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特色
山歌調、擔水歌調和三音歌調等。其歌詞多為七言四句,內容涉及歷史傳說、祭祀禮儀、
生產勞動、婚姻戀愛、勸事說理、唱詠風物等諸多方面。其音樂的音律和音程既不同於其他地方的
苗族民歌,也不同於鄰近的
侗族民歌和漢族民歌,有鮮明的個性和特點。演唱採取由低至高、由輕至重、由少至多的遞進形式,多以單人低聲部起歌,其他聲部先後進入,多個聲部相互交替流動。
靖州苗族歌有《
山歌》、《擔水歌》、《
茶歌》、《
三歌》等曲目。演唱語言主要使用當地
苗族土語(酸話)。其歌唱活動往往與
苗族民俗緊密相聯,彼此融為一體。
歌曲分類
茶歌
酒歌是
苗族人民喝茶、飲酒時所唱的歌曲。
苗族人民生性豪爽,熱情好客,在各類喜事活動的宴
席上均以歌助興,他們用歌相互祝賀,相互誇讚,表明結交之誠,抒發友愛之情。系群體對唱,並帶有賽歌性質,曲調嘹亮奔放,激越昂揚,富有氣勢。和聲以半協和聲為主,和歌時腔調多變且有規律,可唱出多個聲部來。具有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從中能表露出苗家人粗獷、豪爽的性格。
山歌
也稱情歌,是
苗族男女青年"坐茶棚""玩山"
談情說愛,交流感情對唱的歌。在三鍬
苗族,每個村寨附近都有一個專供青年男女自由社交的場所,叫做"茶棚"。每逢農曆"戊日",苗家姑娘便穿新戴銀,三三兩兩的在寨邊等著外寨水伙子來茶棚對歌。男女各坐一方,形式有唱有和,韻律有起有落,節拍有快有慢。茶棚對歌達到高潮時,全寨男女老少到茶棚邊圍觀聆聽,歌聲、笑聲、掌聲連成一片,一派幸福喜悅的情景。經過初次會歌后,男女青年還要多次相約到"茶棚"對唱,逐漸建立感情後,姑娘小伙會互贈信物,私定終身。
苗族男女青年把對歌地點選在百花盛開的草坪里,垂柳依依的小溪旁,古樹參天的山坡上稱之為玩山。每逢對歌日,周圍幾十里,甚至上百里的青年男女先後來到對歌地點,成雙結對地唱
山歌。有時叔伯、哥嫂也來聽歌,給晚輩或弟妹壯膽出主意。在坐棚和玩山對歌中,
苗族男女青年有時還用木葉來伴奏,更能產生錦上添花的效果。
苗族山歌內容最為豐富,除了用歌聲來問姓,討花戴表達愛慕之意,追戀之情外,還用歌聲來盤古問今,互考才智。
苗族山歌歌唱時,低聲部先起歌,中、高聲部後進入,歌聲悠揚婉轉,韻律優美,屬於復樂段。結構嚴謹,一氣呵成。樂句拉腔中幾個聲部相互交流,有極強的動感。
擔水歌
是
苗族男女青年結婚的第二天,
新娘到井邊擔水過程中所唱的歌曲。擔水時男方要選出三個後生,陪同
新娘和
伴娘前去,
新娘在
伴娘和後生的陪同下,挑著水桶,唱著擔水歌緩緩而行,每走五六步,便要停下來男女對唱一段。雖然水井不遠,但一唱一和至少要兩個多小時才能結束這一活動。演唱時,為一人講歌,二人和歌。講"實際是吟唱,口語性強;和歌中又分為領唱和拉腔。和歌中的領歌為起歌,有起腔定調的作用;和聲音程為大、小三度、純四度,旋律多為級進,這種
民歌曲調琅琅上口,情緒較為開朗。
靖州苗族傳統樂器比較多,有
嗩吶、
長號、
蘆笙、牛角、
海螺、
笛子等。
苗族的高音
嗩吶,在音量、音色方面,獨具風格。調式多樣,曲牌有上白種之多。吹起來聲音高昂、清脆、宏亮,變化無窮。苗家的鑼、鼓、鈸、鈴等傳統打擊樂器也頗具特色。多種樂器配合演奏,響亮異常,氣氛熱烈,更能調動人的情趣。此外,吹木葉也是
苗族、尤其是苗族青年的特長。吹法是摘木葉橫夾於口,吹氣使木葉顫動發音,聽起來清脆悅耳,頗有情趣,也有吹、唱結合的,更能產生景上添花的效果。
文化價值
苗族歌鼟作為一種在特殊地域和特殊族群中使用的民間歌種,其價值主要有三點:
1、學術價值:在中國
民歌中,多聲部
侗族大歌已為世人認知,而多聲部
苗族歌鼟卻不見經傳,兩者同處同一地區流行至今,並且又有本質的區別,無論從音樂方面,還是從歷史、民俗、語言學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2、藝術價值:體現在它獨特的旋律及和聲的音程關係上,是對立與統一的結合體,是勞動人民天才的藝術創造力所形成的奇特藝術現象,更是當今音樂創作難得的借鑑、參考之本。
3、實用價值:發掘、搶救、保護
苗族歌鼟,對“鍬里”地區乃至整個少數民族地區的
精神文明建設,豐富苗族民眾文化生活,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少數民族地區全面發展,構建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歷史傳承
然而,隨著鍬里地區交通和通訊的發展,當地
苗族與外界長期相對隔絕的狀態被打破,苗族歌賴以生存、發展的傳統文化空間在迅速萎縮;重要的歌師、歌手逐年遞減,當地苗族同胞對歌的興趣日益淡漠,苗族歌及其代表苗族傳統文化正面臨著後繼無人,瀕臨失傳,被外來文化和現代文化同化的巨大危險。
為了將已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公示名單的
靖州苗族歌鼟進一步發揚光大,
湖南省靖州苗族
侗族自治縣採取了多項緊急搶救措施。他們一方面請來多位國內民族民俗專家深入苗鄉蒐集整理古曲、古舞,另一方面又多方籌集資金在該縣農村中國小開辦培訓班,聘請當地擅長
苗族歌鼟的民間藝人專門教授歌鼟技藝及苗族各項傳統文化。該縣
苗族歌鼟少年班至今已初具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