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況氏

高安況氏

況氏見錄於舊時私塾蒙學《百家姓》,而最早的文獻記載出現在南朝宋何承天(370年-447年)所撰《姓苑》中,載:”況,廬江有此姓“。南朝宋的廬江郡大概位於今安徽省西南部。今廬江的況氏遺蹟已不可尋。唐貞觀初年,十八世昌伯公封於洪州(今江西南昌),距今1400年左右。自此況氏在江西繁衍開來。全國況氏約12萬人左右(2009),六萬左右依然生活在江西省。

高安況氏肇始於北宋初年三十四世況政開基於高安龍潭鎮藥湖村,至今共繁衍了四十餘代,高安本市共有族眾15000人左右,高安也是最大的縣級況氏聚居地。不僅整個宜春地區況氏以藥湖支派為主,而且南昌及九江等省內其他地區況氏的血脈也多是藥湖支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安況氏
  • 開基祖:三十四代況政
  • 類型:中國地域特色姓氏
  • 開基時間:北宋初年
  • 起源:新建西山況坊(今安義石鼻況坊)
  • 特點:祖孫同科、父子連捷
  • 開基地:筠州藥湖村(今高安龍潭藥湖)
況氏概況,中國況氏概況,江西況氏概況,高安況氏源流,一世祖:烈公,<況氏譜的祖源辨析>,<況長寧辨析>,十八世祖昌伯公,二十五世祖鼎公,三十四世祖政公,高安況氏數據總覽,高安況氏歷史統計表,高安況氏著名村莊,藥湖村,老屋況家(雲岡村),況坊村,高沙況家,高安各鎮況氏詳述,龍潭鎮,石腦鎮,筠陽鎮,荷嶺鎮,黃沙崗鎮,灰埠鎮,藍坊鎮,上湖鄉,汪家圩鄉,相城鎮,楊圩鎮,華林山鎮,建山鎮,高安況氏輩分排行,郡望,高安譜系簡介,高安況氏老譜系,高安石腦鎮高沙譜系,高安荷嶺鎮楓嶺譜系,高安楊圩鎮況家行政村譜系,高安族榮遺存,恩榮坊,祖孫同科進士坊,南省儒宗坊,廷平坊,父子進士坊,大夫第,高安史上族人,況政(北宋),況國用(北宋),況茂枝(北宋),況抱元(南宋),況景遷(南宋),況普天(元),況 逵(元),況均仁(明),況 真(明),況萬謀(明),況 璟(明),況一經(明),況 滋(明),況 寬(明),況元茂(明),況 照(明),況 熙(明),況榮華(明),況大興(明),況喬遷(明),況維塤(明),況 台(明),況維垣(明),況 夔(明),況 旭(明),況 欒(明),況 琛(明),況 澄(明),況奎琳(明),況叔祺(明),況於梧(明),況維城(明),況維墉(明),況 霖(清),況汝霖(清),況樹屏(清),況汝霦(清),況 莊(清),況紹鐘(清),況藜照(清),況 霞(清),況 敏(清),況國陞(清),況禹謨(清代,捐軀於抗擊緬甸侵略),況禹謙(清),況雲(清),況道明(清),況道登(清),況道衢(清),況嗣廣(清),況大榮(清),況攀桂(清),況先立(清),況文麟(清),況定標(清),況厚居(清),況猷鴻(清),況忠紹(清),今朝況氏風流,況學文,況海斌,況明義,況明星,況新華,況森保,況陽,況九龍,況學成,況重晚(抗美援朝烈士),況坤林(對越反擊戰烈士),

況氏概況

中國況氏概況

況氏可考的最早出現在南朝宋何承天(370年-447年)所撰《姓苑》中,所載:”況,廬江有此姓“。公元2009年按人口數量為標準,當今況氏排第348名,占漢族人數的萬分之一,屬於罕見姓氏。總人數12萬,來源單一,由於江西人口多次向西遷徙,如今況氏亦主要分布在自江西溯長江向西的省份如湖北、湖南、四川、重慶、貴州、雲南;省份如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廣西、浙江、陝西等聚居分布,剩下其他省份則是離散分布,
江西況氏江西況氏
況氏歷史上共有16名進士;以一千三百多年科舉制度中共產生98749名進士為基數,則況氏進士比例遠超人口比例。
隋代進士人數:0
1

唐代進士人數:0
1

宋代進士人數:2
1
況國用
北宋江西高安人,名雅,字子文,二甲賜進士出身,翰林院編修。
2
況 章
北宋江西新建人(今江西省南昌市安義縣石鼻鎮向坊村),北宋元佑丙寅(1086年)進士,官僉都御史.
明代代進士人數:8
1
況必寧
明代湖北省房縣人,永樂年間進士,四川道監察御史。
2
況琛
明代江西高安人、永樂二年(1404年)進士。
3
況文
明代江西上高人,字應奎,永樂年間進士,官兩浙御史,讞決冤獄,人號神明,尋擢廣東左參政。每於衙署中大書“平恕”兩字,故所至深得民心。
4
況璟
明代江西高安人,成化22年丙午(1486年)科舉人,弘治三年(1490年)進士。
5
況照
明代江西高安人,明正德2年丁卯(1507年)科舉人,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
6
況維垣
明代江西高安人,況照之子,明嘉靖四年乙酉(1525年)科舉人,嘉靖五年(1526年)進士。
7
況叔祺
明代江西高安人,字吉甫,況一經之子,況璟之孫,明嘉靖22年(1543年)癸卯科舉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進士,明代貴州提學僉事,著有《大雅堂摘稿》及《考古詞宗》等傳世。
8
況上進
明代四川涪州人(今重慶市涪陵區),萬曆十七年(1589年)進士,御史。
清代代代進士人數:6
1
況澄
清代廣西桂林府臨桂人,字少吳,清嘉慶戊寅(1818年)科舉人,道光二年(1822年)進士,是臨桂況氏首位進士,其祖於明清之際遷居臨桂,其家族在清代中後期的一百年間共出三名進士,十名舉人,其侄況周頤為晚清四大詞人之一。
2
況澍
清代廣西桂林府臨桂人,字雨人,道光乙酉年(1825)舉人,己丑年(1829)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協修《康熙字典》,改刑部貴州司主事,升福建司員外郎,誥授奉直大夫。著有《東齋雜著》,《東齋詩集》,
3
況桂森
清代廣西桂林府臨桂人,清鹹豐六年丙辰(1856年)科舉人,同治元年(1862年)進士,臨桂況氏第三位進士。
4
況逢春
清代江西上高縣人,字元初,清鹹豐元年辛亥(1851年)科舉人,鹹豐三年(1853年)進士。
5
況桂馨
清代江西新建縣人(今江西省安義縣石鼻鎮南澤村人)。光緒二年(1876年)二甲進士,選庶吉士。
6
況國泰
清代江西上高人,清(1889年)己丑科武進士,也是況氏歷史上唯一的武進士。清代對武進士每次全國僅錄取一百二十名左右,不僅如此,清朝政府在武科上偏愛直隸及隴右(今河北、陝西和甘肅),作為出自南方省份的況國泰獲得武進士,極其難得。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銜。在950名少將及以上軍階中(10元帥,10大將,上將55,中將175,少將800),況氏宗族共2人入選。占比0.21%;
元帥人數(10):0
1

大將人數(10):0
1

上將人數(55):0
1

中將人數(175):0
1

少將人數(800):2
1
況開田
況開田(1912-1983),江西省蓮花縣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一級自由獨立勳章。1983年1月3日逝世,終年71歲。
2
況玉純
況玉純(1913-1989),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89年4月18日日逝世,終年76歲。

江西況氏概況

江西況氏以況氏18代況昌伯遷居洪州(今江西南昌)為開端。昌伯公七世孫鼎公移居於洪州城外的西山腳下,後人口繁衍形成村坊。自此散居各地。
江西況氏主要聚居於南昌、宜春和九江三相鄰地市,尤以宜春為多。宜春的況姓人口主要聚居在高安、上高、宜豐、靖安和奉新五個縣市,尤以高安為多。其中高安、上高、宜豐三地況氏同源於高安藥湖村。
江西本地,<況>為多音字,通常讀著況(Kuàng ),如情況(Kuàng );在用作姓氏時,讀著況(Xiàng),如況(Xiàng)建設,況(Xiàng)天佑,況(Xiàng)明潔,老況(Xiàng),小況(Xiàng),況(Xiàng)家橋等。但是人數過少,影響力不夠,導致全國推行的國語沒有對<況>的姓氏讀音進行區分。因此現在年輕一代,對於況(Xiàng)姓的讀音都按況(Kuàng )發音,只有老一輩人還遵循傳統。因此有待族人努力,像其他有特有讀音的姓氏一樣為<況>爭取到姓氏讀音<Xiàng>。
江西況氏大體可分為三支.
第一支西山派:指世居於古代新建西山況坊(今江西安義縣向坊)及附近的支派。該支為況氏老支,況氏均為該支分出。特色:發源地;
第二支是藥湖派:指北宋初自西山況坊開基於高安藥湖村的況政後裔,該支人數最多,分布最廣。中國況氏人口重鎮的高安、上高就屬於該支。江西省內的散居況氏,基本都是該支。省外況氏分布的湖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省份都是該支。特色:人數多、分布廣、古代科舉考試取得功名的比例高(封建社會考取進士的況氏族人基本出自該支)。
第三支是龍岡派:特指南宋末年自西山況坊遷居靖安的況升後裔,主要聚居在江西靖安縣境內,該支人數偏少,即使靖安縣境內況姓居民也是很大比例是高安藥湖派族人。現在的龍岡已重新併入西山派合修宗譜,不再單獨修譜。特色:擁有古代三大清官之一的況鐘。
唐初況昌伯封為開國縣候,就邑洪州(今江西南昌)。
唐中後期的唐宣宗年間況鼎遷新建西山(今江西南昌市安義縣石鼻鎮向坊),以忠孝上聞,官拜水南伯。唐宣宗幸其宅,賜“太平堂”匾,又贈門表曰:天下詩書府,山陰將相家。今石鼻鎮向坊村所在地當時為交通要衝,這就是繁盛於漢代至清中期的西山古商道,現在徹底廢棄。
宋代況政:名朴,河東節度副使,掌國子尚書兼提調都軍事。食采於筠州(高安),遂遷筠而家焉,即今江西高安龍潭鎮藥湖村。
宋代況國用:名雅,字子文,江西筠州人(今江西宜春高安人)。二甲賜進士出身,翰林院編修。
宋代況茂枝:名穩,字天培,號筠栢。江西筠州人(高安藥湖人),兵部司馬,享年九十有六。
宋代況章:江西新建西山人(今江西南昌安義縣石鼻鎮向坊人),進士,官僉都御史,著有《泉石翁詩集》。
宋代況文甫:字彬吾,號大川。胸負韜略,善騎射,以“義勇”理宗徴授義武將軍。出鎮平涼守府之職二十餘載。
宋代況師點:江西筠州人(今江西宜春上高人),宋代詩人,存七言絕句《聖濟院》等詩。
宋代況志寧:號康齋,奉新(今江西宜春奉新)人(清同治《奉新縣誌》卷一二)。宋代詩人,存《百花橋》等八首詩。今江西省南昌市東湖的百花洲還留有宋代況志寧的題記“講武亭前水四流,游蜂飛蝶滿芳洲,西風戰艦知何處,贏得斜暉伴白鷗”。
元代況逵:字肩吾。高安人(今江西宜春高安人),少時隨父母遷居安徽廬江。至大二年(1309)任廣西道廉訪司書吏。泰定(1324——1327)末任光澤縣尹。下車伊始,即以重法繩治豪紳,使其不敢為非。又提倡文教,興建雲岩書院,招集諸生講學。有兄弟二人爭田,則以《詩經·伐木》喻之,親自講授親友和睦之道,二人感動,和解而去。改高安縣尹,平反境內冤案,百姓立碑傳頌政績。元統二年(1335)擢慶元路提官。
元代況亮:江西靖邑人(今江西宜春靖安縣人),元代常州路同知(今江蘇常州),其四世孫況鐘為明代的蘇州知府,古代三大清官之一。
元代況普天:原名況天,元末高安人,早期紅巾軍悍將。天父早亡,本為耕讀傳家,但是蒙元為了打擊漢民的民族意識,對儒生進行政治歧視。元代大多數儒生只能靠到處說書為生,而不是教書,因此況天爺爺也是帶著年幼的況天到處流浪,最後落腳於袁州府(今江西宜春市區)。況普天很早就拜入白蓮教門下,為袁州白蓮教魁彭瑩玉的座下弟子。元帝至元四年(1338年)況天與其師兄周子旺在袁州率眾五千餘人起事,起義失敗後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況天又跟隨彭瑩玉在蘄州(今湖北蘄春)起事,扶徐壽輝為帝,國號天完。況天在天完時期曾為為東路軍大元帥,明代開國名將中被封為穎國公的傅友德,在天完時期還排在況普天之後。
明清兩代人才較多,不再列舉:

高安況氏源流

一世祖:烈公

烈生基、基襲封文簡公。基生鎬、鎰,均受爵位。鎬生溥、溥生柱、柱生安、安生榮,榮生德,德生惠、忠、慈惠生鋼、紀 ,鋼生世傑、世富,世傑生延壽,延壽生茂、康、祿、禧,茂生長明、長寧,長寧生顯、貴、喜 ,貴生常,常生福,福生昌伯、昌黎。
廬江為況氏郡望。

<況氏譜的祖源辨析>

所有況氏譜記載,況氏出自況烈。但是況烈是誰的後代,卻有不同的版本。
第一種說法:明代時期況氏譜的記載為:“虞國君之子,仕周。封於況”。在明代自江西外遷的巴蜀況氏(今重慶、四川)、湖南寶慶府況氏(今邵陽、婁底等地的況氏)、貴州等地的況氏均保留了這種說法。
第二種說法:到了清代,安義況氏在一棟老房子內發現宋代文人況倌的手稿,從這份手稿記載來看況氏來自荀況的孫子荀烈,以“王父字為姓”。儘管這份手稿的真實性有待驗證,但是這份手稿採用的是宋代的年號,而江西的第一份完整族譜在明代時禮部況鐘,依據唐末況烊主編的《況氏宗譜》而修,江西的安義況氏在四修時,認可了宋代況倌的說法,把況氏的祖源改為荀況之孫。既然是流傳下來的,為何只有況倌知道,其手稿權威性存疑。
我把這兩種說法都寫出來,就是為了說明第二種說法是後來由於一份手稿而引起的。況氏實際上是同一源流(只是成姓過程有兩種說法,有待族人進一步辨識確定)。

<況長寧辨析>

有部分族人認為況氏的第十四代的況長寧是個三國時期蜀漢的名人,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還杜撰況長寧出自《蜀志》、《三國志》、《華陽國志》等書。經我在所羅列的書籍中細細查找,均未有相關字樣。說明有部分族人,為了造假,採用了假的證據。
經本人花費大量的心血與時間,證明“長寧”的字樣在古代文獻中只出現過三次。第一次也就是最早出現在《志林》中,這本書是東晉虞喜在穆帝永和年間(345年一356年)所作。《志林》出現之前的《蜀志》、《三國志》、《華陽國志》等書並沒有相關字樣。第二次出現在《困學紀聞》,《困學紀聞》是南宋著名學者王應麟(1223—1296)的學術專著。《困學紀聞》與《容齋隨筆》、《夢溪筆談》並稱宋代考據筆記三大家。這是一本古代很權威的考據文獻。在這本書中,認為《志林》的文獻記載完全正確,”況“作連詞使用,並不是姓氏。王應麟是宋代的考據學者,其成果得到宋代及千年之後的現代學者推崇。第三次出現在清代的《四庫全書》中,直接引用了王應麟的觀點,”況“意為:”何況,連詞作用“。”長寧未詳其人。蓋蜀人也。”。說明古代確實有個人名字是長寧,但是姓氏不明,國籍不明。
《志林》文獻記載:“敏臨別謂禕:“君必能辦賊者也。”言其明略內定,貌無憂色,況長寧以為君子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且蜀為蕞爾之國,而方向大敵,所規所圖,唯守與戰,何可矜己有餘,晏然無戚?斯乃性之寬簡,不防細微,卒為降人郭修所害,豈非兆見於彼而禍成於此哉?”。
但是某些族人,居然說古文錯了,應該把況長寧前面的逗號”,“改為句號”。“。那我們把逗號改為句號,會出現兩個問題,一是邏輯不通順,另一個問題是,古代的文章,一個人的姓名是不會連作一起寫的。就像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沒有一個人的姓名是全稱。以現代人的習慣強行代替古人的書寫習慣這肯定站不住腳。有了這兩個理由,說明不是古文的標點符號錯了,而是某些學術水平很低的人的錯。某些人望祖成龍的心態能夠理解,但是應該實事求是,否則貽笑大方。

十八世祖昌伯公

昌伯公(約公元627年左右),隋拜諫議大夫,唐貞觀中封開國縣侯。賞賜邑地於洪州。昌伯公仰慕西山勝景,遷此,始纂況氏譜牒,唐太宗欽賜聯海內文章伯,水南忠孝家
昌伯生況修、況律,況律承襲爵位,行為不法,被奪爵位並遠貶南廣。修居龍州,修生況衍,仍居水南。況衍生況珪,唐開元時期封忠孝伯。況珪生況鎮(約公元800年),德宗時期封忠孝伯,況鎮生況林、貞元中封忠孝伯。況林生況鼐、況鼎。況鼐(約公元846年左右受封)武宗會昌末期封水南伯。況鼐生況熺,繼續居水南。

二十五世祖鼎公

唐宣宗幸其宅,以忠孝上聞,賜“太平堂”匾,又贈門表曰:“天下詩書府,山陰將相家
(備註:況的讀音:這裡有必要普及一下,<況>的讀音。現在的"況>字念<kuang>。但是這個字的古音就是按古代的組音方式(切音法)最早為<虛放>切,進而為<許放>切(類似於xiang)。近代拼音出現後,國語的音變化為<kuang>。因此現在的江西方言中<xiang>實為古音的<許放>切音。寫成一個普通漢字就是“向”字的音。這也是贛方言話帶有古漢語的一個小小例證。 <況>古音標註如下:
(1)古代韻書《廣韻》中為:<虛放>切。
(2)《集韻》、《韻會》、《正韻》、這三種古音標註為:<許放>切。)
鼎公卜居置田宅於今況坊村所在地,後人口日繁形成大村落,得名況坊,總計約6萬人的江西況氏追根溯源都是源於這個村(即南昌市安義縣石鼻鎮的向坊村,況在江西的方言念“xiang”調是四聲,發音同“向”字)。現在的況坊村是一個相對閉塞的地方。但在古代,況坊村地處肇始漢代的梅嶺古商道上,繁華了一千多年,但是世事無常,商道在晚清時逐漸廢棄。到民國時期,已經地處共產黨的革命根據地範圍內。
鼎公開基村的地理圖(西山況坊)鼎公開基村的地理圖(西山況坊)
水南伯鼎公生默 ,默生野、墅,野生錞(唐朝末年,諫議大夫)、鋾 ,錞生深、游, 游生森、球、越 ,森生盛,盛生吉、復、興,興生炳、煥、煒、烜,炳生政。

三十四世祖政公

況政,名朴,宋新建西山況坊人(今江西省南昌市安義縣石鼻鎮向坊行政村向坊自然村),河東節度使,紫金光祿大夫,掌國子尚書兼提調都軍事。買良田於筠州藥湖村(高安龍潭鎮梅口行政村的藥湖村),遂遷筠而家焉。卒葬於南昌城進賢門外漢代大名士徐孺子墓旁(今南昌市區),已不存。政公乃高安始。
政公是高安市、上高縣及宜豐縣三縣市的況氏發祥祖(原瑞州府轄下的三縣),血脈源綿。原瑞州府周邊的袁州府(今宜春市袁州區、江西萍鄉市)、吉安府(今江西吉安)、臨江府(今江西豐城、樟樹、新余)等地況氏亦是政公血脈後裔。瓜藤綿長、開枝散葉。江西省外況氏亦多為政公血裔,如湖南、湖北、重慶 、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
高安況氏的發源地高安況氏的發源地

高安況氏數據總覽

高安本地況氏占高安總人口的2%以內,總人數15000人(2011年)。共有況氏聚居村莊69個,發祥村距今千年。其中現存的村莊中,宋代建村的有6個,元代建村只有1個,主要是明清兩代建村,解放後1個。
高安況氏遷居高安伊始即人丁興旺,在整個宋代建村十幾個。經過元代的殘暴統治,到明代建立時高安況氏村莊僅剩8個(7個宋代所建,1個是元代時建立的港下村)。7個宋代所建村中有1個是由於人丁不旺在明末清初時消亡了。因此碩果至今還有6個宋代時建立的村莊。
高安歷史上共有89名可以考證的進士(宋代2名,明代47名,清代40名),而高安歷史上可以考證的況氏進士共有6名(宋1名,明代5名)。占6.74%,遠超過人口比重。

高安況氏歷史統計表

下表是根據1982年的數據統計表總計50村。但收集的數據並不完全,在該表制好後,發現遺漏19個村莊,由於沒有1982年的數據,因此不予修改此表。僅當提示。
未收入統計表的村莊如下:
①高安龍潭鎮梅口行政村的崗上況家現有族人260多人(2013)。
②高安荷嶺鎮琴嶺行政村的上況村。
③高安荷嶺鎮琴嶺行政村的下況村。
④高安荷嶺鎮琴嶺行政村的梓南況家。
⑤高安黃沙崗鎮梘溪行政村的牛毛嶺況家。
⑥高安市龍潭鎮萬善行政村的梅嶺況家,2015春節期間,共有23戶,92人。
⑦高安市石腦鎮左家行政村的十甲羅村。該村況姓村民是解放後擴社並對時期,人民政府將鄰村的況家村的一部分村民遷來與原羅姓村民組成一個生產隊。
⑧高安市瑞州街道辦南門行政村的廟下況家,明代建村,原為大村莊,民國初期社會動亂,死亡以及外逃後僅剩一戶人家,現在(2015)全村20餘人。
⑨高安市龍潭鎮龍潭橋街道居民委員會稠溪村。
10)高安市汪家圩鄉官田行政村的七里橋村。
11)高安市龍潭鎮小王行政村的小城村;
12)黃沙崗鎮獅子行政村的況家村。
13)上湖鄉上湖行政村的況家自然村。
14)楊圩鎮愛國行政村的況家村。
15)楊圩鎮魯家行政村的圩上況家。
16)華林山鎮蘇家行政村的況家村。
17)建山鎮新橋行政村的況家自然村。
18)龍潭鎮梅口行政村梅況自然村。
19)龍潭鎮萬善行政村的墟上村
①龍潭鎮(1982年人口普查)
況氏數量及占比(1982年人口普查)
備註
村莊總數(個)
154
24
15.58%
2村宋代開基;
22村明代開基。
家庭總數(戶)
6375
1112
17.44%
人口總數(人)
30709
4572
14.89%
②石腦鎮(1982年人口普查)
況氏數量及占比(1982年人口普查)
備註
村莊總數(個)
185
4
2.16%
3村宋代開基;
1村清末開基。
家庭總數(戶)
7845
479
6.11%
人口總數(人)
36148
1975
5.46%
③相城鎮(1982年人口普查)
況氏數量及占比(1982年人口普查)
備註
村莊總數(個)
135
3
2.22%
1村宋代開基;
1村元代開基;
1村明代開基。
家庭總數(戶)
4086
267
6.53%
人口總數(人)
20212
1451
7.18%
④楊圩鎮(1982年人口普查)
況氏數量及占比(1982年人口普查)
備註
村莊總數(個)
207
5
2.42%
5村均為明代開基
家庭總數(戶)
6744
153
2.27%
人口總數(人)
33084
795
2.40%
⑤灰埠鎮(1982年人口普查)
況氏數量及占比(1982年人口普查)
備註
村莊總數(個)
187
2
1.07%
2村均為明代開基
家庭總數(戶)
8339
100
1.20%
人口總數(人)
40017
467
1.17%
⑥汪家圩鄉(1982年人口普查)
況氏數量及占比(1982年人口普查)
備註
村莊總數(個)
98
3
3.06%
1村明代開基;
2村清代開基。
家庭總數(戶)
2661
103
3.87%
人口總數(人)
12907
465
3.60%
⑦荷嶺鎮(1982年人口普查)
況氏數量及占比(1982年人口普查)
備註
村莊總數(個)
104
2
1.92%
2村都為明代開基
家庭總數(戶)
4989
96
1.92%
人口總數(人)
23258
456
1.96%
⑧筠陽鎮(1982年人口普查)
況氏數量及占比(1982年人口普查)
備註
村莊總數(個)
223
3
1.35%
1村明代開基;
2村清代開基。
家庭總數(戶)
9888
51
0.52%
人口總數(人)
44019
292
0.66%
⑨黃沙崗鎮(1982年人口普查)
況氏數量及占比(1982年人口普查)
備註
村莊總數(個)
137
2
1.46%
2村均為明代開基
家庭總數(戶)
6107
52
0.85%
人口總數(人)
30445
246
0.81%
⑩藍坊鎮(1982年人口普查)
況氏數量及占比(1982年人口普查)
備註
村莊總數(個)
143
1
0.70%
1村清代開基。
家庭總數(戶)
8304
23
0.28%
人口總數(人)
36370
97
0.27%
(11)上湖鄉(1982年人口普查)
況氏數量及占比(1982年人口普查)
備註
村莊總數(個)
100
1
1.00%
1村明代開基。
家庭總數(戶)
5677
7
0.12%
人口總數(人)
25603
63
0.25%
綜述
中國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人口普查),通過分析統計:江西省高安市共有50個況氏聚居村莊;高安況氏農業家庭數為2443戶;高安況氏擁有農業戶籍人口為10879人(1982年)。

高安況氏著名村莊

高安況氏戶籍人口主要分布在龍潭鎮,石腦鎮,相城鎮,楊圩鎮,荷嶺鎮等。
高安市最大的三個況氏村莊依次是:相城鎮華陽行政村的況坊村;石腦鎮高沙行政村的後況村; 龍潭鎮萬善行政村的老屋況家。

藥湖村

通訊地址:江西省高安市龍潭鎮梅口行政村藥湖自然村
藥湖的名稱來源。據《讀史方輿紀要》記載,“瑞州府西南二十五里有藥湖,相傳以呂仙棄藥於湖中而得名。其下流入蜀江(今高安市的錦江)。”
據《讀史方輿紀要》記載,蜀江在瑞州府治北。源出袁州府萬載縣境龍河渡,流至上高縣凌江口,合新昌縣鹽溪,歷郡城中而東出,匯於南昌之象牙潭而入章江。亦曰錦江,亦曰錦水。
成書於南北朝時期的《水經注》記載“蜀江亦謂之濁水。自府西南來,折而東注,界為兩崖。”
北宋初年,況政遷自新建西山況坊(今南昌市安義縣石鼻鎮向坊村)。是高安況氏入遷祖地,發祥地。藥湖村本身不大,人數也很少。但是高安及周邊的上高、宜豐、新余袁州區萍鄉、奉新等況氏人口皆發源於此村。

老屋況家(雲岡村)

通訊地址:江西省高安市龍潭鎮萬善行政村老屋況家自然村
北宋末年,自龍潭藥湖村遷上高的況國用後裔況景仙自今上高縣錦江鎮大塘村回遷龍潭鎮開基,是周邊最大的自然村,歷史上文風較盛,該村現在以經營古董字畫,仿古家具等為特色,村民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共開設幾十家古董店,比較富裕;高安況氏第三大村莊(1982年);龍潭鎮第二大村莊(1982年),僅次於龍潭鎮高湖行政村的彭家自然村。該村在元代末年由於出自該村的紅巾軍將領況普天的牽連被滅村,活人梟首、死人掘墓、房舍皆毀。能逃的全都外逃,一時族人四散。現在這個村莊是外逃南京的況均實和況均仁兩位先人在明朝建立後的洪武年間返回故土重建而成。原名雲岡村,後由於多村直接發源該村,得名老屋村。2017年老屋況家聚義重修祠堂,統計全村宗親1500多人。

況坊村

通訊地址:江西省高安市相城鎮華陽村況坊自然村
北宋年間,況超(名 超;字 海大)遷自龍潭鎮藥湖村,是周邊最大的自然村。況坊村為高安況氏第一大村莊;為高安市相城鎮第一大村莊(1982年)。該村人多勢眾,且姓氏單一,又處於高安與上高的交界處,行事較強勢。據2017年5月統計,全村宗親近2000人。

高沙況家

通訊地址:江西省高安市石腦鎮高沙村高沙況家自然村
南宋年間,老屋況家的況信翁攜兩子順大和生大遷居錦江小支流的高沙溪,形成高沙前況和高沙後況。開村伊始,為防水患,建村於地勢較高的土堆上,稱堆上況家。後來設立高沙行政村,因此得名高沙況家。其中後況村為高安況氏第二大村莊(1982年);石腦鎮第二大村莊(1982年),僅次於石腦鎮石腦行政村的牌樓村。兩村參加了2017年高安市政府舉辦的“中汽森澤杯”龍舟比賽,據2017年5月統計,後況村擁有宗親1760餘人,前況村擁有宗親820餘人。高沙況家合計2580餘人。

高安各鎮況氏詳述

龍潭鎮

高安況氏發祥地,高安況氏人口首鎮;共有30個聚居村莊,占全鎮人口約15%,龍潭鎮第一大姓氏。
梅口行政村
梅口行政村的藥湖村,況政於北宋初年遷自新建西山況坊。
梅口行政村的崗上況家,老屋況家五十二世萬松支下遷此
梅口行政村的塘北村,況康明成化年間遷自老屋況家。
梅口行政村的柳湖村,況嘉勝,況嘉文,況嘉立,況嘉忠四兄弟明天順年間遷自老屋況家。
柳湖村的況陽: 中國科技大學畢業,現美國籍,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物數學教授。
梅口行政村的梅口村,明天順年間遷自老屋況家。
梅口行政村的前村況家,況容,況順兩兄弟明宏治年間遷自老屋況家。
梅口行政村梅況自然村。
②萬善行政村
萬善行政村的老屋況家(舊名雲岡村),況景仙於宋徽宗趙佶政和年間(1111~1118年)遷自今上高縣錦江鎮大塘村。
老屋況家(雲岡村)老屋況家(雲岡村)
萬善行政村的大元村,明成化年間遷自老屋況家。
萬善行政村的湖坪況家,況允文明洪武間遷自老屋況家。
萬善行政村的村頭村,明成化年間遷自老屋況家。
萬善行政村的湴上村,明正統年間遷自老屋況家,湴為爛泥的意思,原來這個地方的稻田為湴田,因此為此名。
萬善行政村的上湴村,分居自湴上村。
萬善行政村的況家,明洪武年間遷自老屋況家。
萬善行政村的庫前村,明天順年間遷自老屋況家。
萬善行政村的梅嶺況家,2015春節期間,共有20多戶,90多人。
萬善行政村的墟上村。
③羅塘行政村
羅塘行政村的古子嶺村,明天順遷自老屋況家。
羅塘行政村的門樓村,明萬曆年間遷自高安城區老石橋頭的石橋村(今高安大橋頭),石橋況氏出過佛教曹洞宗第三十八代傳人,石橋村況氏絕嗣後熊姓遷入,今石橋村為熊姓聚居村。
羅塘行政村的古豐村,全村47戶146人(2012),是生態養殖示範村,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④金家行政村
金家行政村的飛仙渡村,明正統年間遷自老屋況家。
⑤鄭家行政村
鄭家行政村的雅堆村,明萬曆年間遷自老屋況家。
鄭家行政村的堎上村,明萬曆年間遷自雅堆。
鄭家行政村的河頭村,明萬曆年間遷自雅堆。
鄭家行政村的彭市村,明萬曆年間遷自老屋況家。
鄭家行政村的湖南況家,明遷自老屋況家。
鄭家行政村的彭家渡,明遷自老屋況家。
⑥塔水行政村
塔水行政村的況家村,明萬曆年間遷自老屋況家。
⑦龍潭橋街道居民委員會
龍潭橋街道居民委員會的稠溪村,清代開基。
⑧小王行政村
小王行政村小城況家;

石腦鎮

高安況氏人口重鎮,村莊不多,但整體相對較大並且集中,況姓為石腦鎮第二大姓氏,僅次於陳姓。共有5個聚居村莊。前況村、後況村和溪北況家三村均參加了2017年的高安市政府舉辦的“中汽森澤杯”端午龍舟比賽,因此對三村人數進行了統計。
高沙況家的況氏祠堂是高安市第四批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高沙況家的況氏祠堂高沙況家的況氏祠堂
高沙行政村的前況村,又名堆上村(前房),南宋年間,況信翁舉家遷自老屋村,子順大分屬前房,後裔形成前況村。據2017年5月統計前況村擁有宗親820餘人。
高沙行政村的後況村,又名堆上村(後房),南宋年間,況信翁舉家遷自老屋村,子生大分屬後房,後裔形成後況村。據2017年5月統計後況村擁有宗親1760餘人, 前況與後況村是兩親兄弟所建。。
左家行政村的況家村,又名溪北村,明代況璉遷自老屋村,由於相距高沙況村不遠,且處下遊方向,又得名下高沙況家,但開基祖在明代才從老屋村遷來,並不是發源於高沙村。2017年5月統計,全村擁有宗親970餘人;
左家行政村的十甲羅村,解放後進行擴社並隊。十甲羅村人數太少不足一個生產隊的規模,政府將隔壁的況家村一部分村民遷來居住,和原村民組成一個生產隊。
塔溪行政村的店下村,清代末年道光年間遷自藍坊鎮塘坊況家村。

筠陽鎮

共有4個聚居村莊。
豪溪行政村的況家村,明萬曆遷自老屋況家。
豪溪行政村的況家店村,清順治遷自老屋況家;
西門行政村的筠西況家,清代末年的道光年間遷自藍坊鎮塘坊況家村。
南門行政村的廟下況家,原為大型村莊,民國初期社會動亂,死亡以及外逃後僅剩一戶人家,現在(2015)全村20餘人。

荷嶺鎮

共有5個聚居村莊。
三塘行政村的楓嶺況家,明萬曆年間遷自雅堆況家;
石崗行政村的上況村,明天啟年間遷自楓嶺況家的上房,故名上況村;
琴嶺行政村的上況村
琴嶺行政村的下況村。
琴嶺行政村的梓南況家。

黃沙崗鎮

共有4個聚居村莊,兩村莊相鄰,處在省級公路S220旁。
田壟行政村下況村,明嘉靖遷自老屋況家下房。
田壟行政村上況村,分遷自田壟行政村下況村,且地勢高於下況村,對應取名為上況村。
梘溪行政村的牛毛嶺況家。
獅子行政村的況家村。

灰埠鎮

共有2個聚居村莊。
櫟林大隊洲里況家,明洪武年間遷自老屋況家。
花苑大隊的況家,明萬曆年間遷自藥湖;亦稱坪里況家。

藍坊鎮

共有1個聚居村莊。
塘坊行政村的況家村,況於翁明末遷自龍潭藥湖村。

上湖鄉

共有2個聚居村莊。
三湖行政村的河頭況家,明洪武年間遷自藥湖況家。
上湖行政村的況家自然村。

汪家圩鄉

共有4個聚居村莊。
團山行政村的楊林村,況文浦於明萬曆年間遷自龍潭藥湖況家。
官田行政村的坑口況家,於清道光年間遷自老屋況家。
官田行政村的七里橋況家。
官田行政村的櫟樹下村,於清道光年間遷自老屋況家。
高安東部、北部況氏分布高安東部、北部況氏分布

相城鎮

共有3個聚居村莊,村莊不僅偏大而且集中在一處,況姓是相城鎮第二大姓氏,人數僅次於吳姓。
華陽行政村況坊村,況超(名 超;字 海大)宋元豐年間遷自龍潭藥湖村,據2017年5月統計,全村宗親近2000人。
華陽行政村港下村, 況朝俊於元至元年間遷自鄰村華陽況坊村,據2017年6月統計,全村宗親890餘人。
石梅行政村的港背況家。

楊圩鎮

共有7個聚居村莊。
魯家行政村的況家。明洪武年間遷自老屋況家。
魯家行政村的圩上況家。
傅家行政村的梁況村,明洪武年間遷自老屋況家。
傅家行政村的傅家,原為傅氏居處,後傅氏絕嗣。況升於明嘉靖年間老屋況家遷此開村。
況家行政村的況家,明萬曆間遷自相城華陽況坊村,又名草坪況家。
向陽行政村的況家,遷自龍潭鎮老屋況家。
愛國行政村的況家村。

華林山鎮

共有1個聚居村莊。
蘇家行政村的況家自然村。

建山鎮

共有1個聚居村莊。
新橋行政村的況家自然村。

高安況氏輩分排行

郡望

郡望:廬江、高安
主堂號:水南堂
分堂號:
①榮恩堂(彥珍公直系後裔中遷出高安者所用堂號);
②親睦堂:江西上高大塘況氏堂號;
③祠聖堂:江西上宜況氏堂號;
④龍王堂: 重慶巴蜀況氏堂號。

高安譜系簡介

高安況氏明宣德年間才第一次修家譜。
在明末年間,高安況氏四修譜時,高安匪患嚴重,社會動盪不安。而修譜又是一個花時間和精力的工作,為加快進度,當時就分了兩個修譜班子:雲岡隊和藥湖隊。
當時的藥湖的工作量還是很大,而且藥湖本身村莊不大,人手不足。因此再分了個堆上隊(今高沙譜系的前身)。而當時的堆上況家(今高沙)人口增長比較快,高沙系的族人輩分總體要比龍潭的小好幾個輩份,80、90多歲的老人要叫抱在手裡的為爺爺甚至太公。所以高沙系趁此機會,在修譜時把輩份的排行改了,並單獨修譜。這就有了高沙系,並一直延續下來。
當時,高沙系一分,藥湖和雲岡的就也沒合譜了。因此在四修時,就有了藥湖系、雲岡系和高沙系,不過藥湖系和雲岡系這兩個系的輩份都沒變,只是沒合譜。在上世紀90年代,藥湖系和雲岡系在十修時再次合譜。高安市內外按<忠厚衍餘慶元盛流益堂>輩份上譜人數合計超過六萬。藥湖雲岡系,是全國況氏最大的譜系,各地況氏也多出自該譜系。

高安況氏老譜系

又名老譜。這個譜系是絕大多數況氏的出處,中國各省絕大部分的況氏都能在這套譜書上找到祖先名諱及籍地。
高安境內:老譜四修時分出了高安高沙譜,老譜十修時分又出了高安楓嶺譜系。
字輩:<。。。。其克嗣先猷 忠厚衍餘慶 元盛流益堂 伯世承祖德。。。。。。。。。。。。。。。。。。>

高安石腦鎮高沙譜系

高安況氏四修時,從老譜分出,亦稱新譜、高沙譜或者石腦譜;分譜至今400餘年;
字輩是:< 家聲能振大,繼起重書香,百世聯芳達,千枝普吉祥,英才誠紹述,勳業正輝光>。

高安荷嶺鎮楓嶺譜系

由於高安況氏人口眾多,不同村莊的族人增長速度不同,導致輩分相差越來越大,已經到了不知道稱呼該怎么喊的地步。 近代再從老譜分出高安楓嶺況氏,該支譜系族人主要生活於高安荷嶺鎮。分譜至今幾十年;
字輩是:
<。。。。。 郁彥永玉洪; 文思榮大廷;士紹開興旺;垂成裕後昆;循良先祖德;孝友振家聲;。。。。。>

高安楊圩鎮況家行政村譜系

況家行政村的況姓村莊及周邊幾個村莊,制定的譜系。列表如下
< 敬恭光顯列,懿度啟文英,純粹思元理,忠貞奕世欽,贊勷昭偉傑,平定守徽仁,濬哲宜和順,祥凝允錫齡 >

高安族榮遺存

古代碑、坊、牌樓等,皆不可自建,否者嚴刑峻法處置。欲建碑、坊、牌樓等,主建人必須向當地政府申請或者皇帝下旨獎掖才可。因此,碑、坊、牌樓等皆是家族或個人榮耀的象徵。

恩榮坊

建造原因:明代況真為任福建按察僉事時工作勤力,考核優等,御封真父況均仁為刑部主事(贈)。建坊以示光宗耀祖、皇恩浩蕩。

祖孫同科進士坊

建造原因: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況叔祺考中進士,且與其祖父況璟的進士類別相同。況璟時任大明蘇州知府。修建進士坊於瑞州二十五都(今高安市龍潭鎮梅江橋頭)。今高安石腦梅江南面統稱為二十五都。

南省儒宗坊

建造原因:明代況叔祺逝世時,瑞州鄉紳向當時瑞州知府申請建立南省儒宗坊,一為紀念貴州提督學政況叔祺公學問精深,二為激勵後生。

廷平坊

建造原因:為表彰大理寺正況照所建。皇帝下旨以表彰其辦案公正嚴明,以示廷平。大理寺:相當於現代的最高法庭,掌刑獄案件審理。

父子進士坊

建造原因:況照和況維垣為父子進士。公元1526年,即明嘉靖五年,進士況照之子況維垣高中進士,二甲22名,選庶吉士,時任廣西按察司令況照亦是進士出身,特建父子進士坊。明代以科舉與孝道共治天下,建造這種進士坊有獎勵當事人,激勵世人的意義。

大夫第

建造原因:出任邵武府同知的況於梧是舉人出身,他所建造的庭院稱為大夫第。《高安地名志》記載高安的大夫第為城南水門況氏於梧立。明代,福建邵武府同知況於梧晚年在水門建有豪宅,得名大夫第。今已不存。由於高安城為知府駐地,周邊比較而言相對富裕。歷史上只要城破後全城難尋活口,一切盡毀。古代的居民住宅,只有科舉有功名者才能稱“第”,如“進士第”,“大夫第”等。也是需要申請的,並且需要有一定規模才會批准。

高安史上族人

況政(北宋)

宋江南西路新建西山況坊(今江西安義縣石鼻鎮向坊),名朴,河東節度使,紫金光祿大夫,掌國子尚書兼提調都軍事。北宋初期,卜居於筠州(高安)藥湖

況國用(北宋)

宋代江南西路筠州(今高安龍潭鎮梅口藥湖村),名雅,字子文,政公之孫。二甲賜進士出身,翰林院編修,北宋中期由筠州藥湖遷上高城北東嶽廟祠聖前開基,為敖邑(上高)況姓始祖。

上高縣大塘村況氏祠堂上高縣大塘村況氏祠堂
上高況姓暫計聚居村
共30餘村:
①錦江鎮:大塘村、城圍村、浪亞洲村、橫江村、石門前村、況家村、潘家村、賽口村、泉塘村、龍王廟村、土礦、凌江村;②敖陽鎮:東門村、桂林巷,五馬坊;③田心鎮:坪溪村、官路口村、石牆裡村、店前村;④蘆洲鄉:燕窩裡村、山頭村、山下村、江口村;⑤野市鄉:蛇形村,水口村,南源、上夫村;⑥翰堂鎮:梓坑況家、棠陂況家;⑦蒙山鄉:檔下村;⑧塔下鄉:下林村;其中大塘自然村村是上高最大的況氏村莊,族眾數1000多人(2012年),開基祖為國用公後裔況如柏,於南宋紹定年間建村。城圍村為上高第二大況氏村莊,族人800多人(2012年),開基祖為況如剛。 大塘自然村和城圍自然村等村莊均屬於大塘行政村,大塘行政村共有況氏族人2300多人。

況茂枝(北宋)

宋代江南西路筠州(今高安龍潭鎮梅口藥湖村),名穩,字天培,號筠栢。生而穎異,髫年嗜學。迨於不惑之年,仕於時,為兵部司馬。是時金陵亂賊蜂起,公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其豐功偉績,赫赫在人耳目間。葢嘗洋溢於吳山楚水。當道每交章獎譽。天子方謂:國家奠安,社稷得人,生靈有賴。其寵遇殊甚。既而椿萱棄世,勅葬欄塘山為塋。公因親歿,即解印綬致政還鄉,絕無囊橐。其清風高潔始終不渝。公真所謂忠孝兩全者也。享年九十有六。

況抱元(南宋)

宋代江南西路筠州(今江西高安),況抱元,南宋孝宗年間的著名的石刻藝匠。今高安市博物館還存有況抱元的石刻作品拓片。南宋大詩人楊萬里撰文的《鄒定墓志銘》。《鄒定墓志銘》為青石質地,長80、寬74、厚5.6厘米。於一九六二年出土於高安縣雲居山。當時是由高安縣石腦鄉左家山下金周村農民周洪吉掘得。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六日,高安縣文物普查工作隊在該村調查訪問時發現。
詳見《江西歷史文物》 1985年01期

況景遷(南宋)

宋代江南西路筠州(今上高縣錦江鎮大塘村人),景遷公憑頭腦靈活,經營有道,白手起家,後來成為上高縣的萬貫富室。重金延請風水師擇地,宋徽宗趙佶政和年間(1111~1118年)遷居於同府的高安縣筠西(今高安市龍潭鎮老屋村)。後人多位進士及第,是況氏最大的分支。遷居雲岡村初期,多事不順。後經人指點,在村前加築一道土梁(今老屋村前的橫亘山樑,其實當年費重金請人堆填出來的,而並非是天然山脈)。從現在觀點來看頗有迷信色彩,但自此後雲岡確實人財兩旺,眾多子孫外遷開枝散葉。不僅江西境內很多村莊源於此,像湖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等外省份亦多源自此村。到如今已為況氏一大支。

況普天(元)

元代江西行省瑞州路高安縣(今高安龍潭鎮萬善老屋況村)人,原名況天,後隨祖父遷居袁州路(今江西宜春市區),身九尺,體壯。祖父為說書先生,父親為買賣人。自小聽祖父的評書長大,立志出人頭地,揚名立萬。在元末的民族矛盾尖銳的時期,為紅巾軍精神領袖彭瑩玉的早期弟子,教內輩分為“普”。取名況普天。早期紅巾軍悍將。
元帝至元四年(1338年)況普天與其師兄周子旺在袁州率眾五千餘人起事,背心皆書“佛”字,以為有“佛”字,刀兵不能傷;扶周子旺稱周王,立年號,況普天行平章事。起義失敗後,子旺死,況普天和師傅彭瑩玉“逃淮西,淮民聞其風,以故爭庇之,雖有司嚴捕,卒不能獲”。此後,跟隨彭瑩玉在淮西一帶繼續秘密傳教近十年,“勸人念彌勒佛號,遇夜燃火炬名香,會偈禮拜”,廣受信徒,遍及江淮地區。
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劉福通在穎州起義。八月,況普天跟隨彭瑩玉投靠師兄麻城人鄒普勝在蘄州(今湖北蘄春)起事,回響劉福通;攻占蘄水(今湖北省浠水縣,位蘄春縣東北)後建立政權,扶徐壽輝為帝,國號天完。
1352年二月,彭瑩玉率領況普天帶領紅巾軍占領江州(今江西九訌),殺了曾作詩咒罵紅軍的江州路管李黼。接著攻克南康(今江西星子)、饒州(今江西鄱陽)、信州(今訌西上饒)。四月,進入安徽境內,占領婺源、黟縣、休寧和徽州(今安徽歙縣)。在這附近,與汪同、程國勝、俞茂等地主階級武裝展開了激烈的搏鬥。六月,彭瑩玉、項普略,率軍突破昱嶺關,進入浙江,況普天西進進攻贛西,克瑞州府,袁州府,吉安。七月,彭瑩玉、項普略攻克江浙行省首府杭州。十月,項普略被殺,彭瑩玉敗退江西。
1353年春,彭瑩玉再敗退到況普天部,但況部亦處境不順,十幾個府縣都已丟失,只剩瑞州路高安縣(今高安市)憑藉城高牆厚,做殊死抵抗。到這一年的十一月,元軍包圍瑞州,彭瑩玉和況普天、閔總管等紅巾軍將領進行了英勇的保衛戰,城破後,壯烈犧牲。

況 逵(元)

元代江西行省瑞州路高安縣人,出生於高安(舊址今江西高安市委黨校附近),後隨父母遷安徽廬江縣謀生。在正史上及廬江地方志中都把況逵記為廬江人,並稱寓居高安,而況逵實際上就是高安人,少時隨父母遷居廬江。少時勤奮讀書,有救世濟民之志。這時科舉罷廢,遂以吏職求仕。至大二年(1309)任廣西道廉訪司書吏。泰定(1324——1327)末任光澤縣尹(今福建光澤縣)。下車伊始,即以重法繩治豪紳,使其不敢為非。後調任上高縣尹(江西上高),提倡文教,復建雲岩書院(江西省古代書院之一),招集諸生講學。有兄弟二人爭田,則以《詩經·伐木》喻之,親自講授親友和睦之道,二人感動,和解而去。改高安縣尹(江西高安),平反境內冤案,百姓立碑傳頌政績。元統二年(1335)擢慶元路(今浙江寧波)提官。

況均仁(明)

元末明初江西瑞州府人(今高安龍潭鎮萬善老屋況村),洪武年間,在南京給朱元璋上條陳十二,條陳之一的“以鈔代錢”影響深遠。後和況均實自南京返回高安老家重振家業。為況真之父。以子真(況真)贈刑部主事。老屋村自均仁公開始在整個明代人才輩出,為雲岡況氏興盛之始。自此雲岡況氏在明代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及官府資源大肆擴張。龍潭鎮在宋代只有2個況氏村莊,除藥湖為高安況氏的發祥村及明代萬曆遷自城南石橋村的門樓村兩村外,本鎮其他況氏村莊都是雲岡村族人在明代所建,外遷亦很多。因此雲岡村也就得名老屋村。人財兩旺煊赫300多年。均仁公為老屋村興盛的開端。

況 真(明)

明江西高安(今高安龍潭鎮萬善老屋況村),字彥珍,況均仁之子。由歲貢歷刑部主事,福建按察僉事,天性質直,用法平允,正統間鄧茂七黨寇汀州,真與馬雄討之。初有功,後失利,謫黑鹽大使。天順後復職,尋致仕。真性質直,用法平允,與人有惠,後進階中奉大夫。其直系後人譜系堂號為“榮恩堂”,因皇帝恩典均仁“以子真贈刑部主事”,是況氏榮恩支堂號的由來。

況萬謀(明)

明江西高安(今高安龍潭鎮萬善老屋況村),以子璟(況璟)贈兵部郎中。

況 璟(明)

明江西高安(今高安龍潭鎮萬善老屋況村),字汝明,書法家。明成化22年丙午(1486年)科舉人,登弘治三年庚戌(1490年)科錢福榜進士,歷官溧陽知縣(今江蘇常州溧陽),有政聲,南京兵部郎中,蘇州知州(今江蘇蘇州),書法著稱於時。

況一經(明)

明江西高安(今高安龍潭鎮萬善老屋況村),字士倫,號西坡,況璟之子。嘉靖壬午(1522年)舉人,嘉靖17年任仙居縣令,後升任廣東連州知州(今廣東清遠),贈奉政大夫。

況 滋(明)

明江西高安(今高安龍潭鎮萬善老屋況村),字德潤,成化朝貢生,兩浙運副,弘治元年(1488年)任揚州鹽運司副使(今江蘇揚州)。

況 寬(明)

明江西高安(今高安龍潭鎮萬善老屋況村),明成化朝選貢,任浙江理問使。

況元茂(明)

明江西高安(今高安龍潭鎮萬善老屋況村),以子照(況照)封評事、贈僉事。

況 照(明)

明江西高安縣(今高安龍潭鎮萬善老屋況村),字廷光,農曆八月二十八日生。明正德2年丁卯(1507年)科舉人(正德丁卯鄉試87名);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三甲86名)。初授大理寺評事,官大理寺卿,廣西按察司令事.。

況 熙(明)

明江西高安縣(今高安龍潭鎮萬善老屋況村),字廷輝,號桃泉,況照之弟,嘉靖朝貢生,寧國府太平縣訓導(今安徽黃山市)。

況榮華(明)

明江西高安縣(今高安龍潭鎮萬善老屋況村),官至貴州永寧州知州(今貴州安順)。

況大興(明)

明江西高安縣(今江西高安龍潭鎮梅口藥湖村),官至浙江紹興同知(今浙江紹興)。

況喬遷(明)

明江西高安縣(今高安龍潭鎮萬善老屋況村),字友華,明萬曆朝貢生,建昌府教授(轄今江西的南城縣、資溪縣、新城、南豐縣、廣昌共5縣)。

況維塤(明)

明江西高安(今高安龍潭鎮萬善老屋況村),由司椽歷廣東欽州吏目(今廣西欽州市)。

況 台(明)

明江西高安(今高安城南),字翔雲,崇禎戊寅(1638年)貢生,德安訓導(江西九江德安),郡守陶公延修府志。

況維垣(明)

明江西高安(今高安龍潭鎮萬善老屋況村),況照之子,,一時之間,父子皆進士被傳為佳話。明嘉靖四年乙酉(1525年)科舉人,嘉靖五年(1526年)二甲22名,選庶吉士,歷官刑部郎中,吏部考功司郎中。

況 夔(明)

明江西高安(今高安龍潭鎮萬善老屋況村),字良佐,正德朝選貢,正德10年(1515年)任太倉知州(明弘治十年(1497),割崑山、常熟、嘉定三縣地建太倉州)。

況 旭(明)

明江西高安(今高安龍潭鎮萬善老屋況村),字文冠,號白山,況夔之子,嘉靖朝選貢,四川夔州府經歷(明代夔州府轄境相當今四川、重慶兩省市萬源、達州、梁平等市縣以東地區及湖北省建始縣)。

況 欒(明)

明江西高安,寧遠主簿(今湖南永州寧遠)。

況 琛(明)

明江西高安(今高安城南),字宗魯,明代書法家。登永樂二年甲申(1404年)科曾棨榜進士,三甲135名進士。工書法,有名於時。歷官永平(今河北秦皇島市盧龍縣)府學教授。

況 澄(明)

明江西高安(今高安城南),字仲源.曾祖琛為永樂間進士,況琛之孫。嘉靖辛卯(1531年)特詔御史拔異才,澄膺選第二,初知壽張縣(今山東陽穀縣),減民徭役;調考城縣(今河南省的蘭考縣和民權縣),築堤通水利,民德之。以耿介忤上,左遷建寧教授(今福建建寧),造士得人,升鳳陽通判(今安徽鳳陽)。清馬政署邑,篆有循良聲;歸而屏跡公庭。惟事關地方利病者,則獨持議侃侃,郡邑鹹利賴焉。

況奎琳(明)

明江西高安(今高安龍潭鎮萬善老屋況家),曾仕於安徽寧國府太平縣(今安徽黃山市黃山區),後任調寶慶府新化知縣(今湖南婁底新化縣),因病解組歸,經楚南梅城,沉疴不起,遂於畢家巷居焉。生永龍、永虎、永高、永彪、永紀、永文六子,後擇地而遷,永龍、永高遷邵北況家坳,永紀遷邵北魏家橋,永虎、永彪、永文世居新化,虎居石窖,彪居老虎坳,文居大江口。六支子孫生齒日繁,散居湖湘。況奎琳為湖南寶慶府況氏祖(今湖南省邵陽,婁底等地況氏祖)。

況叔祺(明)

明江西高安(今高安龍潭鎮萬善老屋況家),字吉夫,況一經之子;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三甲49名,初授刑部主事,歷官貴州副使致仕,翰林院禮部郎中。傳見 〔崇 禎 ]《瑞州府志,卷二。《人物誌二·才臣》。
況叔祺做官不忘學問,為明代名儒,著作等身,現存《考古辭宗》20卷、《二史會編》16卷、《大雅堂摘稿》、《四庫總目》、《九夷古事》[善本] : 各1卷,傳於世。

況於梧(明)

明江西高安(今江西高安城南),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年)科舉人,授天長知縣(今山西長知縣),數月政聲鵲起。調繁儀真(今江蘇省儀征市)時,苦淮水泛溢,大為河患,遂條陳開便河,修築髙家堰(今高堰村附近的一段淮河堤防)。拮据數載,升嘉興府通判(今浙江嘉興),撫按皆以於梧河工未竣,題改淮安(今江蘇淮安),竟厥功,民號況公河。功成奏聞,敕賜帑金四十兩,紀錄,陞邵武同知(今福建邵武),河道至今賴之。

況維城(明)

明江西高安,明嘉靖十年辛卯(1531年)科舉人,湖廣長沙府湘陰縣知縣(今湖南嶽陽湘陰縣)。

況維墉(明)

明江西高安,明嘉靖十年辛卯(1531年)科舉人,直隸南京安慶府懷寧縣知縣(今安徽省安慶懷寧縣)。

況 霖(清)

明江西高安(今江西高安城南),字樂沾,號潤亭,嘉慶四年己未(1799年)科會試,欽賜翰林院檢討。

況汝霖(清)

清江西高安(今江西高安城南),字時及,清康熙己卯(1699年)舉人,丙戌揀選知縣。

況樹屏(清)

清高安城南錦水街人,字憲萬,雍正戊申(1728年)貢舉人,汝霖之子。

況汝霦(清)

清江西高安(今江西高安城南),字璘璋,康熙朝貢生,寧都訓導(江西寧都)。

況 莊(清)

清江西高安(今江西高安城南),字正叔,高安城南人,康熙己酉(1669年)貢生,東鄉訓導(江西撫州東鄉)。

況紹鐘(清)

清江西高安,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年)科舉人,侯選守備。

況藜照(清)

清江西高安(今高安石腦高沙),字英士,號藕舲,附貢,署盧陵縣學教諭(今江西吉安)。

況 霞(清)

清江西高安(今高安石腦高沙),字蔚華,號質堂,分發江蘇署婁縣巡檢(今上海的松江區)。

況 敏(清)

清江西高安(今高安城南),字敬夫,嘉慶己巳(1809年)歲貢舉人。

況國陞(清)

清江西高安(今高安相城鎮華陽況坊),字連三,例貢。

況禹謨(清代,捐軀於抗擊緬甸侵略)

清江西高安(今高安石腦高沙),字敷五,由貢捐授雲南白石井鹽課大使。調劑得宜,民甚便之。歷署府經、縣丞。護理白鹽井提舉,皆清勤有赧,調補麗江井繁缺(今雲南麗江),值緬匪不軌,委辦戎事,不辭勞瘁,戰死於虎踞關(雲南的騰越八關之一,今劃屬緬甸)。上憲憐而奏之,蒙恩馳驛歸葬。

況禹謙(清)

清江西高安(今高安石腦高沙),號承祇,以孫道明貤贈儒林郎。

況雲(清)

清江西高安(今高安石腦高沙),字瑞文,號曉亭,況禹謙之子,邑增生,乾隆甲辰(1784年),南巡召試不録,絕意進取,杜門著述,訓飭子弟。以子道明,敕贈儒林郎。

況道明(清)

清江西高安(今高安石腦高沙),字仿程,號雪軒,況禹謙之孫,授布理問。

況道登(清)

清江西高安(今高安石腦高沙),字步青,號雲門,候選典史。

況道衢(清)

清江西高安(今高安城南),字履平,號直齋,乾隆壬子科(1792年)舉人。

況嗣廣(清)

清江西高安(今高安石腦高沙),字文遠,號益齋,以孫攀桂貤贈儒林郎。

況大榮(清)

清江西高安(今高安石腦高沙),字正興,號仁圃,高安高沙洲人,以子攀桂敕贈儒林郎。

況攀桂(清)

清江西高安(今高安石腦高沙),字聯芳,號仰亭,高安高沙人,授州同銜。

況先立(清)

清江西高安(今高安龍潭老屋況村),以孫定標貤贈武德騎尉。

況文麟(清)

清江西高安(今高安龍潭老屋況村),以子定標敕贈武德騎尉。

況定標(清)

清江西高安(今高安龍潭老屋況村),號虎臣,花翎選用守備,賞給封典。

況厚居(清)

清江西高安(今高安城北筠西),字宅仁,號怡門,例授州同銜。

況猷鴻(清)

清江西高安(今高安城北筠西),字廷獻,號巨峰,太學生,以四子忠紹,誥封朝議大夫。

況忠紹(清)

清江西高安(今高安城北筠西),字濟美,號鳳池,邑庠生,州同加四級。誥授朝議大夫。

今朝況氏風流

取材標準:為避免給相關族人帶來不必要的紛擾,從商和從政等不作標準。

況學文

況學文,1973年11月出生,江西高安人。教授、南昌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其中完成1項,在研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項以及省級科研項目8項。

況海斌

況海斌,1972年出生,江西高安人,南昌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南昌大學贛江特聘教授、博士及碩士生導師、江西省贛鄱英才獲得者、江西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

況明義

況明義 ,江西高安人,中共黨員,1986年開始參加工作,現任合肥工業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副院長。

況明星

況明星,江西高安石腦鎮高沙後況人。1944年3月出生,1969年畢業於北京大 學技術物理系。江西醫學院醫用物理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國無創心功能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阻抗學組委 員、江西省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 委員兼藥品醫械行業組副組長,享受江西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特殊津貼。
1991年選入《中國當代技術薈 萃》,1994年選入(中國名醫列傳》。

況新華

況新華,江西高安市人,1953年 9月21日出生,中共黨員,1985年9月晉升為講師。 1995年1月晉升為副教授。2000 年10月晉升為教授。歷任外語系 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兼黨支部書 記,基礎課部黨總支副書記、書記 兼副主任(主持工作)。現為南昌航空大學國際學院黨委書記、院長。

況森保

況森保,江西高安市人,教授,現任南昌航空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

況陽

況陽,江西高安龍潭鎮柳湖人,1980年考入當時的第一學府中國科技大學數學系,師從中國科學院張景中院士,現為美籍,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物數學終身教授。

況九龍

況九龍,生於1957年,江西高安人,現任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大內科及內科教研室副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教授。江西省醫學會理事、江西省呼吸學會常委和老年醫學常委。在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有獨到之處。

況學成

況學成,1966年出生,江西高安人。現任江西省高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同時也是景德鎮陶瓷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況重晚(抗美援朝烈士)

況重晚,1913年9月出生,江西高安汪家圩鄉團山行政村楊林自然村,中共黨員。1946年3月25日抓壯丁被編入江西南昌的國民黨部隊,先派往河南息縣參與戰鬥,最後於1948年遼瀋戰役中,況重晚主動棄暗投明,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任113師337團二營四連戰士,因表現突出,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10月19日,況重晚烈士作為第一批入朝作戰的志願軍。1952年7月20日況重晚壯烈犧牲於敵人的重火力轟炸中,時年39歲。1954年2月21日經志願軍一一三師政治部批准為革命烈士。

況坤林(對越反擊戰烈士)

況坤林,江西高安市石腦鎮左家行政村況家自然村,共青團員。1977年1月入伍,53259/53217部隊8連戰士,1979年3月8日在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中光榮犧牲,終年23歲,追記三等功。廣西龍州縣烈士陵園4區11排6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