紳為劉因建祠堂。
劉因曾自訂《丁亥詩集》五卷,余皆盡焚而不存;及其卒後,門人、故友搜其遺稿,得《樵閹詞集》一卷,《遺文》六卷,《拾遺》七卷,最後楊俊民又得《續集》二卷,一例編輯,合成一帙;後房山賈彝又增入《附錄》二卷,總成三十卷,至正中,由官署為之刊行。是為今傳本。作為一代名儒,劉因推崇程朱理學,其思想在此書的《遺文》、《拾遺》等部分有比較全面的反映。
在人性論上,他贊同自孟子以來的唯心主義性善說。認為“君子立心之初,曰為善,而不為惡;曰為君子。而不為小人,如是而已”,在《希聖解》中,他闡述了自己的唯心主義宇宙觀,認為“天地之間,理一而已,其厥中,散為萬事,終焉而合,復為一理”。意即自然界中的一切變化都在於“理”的聚散分合,而變化的過程亦不外是由“理”始。最後又終於“理”始,他提出了“天地,人也;人,天地也”的命題及“聖賢,我也;我,聖賢也”的命題,認為只要“人之所鐘”,潛心而為,人人都能通達聖賢之哉,“子受天地之中,稟健順五常之氣,子之性,聖之質;子之學,聖之功,子猶聖也,聖猶子也”
靜修文集傳本
傳本主要有《四庫全書》本,《朗輔叢書》本題《靜修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