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對古代青銅器中的傳世品進行研究,從而確定其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的工作。鑑定工作的第一步是辨偽。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研究確定某件真品的價值,給予恰當的評價。為了確定每件青銅器的價值,首先要確定其年代及文化性質。有的青銅器能依據其銘文確定其絕對年代,一般應確定其時代或分期(相對年代)。文化性質一般指的是中原青銅器或是
巴蜀青銅器、滇文化青銅器。然後從其形制、紋飾、銘文及鑄造工藝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與已知的古代青銅器及其研究成果進行比較,判斷其在中國古代青銅器本身發展歷史上、古文字學上、美術史上和鑄造史上的地位以及在中國古代歷史研究中的意義,從而確定其價值。
青銅器在顯微鏡的觀察下,在假銅綠中,通常可發現泄露偽劣的不完整結構與形態。化學和物理實驗、放射性碳素與日照時間檢測、x光線都可以用於鑑別可疑的物件。
概說
什麼叫中國青銅器?中國青銅器最早應產生於什麼時候?這對於青銅器的藏家以及有志於掌握鑑定技術的人來說,都是一個首先應當弄清楚的問題。從考古學上講,中國青銅器特指商代和西周、春秋時期的青銅器物,這些器物以銅質為主,加入少量錫和鉛澆鑄而成,器物顏色呈青灰而得名。其種類主要有工具、兵器、烹飪器、食器、酒器、水器、爾器、車馬器等。形制多樣,紋飾精美,銘文為書法藝術瑰寶。商代和西周前期的青銅器物,形制端莊厚重,精細華麗,紋飾多為饕餮紋、夔龍紋、動物紋及幾何形圖案;銘文蒼勁古樸,一般字數較少。從西周中期到春秋中期,風格趨於簡樸,形制放達隨意,紋飾也多為精線條的幾何圖案,但長篇銘文卻比以前增多,這或許是文字發達的緣故吧。春秋後期至戰國時代,形制輕薄精七紋飾除動物紋、幾何紋外,還有用細線雕刻狩獵、戰爭、宴會的圖案。
青銅器的發明是一個劃時代的創造,我國商、西周、春秋三個歷史時期就屬於青銅時代。而中國青銅器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呢?有一則傳說叫“蚩尤作兵”。相傳蚩尤統率本部人馬進攻黃帝部族,雙方“戰於涿鹿之野”,交戰之初蚩尤軍節節勝利,因為他們搖籃有戈、殳、戟、酋矛、夷矛等五種兵器,估計這些兵器就是用銅製成的。後來,黃帝製作了指南車用於戰爭,才扭轉了戰局並制服了蚩尤。《子華子》還記載:為慶賀勝利,黃帝不派人去首山采銅礦,然後將銅礦石運到荊山腳下鑄鼎,作為戰爭勝利的紀念。
以我國出土的最古老的青銅器棗馬家窯青銅刀而論,中國青銅器製品最早出現的時間決不會晚於距今四千年以前,即夏朝建立這前就已經出現了鑄銅。馬家窯文化遺址位於甘肅東鄉,出土的青銅刀是彩單范鑄造的,而在河南登村王城崗、淮陽平糧台和郾城郝家台龍山古城遺址中,發現了鑄造器物時留下的青銅渣。以上發現足以說明:中國青銅器最早產生的時間當在距今四千多年以前。
中國青銅器在世界的影響力並不亞於古老的長城。有志於掌握青銅器鑑定技能的學人芸芸,中外藏家希望得到一件青銅真器則自不待言。為什麼中國青銅器能如此深深吸引著眾多收藏家呢?實在是器物自身獨有的魅力使然。
早在夏代二里頭文化期,青銅器已從鑄造簡單的工具、兵器發展到比較複雜的爵和鈴了。共鑄件厚薄均勻,並且有簡單的紋飾,青銅器工藝已達到一定的水準。商周1500年的歷史,是我國青銅器波瀾壯闊、光彩奪目的時期。商代前期的青銅器無論在造型設計、花紋裝飾,還是在鑄造技術上都有明顯進步。這時,禮器種類增多了,器物花紋粗獷有力,同時出現了銘文,傳世商代青銅器中曾出現“亘”字和“父甲”的銘文,這是我國青銅器中已知的最早的銘文。
商代晚期是我國古代青銅器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青銅鑄品在質量和數量上都得到空前的發展和提高。種類包括禮器、酒器、食器、水器、兵器、工具、樂器、雜器等。這時的銅器製作精良,胎壁厚實,給人以凝重、莊嚴的感覺。紋飾多彩,形制精美,顯示出處於發展鼎盛階段的富麗堂皇、雍容光煥發華美的氣派。不僅紋飾上刻意追逐,並且廣泛使用浮雕裝飾,這就排隊了平面紋飾的單調性,器物雕飾的立體感使鑄品造形更加生動,韻味無窮。這時有銘文器物不多,有較長銘文的鑄品也不過二三十件。
西周早期的青銅器種類變化不大,紋飾風氣更趨繁縟,精雕細刻,藝術上可謂精麗,而器物卻多少缺乏一些生氣。這時青銅器物鑄銘成風,長篇巨製不斷出現,有的青銅器物,銘文竟長達400字,字型剛勁有力,線條流暢,世界並不多見。周昭王、周穆王以後,青銅種類略有增加,如簠、 、匜、釒廠朔、編鐘等青 銅器出現,鑄造工藝水平不斷成熟、提高。銘文水平大大提高,每篇銘文皆韻律清晰,筆疲乏工細典雅,筆鋒勁拔而不失圓潤,多為書法藝術傑作。圖為東周早期的青銅鴞首
提梁壺由終身獨身日籍名醫森承一郎傳承人呂默齋(志強)持有,日本傳奇古董商坂本五郎代為操作私家藏品。
春秋戰國之際,青銅器在形制和紋飾上一改過去的風貌,大膽突破宗教神秘色彩,體現出強烈的地方性和清新感,使中國青銅器進入了第二個高潮。這時的青銅器物在種類和造型上有了許多新的變化,如
銅鏡開始流行。紋飾也由過去的粗獷放達一改而為工細纖七追求華美的藝術效果。紋飾設計還出現了社會生活的新題材,如表現宴飲、漁獵等,濃厚的生活氣息路然器物之上。
中國青銅器由夏而周未,發展井然有序。奇異的青銅世界不僅在中國古物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即使在全世界古銅器中,也是出類拔萃的。中國青銅器鑄造工藝之先進,形制之美觀,紋飾之精麗,銘文之勁拔,是世界青銅族所難以企及的。這就是中國青銅器深深吸引著眾多收藏家的魅力所在。
特點
青銅器物是銅錫合金,有較強的硬度,不像瓦當磚瓦、甲骨陶瓷及書畫碑帖等易於破碎,而是便於長期收藏。再則青銅器皿形態各異古樸典雅,線條暢達,這也是其他古玩所無法企及的。
首先,中國青銅器數量大,種類繁多。究竟中國有多少件青銅器物,這是誰也無法統計的數字。有人統計過,僅以有銘文的青銅器物而論,從漢代到今天,出土就達一萬件以上。若加上無銘文的銅器,其數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正因為數量大,中國青銅器的品種也極其豐富,不僅有
酒器、水器、食器、兵器、禮器,還有車馬器、農具、工具及各類生活用具等一應器物。眾多的青銅器皿,造型生動、多彩多姿,令人目不暇接。數量大、品種繁的中國青銅器無疑增加了鑑定的難度,這是中國青銅器的特點之一。
其二,中國青銅器分布地區廣,且質量上乘。中國青銅器出土較為集中的地區是中原,但它的分布範圍遠遠超出中原地區,東北、西北、巴蜀、嶺南甚至西藏及東海漁島上都發現有青銅器。這些青銅器造型生動、精美,風格各異,呈現出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中國商周時代的青銅器,製作精湛、形狀瑰異、花紋隨意、富 麗典雅,其精品不勝枚舉,如司母戊方鼎、虎食人卣、雙羊尊、大克鼎、毛公鼎、蓮鶴方壺、雙雄寶劍、勾踐劍、長信宮燈、嵌綠松石臥鹿、銅車馬一流,鑄造精緻,具有撼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當然深受國內外藏家鐘愛。其他各類青銅器物,鑄造者根據不同的硬度要求,準確把銅錫比例,使器皿質量優良,這是國外青銅器鑄品望塵莫及的。
其三,器物銘文可以說是中國青銅器最大的特點。世界各地古青銅器絕大多數沒有
銘文,只有印度出土的少量青銅器或鑄有很短的銘文。中國古銅器有銘文者僅出土的就達一萬餘件,且名文長篇巨製不少,如毛公鼎銘文長達497字。這些銘文字型,或粗獷放達,或蒼勁有力,具有很高的很高的書法欣賞價值。這些銘文也是鑑定中最難把握的一環。
其四,以容器為主的中國青銅器也在世界青銅文化中獨樹一幟。就世界範圍而言,從印度河流域到巴爾幹半島,從米諾斯文明到邁錫尼文明,其青銅器的代表作大多為武器,如戈、矛、刀、箭、劍、戟、鏃等,而中國卻以鑄造難度較大、紋飾複雜的容器為主。這些容器,尤其鼎,是為國家重器。其寓意深奧、內涵豐富,與政治糾纏在一起的神秘性始終是鑑定家及藏家們感興趣的問題。另外,歐洲青銅文化以武器為代表,中國青銅文化以容器為代表,這是不是前者富於侵略性,而後者安於保守性就不得而知了,若有興趣,鑑定者可以研究。
仿製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歷代
制禮作樂均依周制,政府或私人為了舉行祭祀等禮儀活動的需要,不斷仿照《三禮圖》或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而鑄作新的青銅禮器,這就是仿製品。它是對於古代文化的尊重與仿效。其特點是在器物上大多標明仿製的時間、用途及仿製者等。在進行鑑定工作時,首先要區分仿製品與偽品,不應將仿製品列為偽品。其次仿製品對研究歷代
禮樂制度及文化藝術也有著一定的價值,不應簡單地予以否定,而應給予適當的評價。宋代以前的仿製品已很少見。宋代由於金石學興起,收集了大量的古代青銅器,並認識了《三禮圖》的錯誤,遂改依古代青銅器仿製禮器,用來作為廟堂之祭器。宋代仿製情況見於宋
翟汝文《忠惠集》及清
孫詒讓《政和禮器文字考》等。
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仿春秋時期
宋公戍鐘而製作的大晟鐘,尚有流傳至今者。清代的青銅器圖錄書中也著錄了一些宋仿銅器。元代官府出蠟局亦曾仿古代青銅器而製作了一批祭器。明代著名的
宣德爐有許多是仿照古代青銅器的形制加以變化而製作的。
歷史
作偽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
宋元明時期:自宋代金石學興起以後,古代青銅器成為研究資料與藝術欣賞品,公私競相收藏,遂使青銅器具有了較高的經濟價值。因此,從宋代起商人就開始作偽。宋代的偽品已見於宋代的青銅器著錄書中。
第二階段
清初至嘉慶時期:由於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統治者的提倡,金石學有了新的發展,作偽也興盛起來。此時主要是仿照宋代青銅器圖錄作偽。特點是整器皆偽,即銘偽者器亦偽,作偽技術水平低,易於辨識。
第三階段
道光時期至清末:一方面由於金石學者重視銘文,另一方面作偽器費力而易辨,因此,這時期商人大多轉而在真器上摹刻偽銘以牟利。另外,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 ,尤其是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外國侵略者大肆掠奪中國文物,刺激作偽有了很大發展,偽器大量出口。外國博物館收藏的中國青銅器中就有不少偽品。第四階段,中華民國初期。由於政治腐敗,軍閥混戰,不僅各地盜墓之風大盛,而且作偽之風更熾。上海、蘇州、北京、西安、濰縣等地是作偽的中心,有許多作偽的高手。這時由於西方科學技術傳入,商人運用新技術作偽,使作偽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例如用真銘的拓本照相製版、然後用化學藥品腐蝕的方法製作偽銘,比過去鑄或刻的偽銘要逼真得多。用化學腐蝕法偽造的,與真銘頗為近似,非仔細辨識不能識其偽。同時由於外國人喜歡新奇的器形與花紋,也使偽作新奇器形與花紋興盛起來。此時著錄青銅器的書中每每混有大量的偽器。
從作偽的歷史可以總結出偽器的基本情況是:
①全器皆偽。例如晉侯平戎盤,約為乾隆年間偽作,原藏北京怡王府,1870年流入英國,現藏於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腹外上飾乳丁紋,下飾獸面紋,雙耳不倫不類,圈足系焊接,偽作明顯。盤內有銘文23行550字,是已知偽器中銘文最長的。內容仿《尚書》及《左傳》,字型仿《散氏盤》及《石鼓文》,書法拙劣,一望而知其偽。
②器物的一部分為偽作。例如上海博物館藏的一件商代獸面紋斝,器真,但在流的口部偽加一個流,畫蛇添足。
③拼湊真器殘片作成偽器。例如《
西清古鑒》著錄的蟠夔鼎11,系用鬲的上半部下加三足而成,似是而非。
④器真銘偽。這又包括兩種情況。一是銘文全偽。或用刀鏨刻而成,或用化學藥品腐蝕而成。內容或仿某一真器銘,或拼湊,乃至隨意杜撰。二是在真銘之外,加刻偽銘 。例如現藏於鎮江金山公園的“遂啟鼎”曾著錄於《敬吾心室彝器款識》上32 ,原來僅有9個字,後來在其前後偽刻了124個字,使銘文增至133字。
⑤銘真器偽。例如中國歷史博物館藏的
陳侯午敦,原器早年被火燒毀,僅餘底部銘文殘片,後經商人將殘片嵌入偽器之中,製成一個銘真而器偽的陳侯午敦。
⑥器真而花紋偽。即在真的素麵或花紋少的青銅器上偽刻花紋。例如上海博物館藏的西周鳥紋尊,原僅肩部有一條鳥紋帶,後在其上下偽刻蕉葉紋及鳥紋。還有的在原有的花紋上加嵌綠松石等。
辨偽方法
辨偽的基本方法是比較法與綜合分析法。
即將需要辨偽的
器物,首先分別從銅質及鑄造工藝、器形、紋飾、銘文諸方面與真器逐一進行對比,並參考偽器的各種情況作為反面標準進行考察,從而對該器各個方面的真偽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後再綜合該器的各個方面進行整體的分析。
真器的器形、紋飾與銘文等各方面是一致的,而偽器的各方面之間往往有矛盾。由於夏商周時期與後代的鑄造工藝不同,留在器物上的鑄造痕跡也不同,通過鑄痕的觀察可以判斷真偽。
夏商周主要採用
范鑄法,器體上留有范線,有時夾有墊片,細部花紋稜角細膩圓滑。而現代或用翻砂法,則粒粗胎厚;或用失蠟法,則沒有范線。從銅質上來分析,夏商周時期為青銅質,而後代的偽器有不少為黃銅質。又由於夏商周之青銅器入土已三四千年,經過長期腐蝕,已發生化學變化,銅質已糟朽,因此,真器比同樣大小的新制的偽器重量要輕,有經驗者用手一掂,即可知其真偽。例如上海博物館藏的真的西周
史頌簋重9350克,而其所藏之偽史頌簋卻重12420克,比真器重3070克。
其次,真器的表面銹色是經長期腐蝕而自然形成的,緻密而有金屬光澤,與器體是連為一體的。尤其是銅銹已滲入器物內部,滲入花紋或銘文字口之內。而偽器的表面銹色一般是用快速腐蝕法作成,其特點是很薄且浮在表面。而厚的偽銹一般是用漆調顏色作成,灰暗,呆滯,既沒有金屬光澤,又沒有層次,浮於器表,疏鬆,易脫落,而露出新銅地子。
第三,從器形上來說,中國古代各類青銅器的形制是有一定之規的。如被鑑定者器形不符合古代的規律,則有可能是偽作。
第四,真器的花紋及銘文自然而生動,風格古樸、生動。而偽器則呆板、軟散,無生氣。偽銘鏨刻有刀鑿之痕,往往又破壞了原來的表面,腐蝕者模糊而臃腫。偽銘大多書法拙劣,文義不通,與真銘拓本逐字逐筆對照,自可辨偽。
第五,偽器的器形、紋飾與銘文三者之間往往有矛盾,露出破綻。再者,銘文的性質與器物的類別不合者,或銘文所在的部位及行款不合于格式者,均有可能是偽作。需要指出的是,辨偽時詳細了解該器的出土情況與流傳經歷是很有必要的,往往能為辨偽提供重要的線索。
鑄造辨偽
從鑄造技術進行辨偽的前提是十分了解青銅器各時代的冶鑄工藝。
商周時期,極大部分青銅器是用陶范法鑄成。也就是說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都有數塊陶范拼合澆鑄後留下的范痕,即范線。隨著時代進步,合范的方法有所變化,范痕會隨著變化,但要想在合范地方不露痕跡,這即使是最熟練的工匠也難免做到。有的鑄器表層紋飾不多,合鑄面較大,合范痕跡容易忽飾,但在隱蔽處,如鼎的耳內和腹下部,還會遺留痕跡的。後代偽者不知道占人鑄造的原理和方法,只講究器物的外形,仍用蠟模(失蠟)的方法鑄造。表面較精細,無需多作加工,但是用這種方法,卻往往與原器物的時代特徵相去甚遠。新鑄之器一般的重於原器。這是通常偽器或仿製品埋藏在地下的時間很短,非真器久埋深藏經2000多年礦化鏽蝕而成,使表面略有膨脹,比重下降,而偽器沒有這一過程,自然較重。用蠟模翻制的偽器也會略重於原器,仿偽者會連同銹跡、砂眼一同澆鑄表現出來,加上前面一點偽器特徵更加明顯。占代塊范鑄造的青銅器,表面光潔度好,紋飾甚至纖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氣孔,也沒有銅液灌注不到而產:生縮孔的情況。而失蠟和翻砂鑄造的偽器,經常在表面出現一些砂眼,有的甚至產生縮孔等鑄造缺陷。如不了解這一點,很可能錯誤地以為砂眼和縮孔是舊鑄的特點。
另外,陶范所鑄銅器為控制器壁的厚度,往往會在內外范之間墊一墊片,因材質跟銅液有異,銹跡也就不同,而失臘法鑄器卻無需墊片,銹跡自然一致。
器形辨偽
通過器物的型制進行辨偽,是對青銅器在各時代的型制特徵熟悉程度的考驗。
每一種青銅器,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形制、大小、高矮都會產生變化而形成規律。如青銅器中的大類鼎,自商代二里岡期到漢代,流行的時間最長,但每個時代鼎的形狀都有不同的特點。全面掌時代各類器的形制特點,是青銅器鑑別知識的基礎。通常偽器可以分為直接鑄造和拼湊改造兩類。直接鑄造的又可分為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依照真器或者依照相關資料鑄造偽器,其器形、銘文、紋飾等都有來歷和參照,有的是器型或銘文只有部分做r參照,部分有意改樣。如參照鑄造了器型,但卻鑄刻了杜撰的銘文,或將參照的錦義鑄刻住毫不相十的銅器上。此類偽器儘管模仿得並不精準,但也有一一定水平。第二種則是毫無根據的拼湊,意在作奇,達到以稀為貴的目的。此類偽器對青銅器形制特徵不甚熟悉的人很有挑戰性,如果不仔細觀察,就有上當的可能。
銘文辨偽
通過銘文辨偽,是檢測對占代歷史知識廣袤、書法研究深淺和鑄工藝水準高低與否的標尺。
青銅器的銘文是對歷史的記錄,是金石書法發展演變的例證,是鑄工工藝高超的體現,宋、清兩代是青銅器銘文作偽的主要時期。宋代以來,金石義字成為金石家的研究重點,作為有記載歷史文獻銘文的青銅器,往往受到廣泛的重視,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故而收藏家們對青銅器的蒐集,則側重在銘文方面。
首先,銘文從單字族徽發展而來,形狀奇特古老,難以辨識;發展到後來的成為簡潔精煉的長篇銘文,更足提供斷代依據的歷史資料。如“利簋”銘文。第二,銘文從筆畫簡單的刻劃到規範的書寫鍥刻,無論筆畫、結構還是字形都有明顯的時代變化。商周時代青銅器銘文的鑄造,是另做一塊銘文范,嵌入主體內范中。有的銘文嵌得很平整,周圍沒有明顯的痕跡。也有嵌得較低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
秦公簋的銘文即是。商周時代在鑄造長篇銘文時,有的還要劃好線條或打好格子,所以
銘文都橫平豎直,比較規整,刻銘文技工的技術高超,書寫也很流利。第三,隨著時代的崇尚和鍥刻新工具的出現,鑄工鍥刻水平在青銅器的銘文上得到了體現。由於范土的銘文是
陽線條,因此銘文范上陽文在刻完後,乘濕嵌入豐體範中,字口厚度要避免與外范接觸而需修正,可能要微作接捺,與主體範修正,這樣陽文寧的上口就火,而鑄成的銘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人的感覺。這必須精細的觀察才能發現。同時在字口內具有磨砂玻璃那樣均勻的無光感,字型筆畫的轉折處,呈非常自然的圓勢。當然,這只是在一部分商和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上是如此。而後刻的銘文,有的是有參照,字型比較拘謹、呆板,字口內有或隱或顯的刀鑿痕。而用翻砂法鑄造的青銅器,泥料糶頁粒比較粗,銘文筆畫的表面與細膩的范土鑄造不同。
青銅器銘文的作偽多有如下幾種:添銘法。即在無銘文的真器卜鏨刻偽銘,後鏨的銘文大多字型呆板、鬆散、不自然,字口面寬底窄,同時有鏨痕,偽工用銅絲刷刷去鏨痕,卻又留下刷痕,也影響了字的筆鋒。銘文字型、內容雖能仿刻,但其韻味卻是難神似。另外,真器偽銘者皆傷皮色,器表有銹而字口無銹,即使字口處作上假地子、假銹,也異於器表。增銘法。就是原有簡單銘文的真器上增刻偽銘;或真器上本應對銘,因器缺失使銘文也缺,在進行修配時將銘文也一起補刻。增刻偽銘後,其字口、銹色、地子與真銘不同,再者,一器之上銘文非一人所出,其筆體、韻味自然不符,特別是鑄銘與刻銘就截然不同。腐蝕法。將青銅器需要刻銘的部位塗上蠟,並在蠟上刻好字,再用三氯化鐵在刻好字的蠟上進行腐蝕器身,將蠟去掉後,凹陷的銘文自然顯現。這樣腐蝕的銘文字不成體,字口深淺不一,筆畫邊緣十分粗糙。
紋飾辨偽
紋飾是器型華麗的外衣,合體、適時的外衣是紋飾辨偽的重要依據。
不同年齡的人著裝自然不同,青銅器亦是如此。拿到器物,首先看看器型和紋飾的時代風格是否一致,紋飾的作偽大致有如下幾種:加花法。即在真器原有的簡單紋飾上或光素無紋的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紋。一般來說加刻的花紋與原器花紋是一致,但應注意走刀和崩茬的痕跡。掏花法。即在原本無花紋或有破損穿孔的器物鏤刻、改刻花紋,使原器變成一件鏤空之器。這種偽掏花的作法,如此做法刀痕非常明顯,且不符合原器的特徵。
材質辨偽
辨別不同時期青銅的材質是對青銅器身份的考證。
戰國以前的銅器,皆為銅錫鉛合金的青銅器。錫的成份越大,銅質的灰色色澤越淺淡。商至戰國的銅器銅質純淨,極少有沙粒。宋仿銅器,合金成分為銅、錫、鉛和少量的鋅,銅色為黃中泛紅。明清偽器含錫成分很少,而鉛鋅成分增多,銅色皆發黃,但明代偽器色為黃中泛白,清代偽器色卻是黃中透黃。因此,鑑定銅質的真偽,還要看、足、日沿、底部露銅的質色。
聲味辨偽
聲音和氣味是青銅器辨偽的必要輔助手段。
青銅器由於在土中埋了幾千年,有一股土氣味,新出土的銅器土氣味更濃烈。而經過地下腐蝕較深的青銅器,銅質已屬礦化,所以發音以渾濁者居多。當然埋藏在極其乾燥而又純粹的土層中的青銅器,敲擊音也有甚佳的。而宋以後的偽器多為黃銅,未曾氧化或氧化時間較短,以手敲擊,聲音細長、清脆,也無土香,卻有汗腥味,這是由於作偽者多用化學藥品,如酸鹽硇砂等作假地子或假銹,雖經多年埋藏,仍有一股酸氣味。有的用石膏製作或修補的偽器,質地輕,顏色白,用手敲擊,其聲嘶啞。這些只是一般規律,因銅器的合金成分、埋藏時間長短、地區、土質等不同,輕重聲音有所區別。
龜魚紋
龜魚紋方盤,通高22.5cm,長73.2cm,寬45.2cm,重23.5kg。
盤作長方體,口沿外翻,淺腹,平底,四獸首銜環,底部鑄有四獸形足。口沿飾蟠螭紋,內底飾龜魚戲水圖案,內壁飾曲帶紋,外壁飾雲紋及浮雕怪獸。
龜魚紋方盤原為清宮舊藏器,形體巨大,鑄造精湛,以其瑰麗雄奇的紋飾與造型見稱,其工細瑰麗的盤體龜魚紋與蓄勢待發的四立體獸形足相得益彰,是戰國青銅盤中罕見的佳作。
青銅器保養
夏季雨水較多,青銅器如果裸漏在空氣下,容易被空氣中水分子所腐蝕,從而變色,保留青銅器原有的物質成分變得十分重要。一般的青銅器外表層都會有覆蓋物。如何去除這些覆蓋層呢?
先用蒸餾水將鏽蝕的青銅器沖洗乾淨,主要針對表面的泥土、油污以及一些有機粘連物。要注意的是,一些比較特殊的器物,往往會附帶有其特殊用途導致的一些有機物粘連,最常見的莫過於銅鏡上面經常見到的“布紋”,其實就是銅鏡使用過程中往往是用布包裹起來的,布雖然腐蝕殆盡,但由於它的存在,使得鏽蝕過程中留下了一些信息。對於這些一般是應該予以保留才對,對於附帶有彩繪的更需要特殊對待。
2.對粉狀鏽蝕區域採用Ag2O局部封護處理,操作是先用機械方法將產生粉狀銹的病源——灰白色蠟狀物的氯化亞銅剔除,直到看見金屬銅為止。用丙酮將腐蝕區域擦洗乾淨,然後將氧化銀用分析純的乙醇調成糊狀物填充於剔除了氯化亞銅的部位,使未剔除乾淨的氯化亞銅與氧化銀接觸並反應,形成角銀膜從而阻止氯離子的腐蝕作用,使銅趨於穩定;需要說明的一點就是,如果這件青銅器最精美的部分,諸如紋飾、銘文所處區域不幸出現了粉狀銹,絕對不能直接剔除,需加以變通。
3.用3%苯駢三氮唑(BTA)的乙醇溶液於60℃恆溫槽中進行減壓滲透處理,使BTA充分滲入青銅器的鏽蝕層內。
4.最後用含有BTA的聚乙烯醇縮丁醛的乙醇溶液做表面封護。
經過這樣處理後的商代青銅器樣品,在相對濕度100%室溫條件下,放置4年未發現粉狀銹的再產生,又在相對濕度95%-100%,溫度50℃條件下試驗200小時以上仍未發現任何鏽蝕物的生成。
由於這個方法對於多數人而言比較麻煩,故而不推薦私人在家使用,建議需要做保護處理最好還是藉助專業的保護單位。而日常存放青銅器的時候,務必注意要防潮,特別要提醒一句,千萬不要用自來水擦拭,因為自來水中加有次氯酸鈣,次氯酸鈣不穩定,很容易產生氯離子,一旦把氯離子帶到青銅器上,後患無窮。
銅製品應該放在乾燥的地方,不可接觸的物品除了酸性物質之外,還有鹽水等一類的雜質,銅受高溫後暴露在空氣中會變烏,這些都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