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曲南猿化石遺址

青曲南猿化石遺址

位於湖北省鄖縣青曲鎮彌陀寺村,1990年村民簡永才在漢江邊淘金時,曾從沙礫堆中發現過化石。考古專家便到彌陀寺村進行現場調查。在彌陀寺村學堂梁子圈定了直徑大約為1米的範圍開挖。大約深挖了80厘米,發現一件猿人頭骨化石。隨後又挖出另一件化石。這兩件頭骨的埋藏位置屬於同一探方,二者的水平距離為3.3米,垂直高度差僅0.35米。

基本介紹

經研究,兩件頭骨在齒弓形狀和牙齒尺寸等方面存在差異,但主要特徵相同,均為遠古人類化石。與國內已發現的直立人和智人頭骨化石相比較,這兩件頭骨化石顯得粗壯碩大。其中,2號化石是中國唯一人類祖先直立人階段保存最為完好的整塊頭骨化石。科學家根據古地磁法測定,化石距今已有100多萬年曆史。著名古人類學家賈蘭坡教授將其命名為“鄖縣人”。當年,這一發現被評選為全國十大科技新聞之一和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這一化石現為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
為此,趙教授對“鄖縣人”頭骨化石的出土背景作了深入了解,並翻閱大量文獻和書籍。復原工作正式開始前,趙教授首先將要復原的年齡段確定為40歲左右,並比較分析了“鄖縣人”2號頭骨化石不同角度的圖像反映出的化石結構特點,認為化石四分之三側面圖像的復原條件較好。為客觀、真實地復原頭骨化石,趙教授決定以頭骨化石的四分之三側面圖像為基準,做四分之三側面的人像復原。由於頭骨化石年代久遠,其外形和結構特徵明顯不同於現代人甚至以往復原的古人頭骨。由於沒有合適的模特或者五官部件作為參考,趙教授只能在頭骨化石的基礎上一點一點地添加面部肌肉、皮膚、紋理和毛髮,完全靠人工製作、還原。復原畫像在某些地方還採用了梵谷風格和畫法。趙教授在兩名研究生助手幫助下,連續工作兩天,一氣呵成,終於讓百萬年前的人類成功“復活”。
復原後的“鄖縣人”是一個額頭低平、眉弓粗壯、眼窩深凹而寬、鼻短而上揚、鼻孔較大、上頜較長、吻部突出、唇長而薄、牙齒小而密且磨損較大的遠古人形象,這讓世人對人類祖先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
“鄖縣人”的年代非常古老,甚至與藍田人年代相當。復原出的"鄖縣人"化石體質上顯示出了許多早期智人的特徵,從而為直立人與早期智人的發展關係以及南北文化關係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參考資料。將為研究直立人形態、特徵提供更為真實、全面的參考信息。此次復原對於摒除有關人類起源的種種迷信學說,弘揚人類進化論思想具有重要意義。這不僅僅是一次肖像復原,更是對萬物起源真相的揭秘和展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