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五味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外台》卷六引許仁則方。具有清熱止嘔,益氣養陰之功效。主治嘔逆經久,積熱在胃,嘔逆不下食。
基本介紹
- 名稱:茯苓五味丸
- 出處:《外台》卷六引許仁則方
- 功用:清熱止嘔,益氣養陰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使用注意,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茯苓五兩,人參三兩,麥門冬一升(去心),生薑(屑)六兩,青竹茹一升。
用法用量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初服十五丸,稍稍加至三十丸,煎蘆根飲送下,一日二次。
功用
清熱止嘔,益氣養陰。
主治
嘔逆經久,積熱在胃,嘔逆不下食。
方義
方中以青竹茹,生薑、茯苓清熱和胃止嘔,嘔逆時久,則胃氣受傷,故以人參,麥門冬補養氣陰。全方清降與補養結合,收標本兼治之效。
使用注意
忌醋物。
重要文獻摘要
《外台秘要方》:“ 又依前生蘆根等五味飲,服之雖可,然未能全除者,宜合茯苓等五味丸服之方。茯苓五兩,人參三兩,麥門冬一升(去心),生薑屑六兩,青竹茹一升。上藥搗篩,蜜和為丸,煎蘆根飲下之。初服十五丸,日二服,稍稍加至三十丸,丸如梧子大。忌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