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茹

青竹茹

青竹茹,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淡竹、青竿竹、大頭典竹等的莖稈除去外皮後刮出的中間層。分布於廣東,廣西。主產於長江流域和南方各省。全年均可採制,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綠色的中間層刮成絲條,或削成薄條,綑紮成束,陰乾。生用或薑汁炙用。有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安胎涼血的功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青竹茹
  • 別稱:竹茹、竹皮
  • :植物界
  • :禾本科
  • 分布區域長江流域和南方各省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製作步驟,藥用選方,青竹茹湯,竹茹酒,其它藥方,

形態特徵

青竹茹【異名】竹皮(《金匱要略》),竹茹(《本草經集注》),淡竹皮茹(《別錄》),淡竹茹(《食療本草》),麻巴(《草木便方》),竹二青(《上海常用中草藥》)。
淡竹(《本草圖經》),又名:水竹(《綱日》),甘竹(《群芳譜》),金竹花(《植物名匯》),光苦竹、釣魚竹、白夾竹、如金竹、杜圓竹、斑真竹、荊竹、羅漢竹。多年生常綠喬木或灌木。稈高7~18米,直徑3~10厘米,圓筒形,綠色,無毛,分枝之一側節間有寬5~10毫米之縱槽,稈環及籜環均甚隆起。稈籜長於節間,硬紙質,背面無毛或具微毛,稻草色有灰黑色之斑點及條紋;籜耳顯著;籜舌發達;籜葉長披針形,鮮綠色,先端漸尖,基部收縮。主枝三棱形或微作四方形,具白色蠟粉;小枝上端有葉1~3枚。葉鞘淡綠色或稻草色,通常無毛;葉舌短,棕色;葉片質薄,狹披針形,長7.5~16厘米,寬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收縮為長約5毫米之葉柄,邊緣一側平滑,一側具小鋸齒;表面深綠色,無毛,背面較淡,基部具微毛;穗狀花序小枝排列成覆瓦狀的圓錐花序;花枝有葉。頂生小穗叢1~3枚,基部托以4~6枚佛焰苞;小穗含2~3花,頂端花退化;穎1或2片,披針形,具微毛;外稃銳尖,表面有微毛;內稃先端有2齒,生微毛;鱗被3~1,或缺如,披針形,長約3毫米;雄蕊3,花絲甚長,懸垂於花外;子房尖卵形,花柱絲狀,柱頭3枚。筍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二月。通常栽植於庭園。分布長江流域。

分布範圍

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莖稈除去外皮後刮下的中間層。

主要價值

清熱,涼血,化痰,止吐。治煩熱嘔吐、呃逆,痰熱咳喘,吐血,衄血,崩漏,惡阻,眙動,驚癇。
①《別錄》:"主嘔畹,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
②《藥性論》:"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③《食療本草》:"主噎膈,鼻衄。"
④《本草蒙筌》:"主胃熱呃逆,療噎膈嘔噦。"
⑤《綱目》:"治傷寒勞復,小兒熱痢,婦人胎動。"
⑥《本草正》:"治肺痿唾痰,吐血,婦人血熱崩淋,胎動,及小兒風熱癲癇,痰氣喘咳,小水熱澀。"
⑦《本草述》:"除胃煩不眠,療妊娠煩躁。"
⑨《本單再新》:"瀉火除煩,潤肺開郁,化痰涼血,止吐血,化水血,消癰痿腫毒。"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外用:熬膏貼。
【宜忌】
《本草經疏》:"胃寒嘔吐:及感寒挾食作吐忌用。"

製作步驟

採集
砍取莖稈,颳去外層皮,然後將中間層刮成絲狀,晾乾。
藥材
為絲狀條片,長短不等,捲曲扭縮作螺旋形,外表黃綠色或淡黃白色,粗糙。質柔韌,有彈性。氣清香,味淡。以色黃綠、絲均勻,細軟者為佳。
據文獻記載,除上述淡竹茹外,供藥用者尚有苦竹茹、慈竹茹等,各詳專條。
炮製
薑汁炒竹茹:每斤竹茹用生薑2兩,榨汁去滓,再加開水2兩,與竹茹充分拌勻,置鍋內微炒,取出,晾乾。
性味
甘,涼。
①《別錄》:"微寒。"
②《藥性論》:"甘。"
③《綱目》:"甘,微寒,無毒。"
④《藥品化義》:"味苦,性涼。"
⑤《本草再新》:"味甘辛,性微寒,無毒。"
【歸經】
入胃、膽經。
①《本草經疏》:"入足陽明胃經。"
②《藥品化義》:"入膽、胃二經。"
③《本草經解》:"入膀胱、脾經。"
④《本草求真》:"入肺、胃。"
⑤《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經。"

藥用選方

青竹茹湯

【來源】《普濟方》卷二O六。
【組成】生蘆根(切)20克 青竹茹20克 粟米6克 生薑6克
【用法】上藥哎咀。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服。不止,服三劑。
【主治】傷寒後胃熱氣逆,乾嘔,飲食不下。

竹茹酒

【配方】青竹茹60g 、阿膠20g 、黃酒400ml
【功用】解痛,舒經,止血,安胎。
【製法】1 將青竹茹切碎與阿膠一同放入黃酒中; 2 上火煮數10沸至阿膠烊化,去渣冷卻,裝瓶備用。
【用法】分為3服,早、午、晚各飲1服。
【藥材功效解析】
青竹茹:味甘性涼,有清熱,涼血,化痰,止吐的功效。可以治療煩熱嘔吐,呃逆,痰熱咳喘,吐血,衄血,崩漏,惡阻,胎動不安等症。
阿膠:味甘性平,有滋陰補血,安胎的功效。常用來治療血虛,虛勞咳嗽,吐血,衄血,便血,婦女月經不調,崩中胎漏。
此酒有清熱補虛,止血安胎的功效,適宜於妊娠失墜,胎損腹痛而見下血者服用。
【方劑來源】《太平聖惠方》

其它藥方

①治噦逆: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薑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金匱要略》橘皮竹茹湯)
②治妊娠惡阻嘔吐,不下食:
青竹茹、橘皮各十八銖,茯芩、生薑各一兩,半夏三十銖。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頻作。(《千金方》)
③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金匱要隙》竹皮大丸)
④治產後虛煩,頭痛短氣欲絕,心中悶亂不解:生淡竹茹一升,麥門冬五合,甘草一兩,小麥五合,生薑三兩,大棗十四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竹茹、小麥,取八升,去滓,乃納諸藥,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羸人分作三服。(《千金方》淡竹茹湯)
⑤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半夏(湯洗七次)、竹茹、枳實(麩炒,去穰)各二兩,陳皮三兩,甘草一兩(炙),茯苓一兩半。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三因方》溫膽湯)
⑥治傷暑煩渴不止:竹茹一合(新竹者),甘草一分(銼),烏梅兩枚(椎破)。上三味,同用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放溫,時時細呷。(《聖濟總錄》竹茹湯)
⑦治肺熱咳嗽,咳吐黃痰:竹二青三錢。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⑧治小兒癇:青竹茹三兩,醋三升,煎一升,去滓,服一合。兼治小兒口噤體熱病。(《子母秘錄》)
⑨治婦人病未平復,因有所動,致熱氣上沖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風狀:栝樓根二兩,淡竹茹半升。上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作二、三服。(《類證活人書》青竹茹湯)
⑩治齒齦間血出不止:生竹茹二兩,醋煮含之。(《千金方》)
⑾治黃泡熱瘡:真麻油二兩,青木香二兩,青竹茹一小閉,杏仁二十粒(去皮、尖)。上藥入麻油內,慢火煎令杏仁黃色,去渣,入松脂(研)半兩,熬成膏,每用少許擦瘡上。(《濟生方》竹茹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