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科創新培育基地

青海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科創新培育基地建立伊始,農牧學院即成立了以院長陳剛教授為組長,副院長李宗仁為副組長、職能部門領導及教學系主任為成員的領導小組,積極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協商聯繫,確定了合作意向,制定了工作方案,按計畫、有重點地向前推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海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科創新培育基地
  • 主管部門:青海大學
研究方向,發展歷史,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以高海拔生物多性保護和生物種質資源保護及生態保護為主要研究內容,以創新研究生、本科生培養模式為目標,構建面向國內外開放的高海拔地區生態平衡和生態保護的教學、科研基地。

發展歷史

青海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科創新培育基地是在對口支援10周年慶典大會上兩校領導簽署的後10年對口支援工作的核心內容之一。

科研成就

(一)加強合作,著力推進青海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科創新基地平台建設。
1、積極申報各類項目,加強“基地”設備裝備平台建設。
青海大學農科創新培育基地建設伊始,爭取的中央支持地方特色專業建設項目,近900餘萬元,爭取到“211工程”三期建設項目經費100餘萬元。2012年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協同配合下,積極爭取三江源生態環境與草地畜牧業特色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資金300萬元,總共近1300萬元的投入極大地改善了農牧學院儀器設備條件,提高了實驗開出率,提升了教學質量。2013年申報獲批立項四項“一省一校”項目(生物學教學實驗平台建設項目資金850萬元、食品科學與工程實驗平台建設項目資金300萬元、農科創新人才培育基地1050萬元、三江源生態環境與草地畜牧業學科建設項目279萬元),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可望形成農科類學科特色和優勢建設的良好平台,初步搭建了我國高原生態平衡和生態保護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基地平台。
2、進一步完善植物資源標本館、昆蟲研究標本館和生態坊,使其成為青海大學乃至青海省植物、昆蟲及生態科普基地。經過三年建設,植物資源標本館已收集整理了分布範圍廣、經濟價值高的500餘種青藏高原特色植物標本,出版了專著,建成了青海大學數位化植物標本館網站,實現了國內共享;昆蟲研究標本館已收集整理了鞘翅目盒裝昆蟲112種,已鑑定28科,燈誘鱗翅目昆蟲194種;收集了近2年的蟲情資料;在原來保存20個昆蟲目的基礎上又補充增加了2個目,豐富了昆蟲標本種類。生態坊更新了65張展板內容,配合西寧市教育局開展了近24批中小學生“大美青海”主題科普教育活動,這三個館是青海省高原動植物資源的集中展示,也是生態學科建設的長期積澱,是生態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它們已成為展示青海大學農科學科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標誌性視窗。
3、新建農學、園藝及草業科學冷涼作物遺傳育種校內試驗基地,搭建起本科生、研究生人才培養以及教育教學改革和科研綜合實踐平台。2012年初學院在原有校內農學、園藝及草業科學冷涼作物遺傳育種試驗基地的8畝試驗地的基礎上,從學校再次爭取到10畝試驗田的基地建設任務,通過青藏高原冷涼作物培育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已形成一定規模和多功能、見成效的試驗田基地。創新基地承擔著《植物生理學》等三十餘門課程的實驗及實習教學任務,開展生產實踐活動2484學時,學生的動手能力不斷增強;有19名本科生、28名農科研究生參與完成了導師在創新基地進行的《道地中藏藥―羌活人工馴化與栽培》等二十餘項國家、省部級、大學生科技創新科研項目的試驗研究任務,為學校推進“3+1”實踐模式改革、探索“兩段式二層次漸進式”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場所,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2013年年應屆畢業生考研率達到23.87% %,就業率增加到87.4 %。同時,校內基地也為“青菜豆2號”品種選育、“青海林區五加屬(紅毛五加、刺五加等)經濟灌木的馴化及栽培研究”、 “青海省藏茴香種質資源調查及馴化技術基礎研究”、“ 高寒草原梭羅草新品種選育及栽培利用配套技術研究”等十餘項省部級科研項目的實施提供了支撐。
4、進一步整理和整合我院教學實驗室,加大實驗室建設力度,為農科創新基地搭建實驗平台。
為加大院內實驗室資源共享力度,學院搭建了院內5萬元以上儀器設備共享平台;整合了草業科學、農林系兩系實驗室共享,動物醫學、動物科學以及草業科學三系相近學科實驗室共享。充分利用實驗室資源開展實踐教學、大學生科技創新、科研等活動,提高實驗室儀器設備利用率,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學院除了能按教學大綱開出所有實驗外,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改變以驗證性為主的實驗教學模式,完善實驗教學內容,改進實驗教學方法,使實驗教學類型更加豐富,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占實驗總數的比例由2008年的37%增加至2013年的46%,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課程占總實驗課程的比例由76%增加至82%,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大大提高。
(二)結合樂都縣正在實施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農業科技園核心區建設項目,積極實施青海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海東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建設。
1、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一道,在樂都“基地”開展當地優勢蔬菜辣椒、大蒜等作物的提純復壯;蔬菜穴盤育苗技術推廣;自主培育了矮秧、早熟、豐產的“青菜豆”2號品種,並進行大面積推廣;設施高效栽培技術示範;蔬菜配方施肥技術研究與示範;青藏高原溫室設施結構最佳化技術研究與新型結構的推廣與套用;同時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完成了“民和縣“二桃”基地建設”和“青海互助國家級農業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兩個可研報告的撰寫。
2、“3+1”教學模式的推進及教學改革工作試點。學院結合樂都縣正在實施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農業科技園核心區建設項目,在2009級、2010級動物科學、動物醫學以及草業科學專業實施了“3+1”教學模式改革,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供了平台。2013年我院已將大通種牛場建成青海大學實習基地(草業科學)。
2013年學院依託“基地”,率先在全校進行了《臨床獸醫學》《蔬菜育種學》《配合飼料學》《動物生產學》以及《花卉學》等5門課程的小班教學試點工作。學院認真分析省內高校小班教學的先進經驗,並結合我院生源結構複雜、層次高低不一,少數民族學生多的實際,分別深入各課程教學團隊認真研討,廣泛調研,指導編寫出了凸顯各課程特點的小班教學實施方案。通過一學期的實施,創建了教學團隊、課堂教學及實踐教學環節三位一體的“3M”教學模式。
(三)充分發揮創新基地平台作用,努力提升學科建設和科研水平。
1、充分利用創新基地平台,進一步加強動物醫學、草業科學、動物科學、農學、園藝和林學等六個省級重點學科的建設,提升學科水平;積極培育水產養殖學和乳品工程等新興學科。
2、充分利用創新基地平台,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一起在動物重大疫病防治、動物生產、高寒植物抗逆機制等領域聯合申報獲批了《青海湖裸鯉寄生蟲種類調查及其白點病防治技術研究》、《可可西里梭羅草根際促生菌促生與增強抗逆性機制研究》、《紫雛菊提取物對高寒放牧氂牛免疫功能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的研究》等3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不斷提升科研水平。
3、以創新基地為平台,深化本科生導師制
基地建設也為本科生導師開展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依託“基地”進一步加強了農牧學院本科生導師制建設,真正實現培養目標中確定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型高級專業人才的定位。2013年學院通過一站式和分段式二種模式導師制的實施,充分發揮教學科研團隊傳幫帶的作用,分類進行指導,逐步形成了有利於大學生自主成才、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努力建設有利於激發大學生靈感和創新思維的教育培養體系。2012年,2013年有98%大三、大四的學生參與教師科研,畢業論文質量不斷提高,共有17篇畢業論文獲得優秀論文,17名教師獲得優秀指導教師,2012年、2013年應屆畢業生考研率分別達到18.7%和 23.87% %,較往年有了較大的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