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溝鎮

青溝鎮

青溝位於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西南,與淮安市淮安區(楚州區)、揚州市寶應縣接壤,素有三市三縣交界的“金三角”的美譽。青溝最早叫辛家碼頭,大約建於明嘉靖年間,因居住在此的十幾戶辛姓人家所修的貨運碼頭而得名,後則更名為青溝。現青溝村是由青溝村和原青一村合併,現有9個村民小組、897戶、3719口人,耕地面積 3200畝,主要產業有:水稻種植、藕蝦養殖、大糕生產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青溝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江蘇省阜寧縣羅橋鎮
  • 地理位置江蘇省阜寧縣西南
  • 著名景點:萬壽庵、地藏庵、三官殿、都天廟
  • 特產:阜寧大糕(玉帶糕)
簡介,現狀,遺蹟,地理位置,特產,

簡介

青溝由於它地處漁濱河畔,水運發達,商賈雲集,遂成為方圓數十里的商品集散地。集鎮上銀樓、當典、客棧、染坊、青貨、八鮮、豬牛糧行設施齊全,特別是“六大商”聲名最響,至今仍有不少老人還能清楚地說出趙公順、顏義興、萬昌祥、義盛昌、同興祥、湯裕順這六店家的字號。據史載,明萬曆年間,青溝鎮已躋身於鹽城縣十大名鎮,與伍佑、大岡、上岡、喻口等鎮齊名。
青溝鎮古蹟頗多,老人一回憶起它昔日的繁華,就如數家珍。

現狀

今日青溝村東首的青溝國小,便是當年聞名遐邇的寶雲禪院舊址。寶雲禪院古名玄君殿,創於唐代。清順治四年、嘉慶十六年、同治三年迭經修葺。民國十七年住僧嘉惠募資重修。該院山牆高9米,檐口高6米,廊柱要一人合抱。樓宇高大軒敞,富麗堂皇,在楊集老舍莊便依稀可見。院內還設有戲樓,可容上萬人露天看戲。1938年,省八臨中為避戰亂,在校長朱志山帶領下,曾遷校寶雲院。抗戰時,因為怕被日偽占為據點,當地父老忍痛地拆毀了這座古院。
在青溝村南首,現青溝大橋南堍,有座城隍廟,當地人稱南庵。國民黨省政府遷駐淮安車橋時,當時的阜寧縣政府就遷駐在南庵。南庵內有一棵銀杏樹,高10多丈,粗1丈多,要三人合抱,堪稱稀世奇珍,據說在西邊的鳳谷村,南邊的涇口便能望見,可惜“文革”期間竟殞命於刀斧。
據1998年挖掘出的一塊奠基磚記載,街中心火星廟早在明萬曆年間就已建成。此外,萬壽庵、地藏庵、三官殿、都天廟等廟宇也都有一定的歷史。值得一提的是,在玄君殿後有個楊公墩。明萬曆年間,鹽城知縣楊瑞雲開浚射陽湖,當地人感念他的恩德,特將所挑之土壘為土墩,名曰“楊公墩”,並刻碑紀念,碑文為寶應名士吳敏道所撰。楊公在此還留下了《青溝雨宿》的詩篇,其中有云:“誰憐行役者,三見射陽春。風雨孤村日,波濤萬里身。”

遺蹟

青溝村除上述廟宇之外,比較有名氣的,還有“兩祠三堂”,即趙氏宗祠、李公祠、念佛堂、同善堂、耶穌堂。相傳李公祠供奉的是明嘉靖進士李毓昌。李奉旨前往淮安府巡視賑災,後被該府貪官所害。當地人感念他為民請命,故修建了此祠。
青溝村廟宇林立,香火特別旺盛。每逢廟會,興化、寶應等地前來上香的香船綿延數里,絡繹不絕。青溝每年陰曆3月16日的城隍廟會與3月28日的車橋廟會遙相呼應。每逢出會,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湖船、高蹺、花擔、鞦韆,文武三班,一應齊全,場面熱烈,蔚為壯觀。
青溝村瀕於馬家盪邊,具有獨特的水鄉情韻,多少遊人為之傾倒。光緒6年(1880年),阜寧名士孫太初來到青溝漁濱河畔,面對如詩如畫的水鄉美景,詩興大發,口占一絕:
水來六邑此河收,入口青溝一線流。
此去向西又繞北,東歸大海下瀛州。

地理位置

青溝村位於江蘇省阜寧縣羅橋鎮西南,與淮安市淮安區(楚州區)、揚州市寶應縣接壤,素有三市三縣交界的“金三角”的美譽。

特產

阜寧大糕(又名“玉帶糕”)歷史悠久,據《淮安府志》記載,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嘗此糕,因此潔白如雪、甜軟如蜜、細薄可卷,賜名“玉帶糕”。阜寧大糕選用優質糯米,通過浸泡、粉碎、拌兌白糖、密餞、豬油後打模成型,放到竹籠上蒸熟,再晾曬切片。阜寧大糕薄如紙、軟如綿、卷得起、甜如蜜等特點,是廣大人民民眾春節期必備的食品和親友饋贈的佳品。曾是清廷御用食品。阜寧大糕曾多次獲得國家名優商品稱號,不但暢銷全國,還受海外華人歡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