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生藥材鑑定,外形鑑別,顯微鑑別,藥物套用鑑別,適合人群,植物栽培,種子繁殖,田間管理,現代研究,主要成分,臨床報導,方劑選用,注意事項,醫家論藥,臨床處方,各家論述,營養知識,
形態特徵
莧科中另一著名藥材青葙子,系青葙的種子。該植物為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莖直立,具分枝。花多數,密生,在莖和枝端形成塔狀或圓柱狀穗狀花序。胞果卵狀,包在宿存花被片內;蓋裂,上部作帽狀脫落。種子腎狀圓形,黑色,光亮,放大鏡下可見矩形網狀花紋,呈同心圓狀排列。種子脂肪油為青葙子油(celosiaol),並含煙酸和硝酸鉀。味苦,微寒。有清肝火、祛風熱、明目、
降血壓之功效。分布幾乎遍及全國,也可栽培。蟲害有蚜蟲等。
種子扁圓形,少數圓腎形,直徑1~1.5mm。表面黑色或紅黑色,光亮,中間微隆起,側邊微凹處有
種臍。
種皮薄而脆。無臭,無味。化學成分 含脂肪油、澱粉、煙酸、
硝酸鉀。
葉片矩圓披針形、披針形或披針狀條形, 少數卵狀矩圓形,長5-8厘米,寬1-3厘米;綠色常帶紅色,頂端急尖或漸尖,具小芒尖,基部漸狹; 葉柄長2-15毫米,或無葉柄。
花多數,密生,在莖端或枝端成單一、無分枝的塔狀或圓柱狀穗狀花序,長3-10厘米;苞片及小苞片披針形, 長3-4毫米, 白色,光亮,頂端漸尖,延長成細芒,具1中脈,在
背部隆起;花被片矩圓狀披針形,長6-10毫米,初為白色頂端帶紅色,或全部粉紅色,後成白色,頂端漸尖,具1中脈,在背面凸起;花絲長5-6毫米,分離部分長約2.5-3毫米,花葯紫色;子房有短柄,花柱紫色,長3-5毫米。
胞果卵形,長3-3.5毫米,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內。種子凸透鏡狀腎形,直徑約1,.5毫米。花期5-8月,果期6-10月。
青葙子為莧科植物青葙成熟種子,7至9月種子成熟時,割取地上部分或摘取
果穗曬乾,搓出種子濾過或或簸淨果殼等雜質即可。
青葙子種子呈扁圓形,少數呈圓腎形,直徑1~1.8mm。表面黑色或紅黑色,光亮,中間微隆起,側邊微凹處有種臍。表面於放大鏡下觀察可見網狀紋理,種子易粘手,種皮薄而脆。氣無,味淡。以粒飽滿、色黑、光亮者為佳。
青葙子根據炮製方法的不同分為青葙子、炒青葙子,炮製後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採制: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物或摘取果穗,曬乾,收集種子。全草曬乾備用。
生長環境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
對土壤要求不嚴,以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上栽培為宜。忌積水,低洼地不宜種植。
分布範圍
生於平原或山坡;有栽培,幾遍全國。一年生草本,高0.3-1米,全體無毛;莖直立,有分枝,綠色或紅色,具顯明條紋。
青葙子-中藥飲片生藥材鑑定
外形鑑別
種子扁圓形,中央微隆起,直徑1-1.8mm。表面黑色或紅黑色,光亮,於擴大鏡下觀察,可見網狀紋理,側邊微凹處為
種臍。
種子易粘手,
種皮薄而脆,胚乳類白色。氣無,味淡。(圖2)
以粒飽滿、色黑、光亮者為佳。
顯微鑑別
粉末特徵:黑灰色。
① 種皮表皮細胞暗棕紅色。
斷面現類方形,徑向27-56μm,切向約至35μm,外壁色深,極厚,具垂直或稍斜向的條狀增厚,徑向壁稍厚,彎曲;表面觀細胞多角形或長多角形,直徑15-37μm,具緻密網狀增厚紋理。
② 種皮內表皮細胞多角形,具細密平行的角質紋理。另有色素層細胞、胚乳細胞及草酸鈣
方晶。
藥物套用鑑別
青葙、青葙子、青葙子,皆苦寒,能清熱,均入肝經。但青葙長於殺蟲,止血;青葙子長於涼血,青葙子長於祛風熱。
藥性
性味:性微寒,味苦。
功能主治 :
清肝,明目,退翳。用於肝熱目赤、眼生翳膜、視物昏花、肝火眩暈。
適合人群
1. 肝虛目疾不宜單用;
2. 瞳孔散大、青光眼患者禁服。
青葙子味苦,性寒;歸肝經。可散可降;
具有清肝火,祛風熱,明目退翳的功效。
主治肝熱目赤腫痛,眼生翳膜,視物昏花,陽亢眩暈,鼻衄,皮膚風熱痛癢,疥癩,瘡癬。
植物栽培
種子繁殖
栽培技術用種子繁殖。
應選穗長、分枝多、產量高的植株採種子作種用。青葙與
雞冠花易雜交,顯著影響產量,故留種應注意與雞冠花隔離種植,以保證純種。
種子發芽率70%~80%,發芽適溫為25℃,在20~30℃內發芽良好。春播3~4月,開1.3m的畦,
條播,按行距30cm開淺溝,把種子均勻撒在溝內,覆土0.5cm,稍加鎮壓,澆水。每1hm2用種量4.5~6.0kg。穴播,按行株距各約25cm開穴,深5~6cm,做到穴淺底平,施人畜糞水後,拌少量火灰,作成種子灰,勻撒穴里,再蓋火灰一層。每1hm2用種量3.75kg。
田間管理
出苗後,中耕除草3次,第1次在苗高4~7cm 時,鬆土除草;第2次在苗高17cm左右時,淺薅除草,並進行勻苗、補苗,每穴苗3~4株;第3次在初現花時進行,結合培土,防止倒伏。在每次中耕除草後,結合追肥,施人糞尿、硫酸按、過磷酸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
含脂肪油、豐富的
硝酸鉀及煙酸(Nicotinic acid)。
臨床報導
1. 治療高血壓病 取青葙子30g,水煎2次,濾液混合,每日3次分服,臨床試治5例,血壓平均在160~230/100~135mmHg(21.28~30.59/13.3~17.955kPa)之間,經用藥1
周后,血壓降至125~145/78~90mmHg(16.625~19.285/ 10.374~11.97kPa).〖中醫雜誌 1962;(8): 19〗
2. 治療紅眼病 生地20g,青葙子、銀花、菊花、黃芩、
丹皮各15g,薄荷、防風各12g,赤芍、夏枯草各18g,紅花10g,甘草3g.隨症加減.每日1劑,不拘時服,當茶飲.治療156例,效果滿意.〖重慶醫藥 1990;19(2): 30〗
方劑選用
1. 治療風熱淚眼: 青葙子五錢,雞肝燉服.(《泉州本草》)
配伍效用:
青葙子配伍決明子 青葙子味苦性涼,疏風熱、清肝火、明目退翳;決明子苦甘性涼,清肝、明目.二者伍用,共奏疏風清熱、清肝明目之功效,用於治療風熱或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目生翳障.
青葙子配伍夏枯草 青葙子祛風熱、清肝明目,夏苦草清肝火、散鬱結.二者配伍套用,其清肝火明目之力更強,用於治療肝火亢盛所引起的目赤腫痛、目生翳障.
注意事項
宜忌: 該品有清泄肝火作用,適用於高血壓病屬肝陽上亢之證.由於該品清熱力強,且有擴散瞳孔的作用,因此肝腎虛及青光眼患者忌用.
“瞳孔散大者忌服.”(《本草備要》)
醫家論藥
“青葙子,治風熱目疾,與決明子功同.……其治風瘙身癢,皮膚中熱,以能散厥陰經中血脈之風熱也.”(《本經逢原》)
“治五臟邪氣,益腦髓,明耳目,鎮肝,堅筋骨,去風寒濕痹.”(《日華子本草》)
“青葙……其子苦寒滑利,善滌鬱熱,故目科風熱肝火諸症統以治之.”(《本草正義》)
“治肝臟熱毒沖眼、赤障、青盲、翳腫.”(《藥性論》)
“青葙子,……味苦微寒無毒,入足厥陰肝.凡人一身風癢,蟲疥得蝕,口唇色青,青盲翳腫,多緣熱盛風熾所致.書言,服此目疾皆愈,唇青即散,三蟲皆殺,風癢即絕.無非因其血熱除.血脈和而病自可愈耳,無他義也.但瞳子散大者切忌.”(《本草求真》)
臨床處方
青葙子 - 藥效
性味:性微寒,味苦。
歸經:歸肝經。
功能主治
種子、全草:清熱利濕。
炮製方法
1.青葙子: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2.炒青葙子:取淨青葙子,置預熱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有爆鳴聲,內部淺黃色,並逸出香氣時,取出晾涼。
成品性狀
1.青葙子:呈扁圓形。表面黑色或紅黑色,光亮,中間微隆起,側邊微凹處有種臍。種皮薄而脆。無臭,無味。
2.炒青葙子:光澤不明顯,有香氣,質脆。
炮製作用
1.青葙子:味苦,性微寒。歸肝經。具有清泄肝火,明目退翳的功能。生青葙子長於清肝瀉火,常用於肝熱目赤,肝火眩暈。
2.炒青葙子:炒後寒性緩和,並易煎出有效成分。長於明目退翳。用於目生翳膜,視物昏暗。
青葙子 - 藥理
1、抗菌作用:煎劑對綠膿桿菌有較強抑制作用,感染傷口經用10%煎劑,綠膿桿菌不再生長,對傷口無明顯刺激
2、乾粉能縮短家兔血漿再鈣化時間。
3、有降眼壓作用:青葙子水煎液(每1ml相當於1g生藥)對正常家兔瞳無明顯影響,連續用藥6天后,眼壓有輕度下降,和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但不能阻止水負荷後的眼壓升高。
青葙子 - 附方
1、急性結膜炎,目赤澀痛:青葙子、
黃芩、龍膽草各9克,菊花12克,
生地15克,水煎服。
2、高血壓:青葙子、
決明子、菊花、
夏枯草各9克,石決明12克。水煎服。
主要成分:含脂肪油和豐富的
硝酸鉀,尚含煙酸。種子含脂肪油約15%,澱粉30.8%,煙酸及豐富的硝酸鉀。並分得β-谷甾醇 、棕櫚酸膽甾烯酯、3,4-二羥基苯甲醛、對羥基苯甲酸、3,4-二羥基苯甲酸、正丁基-β-D-果糖甙和蔗糖。性狀:種子呈扁圓形,中心較邊緣厚,直徑O.1-0.15cm,厚O.05-0.1cm。表面光滑,色黑有光澤,側面有一微凹的臍點,子外形似雞冠花子,種皮薄而脆,易破碎,內面白色。氣微臭,味微苦。
功能主治:治目赤腫痛,障翳,高血壓,鼻衄,皮膚風熱瘙癢,
疥癩。
1,清肝明目:主要用於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目生翳膜,視物昏暗。
2,該品還可用於肝火型高血壓。
用法及用量:內服:煎湯,15~25克。
用藥忌宜:《本草備要》:“瞳子散大者忌服。”
是否醫保用藥:醫保
是否非處方藥:處方
其它:該品清泄肝火之力較強,且能擴散瞳孔,故肝腎陰虛之目疾及青光眼患者忌用。
1.青葙湯(《中藥臨床套用》)治慢性
葡萄膜炎:青葙子15g,元明粉(沖)4.5g,酸棗仁12g,
密蒙花、
決明子各9g,茯苓12g,
白扁豆15g。水煎服。方中青葙子明目退翳,為君藥。
3.八子丸(《醫部全錄*目門》)治風毒氣眼,翳膜遮睛,不計久新,及內外障眼:青葙子、車前子、
五味子、
枸杞子、
地膚子、茺蔚子、決明子、
葶藶子(炒)、
麥冬(去心)、細辛(去苗)、官桂(去粗皮)、生
地黃,
赤茯苓、
澤瀉(去土)、防風(去叉)、
黃芩(去黑心)各30g,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加至30丸。茶清送下,溫米飲亦得,日3次。方中青葙子明目退翳,為君藥。
各家論述
1.《本草綱目》:青葙子治眼,與決明子、
莧實同功,《本經》雖不言治眼,而雲一名草決明,主唇口青,則其明目之功可知矣。目者肝之竅,唇口青者,足厥陰經之證,
古方除熱亦多用之,青葙子之為厥陰藥,又可知矣,況用之治目,往往有驗,尤可徵。
2.《
本經逢原》:青葙子,治風熱目疾,與決明子功同。其治風瘙身癢,皮膚中熱,以能散厥陰經中血脈之風熱也。
3.《本草正義》:青葙,即
雞冠花之同類。其子苦寒滑利,善滌鬱熱,故目科風熱肝火諸症統以治之。
5.《藥性論》:治肝臟熱毒沖眼,赤障、青盲、翳腫。主惡瘡疥瘙,治下部蟲瘡。
6.《日華子本草》:治五臟邪氣,益腦髓,明耳目,鎮肝,堅筋骨,去風寒濕痹。
7.《滇南本草》:明目。治淚澀難開,白翳遮睛。
8.《本草原始》:除心經火邪。
9.《會約醫鏡》:去風熱。
營養知識
青葙子知識介紹
青葙子適合人群
1. 肝虛目疾不宜單用;
2. 瞳孔散大、青光眼患者禁服。
青葙子食療作用
青葙子味苦,性寒;歸肝經。可散可降;
具有清肝火,祛風熱,明目退翳的功效。
主治肝熱目赤腫痛,眼生翳膜,視物昏花,陽亢眩暈,鼻衄,皮膚風熱痛癢,疥癩,瘡癬。
青葙子做法指導
1.目赤腫痛,翳膜障眼,症屬風熱者,與可菊花、蔓荊子、木賊等配伍,以疏風清熱明目。
2.屬肝火上炎者,可與決明子、梔子、夏枯草等同用,以清肝瀉火退翳。
3.若傷寒熱毒攻眼,赤痛兼白翳者,宜與黃連、黃岑、大黃等相合。
4.凡治目生翳膜者,均可與谷精草、密蒙花等並用,以增強明目退翳之功。
5.若肝虛眼目昏澀,淚出翳生者,則應與乾地黃、菟絲子、五味子等配用,以補益肝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