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青海大學醫學院建院四十多年來 ,
普通教育、
成人教育、
繼續醫學教育為一體的多層次、多形式辦學格局,具有鮮明地方、民族特色的醫科院校。
2012年,學院下設臨床醫學系、中醫學系、藏醫學系、公共衛生系、
藥學系等五系 20 個本科專業或專業方向和基礎醫學部、公共學科部、高原醫學研究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
寄生蟲病研究所、圖書館、成人教育學院和附屬醫院。高原醫學、
藏醫學、地方病學等特色專業在全國醫藥院校中享有較高聲譽 , 已成為西北地區一所具有高原區位優勢和民族特色的醫科院校。學院占地 140 畝,圖書館藏書 19 萬冊。《青海大學醫學院學報》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
學院現有教職工 1900 多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 1700 人,專兼職教師 290多人;副教授、副主任醫師以上人員 360 多人。學院及附院擁有國家級和省級專家 25 人。
附屬醫院設有床位 1080 張,是青海省首家三級甲等醫院。青海省創傷急救中心、青海省皮膚病研究所、青海省腫瘤研究中心、青海省燒傷研究中心、青海省醫學影像中心設在該院。
地址:中國 青海省西寧市崑崙路 16 號 。
學術研究
建設成果
科 研 成 果 名 稱
| 鑑定登記單位
| 負責人
| 獲獎情況
|
慢性高原病診斷學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
| 青海省科技廳
| 格日力
| 2006 年青海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
細胞因子及酮替酚對 I 型超敏感反應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
| 青海省科技廳
| 耿排力
| 2004 年青海省醫學學會一等獎
|
原發性免疫缺陷 Ig 分泌細胞功能研究
| 青海省科技廳
| 耿排力
| 2004 年青海省醫學學會二等獎
|
高原低氧下腦神經內分泌細胞形態機能的免疫組化研究
| 青海省科技廳
| 趙 明
| |
青海省道地藥材唐古特帶黃指紋圖譜研究
| 青海省科技廳
| 格日力
| |
世居高原運動員間歇性低氧訓練的生理及分子適應機制
| 青海省科技廳
| 格日力
| |
高原地區老年抑鬱的臨床研究
| 青海省科技廳
| 許存和
| |
青藏高原特有中藏藥材秦艽種植技術研究
| 青海省科技廳
| 李福安
|
|
科研平台
學院現有 2 個博士學位授權點(高原醫學、
藏醫藥學), 9 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內科學、外科學、
皮膚性病學、藏醫學、免疫學、
中西醫結合臨床、
消化內科、心血管內科、內分泌、病理生理 ) 和 22 個三級學科碩士點。有 3 個省級重點學科, 1 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3 個省級重點實驗室。
學校領導
喬正孝
青海大學黨委書記兼青海大學醫學院黨委書記:
喬正孝男,
土族,生於1953年9月,青海
民和縣人,中共黨員,
在職研究生。1973年3月參加工作,1974年9月至1983年9月在青海民族學院工作;1983年9月至1986年3月在共青團青海省委組織部工作,擔任副部長、部長;1986年3月至1991年2月在青海省
玉樹藏族自治州委工作,擔任常委、組織部長;1991年2月至2000年12月在青海高等師範專科學校工作,擔任黨委副書記、書記、校長(期間1997年8月至2000年7月在
中央黨校研究生院
在職研究生班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學習);2000年12月至2007年2月在
青海師範大學工作,擔任黨委書記;2007年2月在
青海大學工作,擔任黨委書記。
許存和
青海大學副校長、青海大學醫學院副院長:
許存和男,漢族,生於1957年1月,青海
樂都縣人,中共黨員,碩士、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務院特聘專家。1995年任
青海醫學院教務處副處長;1997年任青海醫學院教務處處長;1999年任青海醫學院副院長;2000年9月任青海醫學院副院長、青海醫學院附屬醫院院長;2004年11月任青海大學副校長、青海大學醫學院副院長、
青海大學附屬醫院院長;2006年4月任青海大學副校長、青海大學醫學院副院長。2007年4月主持醫學院常務工作。
李福安
青海大學副校長、青海大學醫學院黨委副書記、
青海大學附屬醫院黨委書記:
李福安男,漢族,生於1954年9月,甘肅
天水市人,中共黨員,大學學歷、教授、碩士生導師。1988年任
青海醫學院教務處副處長;1991年任青海醫學院中醫系副主任、黨總支副書記、中醫系主任;2000年任青海醫學 院教務處處長;2001年任青海醫學院副院長;2004年11月任
青海大學副校長、青海大學醫學院副院長;2005年任青海大學副校長、青海大學醫學院黨委副書記;2007年4月任青海大學副校長、青海大學醫學院黨委副書記、
青海大學附屬醫院黨委書記。
格日力
青海大學副校長、青海大學醫學院副院長:
格日力男,蒙古族,1952年11月出生,青海
海西人,中共黨員,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聘專家。1978年任青海省高原醫學研究所副所長;1999年日本國
信州大學醫學部醫學博士畢業;2001年美國
德克薩斯大學博士後;2001年回國工作,任
青海高原醫學研究中心主任;2003年任
青海醫學院副院長;2004年11月任青海大學副校長、青海大學醫學院副院長。
劉永年
青海大學醫學院副院長:
劉永年男,漢族1959年10月出生,
青海西寧市人,中共黨員,大學學歷,教授、碩士生導師。1998年3月任
青海醫學院基礎醫學部副主任;2001年6月任青海醫學院公共學科部主任;2002年1月任青海醫學院教務處處長;2005年12月任青海大學醫學院副院長。
學院報刊
《青海醫學院學報》為國內外公開出版,發行的綜合性醫學學術季刊(
國內統一刊號CN63--1043/R,
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6--8252),刊物以反映該校及高原醫學科研成果,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促進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為辦刊宗旨。主要欄目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祖國醫學、綜述、經驗體會、個案報導等欄目。
《
青海醫學院學報》曾榮獲全國高等醫藥學報優秀編輯獎,2000年6月經國務院新聞辦、國家新聞出版署審核備案,確認本刊為《中國學術期刊》收錄期刊,作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全文收錄。
本刊向全國高等醫學院校、醫藥衛生系統科研、醫療單位和海外作者徵集優秀論文。尤其歡迎國家攻關項目、重點科研項目和重大基金資助課題的有關稿件(本類稿件全免費刊載)。
編輯部現有3名具有大學學歷的專職編輯人員,還聘有多名兼職副主編和省上有名專家組成高水平的編委會,他們均為各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和業務骨幹,具有高級技術職稱,其中部分為享受
政府特殊津貼的國家級專家,保證了學報的學術水平和質量;在辦公條件上我們積極謀求主辦單位支持,2012年己實現了學報主辦部門每年按編輯部實際使用經費足數撥付,有了固定的辦公室、資料室,主辦單位的微機室、複印室、打字室等公用設施優先供學報使用,學報排印告別了“鉛字”,以“雷射照排”替代。
行政機構
教務處團隊
青海醫學院教務處始建於1958年,先後在歷屆教務處長的不懈努力下 ,全面負責著學院教學管理工作。2012年下設四個科(教務科、教材設備科、招生學籍科、臨床教學管理科)。有
在編工作人員18人,處長、副處長各一名,科長、副科長共三名,主任科員,副主任科員九名,其他人員四人。
2009年—2012年來,教務處認真貫徹學院黨委提出的“調結構、上水平、創特色、增效益”和“夯實基礎、拓寬專業、提高素質、適應社會”的辦學指導思想,堅持以加強教學內涵建設為中心,正確處理好規模、結構、質量、效益之間的關係。不斷轉變觀念,確立學生、教師的主題地位,強化“為教學服務、為教師服務、為學生服務”的意識,認真做好學院教學管理工作。今天團結、求實、富有朝氣的教務處,將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抓住機遇,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全面提高學院綜合辦學水平而努力奮鬥。
青海大學醫學院教務處是負責全院教學工作的行政職能部門,其職責是:
1、全面貫徹常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教學法規,合理安排教育資源,積極推進教學改革,最佳化專業結構,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2、制定教學管理方面的規章制度,總結推廣教學經驗,研究提出教學發展規劃,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及時調整專業設定。
3、擬定教學計畫,負責組織實施教學內容改革、教學競賽、教育教學實踐研究、大學英語過級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等教學活動。
5、組織自編教材編寫、審定、出版工作,負責各學科教材訂購與供應工作,負責教學設備及有關教學實驗用
低值易耗品、實驗動物等採購、管理、供應工作。
6、負責全院課程安排,教師調度、考試、考務管理,指導、審核各學科課程進程計畫。
7、負責全院學生的學籍管理工作。
8、制定學院招生計畫,完成新生錄取工作。
9、巨觀管理全院學生實習工作,督查各教學部門做好實習安排、實習檢查、實習計畫落實等項工作。
10、協助有關部門做好師資管理工作,配合學院選留教師、教師業務考核、獎懲、職務晉升、選派出國留學、推優幹部作用考察等工作。
11、協助完成教學督導工作。
12、完成上級交辦的其他工作。
辦公室
研究生辦公室是青海省高校較早從事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職能部門。
主要職責是:
負責起草制訂學院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規劃,制訂研究生教育有關的
青海大學醫學院
規章制度;負責制訂學院每年度的研究生招生計畫,編印碩士/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和招生簡章,負責研究生的招生宣傳工作; 負責制訂和修訂各學科、專業授權點的研究生培養方案,確定研究生指導教師的工作職責,督促檢查研究生培養質量;負責研究生的教學、學籍、考勤和成績管理工作;負責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及研究生黨員的發展和黨建和團的工作;負責組織研究生的學位課程考試、畢業考試、畢業論文評閱和答辯工作;負責學院應屆優秀畢業本科生免試直推碩士研究生的選拔工作;負責研究生學科評優獎勵表彰工作;負責做好學院碩士學位評定、授予和研究生畢業就業工作;負責組織學院碩士學位授權點、博士學位授權點的申報增列工作;負責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遴選審批工作;負責學院研究生教育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實驗室建設工作; 負責學院各學科專業六年一次的學科評估工作;負責學院研究生同等學力班的招生、教學管理、考務管理、成績登記等日常管理工作。
專業培養
臨床醫學
一、總體培養目標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思想,以加強基礎,注重素質、強化英語面向臨床為培養方式,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能夠適應21世紀醫學科技競爭和醫學模式轉變,有一定發展潛力,具有創新精神和實際工作能力的高級醫學專門人才。
二、專業培養目標
本專業為醫療衛生系統中各門類醫學專科及醫學科研單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醫學專門人才。為進入畢業後醫學教育及實踐,奠定知識、技能和素質方面的通科基礎。經過5年連續的醫學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與心理素質,並能養成自我教育與終身學習的習慣,具備新世紀對臨床醫師所要求的醫生素質、知識與技能。
三、專業培養要求
系統掌握以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為主幹學科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高原疾病的防治知識與技能;學習預防醫學及與醫學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有關知識和方法,熟悉國家衛生工作方針、政策和法規,畢業後能夠從事臨床醫學、高原醫學和科學研究工作。
四、畢業時應達到的目標
1、職業素質的基本要求
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
職業道德素質,樹立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態度和為醫學科學事業貢獻終身的信心。掌握一定的軍事知識、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基本理論,體育達標,英語、計算機水平達到一定的級別;掌握醫學倫理學原理,同情病人、尊重病人、救死扶傷,實行
革命人道主義。具有獨立獲取知識、分析解決問題、人際交往和
醫患溝通的能力。
2、掌握醫學基礎學科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⑴人體系統的正常結構與功能。
⑶引起疾病的各種原因:遺傳發育、代謝、中毒、微生物、免疫、腫瘤、退化和創傷等發病機理。
⑷身體主要器官系統在疾病發生時的結構與功能的病理與病理生理變化。
⑸理解科學研究方法在疾病研究中的作用。
3、掌握臨床醫學學科的基本理論與臨床能力
⑴有效的與病人溝通能力,準確獲取病史所有方面信息的能力。
⑷選擇輔助檢查與解釋檢查結果的能力。
⑸常見疾病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放射線
病理檢查的表現。
⑺對常見病、急慢病制定合理的臨床處理方案的能力,包括診斷治療以及康復後的計畫。
⑻確認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危及病人生命的心、肺和神經系統疾病及基本常規程式。
⑼確認和制定危重症病人救治的基本處理方式。
⑽緩解病人疼痛,改善痛苦的知識。
4、熟知和了解與預防醫學相關方面的知識。
⑴疾病的心理、社會、文化等非生物學因素。
⑶確認疾病和損傷的危險因素和檢查方法,掌握早期診斷、早期預防的方法。
⑷使用電子資料庫或其它資源庫,檢索、管理和利用醫學信息能力,解決醫學問題與醫療決策。
⑸理解醫學職業
終身學習的需要,承認差距,積極參加繼續教育計畫,跟上醫學新進展。
五、主幹學科:基礎醫學、臨床醫學
六、主要課程及教材
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原生物學、病理學、藥理學、病理生理學、診斷學、神經病學、
精神病學、內科學、外科 學、兒科學、婦產科學。
教材選用衛生部規劃教材和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
七、修業年限:五年
八、成績考核及學位授予
內科學 外科學
九、主要實踐教學環節
1.基礎醫學基本技能實驗
2.臨床基本技能見習
3.臨床畢業實習
中醫專業
一、總體培養目標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思想。以加強基礎、注重素質、強化英語、面向臨床為培養方式。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和具有創新意識和實際工作能力的高級中醫學專門人才。
二、專業培養目標
本專業主要為醫療衛生系統培養從事中醫學臨床及教學的高級專門人才。通過培養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與心理素質,並能養成自我教育與終身學習的習慣,具備新世紀對醫學人才所要求的素質、知識與技能。
三、專業培養要求
系統掌握中醫藥基礎理論和臨床醫學基礎理論知識;掌握與中醫學有關的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醫學的基本知識,熟悉高原疾病的防治知識與技能,了解國家衛生工作方針、政策和法規,畢業後能夠從事中醫醫療臨床和高原醫學的研究工作。
四、畢業時應達到的目標
1、職業素質的基本要求
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樹立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態度和為醫學科學事業貢獻終身的信念,具有一定的軍事基本知識、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基本理論,體育達標,英語、計算機水平達到一定的級別。掌握醫學倫理學原理,同情病人、尊重病人、救死扶傷,實行革命人道主義。具有獨立獲取知識、分析解決問題、人際交往和
醫患溝通的能力。
2、畢業時應獲得以下知識能力
(2)具有套用現代醫學知識對急危重症病人救治的能力。
(3)具有閱讀中醫古典醫著的能力。
(4)了解中醫藥學和現代醫學學科的發展方向。
五、主幹學科:中醫基礎學、中醫臨床學
六、主要課程及教材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西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古典醫著、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西醫內科學、針灸學
教材選用衛生部規劃教材和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
七、修業年限:五年
八、成績考核及學位授予
九、主要實踐教學環節
1.中醫基礎與基礎醫學基本技能實驗
2.中醫臨床基本技能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