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龍興寺歷史與窯藏佛教造像研究

青州龍興寺歷史與窯藏佛教造像研究

《青州龍興寺歷史與窯藏佛教造像研究》文筆流暢,考證嚴謹,新意迭出,有理有據,足見作者踏實的治學功力。另外,書中附有圖片百餘張,表格六個,圖文並茂,便於研讀。總之,這部著作對於進一步認識千年名剎龍興寺的歷史沿革和窖藏佛像藝術具有重要意義。李森還有多篇相關論文發表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國文化研究》和《敦煌研究》等期刊上,引起了同仁關注。

基本介紹

  • 書名:青州龍興寺歷史與窯藏佛教造像研究
  • 類型:組織與寺院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0747163
  • 品牌:山東大學出版社
  • 作者:李森
  • 出版社:山東大學出版社
  • 頁數:298頁
  • 開本:32
  • 定價:38.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青州龍興寺歷史與窯藏佛教造像研究》由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李森,字亭山,號青社,又號營丘,1970年生於山東省青州市,2005年獲山東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歷史、宗教、考古、藝術跨學科研究。在《中國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史學月刊》《歷史教學》《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學研究》《敦煌研究》《敦煌學輯刊》《文物》《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考古與文物》《華夏考古》《文獻》《中國文化研究》《中國書法》等權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20餘篇(其中CSSCI期刊30篇)。發現、考證鑑定國家一、二級珍貴文物10多件。出版專著《青社齋碑誌叢稿》,合著《黃河三角洲佛教造像研究》,主編《龍興寺佛教造像研究論集》,參與修訂教育部頒全國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國古代史》,主持國家社科規劃基金項目《山東佛教造像研究》。

圖書目錄

緒論
一、龍興寺窖藏佛教造像概說
二、學術界對本課題的研究狀況
三、本書結構與主要學術心得
第一章青州佛教歷史背景和政治地位研究
第一節青州佛教歷史背景
一、佛教在青州的傳播和興衰
二、青州古代的寺院與僧人
第二節青州政治地位
一、歷史上青州政治地位分析
二、北齊青州政治地位再分析
第二章龍興寺歷史研究
第一節龍興寺歷史沿革
一、龍興寺的創建
二、龍興寺的發展
三、龍興寺的鼎盛
四、龍興寺興盛局面的持續
五、龍興寺的衰落和廢毀
第二節龍興寺院落考證
一、新羅院
二、九曜院
三、天宮院
四、志公院
五、百法院
六、藥師院
七、臥佛院
第三節龍興寺與青州城的地理關係
一、劉宋至唐末五代龍興寺處於青州東陽城南郭內
二、唐末五代至元末龍興寺處於青州城中
第三章龍興寺窖藏佛教造像題材研究
第一節北魏、東魏造像題材
一、彌勒佛像
二、釋迦佛像
三、西方三聖像
四、飛天、荷蓮、龍、塔
第二節北齊造像題材
一、釋迦多寶二佛並坐說法像
二、西方三聖像
三、彌勒佛像
四、盧舍那佛像及盧舍那法界人中像
五、觀世音菩薩像
六、太子思惟菩薩像
第四章龍興寺背屏式造像典型藝術研究
第一節倒龍
一、倒龍名稱考證
二、倒龍在背屏式造像中的位置和形態
第二節寶塔
一、寶塔命名
二、寶塔在背屏式造像中的形制
第三節倒龍和寶塔藝術形象的來源、流行原因與延續
一、倒龍和寶塔藝術形象的來源
二、倒龍和寶塔藝術形象的流行原因
三、倒龍和寶塔藝術形象的延續
第五章龍興寺窖藏佛教造像若干問題研究
第一節窖藏造像的性質應是安葬佛像
一、北宋時,山東及其周邊地區確實存在著將眾多佛像進行集中安葬的典型事例
二、青州龍興寺窖藏佛像與臨朐明道寺、濟南開元寺和亳縣鹹平寺安葬佛像事例相比較,有著若干相同點
三、青州龍興寺窯藏佛像自身的特殊性
第二節也談窖藏佛像不全為龍興寺內造像
一、文獻證據
二、實物證據
三、旁證事例
第三節窖藏造像貼金彩繪並非均系北朝裝飾
一、從金石文獻上看,青州至少在五代、北宋時期便存在著對古代佛教造像進行重妝的功德活動
二、從邏輯推理上看,龍興寺北朝造像貼金彩繪不可能全是最初造像時的裝飾
三、從實物分析上看,龍興寺造像中確實存在著大量被後世重妝的佛像
第四節北齊笈多式佛像藝術應從海路由域外直傳青州
一、對北齊笈多式佛像藝術由域外直接傳入青州問題的認識
二、北齊笈多式佛像藝術應從海路由域外直接傳入青州
第五節窖藏造像殘破原因再認識
一、對造像在不同歷史時期遭受過多次破壞事實的認識及殘破情況的考察分析
二、造像被毀原因
附錄
一、龍興寺歷史編年及大事記
二、北齊《司空公青州刺史臨淮王像碑》
三、《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二節選
四、北宋《青州龍興寺重修中佛殿記》
附表
表一青州古代寺院一覽表
表二青州籍古代僧人一覽表
表三古代外地曾至青州僧人一覽表
表四龍興寺及與其有關的古代僧人一覽表
表五與龍興寺有關的歷史人物一覽表
表六龍興寺歷代文物一覽表
參考文獻
後記
附圖

文摘

著作權頁:



(二)綜合北齊時各方面的情況考慮,此時青州的海上對外交往,比以前任何時期都顯得重要。在這樣的歷史情形下,印度笈多式佛像藝術經由海路直接傳入青州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眾所周知,北齊國祚短暫,僅存在了28年,我們在歷史文獻中幾乎找不到當時青州與海外交往的明確記載。但北齊時青州的海上交往事例,仍有蹤跡可尋。
1971年春,青州城南3公里的傅家莊發現一座北齊武平四年(573年)石室墓,出土八件線刻畫像石,其中“商談圖”表現的是墓主人與異國商人洽談生意的場面。圖中的這位外商(圖42)身材魁伍,高鼻、大眼、捲髮,身著聯珠紋華麗服飾。有研究者認為:“這是一位來自波斯薩珊王朝的商人,目的是求購絲綢。”個人對此持相同意見。那么,在當時西北陸路被北周阻隔,海上絲路業已開通的情況下,這位波斯商人來到青州應是取道海路。
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攻占晉陽,黃門侍郎顏之推等人向北齊後主高緯建議“取青、徐路,共投陳國”,被採納。然而丞相阿那肱不願南奔陳朝,“勸帝送珍寶累重向青州,且守三齊之地,若不可保,徐浮海南渡”。雖然阿那肱與周軍勾結,獻此計策的目的是企圖拖延時間,擒獲後主,但他此言畢竟透露了當時從青州走海路可以前往南朝的實情,
北齊以後的隋代亦有可資說明當時青州與江南海上聯繫密切的顯著事例,在此也很有一提的必要。
開皇八年(588年),隋文帝對南陳發動了統一戰爭,詔命青州總管燕榮“率水軍自東萊傍海,入太湖,取吳郡”。這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再次強有力地表明從青州南下江南存在著便捷的海上交通路線。
據《續高僧傳》載:“開皇十三年(593年),廣州有僧行塔懺法,以皮作帖子二枚,書為‘善惡’兩字,令人擲之,得善者吉。又行自撲法以為滅罪,而男女合雜妄承密行。青州居士接響同行。”廣州與青州,天南地北,青州居士卻能向廣州僧人學修“塔懺法”和“自撲法”。這不能不令人驚嘆青州與廣州的聯繫是何等的密切!這種聯繫顯然不是依靠千山萬水阻隔的陸路,而是經由海道從廣州將佛法直接傳人青州。此時上距北齊滅亡不過16年,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北齊時青州與廣州的佛教聯繫亦必密切。這個事例還表明,青州通過海路在接受佛教文雌較之中原地區更能得風氣之先。這也許可以解開李裕群先生的困惑:“作為(北齊)東部地區佛教造像的中心鄴城地區,卻未發現(與青州笈多藝術佛像)類似的造像樣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