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洛陽下清宮
- 地理位置:洛陽市狀元紅路定鼎路交叉口向東1.5km
- 開放時間:08:00-17:00(周一至周末)
- 門票價格:免費
- 占地面積:40 畝
- 著名景點:混元洞、三清殿
- 別名:青牛觀
地理環境,歷史沿革,東周時期,隋代始建,唐朝擴建,後唐改制,宋代定名,金元荒廢,現代重修,主要建築,山門,混元洞,三清殿,建築規模,青牛文化,軼事典故,
地理環境
山門前有廣場,水泥鋪地,甚是闊大,是停車用的。靠廣場南側,新移來一座道士塔,約三層樓高。道長說,這塔本來就是屬於下清宮的,後來連同地皮被別的單位圈了去,市里進行協調,把此塔移了過來,物歸原主。
當初這裡有上清宮、下清宮、玉清宮、呂祖廟(俗稱呂祖庵)等諸多宮觀,建築群好大一片,上了邙山老遠就能看見。上清、玉清、下清、為太上老君的三觀。僅下清保存完好,(只是比較小)。上清已破敗些許,玉清已經被毀。
下清宮
歷史沿革
東周時期
當年老子擔任東周守藏室負責人,一直居住在洛陽城中。公元前520年,周王朝內外交困,發生了爭奪王位的內訌,守藏室的圖書典籍都被王子朝偷運到了楚國。諸侯國勢力越來越強大,每每覬覦朝廷。老子見周室日漸衰落,自己又無書可管,只好來到城北邙山上,結廬最高處翠雲峰,靜心煉丹養生,不再過問政治。
隋代始建
根據《洛陽史志》第17卷記載:上清宮始建於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但現有的文史資料表明,在唐代之前的隋煬帝時期,這裡已經有了簡易的老子祠(一說為老君廟),有了簡易的青牛觀。老子祠祭奠老子,青牛觀紀念青牛。
如此算來,兩座宮觀的年齡還要再增加。不過,隋代建的兩座宮觀實在太寒磣了,建築物非常少,而且屬於民間集資性質,地位自然不高。
唐朝擴建
到了唐高宗統治的時期,他來了一個大動作,下令“敕建”,動用國帑,把上清宮搞成了“國家級”宮觀。據唐朝杜光庭《歷代崇道記》上講,經唐高宗這么一搞,中國道教史上首座被命名的上清宮就誕生了。
有學者認為,老子祠晉升為上清宮後,為配合這個“上”字,青牛觀就更名為下清宮了。但歷史上的上清宮曾多次改名,皇帝動不動就要揮動御筆改改名字,以示對上清宮的重視。譬如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改上清宮為太微宮,把“太上玄元皇帝”正式扶上神位。
唐玄宗接班後,迷戀道教至甚,三次“敕建”上清宮。第一次在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五月,第二次在次年(公元741年)正月,第三次在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正月,這都是《舊唐書》上明確記載的,說明唐玄宗非常重視上清宮。
唐玄宗三次擴建上清宮,一次也沒有忘記青牛觀。因為兩宮觀是姊妹宮觀,距離又這么近,所謂“一榮俱榮”,不可能這邊搞得金碧輝煌,那邊弄得破破爛爛,因此,每次都連帶著維修青牛觀。
但唐玄宗曾把太微宮改成了玄元皇帝廟,簡稱玄元廟。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又恢復了太微宮舊稱。按照上清宮改名、下清宮呼應這樣的慣例來看,在上清宮稱太微宮期間,下清宮會不會叫少微宮呢?這一直是個懸念。
後唐改制
後唐莊宗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朝廷移都洛陽,曾一度改太微宮為太清宮,不久,又改太清宮為太微宮。總之,自打青牛觀問世,就不討皇帝們喜歡,並非名字不好,而是皇帝們覺得,一頭青牛配享香火嗎?所以老是給改名字。
宋代定名
後來到趙匡胤上台,建立宋朝,又改太微宮為上清宮,從此一叫到底,沒有再改變過。這樣,下清宮才正式上了戶口,就叫下清宮了。
金元荒廢
金元以後,下清宮逐漸荒廢。
現代重修
新中國成立初期,下清宮仍有香火地400畝。現在的下清宮占地40餘畝,尚存有老子煉丹洞、孔子入周問禮台、經娘洞、高道磚塔和明刻石匾等。
2009年3月,下清宮修復重建工程正式啟動。歷經3年,下清宮斥資近千萬元,先後修復、重建了東西配殿、三清殿、鐘鼓樓、放生池、聚仙橋及道教文化碑廊等,一個全新的下清宮正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
主要建築
山門
從山門開始參觀,該門是歇山式建築,上下兩層,紅牆黛瓦。山門上有一匾額,上寫“下清宮”三字;山門楹柱上是一副對聯,上聯:紫氣氤氳混元洞洞天福地地澤萬物,下聯:祥雲縹緲下清宮宮觀傳道道濟來生。進入山門,是一個長長的甬道,甬道盡頭,便是新修的放生池和聚仙橋。
混元洞
繞過新架起的煉丹爐和一塊八卦陰陽壁,我們便來到下清宮的核心建築——混元洞前。之所以叫混元洞,是因為宋真宗曾封太上老君為“混元上德皇帝”。而混元洞中供奉的正是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
混元洞兩側,便是東、西配殿。東配殿包括文昌殿、財神殿和藥王殿,文昌殿居中,殿內供奉著文昌帝君,亦稱文曲星。帝君身旁,還有兩尊神像,他們手中各拿一個木牌,分別寫著“魁星閱卷”和“魁武點狀元”。文昌殿兩側,是財神殿和藥王殿,殿內分別供奉著財神和藥王孫思邈。西配殿也為三殿,分別是聖母殿、送子殿和慈航殿,以迎合世人“多子多福”、“普度眾生”的美好心愿。
三清殿
沿混元洞前的台階拾級而上,我們便到了下清宮剛剛落成的大殿——三清殿。該殿為仿明清式建築,飛檐翹角,金黃琉璃瓦覆頂,飾九脊六獸,赤柱接地,供奉著道教中的最高者——上清元始天尊、玉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
建築規模
下清宮規模不大,占地近40畝,由中院、西道院、東道院三部分組成,廟院東西寬50米,南北長90米。但老香客講,過去的下清宮可比現在大多了,整個建華玻璃廠都在院內。剛解放時,他們還去那裡燒香,那裡有石香爐。再往前說,下清宮僅香火地(廟田)就有400多畝,宋朝時有300多名道士,加上上清宮和玉清宮的道士,翠雲峰上共有800多名道士。
青牛文化
下清宮山門上有匾額,寫“下清宮”三字。道長說,別看寫的是下清宮,其實舊名喚作青牛觀。
宋代時,這裡正式被朝廷定名為下清宮,但是老百姓敬重的青牛,是不會一下子就消失的。如今,青牛觀的名字,還執著地保留在山門門洞的牆上,牆上面鑲嵌一方石碑,寫“古青牛觀”四字,落款漫漶不清,不知哪個朝代所留。無數的歲月,加上皇家的干預,竟不能抹掉這裡原是青牛觀的痕跡,而且,山門前還臥了兩尊青牛雕像,似乎也在固執地表明這是青牛的地盤。
青牛是有功勞的。那時交通工具不先進,有了這頭健壯的青牛,老子西行的信心就要增加幾分。所以,洛陽人才在青牛吃草處建了青牛觀,又把那道峪稱作青牛峪,一直沿用。據說會看地貌的人,能看出哪裡是牛頭,哪裡是牛尾,能看出牛移動的方向是正西,正是老子出走的方向。
中國道教建築,凡祀神的祠廟,統稱為宮觀。宮觀是“道宮”、“道觀”的合稱。本來,帝王居處叫宮,城堞可眺叫觀。道教建築中,規模大為“宮”,姓“公”,屬國家正式的嚴肅宗教場所,譬如這個上清宮;規模較小的為“觀”,姓“民”,基本是民間自發而建,隨意敬些個神,譬如這個青牛觀。
軼事典故
據說,老子在這裡悟道,決定西出函谷關傳道化胡。他來到翠雲谷,牽起正在吃草的青牛就走。那牛眼見要離開此地,對著西方吼了三聲,這就是“青牛吼峪”典故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