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宇陵園坐落在通化市渾江東岸樹木蔥鬱的山崗上,是為紀念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而修建的,為第一批中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靖宇陵園
- 地址:通化市渾江東岸
- 紀念人物:楊靖宇
- 占地面積:約20000平方米
結構布局,園內詳情,旅遊信息,遊園警示,歷史人物,抗聯簡史,
結構布局
陵園內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00米,占地約20000平方米。由靈堂、靈墓和陳列室等部分組成。從山底下經過一段 靜的林蔭路,可直抵陵園門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鋼筋拱形門樑上的“靖宇陵園”四個醒目大字。春夏之交,陵園內,蒼松翠柏,鬱鬱蔥蔥,丁香簇簇,幽香飄溢。 陵園建築物,全是宮殿式的,黃釉屋瓦,紅柱雕檐,精巧別致,莊嚴肅穆。陵園正中,是一座靖宇將軍的高大戎裝銅像,雄偉威武,昂首藍天。靈堂正中,懸掛著朱德同志“人民英雄楊靖宇同志永垂不朽”的題詞。中央大廳陳放著楊靖宇同志的半身塑像。1958年2月23日,在這裡隆重舉行了楊靖宇同志公祭安葬大會。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同志送了花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領袖金日成也送了花圈。
園內詳情
靖宇陵園景區位於吉林省通化市渾江東岸的靖宇山上,景區核心由楊靖宇烈士陵園和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組成。楊靖宇烈士陵園是偉大的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的安葬地。陵園占地2萬平方米,由5座民族式建築物組成,正面主體建築為靈堂和墓室,兩側4個偏殿為陳列室,陵園中央巍然挺立著楊靖宇將軍的高大戎裝銅像。陵園內,松柏參天,鬱鬱蔥蔥,花團錦簇,芳香四溢,紅窗碧瓦,莊嚴肅穆,拱檐飛翹,宏偉壯觀。陵墓內的白丁香木民族式棺柩中安葬著楊靖宇將軍的遺首遺骨,陳列室展出的是楊靖宇將軍青少年時期的遺物和他在抗日戰爭艱苦歲月里的一些用品和戰利品等有關文物、文獻、照片共280餘件。
坐落在景區內的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造型獨特,與陵園和諧統一、相得益彰,是現代建築與中國傳統建築的結合。紀念館基本陳列由序廳;屈辱篇·民族苦難;義勇篇·還我山河;眾志篇·烽火關東;喋血篇·配合抗戰;艱苦篇·烈愾英魂;勝利篇·東北光復7個部分組成。通過圖片、實物、繪畫、場景及現代科技手段,充分展示了東北抗日聯軍在14年的抗日鬥爭中艱苦卓絕的戰鬥經歷、戰鬥場面、戰鬥成果、戰鬥生活。館內展出圖片356張,實物344件。
楊靖宇將軍在他的老家確山,鄭州烈士陵園都分別有墓葬,而通化靖宇烈士陵園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國家六部委確定為全國100箇中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4年被中國家列入中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陵園年接待國內外參謁民眾和中小學生達10餘萬人次,在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當代作家陳運和為此寫出散文《英烈楊靖宇魂歸通化,魂歸中國心》,文句讚頌“紅底黃字的朱德題詞:‘人民英雄楊靖宇同志永垂不朽’,像一大灘烈士流下的鮮血里,站起中共中央對犧牲者不肯屈服、不肯彎腰的確切評價”。
靖宇陵園景區,從參觀內容到基礎設施,從景區環境到旅遊服務,都滿足了人們寓教於游的需求,成為了吉林省、通化市“紅色旅遊”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新的亮點。
旅遊信息
1.看點:景區內的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造型獨特,與陵園和諧統一、相得益彰,是現代建築與中國傳統建築的結合。紀念館由7個部分組成。館內展出圖片356張,實物344件。2.門票:免費。
3.開放時間:夏季(5月1日-10月7日):9:00-15:30,冬季(10月8日-4月30日):9:00-15:00。
4.交通:從通化市火車站、客運站乘市內各路(18路除外)公共汽車到通化廣場站下車,步行300米。
5.最佳出遊時間:通化屬於典型的溫帶季風性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短暫多風,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漫長寒冷,是四季皆宜的旅遊勝地。
遊園警示
一、參觀者要遵守紀律,聽從指揮,分批列隊緩步進入大廳,不得爭先恐後。
二、要保持紀念館內莊嚴、肅穆的氣氛,參觀時認真觀看,專心聽講,不得大聲喧譁。
三、展廳內不準吸菸,不準吃零食,禁止亂丟果殼紙屑,保持環境清潔。
四、珍惜革命文物,愛護展覽版面,切勿用手觸摸陳列品,不得任意開關電鈕。
五、未經本館工作人員許可,不準擅自拍照。
歷史人物
楊靖宇(1905~1940)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偉大的抗日民族英雄。原名馬尚德,河南確山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創建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鄂豫皖別動大隊。1929年受中央派遣來到東北領導抗日鬥爭,曾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指揮兼政委,率部同日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沉重打擊了日偽統治,鼓舞了東北人民的抗日鬥志,有力支援了中國的抗日戰爭。1940年2月23日他在率部對敵作戰中壯烈犧牲,時年僅35歲。
抗聯簡史
東北抗日聯軍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英雄部隊。是中國人民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民族解放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的革命史上有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
東北抗日聯軍共有11個軍,人數最多時有4萬多人,其中,第一、二、三、六、七等軍是在反日游擊隊(共產黨領導)的基礎上建立的;第四、五兩軍是在王德林的救國軍、李杜的抗日自衛軍餘部的基礎上建立的;第八、九、十、十一軍是在義勇軍餘部和抗日山林隊的基礎上建立的。1936年7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改編成立,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宋鐵岩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1個教導團。
1942年8月,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第二路、第三路軍組成。周保中任旅長,張壽籛任政治副旅長,崔石泉任副參謀長。下轄4個教導營。
1941年至1945年是東北抗日聯軍開展小型游擊戰和轉入蘇聯整訓時期。東北抗日聯軍成立之後,強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動搖了侵略者的大後方,日本侵略者不得不調集大批部隊一次又一次進行瘋狂地“討伐”,實施“三年治安肅正計畫”;加之抗日聯軍與上級黨組織失去了聯繫,地方黨組織遭到毀滅性破壞,山上密營損失殆盡,糧食、藥品、鹽等給養完全斷絕,許多優秀的指戰員壯烈犧牲,部隊損失慘重。從1939年到1940年,東北抗日聯軍的游擊戰爭轉入極端艱苦的鬥爭階段。但是東北抗日聯軍的意志沒有被打垮,抗聯部隊縮編,開展小型游擊戰爭,保存了一部分精華和骨幹力量,進入蘇聯境內整訓。在蘇聯整訓期間不斷派小部隊深入中國抗聯游擊區進行游擊戰,直到1945年8月,配合蘇軍重新進入東北,在解放東北的鬥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曾專門做出決定,表彰東北抗日聯軍的歷史功績,稱讚東北抗日聯軍的英勇鬥爭“是中國共產黨光榮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9年5月,中共中央給東北局的電文中再次指出抗聯鬥爭是光榮的,稱“此種光榮歷史應受到黨的承認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