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南部變質作用與構造演化

《青藏高原南部變質作用與構造演化》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擔任主要完成單位,張澤明、董昕、向華、林彥蒿、丁慧霞、王金麗、劉峰、賀振宇、王偉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藏高原南部變質作用與構造演化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張澤明、董昕、向華、林彥蒿、丁慧霞、王金麗、劉峰、賀振宇、王偉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50021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5-2-09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薩地體和喜馬拉雅造山帶,不僅經歷了新生代的陸―陸碰撞造山作用,還經歷了前新生代的長期構造演化過程,是國際上青藏高原研究的熱點地區。但是,這一地區的大多數中、高級變質岩一直被認為是岡瓦納大陸的前寒武紀結晶基底。本項目在中國地質調查局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下,通過岩石學、地球化學和年代學研究,揭示出青藏高原南部主要變質構造單元具有不同的物質組成,形成在不同時代和不同的構造環境中,保存了岡瓦納超大陸聚合與離散,特提斯洋和青藏高原形成與演化的重要地質記錄,這一重要創新性進展加深了我們對拉薩地體、岡底斯岩漿弧和喜馬拉雅造山帶的認識,將青藏高原的變質作用與動力學研究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為我國在青藏高原研究中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貢獻。
本項目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在拉薩地體北部發現了新元古代的高壓變質岩,為拉薩地體起源與早期構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2)在拉薩地體中部發現了三疊紀的中壓變質帶,為南、北拉薩地體早中生代碰撞造山作用提供了重要證據;(3)揭示出安多地體的物質組成與構造演化過程,為青藏高原南部地體組成和歸屬提供了重要依據;(4)在岡底斯岩基中識別出晚白堊世的紫蘇花崗岩,並提出了新特提斯洋中脊俯衝造山作用模式;(5)第一次報導拉薩地體南部存在晚泥盆世的花崗岩,為岡瓦納超大陸北緣的古生代造山作用提供了重要信息;(6)揭示出岡底斯岩漿弧中、下地殼的物質組成,探討了大陸地殼生長過程和生長模式;(7)揭示出高喜馬拉雅結晶岩系的組成與多期再造過程,為印度大陸的形成與演化提供了重要限定;(8)揭示出喜馬拉雅造山帶經歷了長期持續的高溫變質和深熔作用過程,為大陸碰撞造山與動力學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制約;(9)提出了拉薩地體自新元古代以來的構造演化模式,為青藏高原形成與演化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約束。
上述研究成果已經全部在國內、外核心期刊公開發表,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承認。項目組成員和研究生作為第一作者,在SCI檢索期刊發表論文32篇,其中國外期刊21篇。所取得的高水平研究成果被國內、外同行廣泛引用,目前的SCI總引用次數已經達到545次,10篇代表性論文的SCI他引次數為227次。有兩篇論文分別入選2010年和2012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相關成果入選中國地質科學院2012年度十大科技進展,獲得2013年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調查成果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