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縣誌(1988~2007)

靖安縣誌(1988~2007)

《靖安縣誌(1988~2007)》是靖安縣誌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靖安縣誌(1988~2007)
  • 作者:靖安縣誌編纂委員會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
  • ISBN:978754930242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一、本志為1989年版《靖安縣誌》(簡稱前志)的續志,上限為1988年,下限為2007年,大事記則延伸至2009年。為與前志銜接,某些事情適當上溯。 二、本志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力求全面、客觀、系統地記述靖安縣的歷史與現狀,力求比較客觀地記述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新變化、新事物和新成就,力求體現時代特點和地方特點。堅持志書的資料性文獻屬性,為存史、資政、育人服務。

作品目錄

封面
靖安縣誌
編纂人員
序言
凡例
圖片
靖安縣政區圖
靖安縣城區
靖安縣城府瞰照
北河春光
塘里夏雲
諶母秋色
洪屏冬雪
1996年7月,中共江西省委書記吳官正(中)到靖安調研。圖為在靖安賓館會見縣領導班子成員時作指示。
1992年8月,中共江西省委書記毛致用(前排中)到靖安考察。圖為在江西第二機引農具廠與廠長交談。
2002年9月,中共江西省委書記孟建柱(右一)到靖安考察。圖為在寶峰鎮水稻田間與農民交談。
2004年5月,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周鐵農(前排右一)到靖安考察民革支部工作。圖為視察三爪侖國家級森林公園時題詞。
1999年5月,中共江西省委書記舒惠國(左一)視察江西省林產品展銷會靖安展區。
2005年5月,中共江西省委副書記、常務副省長吳新雄(前排中)到靖安考察。圖為在南特(集團)公司了解生產情況。
2004年7月,中共江西省委副書記傅克誠(前左一)到靖安考察。圖為在三爪侖了解旅遊發展情況。
2008年7月,中共江西省委副書記王憲魁(中)到靖安考察。圖為在江西天合新材料有限公司了解硬質合金生產情況。
2007年10月,中共江西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陳達恆(左三)到靖安考察。圖為視察東周墓葬出土文物。
2005年8月,中共江西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書記舒曉琴(女)到靖安考察。圖為在香田鄉行政服務中心了解社會保障工作情況。
2010年3月,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凌成興(中)到靖安考察。圖為在洪屏了解洪屏電站籌建情況。
2004年4月,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彭篦生(左三)到靖安考察,圖為在羅灣鄉白茶基地了解白茶生產情況。
1997年7月,中共宜春地委書記危朝安(左一)到靖安考察。圖為在洪屏會見前來考察抽水蓄能電站站址的水電專家和領導。
2008年4月,中共宜春市委書記謝亦森(中)到靖安考察。圖為在靖安中學了解校舍建設情況。
收割機收割水稻(2005年)
板田油菜(2005年)
蔬果大棚(2007年)
羅灣白茶園(2007年)
籠養蛋雞(2004年)
娃娃魚(大鯢)放流(2005年)
煙竹周家羅漢松(2007年)
駱家坪原始森林(2004年)
縣直屬機關幹部在高湖植樹(2008年)
中華秋沙鴨(2007年)
靖安椪柑(2004年)
仁首板栗(2004年)
江西洪屏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動員大會(2010年6月)
小灣發電廠機房(2003年)
縣供電公司電力調度室(2008年)
羅灣水庫大壩(2007年)
架設高壓輸電線路(2007年)
南特(集團)公司產品——小型挖掘機(2005年)
天合公司硬質合金生產車間(2007年)
合力電光公司節 能燈生產線(2005年)
鄧氏園林(集團)公司木藝產品(2005年)
縣工業園區A區(2005年)
老靖安大橋(2009年)
沿河西路(2007年)
清華文化廣場(2008年)
新靖安大橋(2009年)
寶峰大道(2009年)
清華大橋(2009年)
鐵門塹盤山公路夜色(2007年)
東門口(2007年)
務前角(2007年)
解放堰壩下(2008年)
新靖安大橋頭(2007年)
清湖商住樓群(2007年)
江鎢度假村(2007年)
金羅灣度假村(2007年)
況鐘園林(2007年)
笑佛山莊(2008年)
白沙坪度假村(2007年)
洪屏吊崖瀑布(2007年)
皮筏漂流(2006年)
焦坑瀑布(2005年)
弩崖風光(2005年)
竹林中的小木屋(2006年)
2005年椏柑推介會踩街
2005年豐椪柑賽獲獎大嫂
美國、印度、喀麥隆等國家的遊客參加2006年漂流文化節
2006年漂流文化節漂流比賽賽場終點
2006年漂流文化節大型踩街活動
移動公司門市(2007年)
中國銀行雙溪支行門市(2009年)
日新超市(2009年)
東風家電城(2010年)
江鎢度假村賓館大堂(2006年)
清湖花園酒店餐廳(2009年)
①靖安中學校園(2008年)
②靖安縣中心國小校園(2008年)
③靖安三中校園(2008年)
④學生們操作電腦(2006年)
⑤美籍教員Paul和奇卡幼稚園小朋友在一起(2006年)
縣中醫院層流淨化手術室(2009年)
縣人民醫院住院部(2007年)
上左:高湖鎮中心衛生院(2009年)
上右:縣中醫院西門子雙排螺旋CT(2008年)
全國子宮頸癌早診早治示範基地授牌儀式(2009年)
縣人民醫院HIV初篩實驗室(2008年)
端午節龍舟競賽(2007年)
1997年高湖龍燈隊參加宜春地區舞龍比賽
“夕陽紅”鼓隊(2007年)
腳踏車公路賽(2006年)
全民健身活動啟動儀式之大型廣播體操表演(2006年)
2010年全民健身日活動——健身氣功八段錦表演
寶峰禪寺(2007年)
東周圓形金器飾物(2007年)
東周墓葬發掘現場——吊棺(2007年)
考古工作者清理東周墓葬出土的紡織品(2007年)
丙戌穀雨娃娃魚詩詞吟唱會
璨都民間馬燈表演(2008年)
靖安縣圖書館(2009年改建)
靖安縣博物館(2009年改建)
2005年“七一”歌詠大賽在城中花園舉行
版畫《山林》作者:謝克明
隸書《菜根譚旬》作者:舒信華
攝影《同是親密接觸》作者:劉新宇
竹雕三層鏤空雕筆筒作者:蔡長遠
戲曲電視劇《況鐘明斷十五貫》
1988~2007年靖安縣生產總值折線圖
1988~2007年靖安縣財政收入折線圖
1988~2007年靖安縣固定資產投資額折線圖
1988~2007年靖安縣三次產業各占比例折線圖
目錄
總述
大事記
昌銅高速公路在建項目與原規划走向示意圖
卷一 建置 區劃
第一章 位置 面積
第二章 建置 隸屬
第三章 行政區劃
卷二 自然環境
第一章 地質 地貌
第一節 地層
第二節 岩漿層
第三節 構造
第四節 地貌
第二章 山脈 河流
第一節 山脈
第二節 河流
第三章 氣候 物候
第一節 氣候
第二節 物候
第三節 災害性天氣
第四章 自然資源
第一節 土地資源
第二節 水資源
第三節 植物資源
第四節 動物資源
第五節 礦物資源
第五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氣象災害
第二節 地質災害
卷三 人口
第一章 人口規模
第一節 人口普查及其總量
第二節 人口分布與密度
第二章 人口構成
第一節 性別構成
第二節 年齡構成
第三節 文化構成
第四節 民族構成
第五節 職業構成
第六節 姓氏
第七節 家庭構成
第三章 人口變動與流動
第一節 自然變動
第二節 遷徙變動
第三節 人口流動
第四章 人口控制
第一節 機構與隊伍
第二節 管理機制
第三節 宣傳教育
第四節 技術服務
第五節 依法行政
第六節 利益導向
卷四 鄉鎮概況
雙溪鎮
仁首鎮
寶峰鎮
高湖鎮
璨都鎮
香田鄉
水口鄉
羅灣鄉
中源鄉
雷公尖鄉
三爪侖鄉
卷五 農業
第一章 農業體制改革
第一節 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第二節 農村稅費改革
第三節 農村財務管理制度改革
第四節 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
第五節 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第二章 種植業
第一節 耕地勞力
第二節 作物栽培
第三節 品種更新
第四節 植物保護
第五節 作物產量
第三章 園藝
第一節 茶葉
第二節 水果
專記:中國碰柑之鄉
第三節 藥材
第四節 蠶桑
第五節 蔬菜
第四章 畜牧
第一節 畜牧品種
第二節 畜禽飼養
第三節 動物防疫及檢疫
第五章 水產
第一節 養殖水域及種類
第二節 養殖技術與捕撈
專記:中國娃娃魚(大鯢)之鄉
第三節 漁政管理
第六章 農業綜合開發
第一節 土地治理項目
第二節 產業化經營項目
第三節 農村沼氣工程
第七章 農業機械
第一節 農業機械推廣
第二節 農業機械銷售
卷六 林業
第一章 林業體制改革
第一節 集體林業產權制度改革
第二節 經營體制改革
第三節 服務體系建設
第二章 森林資源
第一節 面積蓄積量
第二節 種類與分布
第三節 資源普查
第三章 森林培育
第一節 植樹造林
第二節 林業重點工程項目建設
第三節 森林撫育
第四章 森林保護
第一節 資源保護
第二節 護林防火
第三節 有害生物防治
第四節 珍稀樹木保護
第五節 野生動物保護
第五章 木竹經營
第一節 採伐運輸和銷售
第二節 綜合利用
第六章 國有林場(站)
卷七 工業
第一章 工業企業體制改革
第一節 工業管理機構沿革
第二節 國有工業企業體制改革
第三節 城鎮集體工業企業體制改革
第四節 鄉鎮企業體制改革
第五節 民營工業發展
第二章 工業門類
第一節 有色金屬採掘與加工工業
第二節 機械工業
第三節 木竹加工工業
第四節 化學工業
第五節 紡織服裝工業
第六節 印刷包裝工業
第七節 食品工業
第八節 建材工業
第九節 電器工業
第三章 工業園區
第一節 園區建設
第二節 園區管理
第三節 人園企業
第四章 招商引資
第一節 招商機構
第二節 最佳化招商環境
第三節 引進項目及資金
卷八 交通 運輸
第一章 公路建設
第一節 省道 縣道
第二節 鄉村公路
第三節 橋樑
第二章 運輸
第一節 客運
第二節 貨運
第三章 交通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路政管理
第三節 運輸管理
第四節 公路規費徵收管理
卷九 水務 電力
第一章 水利設施
第一節 河道整治工程
第二節 防洪保全工程
第三節 引水工程
第四節 蓄水工程
第五節 農村飲水工程
第六節 水土保持工程
第二章 水務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水政管理
第二節 水利工程管理
第三節 水電工程管理
第四節 防汛抗旱
第三章 自來水生產和供應
第一節 自來水廠建設
第二節 水質檢驗與監督
第三節 自來水供應
第四章 發電
第一節 羅灣水電廠
第二節 縣水電公司 發電公司
第三節 股份 民營發電公司(站)
第四節 洪屏抽水蓄能電站
第五章 供電
第一節 供電體制變革
第二節 電網建設
第三節 供用電管理
卷十 城鄉建設 環境保護
第一章 城鄉建設規劃
第一節 縣城規劃
第二節 鄉村規劃
第二章 縣城建設
第一節 縣城規劃區土地開發利用
第二節 街道
第三節 排水工程
第四節 廣場
第五節 集貿市場
第六節 建築風格與典型建築
第三章 鄉村建設
第一節 集鎮建設
第二節 新農村建設
第三節 三峽移民住宅建設
第四章 城市管理
第一節 機構 隊伍 設備
第二節 市政設施管理
第三節 市容管理
第五章 建設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建築市場管理
第三節 建設項目管理
第四節 施工管理
第五節 建築質量監督
第六節 裝飾裝潢行業管理
第六章 房地產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住房制度改革
第三節 房地產管理
第四節 商品房開發
第七章 建築業
第一節 縣綜合勘察設計院
第二節 建築企業 裝備
第八章 環境保護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環境監測
第三節 環境保護宣傳
第四節 環境管理
第五節 生態環境建設
第六節 環境監察
卷十一 郵政 電信
第一章 郵政
第一節 網點 郵路
第二節 業務
第二章 電信
第一節 網點
第二節 電話
第三節 電報 傳真
第四節 網際網路
第五節 其他業務
第三章 移動通信
第一節 移動公司
第二節 聯通公司
卷十二 商業 貿易
第一章 縣辦公有制商業
第一節 商業企業改革
第二節 生豬屠宰和食鹽批發管理
第三節 商業局直屬公司
第四節 大型商場 旅社
第二章 供銷合作商業
第一節 體制改革
第二節 農業生產資料供應
第三節 農副土特產品購銷
第四節 可利用再生資源回收
第五節 煙花爆竹經營和市場監管
第三章 民營商業
第一節 集市貿易
第二節 社會消費品批發零售
第三節 餐飲住宿業
第四節 服務業
第五節 商店選介
第六節 液化石油氣站
第四章 糧油貿易
第一節 糧食流通體制改革
第二節 交易網點與經營者
第三節 糧食購銷
第四節 糧食儲運
第五節 糧油加工
第六節 油脂經營
第五章 對外貿易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進出口貿易
第六章 物資購銷
第一節 物資體制改革
第二節 物資購進與供應
第三節 民爆物資專營
第四節 報廢汽車與再生資源回收
第七章 藥品 菸草 石油批發與銷售
第一節 藥品批發與銷售
第二節 菸草批發與銷售
第三節 石油批發與銷售
卷十三 旅遊
第一章 旅遊規劃
第一節 江西靖安三爪侖國家森林公園總體規劃
第二節 三爪侖省級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
第三節 靖安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第二章 景區 景點
第一節 北河景區
第二節 寶峰寺景區
第三節 盤龍湖景區
第四節 觀音岩景區
第五節 駱家坪景區
第六節 白水洞景區
第七節 虎嘯峽景區
第八節 金羅灣景區
第九節 況鐘園林
第十節 雷家古村群
第三章 旅遊管理與服務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旅遊管理
第三節 旅行社 旅遊公司
第四節 旅遊接待
第五節 旅遊交通
第六節 旅遊娛樂點
第四章 旅遊宣傳與效益
第一節 旅遊宣傳
第二節 旅遊效益
卷十四 財政稅務
第一章 財政
第一節 財政體制改革
第二節 管理機構
第三節 財政收支
第四節 財政管理與監督
第五節 農業“四稅”徵收
第六節 國有資產管理
第七節 國債發行
第二章 稅務
第一節 稅制改革
第二節 主要稅種 稅率
第三節 徵收管理
第四節 稅法宣傳
卷十五 金融
第一章 金融體制改革
第一節 金融管理制度改革
第二節 信貸資金管理改革
第三節 監管體系改革
第二章 銀行和信用社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貨幣
第三節 存款
第四節 貸款
第五節 結算
第六節 外匯業務和代理業務
第三章 保險
第一節 人民保險公司
第二節 人保財險公司
第三節 人壽保險公司
第四節 大地財險公司
卷十六 經濟綜合管理與監督
第一章 計畫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計畫編報
第三節 建設項目審批
第四節 計畫調控
第五節 計畫分配
第二章 統計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統計調查和統計資料整理彙編
第三節 重大普查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企業和個體工商管理
第三節 市場建設和管理
第四節 經濟契約管理
第五節 商標管理
第六節 廣告管理
第七節 消費者權益保護
第八節 經濟違法案件查處
第四章 價格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價格體制改革
第三節 價格調控
第四節 價格指數
第五節 價格監督檢查
第五章 國土資源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第三節 耕地保護
第四節 地籍管理
第五節 土地監察
第六節 礦產資源管理
第六章 審計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財政金融行政事業審計
第三節 企業審計
第四節 農業與資源環保資金審計
第五節 固定資產投資審計
第六節 其他審計
第七節 內部審計和社會審計
第七章 質量技術監督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計量管理
第三節 標準化管理
第四節 產品質量監督和管理
第五節 特種設備安全監察
第八章 安全生產監督與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監管工作
第三節 典型事故調查與處理
第九章 食品藥品監督管理
第一節 監督管理機構
第二節 藥品監督管理
第三節 食品綜合監管
卷十七 中國共產黨靖安縣委員會
第一章 黨員和黨代表大會
第一節 黨員隊伍
第二節 黨代表
第三節 黨代表大會
第二章 全體委員會 常務委員會
第一節 全委會
第二節 常委會
第三節 工作部門
第三章 黨務工作
第一節 組織工作
第二節 宣傳教育
第三節 統一戰線
第四節 農村工作
第五節 政法工作
第六節 黨校教育
第七節 史志編纂
第八節 老幹部工作
第九節 台灣事務
第十節 機關黨建
第十一節 機要 保密
第十二節 來信來訪
卷十八 中國共產黨靖安縣紀律檢查委員會
第一章 全體委員會
第一節 全委會 常委會
第二節 機構
第三節 隊伍
第二章 紀檢 監察
第一節 黨風廉政建設
第二節 糾風正紀
第三節 行政監察
第四節 案件查處
卷十九 靖安縣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章 縣人民代表大會會議
第一節 人大代表
第二節 人民代表大會會議
第二章 常務委員會
第一節 常委會
第二節 決定 決議
第三節 人事任免 述職評議
第四節 執法檢查
第五節 議案 建議辦理
第六節 調查 視察
第七節 指導鄉鎮人大工作
卷二十 靖安縣人民政府
第一章 政府組成
第一節 領導成員
第二節 工作機構
第二章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規)劃編制與執行
第一節 “八五”計畫
第二節 “九五”計畫
第三節 “十五”計畫
第四節 “十一五”規劃
第三章 政務管理
第一節 政務會議
第二節 審批制度
第三節 請示制度
第四節 組織協調
第五節 公文處理
第六節 辦公自動化
第七節 機關事務管理
第四章 人事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編制管理
第二節 公務員制度實施
第三節 人事工作
第四節 幹部聘用
第五節 職稱評聘
第六節 工資改革與福利待遇
第七節 人才交流
第八節 幹部退休
第五章 外事僑務
第一節 外事
第二節 僑務
卷二十一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西省靖安縣委員會
第一章 全體委員會 常務委員會
第一節 政協委員
第二節 全委會會議
第三節 常委會
第二章 參政議政與民主監督
第一節 調查 視察
第二節 諮詢 服務
第三節 提案辦理
第四節 文史資料整理與研究
卷二十二 民主黨派 工商聯
第一章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靖安縣總支部委員會
第一節 組織建立與發展
第二節 自身建設
第三節 主要活動
第二章 靖安縣工商業聯合會
第一節 組織網路
第二節 會員及會員代表大會
第三節 主要工作
卷二十三 人民團體
第一章 靖安縣總工會
第一節 工會全委(擴大)會議
第二節 工會組織 工人文化宮
第三節 主要工作
第二章 共青團靖安縣委員會
第一節 團員和團代會
第二節 組織機構
第三節 主要工作
第三章 靖安縣婦女聯合會
第一節 婦代會及其組織體系
第二節 主要工作
第四章 靖安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第一節 組織體系
第二節 會員和文代會
第三節 創作活動
第五章 靖安縣科學技術協會
第一節 科普網路
第二節 科普宣傳
第三節 老科技工作者協會
第六章 靖安縣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
第一節 組織體系
第二節 代表大會
第三節 主要工作
第七章 靖安縣歸國華僑聯合會
第一節 代表大會
第二節 主要工作
第八章 靖安縣殘疾人聯合會
第一節 代表大會
第二節 主要工作
卷二十四 公安 司法
第一章 公安
第一節 機構 人員 設施
第二節 刑事案件偵查
第三節 經濟案件偵查
第四節 治安管理
第五節 戶政管理
第六節 出入境管理
第七節 網路監督與管理
第八節 看守所管理
第九節 交通安全管理
第二章 檢察
第一節 機構 人員 設施
第二節 刑事檢察
第三節 貪污賄賂檢察
第四節 瀆職侵權檢察
第五節 民事行政檢察
第六節 監所檢察
第七節 控告 申訴檢察
第八節 預防職務犯罪
第三章 審判
第一節 機構 人員 設施
第二節 刑事審判
第三節 民商事審判
第四節 行政審判
第五節 案件執行
第六節 審判監督
第四章 司法行政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法制宣傳
第三節 人民調解
第四節 律師事務
第五節 法律援助
第六節 公證
第七節 司法鑑定
第八節 基層法律工作
卷二十五 軍事
第一章 軍事機構和駐縣部隊
第一節 中國人民解放軍靖安縣人民武裝部
第二節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靖安縣中隊
第三節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靖安縣公安消防大隊
第四節 基層人民武裝部
第二章 民兵
第一節 組織建設
第二節 軍事訓練
第三節 政治教育
第四節 參建活動
第三章 徵兵
第一節 義務兵役
第二節 兵員徵集
第四章 國防教育
第一節 國防知識宣傳
第二節 骨幹培訓
第五章 擁政愛民
第一節 軍(警)民共建
第二節 搶險救災與扶貧幫困
卷二十六 教育
第一章 教育體制改革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學校管理體制改革
第三節 人事管理體制探索
第四節 經費管理體制改革
第五節 推行素質教育
第二章 學前教育
第一節 幼稚園
第二節 學制與課程
第三節 教學 教研
第三章 國小教育
第一節 學校與學生
第二節 學制與課程
第三節 教學 教研
第四章 國中教育
第一節 學校與學生
第二節 學制與課程
第三節 教學 教研
第五章 高中教育
第一節 學校與學生
第二節 學制與課程
第三節 教學 教研
第六章 職業教育
第一節 學校與學生
第二節 學制與課程
第三節 教學科研與實習
第七章 成人教育
第一節 農民文化技術教育
第二節 職工教育
第三節 其他教育
第八章 教師隊伍
第一節 教師總量與結構
第二節 教師待遇
第三節 教師培訓與進修
第九章 校舍 設備
第一節 校舍
第二節 教學設備
第十章 教育經費
第一節 政府撥款和籌集
第二節 學校收費
第三節 勤工儉學
第四節 社會捐助
卷二十七 科學技術
第一章 科技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科技市場管理
第三節 科技人員管理
第四節 科技項目管理
第五節 民營企業科技服務
第六節 科技經費管理
第二章 科技(研)成果與專利
第一節 農業科技 科研成果
第二節 林業科技 科研成果
第三節 工業科技成果
第四節 其他科研成果
第五節 獲獎成果
第六節 專利
第三章 科技普及
第一節 人才培訓
第二節 諮詢服務
第三節 科技下鄉
第四節 科學技術交流
第四章 專項服務
第一節 水文測量與服務
第二節 氣象觀測與服務
第三節 地震預測與服務
卷二十八 文化
第一章 文化藝術事業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民眾文化
第三節 大型展演活動
第四節 文藝創作
專記:中華詩詞之鄉
第五節 民間文藝
第六節 傳統技藝
專記:蔡氏竹雕工藝
第二章 圖書
第一節 經營管理體制
第二節 圖書銷售
第三節 圖書藏借
第三章 文物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調查與保護
第三節 館藏文物(選錄)
第四節 不可移動文物(選錄)
專記:李洲坳東周墓葬發掘記
專記:鄭家坳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群發掘記
第四章 文化市場管理
第一節 文化娛樂市場管理
第二節 音像市場管理
第三節 出版物市場管理
第五章 廣播 電視 電影
第一節 廣播電視管理體制
第二節 廣播
第三節 電視
第四節 網路傳輸
第五節 電影
第六章 檔案
第一節 檔案監督指導
第二節 檔案收集
第三節 檔案管理
第四節 檔案利用
第七章 社會科學研究成果
第一節 社會科學論文
第二節 史志編修
第三節 編著書目
卷二十九 醫療衛生
第一章 體制與機制
第一節 管理機制
第二節 管理體制
第三節 單位內部管理機制
第二章 醫療衛生事業
第一節 醫療衛生網點
第二節 醫療設備
第三節 醫療技術
第四節 技術培訓
第五節 醫療服務
第六節 醫療鑑定
第七節 衛生經費
第三章 衛生監督
第一節 食品衛生監督
第二節 醫療衛生監督
第三節 “六大”衛生監督
第四節 愛國衛生運動
第四章 疾病預防與控制
第一節 傳染病預防與控制
第二節 地方病預防與控制
第三節 疫情信息與計畫免疫
第四節 衛生檢驗
第五章 婦幼保健
第一節 婦科保健
第二節 生育保健
第三節 兒童保健
第六章 醫學研究
第一節 宮頸癌防治研究
第二節 科研成果
第三節 “十百”工程建設
第七章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第一節 管理機構與制度
第二節 基金籌集與使用
第三節 補償機制
卷三十 體育
第一章 機構與經費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經費來源
第二章 場地 器材
第一節 運動場地
第二節 運動器材
第三章 民眾體育
第一節 職工體育
第二節 農民體育
第三節 老年人體育
第四節 傳統項目
第四章 學校體育
第一節 健身與競賽
第二節 傳統項目學校
第三節 少兒體校
第五章 人才培訓
第一節 教練員 裁判員與社會體育指導員
第二節 運動員訓練
第六章 競技體育
第一節 全縣運動會
第二節 專項比賽
第三節 參加各級運動會和專項競賽獲獎名次
第四節 體育競賽成績最高縣紀錄
卷三十一 精神文明建沒
第一章 創建活動
第一節 創建文明衛生城
第二節 創建文明單位
第三節 創建文明村鎮
第二章 思想道德建設
第一節 社會公德
第二節 職業道德
第三節 家庭美德
第四節 個人品德
第三章 文明新風
第一節 愛崗敬業
第二節 樂於奉獻
第三節 尊老愛幼
第四節 見義勇為
第五節 共同致富
卷三十二 勞動和社會保障
第一章 勞動管理體制改革
第二章 勞動就業保障
第一節 就業狀況
第二節 勞動契約鑑證
第三節 就業培訓
第四節 工資福利
第五節 勞動監察與爭議仲裁
第六節 勞動保護
第七節 職工退休 退職
第三章 社會保險
第一節 基本養老保險
第二節 失業保險
第三節 工傷保險
第四節 醫療保險
第五節 生育保險
卷三十三 民政
第一章 社團 地名 邊界管理
第一節 社團管理
第二節 地名管理
第三節 邊界管理
第二章 村民自治與社區建設
第一節 村民自治
第二節 社區建設
第三章 優撫安置
第一節 優撫
第二節 退役軍人安置
第三節 擁軍優屬
第四節 烈士褒揚
第四章 社會福利
第一節 敬老院 福利院
第二節 收養
第三節 福利企業
第四節 福利彩票發行
第五章 社會救助
第一節 救災濟困
第二節 五保供養
第三節 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第四節 城鄉居民醫療救助
第五節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第六節 慈善事業
第六章 老區建設
第一節 申報
第二節 扶貧
第三節 開發
第七章 移民安置
第一節 歷次移民安置
第二節 三峽移民安置
第三節 移民後期扶持
第八章 婚姻登記
第一節 《婚姻法》宣傳
第二節 婚姻登記管理
第九章 殯葬改革與管理
第一節 殯葬改革
第二節 殯葬管理
第十章 老齡工作
第一節 《老年法》宣傳
第二節 老年人活動場所
第三節 “六個老有”工程
卷三十四 人民生活
第一章 居民收入
第一節 農村居民收入
第二節 城鎮職工收入
第二章 居民消費
第一節 飲食 穿著
第二節 宅居 耐用品
第三節 出行 旅遊
第四節 教育 保健
卷三十五 民俗
第一章 生產習俗
第二章 生活習俗
第三章 禮儀習俗
第四章 遊藝習俗
第五章 時令節日習俗
卷三十六 宗教
第一章 佛教
第一節 寺院
第二節 活動
第三節 江西佛學院
專記:寶峰禪寺重修記
第二章 道教
第一節 宮觀
第二節 活動
第三章 基督教
第一節 教堂
第二節 活動
卷三十七 人物
第一章 人物傳記
潛玉齋
吳國天
王作賓
肖榮
余南庚
餘緒纓
劉教進
趙常美
舒敏瑞
傅周海
第二章 人物簡介
第一節 廳級以上領導
舒惠國
舒曉琴
陳克高
顏先進
熊自精
徐明順
甘良淼
熊丘谷
葉琳
雷迅
舒信波
毛秋雲
舒建勛
熊曉江
黃親國
簡靖文
陳平
鄭章清
舒惠好
第二節 縣主要領導
中共靖安縣委書記
杜盛榮
郭明
李樹才
王少東
冷光輝
靖安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閔象梅
章後責
靖安縣人民政府縣長
鐘健華
孫世群
羅筱玉
黃百文
劉義矯
張龍飛
政協靖安縣委員會主席
楊乾炎
張怡能
鄧(王爭)琥
張勇建
第三節 科教人士
余南廉
塗理著
潛琬英
鄧占中
潛明茲
陳星文
胡修英
舒敬值
熊實先
陶偉恆
雷克健
劉以炎
陳金石
吳劍
潛學基
王求泰
諶祖建
付輝明
沈鴻烈
宋春傑
熊望志
舒大強
彭朝華
甘誠智
蘆岑
陳桂英
何興道
郭愛煌
雷玉霞
塗宗財
魏緯
鐘承贊
熊利民
劉勇
第四節 知名人士
康世倫
盧位棣
嚴霞峰
劉章寶
一誠
王立忠
陳久曾
許吉林
舒信華
胡葆琳
余發起
黎友欽
第五節 創業人士
周繼成
舒其先
徐緒炯
黃和平
鄧斌
張小余
蔡小平
許貴峰
陳緒春
姚世平
曾佑明
葉雲黨
程仁禮
甘心森
漆海平
舒萬銀
熊自愛
陳昌雄
李俊傑
李雄
鄒人貴
劉強
劉禮強
舒土石
黃建軍
陳明
第三章 人物名錄
第一節 靖安縣省部 級以上勞動模範 先進人物名錄
第二節 靖安籍在外地任縣級 正團級職務幹部名錄
第三節 靖安籍去台同胞曾任要職人員名錄
第四節 靖安籍在外地獲副高級技術職稱人員名錄
第五節 全縣獲副高級技術職稱人員名錄
第六節 全縣革命烈士英名錄
《靖安縣誌(1988~2007)》編修機構和人員
編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