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青海省民和縣)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青海省民和縣一般指本詞條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是青海省海東市下轄縣,位於青海省東部邊緣,東北與甘肅省永登縣、蘭州市紅古區相連,東與甘肅省永靖縣接壤,南隔黃河與甘肅省積石山縣相對,西、西北及北與本省循化縣化隆縣、樂都區毗鄰,縣境南北長約96公里,東西寬約32公里,總面積1890.82平方公里。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轄8鎮、14鄉,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主要有回族、土族、藏族等,總人口42.13萬人(2011年),是青海省重要的糧食、蔬菜、瓜果主產區,在全省享有"瓜果之鄉"的美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 外文名稱:Minhe Hui and Tu Autonomous County
  • 行政區類別:自治縣
  • 所屬地區:青海省海東市
  • 下轄地區:8個鎮、14個鄉
  • 政府駐地:川口鎮
  • 電話區號:0972
  • 郵政區碼:810800
  • 地理位置:海東市東南部
  • 面積:1890.82平方公里
  • 人口:42.13萬人(2011年)
  • 氣候條件:高原大陸性乾旱氣候
  • 著名景點:喇家遺址、七里寺藥水泉、馬場遺址、三川土族納頓節
  • 機場:西寧曹家堡機場
  • 火車站:民和站
  • 車牌代碼:青B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交通,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基礎設施,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名勝古蹟,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商、周三代時屬《禹貢》雍州地,為西北羌戎繁衍生息地之一。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秦始皇統一六國,設定郡縣,當時民和屬隴西郡管轄的西北塞外地。
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在今民和縣下川口設定允吾縣,隸金城郡(治甘肅蘭州)。
東漢和帝永元年間(89-104年),在今民和古鄯建龍耆城。
安帝時(107-125年),在今民和中川設白土縣,隸金城郡。
西晉永寧時(301-302年),涼州刺史張軌在今民和設定晉興郡(治今民和縣川口鎮史納一帶),轄晉興、左南二縣。晉興郡、縣同治,左南(治今甘肅永靖縣境)在黃河以北青海東南地區。
北魏又在民和古鄯設立北金城縣,隸西平郡。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改北金城縣為龍支縣。
北周將龍支縣隸枹罕郡(治河州)。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北魏西都縣為湟水縣,今民和北西部分地區為其轄地,龍支縣仍屬枹罕郡。
唐初,今民和地區仍屬於龍支、湟水、米川三縣。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陷為吐蕃地。
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又歸復唐王朝。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今民和地區又陷為唃廝囉政權轄地。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徽宗崇寧二年(1303年),宋朝又收復河湟地區,今民和先後屬湟、樂二州。元代民和屬西寧州地。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在民和古鄯(今古鄯鄉政府所在地)設古鄯千戶所,其轄地為今民和全境和化隆縣部分地區。
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古鄯設驛站,後稱古鄯驛,為西寧衛七驛站之一。
明成祖永樂年間(1403-1424年),在茶馬交易中,民和為孳養官馬場所。
明神宗萬曆年間(1573-1620年),將古鄯千戶所操守官升格為守備,並設立巴暖三川營,統兵1040名,今民和為西寧衛控扼要地。
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改碾伯千戶所為碾伯縣(今樂都),今民和為其轄地。
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碾伯縣為樂都區,民和亦屬之。
民國十九年(1930年)4月,從樂都、循化兩縣析置民和縣,取“政通人和”之意。
1949年9月2日,民和解放,9月8日民和縣人民政府成立。
1985年11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改設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行政區劃

截至201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共有8鎮(川口鎮巴州鎮古鄯鎮馬營鎮滿坪鎮官亭鎮李二堡鎮峽門鎮)、14鄉(馬場垣鄉松樹鄉新民鄉核桃莊鄉北山鄉總堡鄉隆治鄉西溝鄉大莊鄉轉導鄉前河鄉甘溝鄉中川鄉杏兒鄉),共312個行政村、1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位於青海省東部邊緣,地理坐標為東經102°26′—103°04′,北緯35°45′—36°26′。東北與甘肅省永登縣、蘭州市紅古區相連,東與甘肅省永靖縣接壤,南隔黃河與甘肅省積石山縣相對,西、西北及北與本省循化縣、化隆縣、樂都區毗鄰。縣境南北長約96公里,東西寬約32公里,總面積1890.82平方公里。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地貌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為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祁連山系的達坂山和拉脊山余脈,構成縣境地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南部多為高山。海拔最高4220米,最低1650米,平均海拔高度2100—2500米。境內溝壑縱橫,山巒重迭,地形複雜。地貌特徵大致可概括為“八條大溝九道山,兩大谷地三大垣”。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青海省民和縣)

氣候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屬高原大陸性乾旱氣候,年均溫度9℃,年降水量292.2毫米左右,無霜期198天。

水文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境內有18條支流,境內以浪塘坪、塘古嶺為分水嶺,其西為湟水流域水系,其東為黃河流域水系。流量在1.0m3/s以上的較大支流有松樹溝、米拉溝、巴沙洲、隆治灘。較小的支流有蘆草溝、飛禽山溝、胡拉海溝、二道溝、磨灣子溝、鹹水溝,大部分為季節性河流,汛期河水混濁。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水資源總量為2.58億m3,其中湟水流域為1.92億m3,大通河流域為0.11億m3,黃河流域為0.647億m3。其中湟水流域為20.30億m3,大通河流域為25.71億m3,黃河流域為154.68億m3。水資源主要特點為:水資源分布不均,年內降雨主要集中在秋季,幹流及較大的支流7—10月占全年徑流量的50—65%,河川徑流年際變化較大,自產水資源量缺乏,3—6月份農用需水季節,乾旱少雨,境內各溝道普遍缺水。

礦產資源

截至2011年底,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共發現各類礦產17種,礦產地55處,經勘查有資源儲量的礦產地有11處。礦產有:冶金用石英岩、水泥用大理岩、煉鎂用白雲岩、石膏、礦泉水、地下水等,共6種,產地6處。金屬礦產15處:金礦6處、砂金2處、岩金(鉑)4處,其中進行勘查的金礦1處,其餘均為礦(化)點。有色多金屬(銅、鉛、鎳、等)礦產6處,均為檢查的礦(化)點。鐵、錳礦3處:鐵礦(化)點2處,錳礦點1處。

生物資源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農作物主要有小麥、豌豆、蠶豆、玉米、洋芋、油菜、胡麻、青稞、大麥等。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境內有喬木39科49屬106種,灌木27科46屬84種,草類植物41科198屬356種。主要喬木有楊、柳、榆、松、柏、槐、樺、杉等。主要灌木有白刺、沙棘、杜鵑、檉柳、枸杞等。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境內藥用植物有:草本類(大黃、甘草、青貝母、黃芪、黨參、丹參、柴胡、當歸、冬花、薄菏、茵陳、荊芥等)、木本類(黃柏土茯苓、桑百皮、骨碎補、槐花等)、果實類(枸杞子、金櫻子、牛蒡子、車前子、郁李仁等)、菌類(冬蟲夏草、馬勃、鎖陽等)。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動物有:昆蟲類(蜜蜂、北方蠍子等)、獸類(狍鹿、、岩羊、蘇門羚、狐、兔、馬鹿等)、禽類(環頸雉、野鴨、藍馬雞、雕鵠、雪雞、石雞、鴟等)。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總人口42.13萬人,農業人口33.58萬人,非農業人口8.55萬人。男性人口21.71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51.53%,女性人口20.42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48.47 %;少數民族總人口24.98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59.29%。人口出生率11.14‰,死亡率為3.84‰,自然增長率7.3‰。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主要有:回族、土族、藏族等。

交通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境內甘青鐵路、蘭寧高速公路、109國道穿境而過。川官、川楊、川馬柏油路輻射8鎮15鄉,鄉(鎮)村村通公路。

經濟

綜述

201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生產總值52.23億元,比2011年增長19.5%。第一產業增加8.14億元,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27.84億元,增長32.4%;第三產業增加16.25億元,增長11.7%。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分別為5.18%、72.54%和22.28%,拉動生產總值增長1.01、14.11和4.33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5.59%、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3.3%、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1.1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082萬元,比上年增加4737萬元,增長25.82%。其中稅收收入完成16392萬元,比上年增加3492萬元,增長27.07%。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青海省民和縣)
201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7.63億元,增長66.98%。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1.34億元,增長21.37%;第二產業完成投資27.07億元,增長72.81%,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5.87億元,增長72.24%;第三產業完成投資19.22億元,增長102.19%。

第一產業

201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農作物播種面積66.79萬畝,比2011年下降0.61%。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9.62萬畝,下降7.6%。其中玉米種植面積33.05萬畝,增長9.84%。油料作物種植面積10.04萬畝,增長19.38%。蔬菜種植面積5.2萬畝,增長46.07%。
201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8.14億元,增長5.15%。其中:農業增加值5.16億元,增長5.58%;畜牧業增加值2.62億元,增長4.6%。

第二產業

201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完成工業總產值59.43億元,同比增長42.13%。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為39.33億元,增長46.26%;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20.1億元,增長34.69%。實現工業增加值22.24億元,增長36.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6.01億元,增長35.5%。
201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發電量356668萬千瓦時,增長17.93%;電石93155噸,增長8.94%;金屬矽14825噸,增長34.19%;洗精煤428441噸,增長36.31%;碳化矽43272噸,下降44.76%;碳化矽微粉19429噸;下降28.25%;水泥929162噸,增長7.87%;鐵合金48022噸,增長8.6倍。

第三產業

201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5.77億元,增長16.97%。商品住宅投資4.18億元,增長16.45%;商業營業用房投資0.74億元,下降41.59%。房屋施工面積81.5萬平方米,下降1.76%;竣工房屋面積18.23萬平方米,下降10.86%。商品房銷售面積17.93萬平方米,下降10.35%;商品房銷售額4.57億元,增長6.27%,其中現房和期房銷售額分別占商品房銷售額的16.09%和83.91%。
201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4.4億元,增長17.01%。其中:城鎮7.66億元,增長17.64%;鄉村6.72億元,增長16.3%。批發業零售額4.29億元,增長15.75%;零售業零售額6.98億元,增長17.4%;餐飲業零售額3.12億元,增長17.9%。
2012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7.5億元,比年初增加9.93億元,增長26.4%。其中:個人儲蓄存款27.15億元,比年初增加5.56億元,增長25.75%。各項金融貸款餘額15.53億元,比年初增加6.61億元,增長73.91%。
201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保費收入3782萬元,同比增長37.29%。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416萬元,增長65.65%;人壽險保費收入2366萬元,增長24.53%。各類保險賠付額749萬元,增長59.12%。其中:財產險賠款575萬元,增長68.77%;人壽險賠款174萬元,增長33.85%。
201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完成客運量1172.7萬人次,增長9.91%;客運周轉量41665萬人公里,增長22.92%;貨運量513.9萬噸,增長28.64%;貨運周轉量70602萬噸公里,增長31.16%。全年接待遊客158.27萬人次,比2011年增長20.4%;全部遊客中,過夜遊客24.3萬人,增長21.8%;一日遊客133.32萬人次,同比增長14.9%;鄉村旅遊接待遊客88.05萬人次,同比增長14.01%。旅遊總收入1.62億元,增長40.8%,實現旅遊收入0.92億元;鄉村旅遊接待遊客人數占全縣接待遊客人數的55.6%和旅遊收入的57.1%。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截至2012年底,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通車總里程達2048.6公里。其中二級油路15公里,三級油路146公里,四級油路467.6公里,四級砂路1421公里,23個鄉鎮都通了油路。318個行政村全部通了等級公路,其中12個鄉鎮61個行政村已實施鄉村級道路硬化公路1421公里。縣內民和大橋、湟水河橋,與縣外聯結的官亭、享堂、團結、下川口大橋,鄉村道路中型橋樑15座。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青海省民和縣)
截至2012年底,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96%,有限電視用戶6500戶,電信固定電話用戶27500部,行動電話用戶21800部。

教育事業

截至201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擁有國小148所,在校學生37215人;普通中學37所,在校學生26372人。職業中學1所,在校學生580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9%,國中階段入學率為108.6%,高中階段入學率83.3 %。“兩免一補”政策為全縣城鄉54648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接受義務教育保障公用經費3810.08萬元,義務階段學生全部享受免費教科書費526.62萬元,13914名學生享受助學金達1567萬元。

醫療衛生

截至201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擁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5個,床位數1140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916人,鄉村醫生636人,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14人。

社會保障

截至2012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單位166家,職工11293人,發放養老金5562.16萬元;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際參保人數達174933人,共為37451名60歲以上人員發放養老金3898.29萬元,養老金髮放率均為100%;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實際參保人數為2408人,發放基本養老金734人77.26萬元。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單位230家,職工13983人,醫療保險費用支出3919.72萬元;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17851人,報銷住院和門診費596.61萬元;工傷保險參保單位274家,職工15009人,支付工傷待遇240.2萬元;參加失業保險人數8149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達31.79萬人,參合率達98.38%,報銷費用10669.75萬元。全縣城鎮新增就業崗位1803個,實現失業人員再就業110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3 %。全年共轉移農村勞動力輸出12.73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9.43億元。完成城鄉勞動力技能培訓6070人次。
201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新開工農村危房改造2140戶,政府投入資金4280萬元。其中:中央補助1241萬元,省級補助2354萬元,縣級配套685萬元;獎勵性住房3200戶,每戶補助資金12000元;新建廉租房1450戶。
201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0093人,比2011年減少38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農民37100人;全年救助城鎮醫療困難民眾738人次,救助農村醫療困難民眾14204人次。

名勝古蹟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能仁寺座落在麻地溝村西一小山之巔,因山似游龍,故名為“大龍山能仁寺”。又因寺處麻地溝地界,也俗稱“麻地溝寺”。清同治年間“大雄寶殿”被火燒毀,後又重建。1976年連同其他建築物均被拆作公用。1985年,由民眾募捐再修前殿和正殿各1座,廊房、鐘樓各數間。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青海省民和縣)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喇家遺址位於官亭鎮1.5公里處的喇家村。總面積25萬平方米,發掘出的約800平方米。據考證,喇家遺址屬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遺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200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寨子島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寨子島素稱“黃河上游第一島”,占地面積80畝。
娘娘天池位於海拔2500米的山頂上,池呈橢圓形,俗稱“娘娘池”或“神池”。
弘化寺是佛教名寺,位於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縣城東南六十餘公里處,始建於1443年,迄今約有六百多年歷史,占地近百畝,大小殿宇30餘座,因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之弟子第一任墀巴堪布絳欽卻結——釋迦也協授記並圓寂之地而聞名於斯。

著名人物

張釗(1988—1958年),字彥三,曾名張世俊,川口鎮舊城人。1949年初,在鄧之影響與聯繫下,曾擬投中國共產黨,然因故未得如願。五十年代,任甘肅省政協委員。1957年整風反右時被批鬥,次年卒於蘭州。
朱海山(1894年-1980年),青海民和縣官亭結龍人,土族,名福南,9歲時入民和朱家寺為僧,僧時名鎖南拉吉。1980年,朱海山圓寂於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的迦毗羅衛,享年86歲。
馬懷德(1865一1955年),回族,人稱“尕爺”。祖籍陝西長安,清乾隆時遷甘肅平番(永登),光緒二十年(1894年),移居川口南堡子。懷德出身於武林世家,12歲起在家習武。他精通各路武藝,醉棍功底尤為深厚,每有表演,無不博得觀眾讚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